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识才与用人

2010-12-26 06:08刘建明
决策 2010年4期
关键词:徐铉曹彬诏书

■刘建明

广招人才,目的还是为了使用。要善于在了解其才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能,用其所长,给人才提供一个最大限度发挥才能的环境和平台,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应,这才是最重要的。

宋太祖赵匡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开国皇帝,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改革,结束了藩镇割据、长年混战的历史局面,为两宋320年江山打下了坚实基础。宋太祖治军理国成功的原因很多,而他高超的用人艺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杯酒与一纸诏书

亲贤臣,远小人,这是诸葛亮的至理名言,也是一直为高明政治家所推崇的理念。赵匡胤在用人上能够做到用贤德之人,不用奸佞之人,是非常可贵的。

曹彬,比赵匡胤小四岁。曹彬的姐姐为皇妃,因而贵为皇亲国戚。后周世宗时,曹彬任供奉官,管世宗皇帝柴荣的饮食茶酒之用。当时赵匡胤为后周大将,喜欢喝酒,便常去曹彬那里要酒喝,而且常能得到。后来才知道他所得到的那些酒,全是曹彬自掏腰包到街市上买来的,于是问曹彬:“我正因为你常管酒,所以才来向你要酒喝,你怎么去到街市为我沽酒呢?”曹彬说道:“我掌管的是官酒,怎么能私自动用呢?”对于这件事,赵匡胤印象很深。登基以后,在与臣僚说起后周世宗旧臣时,他深有感触地称赞道:“不敢负其主者,独尊彬耳。”曹彬一边为公,一边为仁义,贤德如此,自然得到了赵匡胤的赞赏,后为赵匡胤所倚重。

对于贤德之人,宋太祖是重用有加,而对那些奸佞小人,他却是明察事理,不徇私情,弃之不用。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返京以后,在众大臣的拥戴下,要举行禅让大礼。因为事发仓促,后周恭帝柴宗训的禅位诏书尚未起草,而这禅位诏书是万不能少的。在这紧迫的关键时刻,翰林学士陶谷却不慌不忙地从衣袖里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禅位诏书,进献给赵匡胤说:“诏书已经写好了。”非但如此,其禅位诏书更是引经据典,妙笔生花,把逼宫篡位述说成了周恭帝畏天命、顺天意、识大贤、法尧舜的竭诚之举。其中,对赵匡胤的歌功颂德,可谓极尽阿谀之能事,让人肉麻。于是,赵匡胤随即被人扶上宝座,正式即皇帝位。正是因为有了陶谷的雪中送炭,才使得赵匡胤的禅让大礼没有出现尴尬局面。

按理说,陶谷在赵匡胤开创帝业的道路上是建立了奇功一件,理应有功封赏,但赵匡胤却很是鄙薄他。通过这件事,他也认清了陶谷善于溜须拍马、见风使舵、阿谀逢迎、谄媚取宠的小人本质,因此,他对陶谷是既感激他,又从内心鄙视他。

为什么呢?中国古代历来提倡“忠孝治天下”。陶谷身为后周的翰林学士承旨,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起草禅位诏书,对于后周皇帝来说,可谓大逆。此人虽然有才,但德行太差,今天看到赵匡胤权势中天,他就见风使舵,对他百般谄媚,对周恭帝落井下石,明天他是否也会对别人见风使舵,对他落井下石呢?对这种人又怎么能放心重用呢?最后在关键时刻,赵匡胤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并未因私情而重用陶谷。

因势而用,选智对愚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挥师征杀,统一了中国北方,吓得盘踞在东南方的南唐俯首称臣,岁岁纳贡。有一年,南唐纳贡所派的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铉。当时,江南有三个名士——徐铉、徐锴和徐熙,号称“三徐”。三人均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能言善辩闻名于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铉名声最大。

南唐来朝贡,宋廷照例要选派官员做押伴使,去接受贡品。满朝文武都知道徐铉博古通今,都怕因为自己学识不及而丢面子,所以深怕被选为押伴使。宰相也不知究竟选谁最好,就向宋太祖请示,太祖说:“暂且退下,让我亲自来选。”

宋太祖让宦官传旨,要殿前官写出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呈报上来。名单写好,太祖御笔一挥,点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并说“就让这个人去吧。”满朝文武见了都大吃一惊,连宰相也不明其意,只得遵旨照办,催促那个被点中的人赶快动身。

