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源
(长春日报社,吉林 长春 130021)
谈教师和谐管理策略
——以中小学教师为例
□周源
(长春日报社,吉林 长春 130021)
和谐管理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管理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到教育管理领域。教育管理作为社会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管理是否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谐的水平。本文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和谐管理问题的分析,力求探索一种和谐的教师管理模式,使中小学教师管理朝着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中小学教师;和谐管理;教育管理
和谐管理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管理手段。因此,和谐管理的理念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其中也包括在教育管理领域里的应用。教育管理作为社会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管理是否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谐的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建立一套开放和谐的教师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教育行业的全面发展都会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中小学教师和谐管理作为实现我国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彰显了我国现代教育的时代发展特点,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⒈是完善教学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和谐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学校教学的重要途径。和谐教育需要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具有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在遵循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加强效率管理,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实现教育效率的最优化,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和谐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摒弃过去单一的、片面的管理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校的教育,吸取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学校教育均衡、优质、协调发展。
⒉可为组织发展提供新动力。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是促进组织效力最大发挥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组织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谐教育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领域的和谐管理要求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平等、尊重、民主、合作的基础上,以赏识、接纳、包容、训练、管束、激励等方法,营造和谐的学校教育氛围,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形成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发挥组织整体的作用,为组织发展提供新动力。
⒊有利于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和谐教育价值观,实际上是着眼于教育如何更好地影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它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发展在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谐管理不仅强调管理的平等,强调人人都有管理权,而且还要积极发挥教师自身的作用,强调教师自身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
⒋有利于提升管理目标。传统管理模式下,学校管理过多地关注短期目标的实现,强调学校当前效益的实现,而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的目标突破了传统管理目标的局限性,它不仅仅着眼于目前的发展,而更多地注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并与国家的和谐发展相联系,把学校教育和谐发展看作是促进国家和谐发展的基石。和谐管理的目标不仅在于学校发展,还有人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以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使学校教育目标更具战略性、挑战性、时代性。
⒈师资供求不均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城镇中小学教师普遍出现超编现象,而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人员数量却少之又少。2006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的中小学教师管理情况专项督导检查公报说,在督导的六省份中,普遍存在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的现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缺编严重。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出现了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的状况。每年毕业的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比例很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优质教师资源相对比较集中,而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资源却十分紧张,教师的整体布局严重不均衡。
⒉制度管理成为教师管理的主要手段。作为管理的有效手段,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中小学教师的管理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仅简单地用制度来约束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工作行为,对于教师的管理效力来讲也是不科学的。
⒊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管理,通常是以硬性的评价标准为基点,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较大。如果学校管理者不能真正从教师的内心需求上给予真挚的理解和关怀,仅仅运用单一、机械的行政手段对教师进行管理,必然会使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在心理上产生距离感,并可能抑制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⒋忽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当前,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中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知识结构陈旧,学校管理者也不太重视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此外,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能出现人才断层和骨干教师比例偏低的现象,而且可能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优秀教师外流。
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关键问题是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在和谐管理中必然要创造一种尊重教师的和谐氛围,对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把教师放在学校管理中的第一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满足教师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需求,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要建立一种尊重教师的和谐氛围。教师作为知识型人才,尊重其需求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得到了社会的尊重,教师就会因实现了自身价值而充满自信;反之,就可能使教师产生失落感,导致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同时,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是教师的一种需求,管理者要为教师创造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促使教师在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要明确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是由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能力素质以及工作热情决定的。要想使学校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教育教学活动还是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都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出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再次,要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物质需求。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位教师的需求可能不尽相同。有些教师要求物质生活的改善,表现为提高个人生活水平,解决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问题;有些教师要求政治上的进步,比如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或者参加政治性社会活动;有些教师要求业务水平上的进步,比如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参加业务、学术研讨会等。这些都需要管理者经常和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教师的困难和需求并给予解决。
对教师实施柔性管理,就要求学校管理者搭建一个良好的和谐、宽松的管理平台,尊重教师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规律,在教师的意识中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采取非命令性的方式,把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教师自身行为的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实行教师柔性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学校的管理体系更富有弹性,对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做出快捷、灵活的反应。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重视教师管理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与教师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消除教师的压力感和紧张情绪。
