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议题
“如果你每门成绩都能达到95分以上,爸爸就带你去旅游!”“如果你帮妈妈做家务,妈妈就奖励你,洗一次碗2元钱,拖一次地1元钱……”这是许多家长激励孩子最拿手的一招,但这招是否真的管用,这样的物质奖励该不该给?
观点和妙招
雅致:儿子居然要给我打工
周末晚上,10岁的儿子突然跑过来对我说:“妈妈。我刚才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小男孩洗一件衣服,他妈妈给他一角钱。”我听了,随口说:“你要是洗,一件我给你5块。”
过了一会儿,孩子爸进来对我说:“你快去看看,你儿子在卫生间干什么呢!”我连忙跑到卫生间。老天!地上全是水。儿子袖子挽得老高,正热火朝天地洗衣服呢!只见牛仔裤泡在洗脸的水槽里,他自认为洗好的背心和衬衫上面还有肥皂的痕迹。他手里一边洗着袜子,一边问我:“妈妈,袜子也是5块一只吧?”
看着儿子,我有些哭笑不得。刚才随口说的话,他却如此当真!
“儿子,妈妈认为做家务劳动是不应该要报酬的,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是一家人之间的关爱与体贴。今天你自己提出要做家务,妈妈很高兴,你想买什么?妈妈给你零用钱。现在妈妈教你洗袜子和内裤,至于外衣、牛仔裤我可以教你用洗衣机。”
“妈妈,我没什么要买的,只是想体会一下给你打工的感觉。”我惊诧不已。他居然用打工这词!儿子很认真地洗好了自己的袜子和内裤。我给了他10块钱,因为这是我答应他的。不过我一再强调这不是他洗衣服的钱,而是他做得非常好而给的奖励。可在儿子的眼里,这还是他洗衣服赚的钱。一直向他爸爸炫耀:“今天,我洗衣服赚了10块钱呢!”
罗耀珍:约定改变了儿子的粗心
还记得,儿子升入小学的第一次考试。他竟然在做口算题时漏做了整整一列。从此,粗心的毛病一直粘住了儿子。我只好每晚认真地把他做的作业题目一道一道地检查。直到全部正确为止。这样才换来了儿子每次作业本上的优秀加星。在老师眼里我是个称职的家长,在孩子眼里我是个耐心的好妈妈。
可是,每当儿子参加考试时,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后来,我不断反思,觉得儿子在考试中的粗心应该是由平时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
一天晚上,我郑重其事地把儿子叫到身边,耐心地跟他分析了试卷上产生错误的原因。儿子也意识到了大多数题目都是因为自己粗心而做错的。我乘机问儿子:“你想改掉粗心的毛病,每次都考到优异的成绩吗?”儿子一本正经地点了点头!我心中窃喜并说:“为了帮助你改掉这个毛病,妈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们首先在数学这门学科上来试试,好吗?”还没等儿子答应,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拿出预先写好的一张约定书,并让儿子大声地把内容读一遍。
就这样儿子履行着自己的承诺,我也因此轻松了许多。第一个星期很快过去了,儿子居然有3天都出现了计算错误。此时的他像个刚断奶的孩子很不适应。星期天,他按照约定要做三张试卷。第一张得到了91分,很多还是因为粗心犯的错误。这样做下去,儿子会不会逆反呢?我担心了。当他做第二张试卷时,我随口说:“你若做到95分以上,第三张就免做。”儿子一听可高兴了,做完后破天荒地认真检查了一遍才给我看,居然得了个1 00分。免做一张试卷让他品尝到了“细心”的甜头。
就这样儿子的作业慢慢有了变化。计算错误少了,每次单元练习的成绩不再大起大落,都比较平稳。期末考试数学居然得了97分。我感到万分欣慰。我知道是儿子在用他的“细心”履行着自己的承诺,坚守着和妈妈的约定。
专家分析
苏婷(中国教育报编审):精神+物质 适度才“相宜”
“儿子,好好学!期末考100分。老爸就奖励你一个MP4!”得到确认后,平时淘气爱玩的乐乐像只乖乖的小狗,蹦跳着回自己房间学习去了。前面有块“香香的肉”“吊”着,孩子在心里描画着那个梦寐以求的“念想儿”,似乎在命令自己:“好好学!”可是没一会儿,他的心就又飞了:英语背不进去,数学题做起来还真头疼。想想那个奖励离自己还好远呢!“干脆,我也考不了1.00分。该怎么学还怎么学吧!”——5分钟的热乎气儿,往往就是这种用物质刺激孩子“好好学习”的效果。
我在一位朋友家看到的上述情景,也时常在一些家庭里上演。而“奖励”,或是具体的钞票,或是孩子心仪已久的某种物件,或是一次神往的旅游,等等。承诺是金,但到头来这些承诺很多是用不着“兑现”的,因为被许以这种承诺的孩子常常是不够努力、不够优秀才使家长生出这样的“刺激之举”。此举是希望孩子“跳一跳够到苹果”,但是,家长又往往把“那个苹果”“挂”得过高。以至孩子最终够不到或不想再“跳”。
