桂 俊
从近两年各地新高考试卷的特点来看,考查考生在理解基础上对知识点准确地记忆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共识。这就使得同学们异常苦恼,这么多零碎的知识点怎样才能记住呢?知识点无法记住,知识在脑海中就如一团乱麻,建立不了宏观的联系,更谈不上深刻的理解,而新课程高考卷恰恰在这方面又大做文章。不妨略举两例:
例1(2010年高考文综浙江卷·20)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例2(2010年高考文综浙江卷·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9分)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9分)
上述两例中,浙江文综卷第38题最为典型,不但要求从宏观上精准掌握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每个阶段的划分,而且还要求准确记忆每个阶段形成的原因,这令学生十分苦恼。仔细想想,我认为这与新课程专题式的编写体例有关,这样的编写体例使得章节之间跳跃性较强,而且知识点之间通常被割裂。如果老师在教学时不注意教材的有效整合,那么学生的知识就无法形成体系,没有归属的知识记忆就将更加困难。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在复习备考中同学们如果尝试采用小切口年表式专题复习的策略,也许会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
年表式复习法,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有许多老师在运用,但从效果来看并不明显,因为大事年表的构建存在贪大求全、笼统模糊的问题,学生得到的往往是一个宏观的却并不具体的印象。因此面对上面例题这样一些非常微观的题目时,连连丢分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谓小切口年表式专题复习思路,指的是寻找一个小的切入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罗列,然后对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历史事件顺势突破,进行分析。这个小切口是支点,这个支点可以是某个国家、某个人物、某块区域等,以其为支持点,把内容做精做细。
如曾经听过这样一节复习课,内容是《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老师一开始列出了这样一张大事年表:
17—19世纪部分重大事件:
1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2《论法的精神》
3《权利法案》获通过
418世纪中期北美殖民地经济快速发展
5美《联邦宪法》通过
6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7《哈姆雷特》
8华盛顿被推选为制完会议主席
9惠特尼发明轧棉机
10沃波尔任财政大臣
11《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一票通过
13《政府论》(洛克)
这里就可以把有关英国的大事单独列出来:
17—19世纪的英国:
经济:1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600年)6英国颁布航海条例(1651年)10沃波尔任财政大臣(1721年)
政治:3《权利法案》获通过(1689年)
思想:7《哈姆雷特》(1601年)
只要紧紧抓住英国这一小切口进行专题复习,这样考查到这段时期有关英国的知识就不会模糊了。如果顺势突破其深层次的东西,每个具体的时间点又都有文章可做。教材专题式的编写体例,往往使同一国家或同一区域的事件在内容上间隔较远,因此采用小切口年表式的思路进行拉网式搜索,就能够把几本教材的内容搜罗殆尽,不但使具体的知识点无一遗漏,而且也建立了宏观的结构。
再如,今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美国的三权分立问题。题目如下:(材料略)
(1)指出美國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9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10分)
这个题目可以这样分析与解答:
第一步,选择“美国”为支点,然后按时间顺序粗线条找出五本教材中关于美国的史实。
华盛顿及美国的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的颁布;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是发源地和中心之一;1917年参加协约国集团,战后美国对世界的影响;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四次会议;战后的美苏争锋及美国战后经济的发展。
第二步,细化所列举的重点知识,顺势突破一些重点内容。很明显,1787年宪法、罗斯福新政、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等内容是重点知识。
例如:可以就美国经济的发展做一个思维训练。先用图示对美国每个时代经济发展进行细化。
之后对每个阶段的问题进行突破:
1美国在①所处的阶段被称为什么时代?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时代:1929—1933年经济危机或大萧条时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2美国在②这个全球经济大危机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出现经济的回升?这时期美国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原因:推行了罗斯福新政。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③所处的阶段是美国发展的什么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种经济理论?
时期:黄金时期,经济大幅增长。原因:二战的影响;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这里可以归纳西方国家社会思潮的变化)
4④所处的阶段是美国发展的什么时期?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哪些?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时期:“滞胀”(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影响;西欧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美的激烈争夺;美国推行扩张霸权政策所背上的沉重负担。对策: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和赤
字财政政策,继续运用凯恩斯主义。效果:只能一时见效。“滞胀”问题没有解决,凯恩斯主義失灵。
在这样的精细化过程中,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就顺势被解决。如果试题涉及美国的经济这块内容,学生就不会没有头绪了,一张折线图足以让他们深深地印入脑海。当然,如果教师教有余力,可以多读一些杂志,渗透一些最新的学术成果,使得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如: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使得上海成为热点地区。我们就可以以上海作为切入点,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与上海有关的书本知识。
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口岸;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1927年北伐军进攻上海;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1937年淞沪会战;20世纪80年代,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邓小平南巡;2001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2010年,举办世界博览会。
很巧的是,地区高考联考模拟试题就有这样一道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是如何“与世界接轨”的。很明显,做了上述列举后,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知识点就不会遗漏。如果要顺势突破,适时补充一些材料,例如,进一步探讨近代上海发生的新变化,可以补充这样一段材料:
上海文化传统中除了西洋文化外还有本土文化——移民文化。上海开埠以后。原来的上海人不再被认为是上海人,而被称之为本地人。所谓的上海人是有特定含义的,特指能讲上海官话,还能讲几句洋泾浜英语的,特别是受到欧风美雨感染的,见过几分世面的人才被称为上海人。“夷”曾是一个带有文化排他性的字眼。随着上海被辟为条约口岸,华人对“夷”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另外,还可以探讨上海最早出现西化特点的原因,上海能够举办世博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等。
当然,这种小切口年表式专胚复习方法的前提是必须稳步推进基础知识的复习,尤其第一轮复习应该做得精细。同时,从近两年各地高考试卷来看,新课程第一轮复习最好按照课本的专题顺序进行复习,有许多地区采用通史法复习,结果往往因为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而收效甚微。在专题式复习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就可以插入使用这种小切口的专题式复习方法。因为现在的高考试题,一改以往大综合的模式,使得知识点的考查相对集中,因此小而精致的做法也许会提高复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