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朝时期,有一个叫刘实的人,字子真。高唐(今山东省)人。曾任河南尹丞、太尉等职务。据说,少年时代,他家里很贫穷,靠卖给牛御寒用的“牛衣”来维持生活。即使是生活如此艰难。他还是非常好学,后人称赞他是“手约绳,口诵书,博古通今”。就是说,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终于成为非常博学的人。他不仅很有学问。曾著有《春秋条例》一书,而且品德高尚,行为检点,“清身洁己,行无瑕玷”。
就是在做了官以后。地位高了,名声大了,刘实仍旧一如既往,为官清廉,忠于职守,兢兢业业。
据记载,有一次,刘实到当时以奢侈糜烂著称的石崇家里去做客。石崇家的设施豪华无比。就连厕所都像宫殿一般。
刘实上他家的厕所,一步跨进去,就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墙上挂的是锦秀帐帷,摆着的是华丽的被褥,还有美貌的丫环,捧着香囊侍立两旁。见此情此景,刘实赶紧退了出来,以轻蔑的口吻对石崇说:“对不住,我错走进你的内室去了。”
石崇听了,洋洋得意地说:“你没走错。你进去的,那正是我家的厕所呀!”
其实,刘实知道自己并没有走错。他说:“我知道。不过,请你原谅,只是贫士一生俭朴惯了,不愿意上这样豪华的厕所而已。”
刘实的品行,表里如一,在外面和在家里都一样。可儿子和老子的品行却是完全两样,儿子为官贪赃枉法,屡屡因贪污受贿而受到制裁,父亲也因此两次受到株连而被罢官。
儿子犯了罪,清正廉洁的父亲也跟着被罢官,刘实觉得实在冤枉。
他怎么也想不通,就跟他的朋友说了他心里的疙瘩。那位朋友听了,对他说:“谁都知道,你是个出了名的大好人,是个有口皆碑的清官。可是,为什么平时不在家里好好教育子女,引导儿子学习你的好品行呢?”
面对朋友这样的劝说,刘实却不以为然。他不禁对朋友说:“一个人的路,究竟要怎么走,那完全是应当由自己把握的。何况,我在外为官。整天都忙于公务,哪有时间和机会教育他呢。”
朋友听刘实这样说,觉得他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的认识上,还是有一些偏差,便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儿子出了问题,当然应当首先是由他自己负责。但作为父亲,你只是独善其身,只注意自己的品行,却不注意主动地有针对性地经常启发、诱导、教育子女,这也是不对的。‘身教’固然重要,但没有进行必要的‘言教’,‘身教’也不会发挥很大作用。你儿子之所以犯罪,不能说与你只知道‘身教’而不重视‘言教’的做法没有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你这个做家长的失职啊!”
知心朋友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使刘实深受启发。他深深感到儿子的违法犯罪,与他片面的教育思想和思想上的麻痹大意有直接的关系。他觉得自己对此有不能推卸的责任,要认真接受这个惨痛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