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外贸政策战略调整的契机

2010-12-27 02:43都莉莉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贸易条件出口贸易

郭 波,都莉莉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外贸政策战略调整的契机

郭 波,都莉莉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中国现行具有重商主义性质(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外贸政策,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开拓国际市场、扭转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国内就业等方面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面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中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内在矛盾已日益凸现。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必须对中国的外贸政策进行战略调整,促使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外贸政策;战略调整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正在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一)出口增速明显回落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冲击是外需减少。不仅美国外需下降,金融危机还造成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外需普遍下降。有关调查显示,美国经济每下降1%,中国出口将下降6%;而欧洲经济每下降1%,中国出口会下降15%。2008年1至8月,全国出口增速同比回落5.3%,辽宁省出口增速同比下降9.1%,而大连市同比增速下降更高达17%①2008年10月14日《新商报》。。外贸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三大引挚之一正在急剧减速。

(二)外汇储备严重缩水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另一冲击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严重缩水。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19, 056亿美元中已投资美国国债、“两房”等政府机构债券和美国企业债券达一万多亿美元②2008年10月21日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仅中国银行持有的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即达7, 562万美元③2008年918月日新华社报导。。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已遭受美元汇率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双重损失,而购买美国政府机构和企业的债券正面临大幅缩水和破产危险。

(三)外向型企业面临破产

随着金融危机蔓延,美、欧、日市场需求萎缩,对中国外向型企业尤其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企业带来致命打击。2008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已倒闭6.7万家。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亿表示,珠江三角洲的7万家港资中小企业到2008年年底会有1/4即1.75万家倒闭④2008年10月28日《新商报》。,而大量企业倒闭又造成失业率上升。

(四)宏观经济运行减速

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为11.9%,其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21.5%,拉动GDP6增长2.6%。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减弱,预计2008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将转为负值。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年秋季报告》,2008年10月10日新华社。由于中国进出口额近年来均占GDP的60%以上,而国内消费额仅占GDP的40%,不足以维持经济高速增长。所以,随着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增大,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中国也难以避免其显著的经济减速。

二、中国现行外贸政策带来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上述各种冲击,如果从自身原因分析,实际上与中国现行的外贸政策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低价竞销推动出口规模过度扩张为特征的外贸增长方式,其依据是具有重商主义性质(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外贸政策。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开拓国际市场、扭转贸易逆差、扩大国内就业等方面曾起过积极作用,使中国在短期内扭转了贸易逆差并迅速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同时也给国内外经济带来许多严重问题。

(一)贸易不平衡加剧

中国现行外贸政策使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快速增加,有些产品甚至短期内在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市场份额急剧增长,导致中国与许多国家贸易不平衡状况加剧。国际上通常以顺差或逆差占本国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贸易不平衡度”,只要该比重控制在10%以内即意味一国贸易基本平衡。依据这一标准衡量, 2006年中国的贸易不平衡度为10.1%,2007年为12.06%,已进入贸易不平衡阶段。值得重视的是,中国贸易顺差自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年贸易顺差为1,020亿美元,2006年达到1,775亿美元,2008年又跃升至2,954.6亿美元,如果按这一势头发展将很快出现失控局面。

中国外贸的巨额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产生了以下影响:

1.贸易摩擦加剧

从贸易顺差来源地来看,主要有美国、香港、欧盟、加拿大、土耳其、墨西哥等。由于贸易顺差过于集中于美、欧等国家,导致与其贸易摩擦加剧。仅2006年即达83起。总的看来,与中国贸易呈逆差的国家多以各种理由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限制,最终导致贸易摩擦急剧增加。

2.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由于中国外贸长期处于顺差,2002年以来外汇储备年均增长速度一直保持30%以上。从2006年2月起,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日本而跃居世界第一。2006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金额为10,663亿美元,2007年底为15, 300亿美元,而截止到2009年底,已达23,992亿美元。由于美中贸易逆差巨大,美国政治利益集团将目光锁定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

3.货币政策调控困难

巨额贸易顺差推动了经常项目过快增长,导致央行外汇占款过大,基础货币投放加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显示,2006年12月末,外汇占款达98,980亿元,占当年GDP比重超过47%。外汇占款规模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再通过乘数效应,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加。2006年12月末,M1和M2分别达到12.6万亿、34.5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加了31.87万亿和4.68万亿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潜在压力,影响了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4.经济效益损失严重

一国的外汇储备应保持适度规模,因为持有外汇储备产生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就是国内投资的收益率。外汇储备是财富的化身,代表对财富(或实际资源)的要求权,这种财富(或实际资源)可以用于扩大生产加速经济发展。当一国实际外汇储备超过适度规模时,就会造成经济效益的损失。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大大超过适度规模,这意味着一方面大量的经济资源为他国所用,导致国内投资、消费相对不足降低了国民福利;另一方面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构成并购买了大量美国各类债券,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加剧美元不断贬值,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加严重。

(二)贸易条件整体趋于恶化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相对于进口)或贸易利益的重要指标。贸易条件有四种不同形式,即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是一般衡量指标,另外的贸易条件则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补充。这里,仅对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化进行分析。

