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技术知识向企业扩散的因素:基于能力视角的研究述评

2010-12-27 09:20:16张婧娴方润生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产学研创新能力

张婧娴,方润生

(中原工学院,郑州 450007)

影响高校技术知识向企业扩散的因素:基于能力视角的研究述评

张婧娴,方润生

(中原工学院,郑州 450007)

从能力视角对高校知识扩散能力、企业吸收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能力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关于高校技术知识向企业扩散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关注不同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定性研究较多而定量分析较少,尚未从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来考察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文献.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基于能力视角来研究高校和企业不同能力间的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思路.

产学研合作;高校知识扩散能力;企业吸收能力;企业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是促进技术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它既是一种学术性的产业活动,又是一种产业性的学术活动[1].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九五”期间产学研合作项目约占同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总数的12.4%;“十五”期间产学研合作项目占同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总数的比例提高到21.9%;“十一五”的前3年(2006—2008年),这个比例已达到20.4%,随着后2年新项目的立项,产学研合作项目数所占比例会超过“十五”期间的比例[3].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5%左右,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差距甚远[4],说明我国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近10年来,国内学者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量呈逐年递增的态势.选用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0—2005年相关期刊论文共1005篇,而2006—2009年相关期刊论文已经达到了2346篇;使用同样的关键词对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0—2005年相关硕博论文有27篇,2006—2009年硕博论文数达到61篇;分析2001—200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的80个项目发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产生的项目就有26项,占总数的32.5%.这些数据显示,近10年来产学研合作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知识的转化[5],而能力又是对知识的应用.在使用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基础上,再使用“能力”作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发现,目前有关能力的研究文献通常都是研究高校知识扩散能力、企业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数文献并没有考虑到不同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企业和高校都拥有各自的技术知识资源,这些资源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匹配关系;因此,运用这些资源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就形成了不同的能力.从不同能力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来研究产学研合作,可能会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校企合作关系的内在特征.

1 高校知识扩散能力的影响因素

近10年来,我国高校的研发人员总量持续增长,如:2000年是16.3万人,2007年增长到25.4万人[6].这表明我国大学不仅孕育着潜在的生产力,而且也是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过渡的重要桥梁[7].但从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整体来看,相当多的还属于通过借鉴国外理论来研究中国问题.本文初步梳理了国内外影响高校知识扩散能力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成果,见表1.

表1 影响高校知识扩散能力的相关因素

表1表明了现有文献对高校知识扩散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1)研究内容包括知识本身的特性(知识隐性、复杂性、可观察性),传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强度、信任、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以及知识扩散的情境(战略、环境)等 ;

(2)从知识扩散的过程机理以及促进知识转移的对策措施角度进行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现有文献通常都是结合知识本身的特性以及外界因素来讨论影响知识扩散能力的因素,较少考虑到高校知识向企业扩散过程中不同能力间可能存在的匹配关系.

2 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

企业必须具备一种能够将外部知识内部化的能力,才能有效获取外部知识,而这种能力就是企业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它是一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9].从本质上来看,企业的吸收能力理论研究的是企业的学习能力.企业的学习可以发生在企业的各个层面上,而各个层面上的学习有不同的特点;因而,从不同的层面来考察企业吸收能力,就能够发现不同的影响因素.张龙、刘洪认为,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体现了吸收能力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趋势,吸收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企业将其从外部获取的新知识转化为企业组织内部的核心能力,使其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30];Grant R M指出,企业对知识吸收、传递、转化和应用的能力是其与竞争对手存在差异的根本之所在[31].高校和企业是双向互动的,高校生产知识,而企业则将知识有形化、具体化,知识是企业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企业常常引进新技术,但却总是很难将其消化、吸收.因此,吸收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商业绩效.本文初步梳理了国内外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相关因素研究成果,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相关因素

从表2可以看到,现有文献对于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1)层面性影响因素:个体层面、企业层面和企业间层面因素;

表3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因素

(2)权变性影响因素:企业规模角度、结构性因素角度以及组织结构角度因素;

(3)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对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为对国外文献的借鉴,并且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多数文献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

3 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和成功的基础.有关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目前主要从企业内部的创新决策、技术创新资金、技术、设备投入和组织能力,以及企业外部的市场需求、竞争环境、政府政策、法制环境、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来研究相关影响因素的.而从企业生命周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角度来考虑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相关能力之间影响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文献尚难见到.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因素见表3.