⒈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规定了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作为一种法定的国家资格一经取得,即在全国范围内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非依法律规定不得随意撤销。
由此看来,现行的教师资格管理制度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形成教师资格证书的动态管理机制。目前,我国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属于“终身制”,即如果一个人一旦通过教师资格考试,那么他的教师资格将是终身有效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应该顺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顺应时代主题的需要。因此,就必须形成对教师资格认证的长效管理机制,即国家在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之外,还应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资格证书制度,而且对教师继续教育资格证书的有效年限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本人认为有效年限以3年-5年为宜。且应实行教师资格证书的分级和晋级管理制度。第二,实行教师职务岗位聘任制。教师职务岗位聘任制度,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通过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强调履行岗位职责,强化了对教师德、能、勤、绩的考核,有利于激励教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鼓励教师奋发向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⒉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确立一个衡量教师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导向和改进作用。一是教师考核评价。教师考核评价的依据应该是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明确以教师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应包括:教师对教育事业以及教育对象的热爱,在工作中要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坚持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坚持依法施教,认真贯彻、履行各种教育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严格执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自觉维护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要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学科水平、丰富的教育科学以及教育理论知识;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技能的讲授能力,对家长和学生有效开展思想工作、进行心理疏导的能力。二是教师自我评价。学校管理者要引导教师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中最为重要的举措之一,它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管理者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评价内容和标准,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以及所教学科的特点找出自身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拟定出适合自身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以此来改进未来的工作。
⒈实行引导式管理。引导式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管理模式,换言之,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其中心内容是尊重教师的人格特质和发展需求,建立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和谐的情感纽带,营造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目标。
⒉运用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在实施和谐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对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检讨,重新建立一套能够适应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可以激发教师工作动力的评价制度。在评价目的上应该从过去的奖惩性评价逐渐转变为面向未来的、能够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性评价;在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上,应该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地做到全面公正;在评价的实施过程当中,要坚决杜绝“走形式”,通过评价考核引导教师自觉地进行总结与反思。此外,要淡化评价结果,消除教师对评价、考核的反感情绪,通过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制度,使教师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次获得他人尊重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⒊创建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在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多地强调团队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让一个人独立地去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是不符合现代管理方式要求的。因此,要想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组织管理目标,就必须汇集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发挥组织内部每位成员的优势和长处,弥补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⒈合理安排原则。合理安排原则不仅包括学校课程的合理安排,还包括教师参加学校管理事务的合理性。合理安排原则要求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熟悉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收集各方面信息了解教师,充分调动条件和资历好的教师的积极性,主动帮助能力较差的教师使之得到提高,形成学校整体共同发展和进步的管理机制。在学校管理事务中,学校领导者应尽可能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使有能力的教师参加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发挥教师主人翁的精神,使教师对学校有“家”的感觉。
⒉激励原则。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激励是指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激励因素,选择适当的时机及适当的激励模式,激励、鼓舞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人力资源各项效能达到最大化。学校领导者在实施激励政策的时候应掌握一定的度,避免在教师之间引起嫉妒心理,在奖励优秀教师的时候鼓励其他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学过程中有进步但并没有达到相应标准的教师也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⒊全面考核原则。现代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面评价教师,以教师的发展为目标进行全面考核。坚持全面考核原则就是要求学校领导者深入教师群体中,收集各方面信息,及时与教师沟通,全面了解教师情况,根据教师平时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绩,全过程进行考评,并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使学校教学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⒋组织优化原则。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学校组织的设计应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以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自主管理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合作型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协调各种组织的功能,发挥各种组织的优势,并不断更新与优化,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体现公平与平等,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坚持民主集中制,就是要求学校领导者充分发挥学校全体成员的作用,在制定学校决策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集思广益,为学校更好地发展出谋划策。领导者应在参考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大家心愿和要求的学校管理和发展策略。
综上所述,实现中小学教师和谐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1]杨颖秀.教育管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宋树伟,董雪雁.运用“和谐管理”理念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07,(15).
[4]李科.和谐管理理念对中小学管理的启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07).
[5]葛路谊.关于中小学教师管理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12).
(责任编辑:王秀艳)
On the Strategy of Teachers'Harmonious Management——Mak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s an example
Zhou Yuan
Harmonious management is a necessary management tool for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educational management.Education Manageme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management,to a certain extent,reflects the level and ability of social harmony.Based on the harmonious manage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analysis of the problems,and strive to explore a harmonious management of teachers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oward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rationalization,humane direc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harmonious management;education Management
G526.3
A
1007-8207(2010)04-0085-03
2010-03-17
周源 (1982—),男,吉林长春人,长春日报社助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