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的教训
央企在2008年的时候,大量在海外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做金融衍生产品的合约,从现在我们已知的情况来看,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和亏损。在2008年年底的时候,浮亏100多个亿,有68个央企都做了这样的交易,其中有26家是属于可能跟海外直接做的,在这些交易中间,在这些金融衍生产品背后,都有高盛、美林这种大的国际投行的背影,包括我们看到的香港的雷曼卖的“迷你债”等等。我们可以做一个合理推论:当这些国际大投行已经知道市场发展的未来趋势,他们在亚洲所兜售的一切金融产品,很可能都是“有毒”的。华尔街流传着一句话“中国人卖给我们有毒的牛奶,我们卖给他们有毒的金融产品。”什么意思呢?当这些人为了盈利的目的,在利益的驱使之下,明知道这个市场会出问题,明知道这些债券的组合会出问题,也会趁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之下,把这些有毒的债券卖给国企。
当然,在2005年底的时候,国内曾经有人提出外资银行的比例,要占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70%左右,认为这样中国的金融系统才安全。如果高盛这个案件成立,全世界都认可的话,那么这个事件说明什么?当外资银行拥有中国整个的银行体系的70%的股权的时候,那谁来保护中国老百姓的储蓄安全?因为对外资银行来说,他们有强大的动机和冲动,要把这些储蓄投资到这些“有毒”资产当中去,从而造成中国储蓄者的重大亏损,而且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情况基本上也是这样。从这个角度来说,经过金融海啸,我们再反过来反思当初的很多做法,我认为都是非常明智的,包括咱们国家对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包括很多步伐的放慢,特别是港口直通车等等。
经过这场高盛的洗礼之后,相信中国的投资人也好,机构也好,中国的决策者也好,应该对国际投行的本来面目认识得更清楚。这是一帮唯利是图的人,是一帮不讲道义的人,跟他们讲义,讲道是说不通的,跟他们只是存在着比较明确的利益关系。把这一点认清之后,他们身上的所有光环都将消失,他们只关心利益,为了利益,有时候可能要用一种非常不道德,或者非常不正义的手段赚取你的金钱,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中国在金融改革开放,走出去的过程之中就会少交很多学费。[宋鸿兵 2010-05-06《环球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