1.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价格贸易条件又称净实物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 ms of Trade,NBTT),简称为净贸易条件。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PX和PM分别为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其经济学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贸易条件的变化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效益情况,如果在报告期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比基期增加或减少,则认为贸易条件改善或恶化。

孔庆峰和孙旭蕾计算了中国1981-2005年的价格贸易条件①见孔庆峰、孙旭蕾《我国贸易条件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4期。,证明从总体上,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明显恶化趋势:中国总体价格贸易条件(NBTT)由1981年的123.4下降至2005年的60.5,降幅高达50.97%。如果分别计算中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与总体价格贸易条件类似,也都呈现明显恶化趋势: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由1981年的169.3下降至2005年的95,降幅为43.9%;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由1981年的110.9降至2005年的52.3,降幅为52.8%。两相比较,工业制成品的降幅更大。尤其从1993年以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降幅达64. 9%,远远高于同期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降幅37%。这说明,近年来中国总体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引起的。

2.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化的国际比较

作为衡量贸易利益在国与国之间分配状况的评价指标,价格贸易条件还可以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因此,比较各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和所处的地位。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关数据计算,世界上多数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化不大,发展中国家还略有改善,印度和巴西虽然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但不明显,只有中国的情况尤为严重。这足以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以上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自身变化和国际比较两个方面来看,都充分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较低,贸易条件整体趋于恶化,这与中国迅速扩张的外贸规模(尤其是出口规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是为什么?如果从影响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因素看,主要是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①从1984年开始,在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并逐年提高,目前已达93%以上。中资本、技术含量不高而普遍靠低价竞争,这显然与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有关,而政府的出口支持政策(如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出口奖励、出口贴息贷款等)和出口企业的无序竞争又对出口价格进一步下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从影响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因素看,主要是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对国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扩大,引起进口商品价格(如石油、原料和中间产品)的持续上升。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加工贸易方式在中国的出口和进口中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②从1995年开始,加工贸易额占中国出口额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占中国进口额的比重则大多在40%以上。,而在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又占主体③如在2004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达4,500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加工贸易额的81.9%。。这样,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利用“转移价格”,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进一步导致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三)出口增长与国内经济发展相背离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的26.3%且劳动力成本低,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出口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衡量出口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指标,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是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商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计算公式为:RCAij=(Xij/Xtj)/(X iw/X tw),式中Xij表示j国i类商品的出口额,Xt表j示j国所有商品的总出口额,X iw表示世界出口i类商品的出口额,X tw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额。如果RCA>1,意味这类商品在该国出口相对集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如果RCA>2.5,具有强竞争优势;若1.25<RCA<2.5,则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纯出口竞争力指数(NEPR)⑤纯出口竞争力指数(Net Export Perfo rmance Ratio,NEPR),指一国纯出口中某类商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商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计算公式为:NEPRij=(Xij-Mij/Xtj)/(X iw/X tw),式中Mi表j示j国i类商品的进口额,其余与前式相同。NEPR弥补了RCA只考虑出口的缺陷,是将RCA与一国贸易竞争力结合起来衡量比较优势的综合性指标。如果NEPR>1,意味这类商品有较强竞争优势;如果NEPR<0,意味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如果0<NEPR<1,则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目前中国生产的服装、杂品、IT成品、食品原料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因而成为目前中国出口的拳头产品;而电动机械、合成纤维、IT零部件,RCA与NEPR的计算结果出现了偏离,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商品的RCA是建立在加工贸易的基础上,即大量从国外进口零部件和原料进行加工再出口成品所致。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机械产品的RCA为1.05、NEPR为-0.10接近0,进出口接近平衡,表明处于产业内贸易状态。尤其是一般机械的RCA为1. 36、NEPR为0.19,表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意味在未来的发展中出口大有潜力。

2.对国外资源和能源的依赖增大

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部分战略性矿产品供求矛盾已经出现,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工贸易方式所占比重过大,不仅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并导致对国外资源和能源的过分依赖:2003年,中国消费钢材2.6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36%;煤炭消费15亿吨占世界消费量的30%;水泥消费占世界消费量的55%。2007年,中国净进口原油15,928万吨,同比增长14.7%,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6.05%。根据巴黎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中进口石油将占85%。按照矿产资源消费与GDP相互关系规律,中国在2010年后矿产资源消费量将呈快速增长。目前中国石油、铁、铜、铝等大宗资源的国内供应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不得不依赖进口并处于被动局面。如2002年中国进口氧化铝426万吨,几乎占世界现货贸易量的80%,导致国际市场上氧化铝价格大幅上涨。又如中国从印度进口铁矿石要受制于日本公司,而铜进口有市无货。从总体看,资源和能源短缺将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甚至有可能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①如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从2003年9月的25美元∕桶狂涨至2008年3月的110美元∕桶,据有关测算,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直接导致中国全年购买石油多支出88亿美元外汇。这使中国每年进口石油都遭受巨额损失。。