4 产学研合作中能力间的相互作用

从现有文献的特点来看,目前研究高校知识扩散能力、企业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多,但是从各种能力以及能力之间关系的视角来进行分析的文献较少.不过,现有研究已经初步认识到了高校知识扩散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正向作用,以及企业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正向关系.相关研究内容见表4.

5 结 语

5.1 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国内现有的相关研究,通常都是对国外高校技术转移模式的经验介绍和对国内高校技术转移操作的经验总结,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大多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

表4 高校知识扩散能力、企业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2)现有研究往往将高校知识扩散能力与企业的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分别讨论,很少考虑到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在校企知识转移过程中,不仅要把高校与企业分别看作2个不同的系统进行研究,还应该将其放在一个系统里,对二者之间的知识转移机制进行研究.

(3)很少有学者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来考虑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不同能力之间影响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这客观上不利于指导企业管理者针对现实情况有效地提升企业绩效,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5.2 研究展望

提高校企合作绩效的研究价值已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现有研究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尚需关注的问题还较多,至少应该将高校和企业放在一个能力系统中,基于以下思路开展研究:

(1)以实证研究为主,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基于能力视角找到影响高校知识向企业扩散的关键因素,并研究它们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作用及其机理.

(2)应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考虑企业发展不同阶段,高校和企业相关能力之间影响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3)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提出合理建议,为我国高校和企业间建立有效的知识转移机制起到指导作用.

[1] 刘福满.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胡秋靖.浅述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构成和特点[J].综合管理,2009,5(14):243-244.

[3]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的产学研合作分析[R].北京: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2009.

[4] 王志珍.我国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EB/OL].(2010-03-08).http://news.xinhuanet.com/pclitics/2010-03/08/content-13122358htm.

[5] 刘希宋,李碉,姜树凯.科技成果转化中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及路径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1):140-145.

[6] 胡建勇,许继琴,杨少华.高校对我国研发人员与经费增长的贡献初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4):97-101.

[7] 王丽萍.大学与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机制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8] Zander U,Kogut B.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he Transfer and Im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 Empirical Test[J].Organization Science,1995,6(1):76-92.

[9] Santoro M D,Bierly P E.Facilitator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s:A Knowledge-Based Perspective[J].IEEE Transa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6,53(4):495-50.

[10] Hansen M T.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1):82-111.

[11] Szulanski G.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9-27.

[12] ws K M,Delahay B L.Influences on Knowledge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Psychosocial Filter[J].Management Study,2000,37(6):797-810.

[13] Alavi M,Leidner D E.Review: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J].MIS Quarterly,2001,25(1):107-136.

[14] Reagans R,Mcevily B.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Range Ra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3,48(2):240-267

[15] Cummings J L,Teng B S.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2):39-68.

[16] Lin H F,Lee G G.Perceptions of Senior Managers Toward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J].Management Decision,2004,42(1):108-125.

[17] Duanmu J L,Fai F M.A Processual Analysis of Knowledge Transfer:From Foreign MNEs to Chinese Supplier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7,16(4):449-473.

[18] 陈菲琼.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知识联盟的知识转移层次研究 [J].科研管理,2001,22(2):66-73.

[19] 周建,周蕊.论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5):84-89.

[20] 蔺丰奇,刘益.影响中外企业间技术转移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3):31-35.

[21] 张大为,汪克夷.知识转移研究述评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9):196-200.

[22] 左美云.企业信息化主体间的六类知识转移[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4(8):72-74.

[23] 肖小勇,文亚青.组织间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4):355-358.

[24] 高祥宇,卫民堂,李伟.信任促进两人层次知识转移的机制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3):394-400.

[25] 苏延云.知识转移的障碍及应对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5):194-195.

[26] 潘杰义,李燕,詹美求.企业—大学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7):206-210.

[27] 翟运开.企业间合作创新的知识转移及其实现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3):43-46.

