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组织联络组
延安精神在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调研报告
文/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组织联络组
有着近90年历史的河北大学,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目前在校专本生及研究生达4万7千余人。河北大学党委面对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不断探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1993年,他们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研究生延安精神研究会,大力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17年来,他们利用多种形式,锲而不舍地坚持对学生开展延安精神的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4年7月6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李铁映同志到该校视察,对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同年10月25—27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在河北大学举办了全国部分高校“弘扬延安精神,培育‘四有’新人研讨会”,常务副会长于明涛、慕丰韵、有林,副会长郑幼梅出席了会议,河北大学介绍了经验。最近,常务副会长邢世忠同志又带组织联络组部分同志到该校进行调研,通过听取学校领导的汇报,与师生座谈,参观延安精神图书室及有关图片展览,观看“河大师生颂延安”的文艺演出等等,感到名不虚传,深受鼓舞。回顾1996年,我会原会长、已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文瑞,面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复杂形势,曾尖锐地提出“社会主义大学如何办”的问题。他认为应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在高校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延安精神教育,以适应形势的需要。他说:“我们的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应该是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阵地。”河北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延安精神进校园的工作,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大家认为,他们的探索是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他们的努力值得充分肯定。他们用实践证明,把延安精神引进校园,让延安精神与新的时代特点相结合,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对于高校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四有”人才,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作为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也趁机钻了进来。在一段时间内,如邓小平所说,思想政治工作出现失误,社会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蔓延,加上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给在校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思绪混乱。部分学生出现了信仰动摇、信念缺失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帮助广大在校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四有”人才?河北大学党委面对严峻的形势,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和分析。他们组织师生骨干在部分院系成立了学党章、学马列小组,努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人生之路。1990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保定也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会,积极宣传延安精神。这给学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极大的启发。延安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历届领导对延安精神不仅予以高度评价,而且积极倡导。胡锦涛同志在延安考察时就曾明确指出:“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平时期也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国内各种错误思潮带来的消极影响,对他们进行延安精神教育,这对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党委经反复讨论,决定把延安精神引进校园。1993年12月2日,河北大学在高校中率先成立了研究生延安精神研究会,开始推动延安精神进校园的工作。他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把弘扬延安精神与研究生素质教育创新工程结合起来。他们的基本做法,是围绕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积极弘扬主旋律,先后开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延安精神,学习贯彻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与延安精神等系列主题活动,开展了弘扬延安精神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的各种活动,包括组织各种报告会、座谈会、红歌会、图片展、社会实践等活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才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在这过程中,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不断拓展和丰富,推动工作也由自发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由零散到系统,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延安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体系,在全校研究生中形成了弘扬延安精神的高潮。由于研究生延安精神研究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开放的形式,容纳各方积极参与、协同发展,因而能向全校辐射,把本、专科生也带动起来了,出现了弘扬延安精神的良好氛围。
2004年9月,河北大学党委经慎重研究,发布了《中共河北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的决定》的文件。《决定》将弘扬延安精神与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指出:“一流大学需要培养出一流的高层次合格人才,而一流的人才首先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合格。用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培养高层次人才,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当前和今后我校以延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决定》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规范制度,强化措施。学校成立校、院两级延安精神研究会组织,“党委书记要亲自抓,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要直接负责,其他领导要紧密配合。”同时要求学研结合,进一步完善延安精神的“三进”体系,把“三进”工作引向深入。为此,学校专门拨出了一定经费予以保证。学校党委的决定进一步推动了全校“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的普遍展开和深入发展。
