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虚拟空间的现实观照

2010-12-27 11:46湖北日报传媒集团430077
新闻前哨 2010年5期
关键词:舆论传统媒体信息

◎陈 边 谢 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430077)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

2009年12月21日,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在分析2009年的社会形势时指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

约三成中国人成为网民,约三成社会舆论由网络而起,显然,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提高网络舆论疏导能力,让网络舆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并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一、不容忽视的舆论场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包容性、开放性及互动性等特征,使网络成为众多信息迅速聚集、多向流动的首选平台,也使网络舆论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舆论场。

正如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所说,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

社会舆论的发酵场。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传播,舆论由把关人过滤、筛选,可以控制传播的时间、范围及程度;而在网络时代,信息传递即时、网状、海量、互动,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网络了解信息、关注社会。同时,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使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网络舆论构建中来。滚雪球式的传播,往往会将单个的或者并不起眼的事,发酵演变成一定时期的社会舆论,并从网上走向现实生活。

草根阶层的表达渠道。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涌现出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如贫富悬殊、官员腐败、传统价值观受冲击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善的地方比较多,突发事件处于高发期。当传统媒体的表达渠道不够畅通时,越来越多的人就会上网获取新闻信息,发表见解诉求。相比传统媒体,网络的匿名性削弱了道德法规的约束力,人们得以更大胆、更自由地表达,网络因此成为草根阶层最便利的表达渠道。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 《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指出,网络热点事件主要涉及公民权利保护、公共权力监督、公共秩序维护和公共道德伸张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公共问题,体现了广大网民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

思想意识的新兴阵地。网络的文化属性,使之成为各种思想意识交流、交融、交互、交锋的便捷平台。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相互交锋,相互激荡。这一新兴阵地同现实紧密联系,影响已不仅限于网络。

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网络在舆论监督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天价香烟”、 “躲猫猫”、“欺实码”、“钓鱼执法”等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经典案例。网络传播通过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发挥着舆论监督的功能,推动着现实问题的解决。

二、网络舆论的鲜明特点

要科学应对网络舆论,就必须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规律。

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大致有这几个环节:事件 (新闻报道或网民爆料)→评论或质疑(跟帖、讨论等)→交锋(不同观念碰撞或舆论一边倒)→热炒(观点反复互动,汇聚成网络舆论)→影响现实(对现实世界形成舆论压力)。

从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可以看出,网络传播有其鲜明的特点。

热点形成及转换快。网络覆盖广、传播快、更新及时,常常能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快速将各种舆论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络热点,甚至掀起一股舆论风暴。

同时,社会多元带来人们利益诉求多元化,网络能使各地有相同利益诉求的个体迅速集合成一个利益群体,成为暂时的利益同盟,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力量,有效放大共同关注的话题或事件。

先入为主,“三人成虎”。时效是信息传播的生命。人们接受信息形成第一印象后,要改变认识往往很难。网络中“三人成虎”的效应非常明显。虽然网民率先传播的信息未必真实,却容易产生极强的说服力。尤其是政府对网络舆论反应迟滞甚至懒于应对时,更会助长网民对官方的不信任。

力量叠加,效应放大。网络虽是虚拟空间,却有着强大的现实动员能力。这是因为网络往往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起旺盛的人气,将无数单个网民的力量集中指向具体的事或人,人为制造出舆论,群体的盲从与冲动,让舆论有效放大。

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网络传播的特性,使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都可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其中既有理性的、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也有一些非理智的个人情绪宣泄。浓重的情绪化色彩,使网络舆论呈现出非理性的特点。不记名,不承担责任,各抒己见,网络的互动传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在客观上造成网络舆论的鱼龙混杂,既有真知灼见,也有偏激的舆论和个人情感。

总体来讲,网络舆论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共存,理性与非理性交织,虽然不是清风明月,但也绝不是洪水猛兽。

三、让网络舆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网络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网络舆论的发展,已形成对政府和传统媒体的倒逼之势。新形势下,唯有通过科学应对和疏导,才能使网络舆论成为推动进步的有益力量。

强化信息公开制度的落实。

在转型期和网络时代,信息披露一旦不权威、不及时、不主动、不完整,就给网络热点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自2008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宗明义讲明了条例制定的目的: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其核心词是人民、透明、服务。

条例的施行,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服务人民,将为民、便民提到了历史的新高度,将使我国迈向一个信息公开的新时代。

目前,仍有一些地方政府在社会危机发生时仍采取 “遮遮掩掩”的做法,不明真相的人们自然会在网上发出质疑的声音。东风不压倒西风,西风就要压倒东风。权威信息不占领信息高点,就会让小道消息甚至流言漫天飞舞。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路灯是最忠实的警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国家,就要通过不断提高公共信息的透明度,促进政治清明廉洁,政府高效有为,决策科学民主,从而使公民的权利得到可靠的保障,使网络舆论进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网络等新媒体打破了传统传媒的垄断性,信息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在相当程度上不受传统方法的管理和控制,同时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吸纳,这使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扩大,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力下降。

2009年,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与无线终端(手机)的结合;2010年初,国内各大网站都先后推出微博。这些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生命力,成为一种新兴的强势载体。

立足于时代的主动,我们要通过建设主流网络媒体,努力掌握网络舆论阵地的主动权,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同时,要不断提高网络时代的执政能力,既要重视网络舆论,更要有敏锐的研判力和预见性,一旦发生网络热点事件,要正确快速地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为引导网络舆论提供基础,掌握主动。

传统媒体要勇于担当。

对传统媒体而言,老读者群正在被新兴媒体逐渐瓦解和分流,而新读者群的阅报习惯很难形成,发展已经面临瓶颈。要保持和扩大传统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传统媒体就必须进军新媒体,实现媒体的融合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引导舆论的重任。

传统媒体要从多层次的社会舆论场业已形成的实际出发,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发展。在对网络舆论的疏导中,要通过主流媒体及时权威回应社会热点,引导热点;要按照网络舆论传播的规律,将传统媒体的权威和公信转化为网络时代的优势,占领网络舆论高地。

舆论是无形的,舆论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如果我们能站在社会发展前沿,以更加开放的胸怀看待网络舆论,以更科学的方式疏导网络舆论,让网络既成为民众表达意见的场所,也成为政府听取民意、提高执政水平的信息源,充分发挥网络的社会效益,那么,网络舆论就必定会成为一股方向明确、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舆论传统媒体信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