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非合作论坛文件看中国“南南合作”理念的发展

2010-12-26 16:06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0年3期
关键词:南南合作中非非洲

吉 磊

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应对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中国外交也书写了划时代的崭新篇章,从“准备打仗”、推进世界革命的外交逐步向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的缓和与合作的外交转变。其中,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顺应时势不断发展,集中体现在了各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之中。1977年的十一大立足于“三个世界”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是“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军”,强调对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的坚决支持。①华国锋.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77年).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5103/20010428/455023.html1982年十二大报告则着重提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问题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合作,认为这种合作对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将不断扩大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合作。②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82年).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7/content-2558863.htm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进一步得到重视与加强,1992年十四大报告将之确定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③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92年).http://www.zhushan.gov.cn/zsdj/wsdx/ddhy/200504/852-3.html十五大与十六大都提出继续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④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97年).http://xibu.tjfsu.edu.cn/elearning/lk/15c.htm;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2年).http://xibu.tjfsu.edu.cn/elearning/lk/16c.htm那么指导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理念究竟是如何深化和拓展的?我们又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去考察这些可能的变迁呢?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非合作论坛在2000年和2006年发表的两份宣言文件,运用文本解读的话语研究方法,系统地探索新世纪以来指导中国推进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理念的发展。对于这种研究方法须作以下几点说明:第一,语言是理念和意义的载体。话语研究旨在探寻规范言语行动的意义结构。⑤WienerA,Diez T.European Integration The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4:198-199而对于国际政治与外交研究而言最为重要的话语是政治话语。本文认为通过解读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不同时期发表的合作文件,分析文本叙述结构、风格和语言的变化,可以总结出中国国际合作理念的演进趋势。而中非合作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新世纪以来又有蓬勃的发展,第一届和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分别于2000年与2006年发表了总领性的文件《北京宣言》和《北京峰会宣言》。故在中国同类国际合作中颇具代表意义,可以鉴之为镜,以类而推。第二,话语研究路径不同于认知注意的研究方法,它更加关注话语本身,探索言说者呈献给听众的图景,而并不着力讨论“语言是不是表达了言说者真正的想法”的问题。①WienerA,Diez T.European Integration The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4:198-199第三,考察话语体现的意义结构一定意义上即使在考察以言语进行行动的主体所表达的世界观:如何认识自我?自我与整个世界是什么关系?自我其他行为者是什么关系?具体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话语上而言,也是要去考察话语体现出的中国世界观及其变化。本文通过鉴别文本中蕴含的三对关系来探索中国世界观的三个方面,即中非双边关系所体现出的中国自我观、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国际社会成员关系等,分别辨析中非合作在方式、意义、和基础上的变化与特点。最后的结论部分认为,中非合作所体现出的中国“南南合作”理念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中国作为“建设者”追求和谐世界理念的成长。

中国自我观:内向建设性的合作导向

1.《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②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网站.http://www.focacsummit.org/zywj/2006-09/14/content-154.htm(2000年):问题导向

2000年中国与非洲友好国家间设立了集体对话与合作的新平台——中非合作论坛,发表了《北京宣言》。全文共有22个自然段,可分为约各占一半篇幅的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陈述中非对国际事务和双方关系的看法;紧接着是旨在解决问题、加强合作的宣示部分。因此,文件总体结构是问题导向型的,先摆出问题,随后提出自己的立场和对策。前一部分依次涉及了三方面内容:①当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包括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体系、裁军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等;②非洲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一些非洲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传染病肆虐贫困问题、以及沉重的债务等;③对中非关系传统友谊和合作前景的积极评价。

第二部分包括与第一部分内容对应的三个层次。前两个层次回应了世界和非洲面对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陈述了中非的立场,表达了对国际社会的呼吁和要求。其中第一层次五个自然段,中非就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安全与多边机制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尊重、推动和支持这些原则:包括尊重公认的国际准则,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坚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加强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及推动多边机制改革;尊重人权普遍性原则和基本自由,维护世界多样性和求同存异;倡导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等。第二层次四个自然段涉及地区冲突、传染病、反恐、和债务等非洲问题的对策,表示支持非洲的地区合作和努力,大力倡导和呼吁相关国际组织、机构及发达国家对此的重视与援助。第三个层次两个自然段关注了中非合作的发展,一是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二是重申了落实这次论坛成果文件内容的决心。

2.《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①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网站.http://www.focacsummit.org/zxbd/2006-11/05/content-5205.htm(2006年):合作导向

经过六年的发展,中非合作于2006年推向了一个高潮,非洲48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北京,中非共同发表了《北京峰会宣言》。与2000年的《北京宣言》相比,这份文件的结构生了很大的变化。

