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顺力
建立“中山学”的几点思考
黄顺力
明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的耻辱一路走来,历经千般困苦、遭受万番磨难,终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在曲折前行的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百年来的历史行程尽管依然风雨蹒跚,振兴中华的宏图夙愿仍为尚未成功的理想,但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在中国人,包括现今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心目中却永远鲜活难忘。在当前海峡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的形势下,得到两岸人民广泛认同的中山先生的思想与实践,更成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对话平台,因此,建立“中山学”的倡议可谓正逢其时。
以下围绕建立“中山学”的有关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初步思考。
大凡一门学科的建立,首先必须要有其学科研究的意义、基本的标准和必要的条件,同时也要有学界基本认同的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由于中山先生一生的理论和实践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可以说,中山先生的事业和生涯实际上就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不论其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广度和深度,还是革命实践活动的难度和力度,在整个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都可谓无出其右者。中山先生的思想和实践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极其珍贵的财富,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提升到“学科”研究的高度上加以挖掘、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学术理论的价值,更有现实的意义。
学术界经常将研究某些特殊对象的学问称之为某某学,例如,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有“中国学”、“日本学”、“美国学”、“英国学”等等;以人物为研究对象的则有“孔子学”(或称“孔学”)、“庄子学”、“鲁迅学”、“莎士比亚学”等等。以国家为对象,其研究领域的广泛自不必赘言;以人物为对象的,则主要是以该人物的思想与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为依据,要建立起以人物为对象的学科,自然也必须有其基本的标准和必要的条件。
很显然,由于中山先生的思想与实践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他提出并毕生追求的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不仅促使当时的中国人为之奋斗牺牲,直到现在也仍激励着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为之共同努力,并成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思想旗帜,而且其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还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加彰显。在这个意义上,“中山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都符合建立起一门学科的基本标准和必要条件。
有基于此,其学科定义简要来说就是:“中山学”是以孙中山先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这不仅包括中山先生一生的思想与实践,以及与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现实所紧密联系的那个时代,还包括其思想与实践对现实及未来的启迪。
就“中山学”具体的研究对象来说,我们知道,在中山先生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的思想与实践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到军事、教育、法律、外交等等,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山先生的思想与实践在具体的学科上,也广泛地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军事学、外交学、教育学、心理学、宗教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新闻学等学科,甚至医学,包括中西医理论等等,涵盖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部分,需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中山学”研究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学科的建立有着广阔的研究发展空间。
另外,建立“中山学”这一学科的目的可以说很明确,就是借助和发动各界的力量,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研究力量,以进一步推动对中山先生的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工作。
至于“中山学”的研究方法,我个人有几点粗浅的思考:
1.“中山学”的研究必须进行“科际整合”。
“中山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极为丰富多样的学科领域,“科际整合”强调的是各学科间由原来的分工到合作的互动,将中山先生的思想与实践放到多学科整合的视野中去,以凸显其历史、现实及昭示未来的价值。在实际的研究方法上,就是注重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因为,研究视角的变化往往会带来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中山学”的研究要能有所突破,采取“科际整合”的研究方法是可以思考和发展的一个方向。
2.“中山学”的研究必须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同步跳动。
中山先生的思想与实践之所以具有持久、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其主要原因就是他所从事的事业与时代进步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当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必须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才能获得新生的时候,中山先生的思想与实践正当其时地引导国人以辛亥革命的方式首先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为后来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国家富强打下了基础。现在虽然已经进入21世纪,中国早已挣脱了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枷锁,走上初步繁荣富强的道路,但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未完成,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还未真正实现。“中山学”的研究必须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与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形势相结合,从而成为两岸重要的对话平台。
3.“中山学”的研究必须加强两岸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几十年来,由于两岸分离的政治现实,大陆与台湾学界在中山先生的思想与实践的研究上是有所不同的。就大陆学界而言,我们公认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终其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统一和人类的进步不懈努力,因此,对中山先生的研究基本上就定位在史实和史料的挖掘、整理和分析上,以此论证中山先生对近代中国的进步所作的历史贡献。而台湾学界则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中山先生认定为“国父”,其思想与实践成为“建国”的纲领和“立国”的基础,中山先生的“遗教”成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和“宪政”的精神,因此,对中山先生的研究,尤其是对三民主义的研究虽然堪称深入、细致而系统,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色彩。从1990年代以来,两岸学界多次召开有关中山先生的学术研讨会,积极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山学”的研究必须进一步加强两岸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扩大视野,推动研究领域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4.“中山学”的研究必须有全球化的眼光和思维。
中山先生的思想与实践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因为他在革命的生涯中始终把中国问题的解决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是在对“世界潮流”大趋势理解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中国问题的“真解决”。而且他始终把自己为中国独立、民主与富强的努力奋斗,与争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和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世界大同”一直是他最高的理想,因此,中山先生的思想与实践实际上具有普世价值。在此意义上,“中山学”的研究也必须具备全球化的眼光和学术视野,才能更深入地探讨和发掘中山先生思想与实践的普世价值,促进世界和全人类的共同进步。
此外,“中山学”的研究还必须建立在坚实、可靠、丰富、多元的资料基础之上,这也是一门科学学科的建立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通过海峡两岸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两岸学界与海外学界,包括美国、英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学界的交流与合作,达成研究资源的共享和信息互通,就一定能将“中山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达到新的水平。
(黄顺力,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常务理事/责编 刘则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