河北大学的同志在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中,经多年探索实践,深深认识到,能不能收到应有的实效,关键在落实“三进”工作。做不到“三进”,很可能流于形式,变成空洞的口号。因此,他们在“三进”上狠下功夫。他们认为,“三进”是一个体系,“进教材”是基础,“进课堂”是载体,“进学生头脑”是目标。如果只抓某一项或两项,都难以得到应有的效果。只有不断完善“三进体系”,才能把延安精神进校园的工作扎扎实实推向前进,实现预期的目标。
他们首先抓了进教材。2002年,学校党委就启动了延安精神进校园的编写工作。他们与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合作,经过多次论证,于2003年编写出《延安精神教学大纲(试用本)》,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马文瑞亲自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学校还从延安管理干部学院引进整套延安精神的相关教材,对原教材进一步完善,这为延安精神进课堂工作准备了有利条件。
其次,进学生课堂。延安精神进课堂的形式有两种,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所谓第二课堂是指课外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如请老同志或专家学者作有关延安精神的报告,举办图片展览,定期组织学生到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狼牙山、白求恩纪念馆、王小二故地、地道战遗址、白洋淀雁翎队等地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感悟革命精神,并在一些地方挂牌建立延安精神或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学校还设立“研究生延安精神资料室”,内藏几千册图书,学生都可以去借阅。这样的学习形式多样,比较生动。但他们认为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大多数活动感性多于理性,直观多于思考,零散多于系统。此外,课外的学习,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和自觉程度也不一样,效果自然大不相同。学校经过慎重论证和研究,决定将延安精神的学习从第二课堂引入第一课堂。从2004年起,学校在研究生必修课中专门安排4个学时讲授“延安精神概论”,让延安精神的学习由课外进入课内,成为学校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延安精神进头脑奠定了基础。
第三,进入学生头脑。按说,延安精神进了教材,进了课堂,学生们重视了,似乎就保证了进学生头脑。然而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认识有不同层次。一个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延安精神,有什么意义,如果不会运用,不能与自己的行动联系起来,这知识对他们来说还不是完整的,这样的学习还是不够的。真正进入学生头脑,还必须进入更高的层次。正如毛泽东所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延安精神真正进入学生头脑,还需由一般的感性知识和书本知识加以提升,进入行动,要能够在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发挥作用。河北大学的同志深刻理解这一点,他们对“延安精神进学生头脑”,并没有停留在让学生对延安精神有一般了解的层面上,而是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并使其进入实践的层面,即把延安精神与行动结合起来,努力践行延安精神。
河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有一定优势,学校把加强延安精神的理论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着力加以推动。他们设立了与延安精神有关的多项课题,尽量吸收学生参加研究工作,并拨出专项资金,资助从事延安精神研究的教师和学生。同时尽力推动研究生围绕延安精神和民族精神等内容做相关毕业论文。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延安精神的理解,而且力争在延安精神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研究中有新的见解、新的突破。
学校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科技的优势,利用每年寒暑假,组织本科生、研究生社会实践团进企业、下工厂、走农村、访学校,利用知识技术开展帮教扶贫、技术改良、政策咨询等活动,在活动中践行延安精神。2008年组织研究生赴汶川灾区进行心理援助,还连续两年组织研究生支教团,去青海支教,年年组织研究生新生参加军训,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在军训中,学习和实践延安精神。学校博士生组成了赴坝上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服务团,还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2002年大中专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学校还多年坚持在校内积极开展“关老爱老”活动,学生为离退休老教师做一些服务工作,老教师在思想和学习上给学生一些指导帮助。学生在“关老爱老”的服务过程中,拓展了弘扬延安精神的内容,健全了人格,提升了素质。
学校把弘扬延安精神与大学生、研究生的党建工作结合起来。每个学生党支部都是学校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一个分会,是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基层核心组织。各支部积极制定工作目标和详细工作规划,学生党员积极参与支部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有效地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而在弘扬延安精神过程中强化了学生支部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学校还将延安精神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了党员的思想建设。学校还积极推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弘扬延安精神的活动中来,在党校培训、主题讨论、社会实践等各个层面融入延安精神的内容,有效提升了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素质,端正了入党动机。在弘扬延安精神的浓厚氛围中,广大青年学生呈现出一片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人数占到非党员同学的97%以上。
17年来,河北大学顺应时代要求,对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始终抓紧不放,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持之以恒,对于推动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和理论研究,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校园先进文化的养成,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校的教育成果,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学生身上。河北大学认真开展延安精神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优秀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继续以延安精神自励、自勉,将延安精神贯穿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现任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哈明虎,是学校第一任研究生会主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他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说:“我本人就是延安精神的直接受益者,从上大学到后来读博士、博士后,多年来我一直视延安精神为我的灵魂。它时刻教育我一定要刻苦努力,不断进取。”由于成绩突出,他在2000年荣立河北省一等功,2001年被评为师德先进个人,是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第九届河北省青联副主席。高建民在读硕士生期间,曾担任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参加工作后继续以延安精神激励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取得了优异成绩。2003年,他在河北省公开选拔副厅(局)级干部竞聘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河北省委直属机构党委副书记。原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部部长韩毅,在校博士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后,参与主持重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原研究生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研究生会主席应寅锋,在两年内即出色完成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社科院金融专业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中国社科院办公厅工作。他们既是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代表,也是弘扬延安精神、践行延安精神的榜样。他们在学校打好了学业和思想政治基础,走上社会,很快成长为领导干部和行业骨干。