3.加重环境成本向中国转移

在国际贸易中存在一种虚拟形式的污染物转移,即环境成本转移。这种虚拟形式的污染物来源于制造出口产品过程中产生和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简称“工业三废”),成为出口这类产品的环境成本(显然,出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会导致更多的环境成本从进口国向出口国转移)。从2002年起,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均在90%以上。然而相对于初级产品出口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环境成本留在出口国,因为工业制成品在生产过程会产生原材料开采和加工环节的环境成本。因此,中国每年巨额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巨大的环境成本向中国转移。仅以出口行业产生的废水量为例,1996-2005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带来的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其中5个出口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在2001年后增长速度都有所加快,分别是纺织业、机电及器材制造业、化工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5年这5个行业出口产生的废水总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58. 6%。这表明,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是污染性行业占优势,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在环境成本还无法内在化的情况下,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贸易利益都造成了严重损害。另外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中国环境标准较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途径向中国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一些外商将本国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设备和技术转移到中国进行生产,再利用加工贸易的方式将制成品返销回国,从而加重了环境成本向中国的转移。据统计,在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有1/4资金投向了污染型产业,而污染型企业中严重污染密集型企业又占40%以上。

三、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外贸政策战略调整的契机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给中国经济带来种种冲击,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却是中国外贸政策进行战略调整的契机。

从贸易政策的演变历史来看,尽管各国贸易政策互有差异,但共同的一点是政策目标都着眼于提升本国竞争实力,因而与产业政策挂钩。早在19世纪7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就提出了保护幼稚产业论。因为当时德国的工业还处在“幼稚”阶段,其贸易政策取向显然与促进本国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日本的小岛清和筱原三代平教授指出对外贸易政策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为目标。这为发展中国家推行积极的贸易政策干预,推动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提供了依据。20世纪80年代,克鲁格曼则提出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贸易政策干预以加速一国产业结构演进,并主张政府用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培植利用内生比较优势以获得动态利益。

从我国发展的目标来看,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特定内涵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②详见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15日。。因此,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应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并以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进行战略调整。

我国现行的贸易政策是不惜代价追求扩大出口的重商主义政策,并导致了数量扩张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虽然这在短期内可以迅速扩大出口规模扭转国际收支逆差,但从长期看却阻碍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因为按照现行的贸易政策,为了迅速扩大出口规模只能按照“外生比较优势”专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工序)。由于中国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一定时期内也许还能维持其竞争力。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劳动力成本与生产率的正相关关系决定了低工资下的劳动密集产业可能会成为延缓产业升级的原因,其具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增长,虽然能够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出口创汇中立竿见影,但未能延长国内产业链以获取技术外溢效应并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因此,中国现行的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应向战略贸易政策转变。

战略贸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采用各种措施扶持本国战略产业的成长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这对于创造和强化贸易优势,促进一国产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发达国家就是借此在一些高科技产业或关键产业保持竞争优势,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印度软件业的飞速发展,就是战略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成功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好为中国外贸政策的战略调整提供了契机,它主要体现在:

(一)有利于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国外需求减少将迫使中国出口由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以质量效益和速度并重的集约型方式转变,具体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可借助外力控制出口规模;二是可借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减少初级产品和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并加快自主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改善贸易条件和减少贸易磨擦。

(二)有利于适度增加进口

由于许多国家经济衰退,无论是自然资源、原材料还是先进的机器设备价格都大大下跌,因此,目前应扩大进口国内稀缺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作为储备,选择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这样,既可以减少巨额贸易顺差又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保证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收购国外企业和引进人才

许多发达国家银根紧缩,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资源性企业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难以为继,此时正是低价收购的大好时机。通过这种方式既可收购国外有潜力的优质资产,又可获得先进技术、人才和资源,以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国际金融危机引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破产,为中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空间。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由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升值,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企业已难以为继。与其“改笼育鸟”不如“腾笼换鸟”,以利用转出的土地资源进行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五)有利于开拓国内市场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逐年提高,国内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中国居民年消费额目前仅占GDP的40%,与发达国家的65%相比仍有很大的空间。国外需求减少将迫使许多外向型企业把眼光重新投向国内,来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内贸与外贸一起抓,从而为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目前,中国完成贸易政策的战略调整有着充足条件:一是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二是实行资本管制,为中国筑起了一道“防火墙”。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既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应急之策,更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既是危机又是机遇,只要及时果断地实施外贸政策的战略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1][美]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64-265.

[2]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85.

[3]魏浩,等.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与重新定位[J].国际贸易问题,2004(11):5-6.

[4]王宏淼.中国的“新重商主义”及其改进思路:对外开放模式的一个审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41-42.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A Chance for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Policy

GUO Bo,DU Li-li

(College of EconomicManagement,Dalian 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China’s current foreign trade policy features encouragementof export and restriction of import.The policy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retorting international income,narrowing the trade deficit and enlarging domestic employment,etc. However,as China is suffering from the world-round financial crisis,the policy’s negative effect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of the crisis,we should adjust our foreign trade polic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China’s foreign trade policy;strategic adjustment

F71

A

1008-2395(2010)02-0099-05

2009-12-28

郭波(1951-),男,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贸易条件出口贸易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
我国猪肉贸易条件变化及影响因素
贸易统计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贸易统计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