该宣言共26个自然段,其主干也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表达了中非对国际形势的主要观点和立场,回顾并展望了双方的友谊与合作,第二部分则集中阐述了建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与方式。因此文件的结构特点是内向建设性的合作导向,先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再致力于深化和扩大合作。

从文本结构上看,所谓合作导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件开门见山提出峰会的宗旨是“友谊、和平、合作、发展”,奠定了以“合作”为主题和基调的文本架构;二是下篇宣示部分的九段文字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合作、论坛机制建设、以及处理合作面临的新挑战诸方面勾勒了中非合作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建设“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00年中非主要关注的是经济与社会领域的合作,到2006年双方的合作已经大大深化和拓展了。原有的合作领域得到了创新与发展:经济合作方面提出加强治国理政和发展经验的交流与借鉴;社会合作则强调了青年一代的联系和互动。同时合作领域被拓宽了:政治合作方面提出加强高层交往,开展战略对话;国际合作领域倡导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决心加强论坛建设和集体对话;应对合作的新课题和新挑战,须友好协商妥善处理。

所谓内向建设性,一方面表现在,如上所述,文件在发展中非合作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另一方面,相较而言,表达中非对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呼吁与要求的文字大大减少了。文件的第一部分可主要细分为五个层次:峰会的宗旨、中非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及主要立场、中非对彼此的评价、呼吁国际社会帮助和支持非洲的发展、以及中非合作的传统及前景。其中涉及对国际社会的诉求的有四个自然段。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非关系中的合作主题日益彰显,合作气氛越来越浓厚,合作的内容越来越充实、合作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全面。文件结构显示,双方合作关系重要性上升的同时伴随着对向外诉求地位的相对下降,这一起一落可以反映出中国在与非洲乃至发展中国家合作中自信心与责任感的上升。面对林林总总的国际问题与非洲挑战,中非合作更多地指向自身的努力,指向双边关系的加强,体现了一种“反求诸己”的内向建设性合作意识与情怀。

中国与世界:整体性的合作理念

中非合作中“反求诸己”意识的苏醒与中国外交对世界认知的变化密切相关。毋庸置疑,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一过程记录了中国对世界意向的深刻变迁。1982年十二大报告修改了1977年十一大中关于“战争(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观点,认为“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的”,①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82年).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7/content-2558863.htm中国开始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服务于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努力。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中国仍然坚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②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92年).http://www.zhushan.gov.cn/zsdj/wsdx/ddhy/200504/852-3.html对总体国际形势的评价日趋积极乐观,同时对外合作与互动的广度、密度与频度都处于上升趋势。中国在90年代提出了“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①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92年).http://www.zhushan.gov.cn/zsdj/wsdx/ddhy/200504/852-3.html;新中国外交50年(图片展).http://www.fmprc.gov.cn/chn/premade/9099/wjb-zt-wz1.htm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睦邻合作、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政党合作、多边合作、以及民间合作都得到了蓬勃发展。与此相伴,中国的空间意识逐渐转变,各国相互依赖、积极融入世界、人类共同命运的整体性思维蓬勃成长,与国家利益观念并行不悖,共生共荣。

中非合作论坛两份宣言文件中所体现的中国对世界认知的变化也正是置于这一大背景、大趋势之中。第一,文件对世界总体形势的解读日趋积极:2000年《北京宣言》以一种批判意识开篇,认为“新世纪来临之际,世界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稳定和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平与发展问题并为完全解决”,运用三个自然段分别涉及了国际体系中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裁军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等问题。2006年《北京峰会宣言》对此着墨不多,而更加关注世界积极的变化趋势,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着复杂、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和各国的优先目标。”

第二,对中非共同立场的界定、对双方合作意义的定义愈加高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①2000年文件在中非合作的意义问题上主要强调“加强这一合作符合双方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对巩固发展中国家间团结,进一步推动建立国家新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宣言中,在这两点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和谐发展”。②在发展问题上,2000年的文件突出了南方国家在全球化中所处的不利境地,呼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展开平等互利的合作,实现南北共同发展;2006年的文件认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应彼此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主张加强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推动全球经济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③在联合国及其他多边体系改革问题上,2000年文件强调加强安理会的作用,增强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呼吁承认非洲在这些机构中的合法地位。2006年则提出改革多边体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际社会所有成员”。突出强调了联合国大会的职能、发展问题、增强非洲在安理会及其他机构中的代表性等。④在对相关问题的语言叙述上,2006年的宣言更多地使用了人类社会、世界各国、普遍发展、共享成果、共同繁荣等一类体现整体性理念的语汇。

