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谌贵璇
7月16日的《半月谈》刊发了《基层干部公务接待悲喜录》。文章指出,公务接待正成为基层干部的“重要工作之一”,部分有旅游资源的乡镇,基层干部每年有150天忙于接待。在南方某县级市,有官员甚至提出了“接待就是生产力”的口号。
读罢此文,让人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适度的公务接待,本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需要。但是,当“需要”变成“全年有半年都在忙于接待”的强度,变成“喝酒应酬”的接待方式,变成基层干部的普遍之痛,如何让人不震惊?
但是,新闻媒体和身边事例也印证了,“接待就是生产力”这一“理论”,不仅在不少地方成为当地领导干部的信条,更在实际工作中演变成了现实。
据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朋友讲,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都和接待工作紧密相连。哪个地方的接待工作做得好,上级的了解就更深入,获得支持的力度就更大,经济发展也就较快。经济发展了,出了政绩,对于个人的进步也是大有好处的。正是由于公务接待容易“出形象”“出效益”“出政绩”,让基层干部既成为这种风气的受害者,又成为这种风气间接地受益者,因此也成为这种风气无奈地助长者——此番局面的形成,让公务接待顽疾极难根除。“既怕来人,更怕人不来”,已经成为目前基层干部矛盾心态的真实写照。
对公务接待,党和政府早有严格限定。2006年,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公务接待进行了严格的限定。但现在,明目张胆违反《规定》收受礼金的现象少了,但多了吃好、睡好、玩好、临走土特产相送;明目张胆张罗着公费旅游的少了,但多了名目繁多的下基层“调研”活动。
公务接待中的种种不正之风,如果任其存在和发展,必将产生很大的危害。首先,助长党政机关的奢靡、铺张和攀比之风,推高了行政成本,挤占了公共资金。其次,给一些人提供了贪腐的机会。再者,恶化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使群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因此,遏制吃喝成风、走出公务接待困境,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佳的消毒液。尽管各地压缩招待费、取消招待费,尽管也屡有官员因为出入豪华酒店和娱乐场所而被媒体曝光,但是不正之风依然时有现身。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在公务接待方面透明度不够、处罚不力。治理公务接待中的吃喝玩乐风,目前首先要做的,还是打破“自我监督”的模式,加强监管敢于处罚。这样,才能逐步推进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