[28] 魏静,宋瑞晓,苗建军.组织知识转移影响要素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6):25-35.

[29] Kim B.Coordination an Innovatio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0,123(3):568-584.

[30] 张龙,刘洪.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3(3):293.-294..

[31] Grant R 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winter special):109-122.

[32] 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33] Kogut B,Zander U.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383-397.

[34] Bettis R A,Hitt M A.The New Competitive Landscap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16(1):7-20.

[35] Makhija M,Ganesh U.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rol and Partner Learning Related Joint Venture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7,8(5):508-527.

[36] Dyer J H,Singh 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1):660-679.

[37] Lorenzoni G,Lipparini A.The Leveraging of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s a Distinctiv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Alogitudinal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4):317-338.

[38] Aladwani A M.An Integrated Performance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Project[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9(1):185-210.

[39] Minbaeva D,Pedersen T,Bjorkman I,et a1.MNC Knowledge Transfer,Subsidiary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H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3,34(6):586-599.

[40] Nooteboom B,Van Haverbeke W,Duysters G,et a1.Optimal Cognitive Distance and Absorp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07,36(7):1016—1034.

[41] 刘常勇,谢洪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J].科学学研究,2003,3(21):307-310.

[42] 吴伯翔,阎海峰,关涛.本土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8):110-113.

[43] 张睿,汪克夷,夏立坤.企业市场知识能力、营销能力及组织绩效间关系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19-24.

[44] 阎海峰,程鹏.吸收能力研究评述[J].组织理论,2009,21(8):95-103.

[45] 简兆权,占孙福.吸收能力、知识整合与组织知识及技术转移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6):82-86.

[46] 王志伟.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与改进式技术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1):30-36.

[47] Teece D,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48] Tsai W.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 Works: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5):996-1004.

[49] D’Este P.The Distinctive Patterns of Capabilities Accumulation and Inter-Firm Heterogeneity:The Case of the Spanish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4):847-874.

[50] Loof H,Brostrom A.Does Knowledge Diffus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Increase Innovativeness[J].Technology Transfer,2005,33(1):73-90.

[51] Arvanitis S,Sydow N,Woerter M.Do Specificforms of University-Industry Knowledge Transfer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Private Enterprises Enterprises?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wiss Finn Data[J].Technology Transfer,2008,33(5):504-533.

[52] 马琳,夏恩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6(4z):105-105.

[53] 陈晓红,彭子晟,韩文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7):74-78.

[54] 韩伟静.企业自主创新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09(5):74-75.

[55] 张光磊,廖建桥,周和荣.组织结构、技术能力与自主创新方式——基于中国科技型企业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1):1-9.

[56] Constance E,Helfat,Margaret A,et al.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Capability Lifecycl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997-1010.

[57] 马庆国,徐青,廖振鹏,等.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个体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研管理,2006,27(3):50-54.

[58] 张韬.基于吸收能力的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9,27(3):445-452.

[59] 刘和东.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自主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2):186-188.

[60] 杨菊萍,贾生华.知识扩散路径、吸收能力与区域中小企业创新——基于浙江省3个传统制造业集群的实证分析 [J].科研管理,2009,30(5):17-24.

A Review on Influence Factor of University Technical Knowledge Diffuse to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View of Capacity

ZHANGJing-xian,FANG Run-sheng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7,China)

After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usion capacity of university knowledge,absorptive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se three capacities in the view of capacity,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less concer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capacity and each capacity’s effect on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factors that have effect on the college knowledge diffusion to the enterprises,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is more while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is less,there is no paper about the research about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capacity in the view of life cycle of enterprises and how its change will affect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situation above,research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s’capacities to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in the view of capacity is proposed.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diffusion capacity of university knowledge;absorptive capacity of enterprises;innovation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F204

A

10.3969/j.issn.1671-6906.2010.06.008

1671-6906(2010)06-0027-07

2010-12-01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8GXQ6D163);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72400421420);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7630045);郑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910SGYG25230-6)

张婧娴(1987-),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生.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产学研创新能力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统计与决策(2017年2期)2017-03-20 15:25:36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