2006年的峰会宣言表达了中国对世界更为积极的认知,这一方面源于多年来中国快速发展的体验升华,一方面来自中国国际参与的经验增长,突出表现在对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联合改革问题等问题的叙述上。文本告诉我们,中国越来越成熟和自觉地运用整体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不是世界外在于中国,而是中国安居于世界。当然,这种更加温和的心态并不意味着中国否认原有问题的存在,相反是在承认现实复杂性的基础上,确认未来趋势的积极性和可塑性。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南南合作中中国不断加强的“反求诸己”意识与行动就极为自然了。

中国与国际社会成员:平等型的合作理念

近年来在西方媒体中批评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言论甚嚣尘上,指责中非关系是不平等的,是掠夺式的。而在中国看来“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各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干涉别国内政,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①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人民日报,2002-08-02。正是这种平等精神引领着中非关系的发展,比较2000年和2006年的成果文件可以发现,平等作为中非合作基础的显著特点在文本中越来越被突现出来,平等的内涵越来越饱满充实。

平等精神首先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在2000年的文件中谈及了中国对非洲国家及地区的认知和评价,2006年的宣言加入了非洲对中国的认知与评价,并且运用了一些明显较为对称的评述。例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等。这种表述源自于2006年1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引入合作成果文件,表现了中国平等合作的理念。

平等精神也体现在文本内容中:在2006年峰会宣言里中国还更多地关注了非洲所取得的进步,“高度评价非洲在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区域合作、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进步;赞赏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等地区组织及次区域组织为此发挥的积极作用;重申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自主解决非洲问题,支持非洲地区组织和次区域组织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努力,支持非洲国家实施‘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此处对非洲自主性、独立性的强调正反映了中国所秉持的合作主体间平等的精神,并不因为非洲许多国家经济、社会等方面仍落后于中国就有强制推行自己主张的意图,而是看到对方发展和前进的潜力,在自愿、协商、包容、共赢的基础上发展合作。

平等也应该是各合作领域中全面的平等。中非建立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勾勒出了双方合作的成熟架构,所提及的各合作领域都遵循着平等的原则:政治上增进对话互信,经济上加强互利且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文化上促进互动交流,国际合作中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精神,面对中非合作中的问题和挑战要友好协商等。中非的合作不是单方面的援助、也不仅仅关注经济收益,更不是要达到整齐划一,一种全面的协商对话精神确保和体现了真正的平等。

结论:追求和谐的建设性南南合作理念

在当今全球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日益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①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9/16/content-3496858.htm,也成为中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普遍选择。2005年8月22日,外交部长李肇星发表署名文章《和平、发展、合作——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深刻系统地阐述了国际合作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地位:“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维护共同安全需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需要合作”,“推进不同文明和谐共存需要合作”。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是中国“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的坚强支撑。②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6938568.htm可见,中国外交已经形成了自觉而成熟的、普遍且多层次的国际合作理念。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依然坚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①李肇星.和平、发展、合作——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8/22/content-3391031.htm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没有失去光彩,反更添了新意。

中国的“南南合作”理念始终立足于现实,又依托于理想。1982年十三大报告就精辟地指出了“南南合作”对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战略意义:“第三世界各国有广大的土地,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②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82年).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7/content-2558863.htm21世纪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③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2005-12-2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22/content-3954937.htm“中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④李肇星.和平、发展、合作——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8/22/content-3391031.htm这种“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⑤沈德鸿选注.王云五,朱经农主编.庄子.商务印书馆,1926:12的意识将强烈的融合感与责任感注入中国的世界观,一个愈加富强的中国更自信、更坚定地表达着对世界的理想:“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观”;“以平等互利为核心的新发展观”;“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以尊重多样性为特点的新文明观”,⑥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982年).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7/content-2558863.htm勾勒出一幅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和谐世界图景。⑦李肇星.和平、发展、合作——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8/22/content-3391031.htm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正是脚踏实地追求理想的实践。中国对待第三世界不是凌空蹈虚地一团和气,不是愤世嫉俗地颠覆秩序,不是盛气凌人地掠夺资源,而是自立于诚意修身、兼济天下。这正为中非合作所显示出的内向性、整体性、及平等性的发展趋势所印证。一言以蔽之,这三个特点宣告了致力于推进“和谐世界”目标的中国之于伙伴、之于世界、之于秩序都是友好可信的建设者。

猜你喜欢
南南合作中非非洲
An Uncommon Trip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龙狮共舞”,中非合作开启新篇章
非洲鼓,打起来
中非合作迈入新时代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