还有些学生,进校时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如有的农村出来的学生,感到城市生活优越,就一心想毕业后找机会留在城里过富裕生活;有的看到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失去学习动力,沉迷在言情小说之中;有的受到某些消极思想影响,想的只是如何捞钱,实现“个人价值”;如此等等。他们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延安精神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树立起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他们中不少同学毕业时积极要求到祖国西部工作,或愿意回到贫困的家乡发挥才干。他们表示,要以延安精神激励自己,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去工作,去面对一切困难。有这样的思想素质,他们无论到哪里工作,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奋斗,都会努力工作、不断进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同样是优秀毕业生,合格的社会主义“四有”人才。
学校在多年弘扬延安精神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对延安精神及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发表了一批论文,积累和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如《延安精神教学大纲》的编著,就是学校实施延安精神进教材和开展延安精神研究的重要成果。学校设立了多项课题,让教师和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这些课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对延安精神的研究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如与党课培训结合起来,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积累了诸如《延安精神与党校培训体会摘编》、《延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与国防教育》等系列成果。一些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研究生,还将延安精神的研究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在研究上取得了可喜成绩。部分教师的积极参与,增强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学校教师在《中华魂》等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还出版了《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等著作多部,并承担了相关研究课题,《加强和改进延安精神“三进”工作,创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还获得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一等奖。
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和普及,不仅提高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同时推动了整个校园先进文化的养成,不断提升着校园文化的品位。近些年来,校园开展的多种活动,如学术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包括众多学生社团开展的文化活动),都与弘扬延安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弘扬主旋律,倡导新风尚,形成了弘扬延安精神的浓厚氛围,并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全国举办的一系列重大活动和比赛中,学校连年取得优异成绩,如全国大学生科技“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名校“五月的鲜花”大学生文艺汇演等都展现出了学校学生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学校实施红色文化进网络工作,适时打造了“航标网”、“红色战线”、“弘毅网”、“新闻网”等红色站点,构建网络传播平台,积极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引导校园舆论,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航标网”积极开展延安精神专题教育,成为河北网络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不仅深受广大师生好评,还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
学校还通过媒体传播、活动传播、会议传播和共建传播等多种形式,把红色校园文化和延安精神传播到社会,提升辐射力。如他们建立了“延安精神进校园”专题网页,为延安精神打造了一个网络平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众多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扩大了学校和延安精神的影响。他们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践行延安精神,把红色校园文化和延安精神广泛传播。他们利用有关会议及交流活动,积极向兄弟学校介绍本校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情况;借助军训,使弘扬延安精神成为军学共建的重要内容。所有这些,都扩大了红色校园文化的影响,传播了延安精神,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河北大学党委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果,而是继续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不断推向深入,努力开创新局面。他们下一步准备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l、进一步推动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他们实施“校园文化育人工程”,着力从资源整合、文化传播、工作研究三方面继续推动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强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使延安精神有效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2、加强红色文化网络平台建设。学校积极推动“数字延安”专题网站建设,加强弘扬和研究延安精神的网络平台建设。作好校内红色网站的规划,统一布局,不断提升红色文化进网络的工作水平和教育效果。
3、加强课题研究,深入挖掘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围绕“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新时期校园文化塑造”等进行专题立项研究,不断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完全可以相信,在河北大学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延安精神进校园、创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