那个殿中侍者不知道皇上为什么派他去做使臣,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又不敢问,只好执行任务。他一到船上,徐铉就滔滔不绝地和他谈论起来,说古道今,词锋如云,周围的人都对徐铉的能言善辩惊叹不已,夸他不愧为江南名士。可侍者根本听不懂徐铉谈的是什么,当然无言以对,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称是。徐铉不了解他学问的深浅,心想不能在宋人面前丢脸,于是,越发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一连几天,徐铉已经口干舌燥,疲惫不堪,能说的都说了,侍者始终未与他论辩,徐铉也觉没趣,就不再吭声了。

宋太祖选愚对智,反其道而行之。正因为有宋太祖因势而用、不拘一格的明智之举,打破了用人常规,从而没让宋廷在南唐使者面前失掉颜面。

宋太祖对待那些曾经拒绝接纳自己甚至辱骂过自己的人也同样是不计前嫌旧怨,只要他是个人才,就延揽过来,不拘一格地为其所用,充分展示了其旷达的胸襟。他在没有发迹时,曾经去投靠王彦超、董尊诲。但是王彦超却将其拒之门外,董尊诲甚至还当着众人的面辱骂他。自古“士可杀不可辱”,这对赵匡胤来说是个极其掉面子的事。但是,赵匡胤却不计前嫌,在夺取皇位后照旧录用和重用他们。曾经辱骂过赵匡胤的董尊诲在赵匡胤即位后,自认得罪非轻,所以伏地请死。赵匡胤不仅没有怪罪,还诚恳地对他说:“现在我正在用人之际,难道还计较旧怨不成吗?你不必担心,我将继续录用你。”赵匡胤说到做到,不但仍然委任他为军事指挥官,而且还把他提拔到罗州当刺史。同时,还设法把他的母亲从辽国统治下的幽州接到汴京,使之母子团聚,令董尊诲感激不已,遂效命太祖,屡立战功。

知人与善任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广招人才,目的还是为了使用,要善于在了解其才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能,用其所长,给人才提供一个最大限度发挥才能的环境和平台,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应,这才是最重要的。宋太祖在用人上就善于做到这一点。

赵匡胤登基做了皇帝后,发现了潘美的军事才能,先是任命他为潭州防御使,而后又任他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担任征讨南汉的主将。潘美不负皇上之命,统三州兵马,连下贺、昭、桂、连四州,直逼韶州。

韶州一失,广州便无险可守。潘美率兵一鼓作气,挥师直捣广州,宋朝遂统一了南汉。后来,赵匡胤统一南唐时,又命潘美为都监,配合主帅曹彬完成了以不杀而使南唐归顺的使命。可以说,正是赵匡胤的发现,使潘美这块埋在土中的金子发出了夺目的光彩,这无疑是建立在“知人”基础之上的。

宋太祖对陈承昭的任用也同样如此。陈承昭本是南唐的大将,官至南唐保义节度使,在南唐的地位非常显赫。在当时,赵匡胤统率后周的先锋部队,与南唐陈承昭统领的军队遭遇于淮河。两军交战,赵匡胤用兵有方,指挥得力,而陈承昭作战无能,败逃之中为赵匡胤生擒活捉。因此,陈承昭身败名裂,投降在后周得了个右监门卫将军的小官。

宋朝初建,赵匡胤打算兴修水利,开漕运以通四域。然而赵匡胤手下有勇将三千、谋士八百,却不能用其治水,于是四处求贤,物色治水能人。陈承昭虽然打仗不行,但对水却很有研究。他受命后察看水势,见惠民河水太小,虽疏浚也未必能通航运,于是遍寻水源以补惠民河之水。不久,引水后的惠民河水大增,水贯连汴京,南历陈州、颍州,直入淮河,沟通了京城与江淮的漕运。

赵匡胤见他治水确实有一套方法,于是在国家的治水之事上,大用陈承昭。

赵匡胤欲平南唐,却忌江南水军之利。正没有办法时,陈承昭便建议宋朝建立一支能打水仗的水师。于是在京城朱明门外凿挖水池,引惠民河之水灌入大池之中,操练水军。宋朝既有水军,水又能通汇江淮,使得南唐很容易被平定。这都是缘于赵匡胤用人之功。

陈承昭用于南唐为庸才,用于北宋即为干才,这就是知人善任、用其所长的奥妙。由此可见,在历史上,宋太祖确实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对人才的鉴别及使用,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很值得从政者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徐铉曹彬诏书
宋太祖选才
汉文帝七年《朝仪》诏书研究
宋太祖选才
清朝颁予杜尔伯特达赖汗之满蒙文承袭诏书(英文)
查士丁尼《国事诏书》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