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艳,古天姣
(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 王 艳,古天姣
(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几个方面。因此,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转变观念,自主创业;坚持教育创新,培养与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就业市场等是解决吉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本对策。
吉林省;大学生就业;转变观念;教育创新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因此,在现阶段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9年,吉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总量为14万余人,达到历史新高。加上省外回来和历年沉积的未就业毕业生,全省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18万人。而且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数缩减,就业岗位拓展难度空前加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促进大学生就业,吉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已开始陆续实施。一是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类计划和项目,加快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项目;组织毕业生到街道和社区从事社区公益服务。二是强化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指导,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共有1.2万余名毕业生参加了创业培训,其中近4000人成功创业。三是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全省5个市、州建成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区8个,创业领域涉及化工产品研发、工业自动化设计、商品营销、纺织、食品加工、种植养殖、IT行业等。四是实施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对城乡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就业补贴政策,帮助其就业。五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目前,吉林省内共有包括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700余家用人单位建立了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1.5万余个,同时力争使20%以上的见习生通过见习实现就业。就业见习政策给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成长平台。见习让学生们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学到了很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2009年年初以来,全省各级人才和人力资源市场共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会301场,达成就业意向13.93万人次。2009年11月中旬,长春市举办了一场大型就业见习对接会,200多家企业与高校毕业未就业学生进行了现场对接。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保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
据调查数据显示,吉林省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为制造业,其次为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民营和个体企业是吉林省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领域。随着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一大批国有重点企业在今后几年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人才需求上也显得更为迫切。一些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领域以及机械制造等行业,由于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也正在加大。快速消费品行业是与居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行业,所以,餐饮服务等快速消费品行业及相关的零售批发业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具有吉林特色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医疗、移动通信和教育培训行业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岗位有望成为今年人才需求的亮点。
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特别是西部地区,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因此,必须找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即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深层原因,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⒈大学生就业存在的观念问题。有些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需求出现了脱节,就业观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不对接。这种观点归纳起来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是就业观念不正确。
许多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和价值估价过高,择业期望值过高,以精英人才自居,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争抢大中城市有限的就业岗位,眼光仅停留于发达地区、高薪部门;部分大学生眼光只盯着公务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少愿意到急需人才的欠发达地区,因而加剧了就业困难。
在当今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也受各种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自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以来,许多家庭对子女都提供了较高的教育投入。因此,这些家庭期待大学教育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期待子女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高薪水、体面的工作,得到相应的回报。这种来自于家庭环境的就业期望使得高校毕业生形成了就业观念障碍。
此外,一些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欠缺,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弱,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贪图生活的安逸,就业竞争力不强,很难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社会问题。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人数绝对数量直线上升,对应同期GDP增长率,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呈现整体供需关系失衡,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变难。因此,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观点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同。
当前,吉林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重组,致使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结构难以跟上这种变化,加重了就业的困难。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及减员增效的措施,使得过去作为接收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变得越来越窄。虽然每年吉林省的GDP都以较快速度增长,但是,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拉动,靠投资基础设施,靠投资重大项目来完成。而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的投入集中于一、二产业,对大学生就业帮助并不大。
由于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方面不够完善,致使人才流动不顺畅;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用工制度方面存在不合理因素,即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职称和社会福利不完善等,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使得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就业。
用人单位存在用人行为不规范,表面公开招考,暗地里关系择人的现象。这一现象在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经济欠发达的东北尤为严重;许多单位仍然存在“高门槛”现象,在招聘中强调工作经验,盲目追求高学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在招聘时存在“性别歧视”、“经济歧视”、“户籍歧视”等现象。
⒊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数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既带动着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引起职业、岗位的变化。然而,当前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速度的2-4倍,这就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当前企业需要的专业,目前还没毕业生,这种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有的大学盲目强调毕业生签约率,甚至帮助学生造假,更降低了高校对专业调整的灵敏度。例如:2000年,只有少数大学设有计算机专业,当时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各企事业单位争相想要的 “香馍馍”。到了2004年,各高校几乎都开设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也成倍增长,而招聘的岗位远低于毕业人数。当年同期毕业的学生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不到30%,而学校通过各种渠道促使当年的就业率达到了97%,可想而知,这为下一年该系扩招提供了有力支持,却导致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背离。
知识陈旧,转化率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很多招聘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
一些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未能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设置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同时,大量的新增专业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由此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⒈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宣传、组织、人事部门、新闻媒体、各级人才服务中心及人才市场要将转变观念、促进就业、服务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可组织在基层、生产一线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组成报告团到各地巡回宣讲,也可通过新闻、报纸、宣传材料等介绍他们的就业经验,促使大学生以他们为榜样,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理性选择就业方向。