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除了先天禀赋,还有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这些都要在儿童早期进行培养。孩子学习成绩的好与差也受很多因素影响,尤其是逐渐长大、学习变得更加复杂之后。懂得教育的家长一般很少对孩子施以这样的物质引导,而学习优秀的孩子一般也用不到这样的激励。
当然。不能说这个办法绝对不灵光,只是要使用得艺术些。比如,在明确物质奖励的同时,也适当地补充“精神营养”,鼓励孩子:他想要的那个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这个东西的过程。还有,一旦孩子最终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家长和孩子之间会感觉“尴尬”,此时,精神的激励尤显力量。
刘延梅(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物质奖励可以给,但要理智+慎重
哥伦比亚大学的盖兹和匹斯兰德两位教授,曾经针对“奖惩在学习上的效果”做了一项心理实验。他们随机取样,在某校挑选了一些学生进行测验。他们先把这些学生分成A、B、C三组,然后进行考试。隔了三天之后,再进行同样的考试。不同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之前,先对A组学生加以奖励。称赞他们考得很好;而给予B组惩罚,责怪他们没有考好;至于C组学生,则不给予奖励,也不给予惩罚。实验结果发现,受到奖励的A组,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最好,其次是受到惩罚的B组,没有受到奖惩的C组反而考得最糟。从这项心理学的实验我们就能看出。奖惩对孩子的影响,比不闻不问要大得多。而受到赞扬的无疑又比受到批评的更有干劲!事实证明,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通过恰当的激励。人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被发挥出来!上述案例中。孩子洗衣服行为的出现、学习中粗心行为的改善,都是物质奖励发挥了激励作用。
激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物质奖励特别是奖金仅是激励的一种方式。其实家长应该明白精神奖励也能达到预期效果。家长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种类的奖励。孩子年龄越小,对于物质奖励的依赖性越强。因此。孩子若上小学低年级,父母可以多用物质奖励,因为物质奖励对他们而言,更直接,更易接受。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就要多用精神嘉奖,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家长要慎重、理智地使用物质奖励激励孩子。
首先,物质奖励标准最好由家长与孩子一起商定。这样,物质奖励的激励作用会发挥得更好,因为他自己最清楚一段时间里他最想要什么,而且他也明白自己能达到的水平。
其次,家长使用物质奖励要讲究方法。比如,如果孩子不喜欢学习,家长在激励孩子学习时,可以先用奖励把孩子吸引到学习上来,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积极挖掘学习中有趣的事,慢慢吸引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的兴趣。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了,家长就要淡化物质奖励并慢慢撤出物质奖励,进而强化学习本身带给孩子的快乐。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与其推着孩子走,拉着孩子走,不如给孩子的内心注入动力,让他自己走。”
看来,掌握奖赏和鼓励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奖励的东西要能吊起孩子的兴趣;交替使用不同的奖励方法;物质奖励应当有所节制;逐步降低物质奖励的次数等等。从而逐步引导孩子从关注外在的物质奖励,发展到关注奖励行为的本身,再到以自我激励为主,这是家长应该努力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