积极鼓励和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普遍存在难以找准市场定位、缺乏资金、营运模式不成熟等问题。建议政府成立专门的创业基金,有针对性地促进青年学生创业。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创办公司制企业的,投资人可以以专利、股权等非货币资产出资。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应逐一落到实处,做到政策有规定,资金有出处,措施能到位,为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⒉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要发挥一汽、吉化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作用,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食品、医药、电子工业等吉林省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吸纳大学生就业。应把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政府对企业扶持和企业评优考核的基本条件,对这些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或资金上的补贴。落实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就业后的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工龄接续、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各企业研发中心以及其他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聘用优秀毕业生参与研究,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要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为下一轮经济繁荣打好基础,实现促就业与储备人才相结合。
相比传统的制造业,服务外包产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高层次人才集聚的特点,对带动大学生就业和改善就业结构具有现实作用。例如:114呼叫中心、800和400服务电话、手机天气预报……一批老百姓“用得上、用得好”的服务外包产业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在吉林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对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科学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⒊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农村缺乏实用人才和科技推广人才,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关键是有没有高校毕业生愿意去。所以,就业的根本还是一个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因此,要加强就业辅导,转变就业观念,让大学生认识到,到基层就业更能大展宏图。
在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等项目实施中,应不断研究制定各类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项目的配套政策和各类项目之间统筹衔接、协调的政策规定。特别要规定今后基层自然减员的空岗,应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从而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和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就业,促使各类到基层就业的项目规范有序的开展。同时,要解决基层待遇等问题,以便提高就业质量,建立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⒋组织入伍预征工作。征集普通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是实施人才强军、科技强军战略的重大举措,对进一步优化部队结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基层指挥军官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促进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和成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有关部门应出台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本科学历优秀士兵直接提干、优先选拔使用以及退役后考学升学就业等多方面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动员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后续服务到位,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的各项工作,把吉林省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的政策宣传到每一位毕业生,让应征入伍的毕业生都能享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
⒌坚持教育创新,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从就业角度看,供需平衡是一个基本法则,高校培养的人才必将面对社会的选择。社会选择则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一需要背后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走势及产业布局状况。所以,高校的发展尤其是学科建设应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水平尤其是产业布局相适应。应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谋划学科发展,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样,既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能实现高校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使高校提升自我生存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吉林省2008届本科毕业生工学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为91%;历史学就业率为74%,相对最低;失业量最多的10个专业其失业人数占了本科失业量的41.9%,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失业最多的专业分别是: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调控这些连续造成较大失业量的专业招生结构,并适当调整此类专业的在校学生结构,可以较快地改善总体就业状况。高校学科建设要在保留相应规模的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贴近,着眼于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情况,提升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⒍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在不影响大的经济战略布局的前提下,在新投资项目审批、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应多考虑一些大学生群体在就业方面的可受性,围绕结构调整注重培育经济和就业的共同增长点,在培育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积极发展有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业的同时,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在巩固和发展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同时,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要努力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要努力实现战略制定、产业规划、投资政策、项目实施与扩大就业有机统一,使就业工作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建立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建议对现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比较完善、统一、权威的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实现网上就业政策与信息的发布、宣传、求职招聘、就业指导、就业登记、就业手续办理和就业数据统计等功能,确保拓宽就业信息发布的范围和信息的真实度。
拓展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要借助学校与地方政府开展的“校地共建”优势,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发挥优秀校友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的就业对接,建立一批确实能够提供岗位的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形成比较完备的管理运行机制。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一线接受锻炼,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源,多层次、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1]赵丽霞,单联娟.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2]高凤军.关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
[3]麦可思.2009年吉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R].
[4]国家发展改革委东北振兴司.吉林省实施系列扶持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作简报,2009,(394).
[5]刘琴.服务外包吸纳百万大学生就业成为就业新高地[N].中国教育报,2009-11-02.
[6]王磊磊,刘先树,黄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策略探究[J].技术与市场,2008,(12).
(责任编辑:高 静)
To Implement a Proactive Employment Ppolicy to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to Promot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ang Yan,Gu Tianjiao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concern.The mai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problem are social,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own a few.To implement a proactive employment policy;encouraging college students to change their ideas and their own businesses;and adhere to educational innovation,Cultur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lin Province Suited personnel;play the role of government,improve the employment market;college student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n Jilin Province basic countermeasures.
Jilin Province;graduate employment;education innovation
C913.2
A
1007-8207(2010)03-0045-03
2010-01-10
王艳 (1966—),女,辽宁沈阳人,吉林省委党校副编审,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古天姣 (1983— ),女,辽宁抚顺人,吉林省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