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双好
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
◎佘双好
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少年相比,当代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比如较多关注道德的协调功能而对道德进取性功能注意不够;在与父母关系上更倾向于尊重父母而较少强调个人独立;在中国传统价值与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选择上更多倾向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而对其实质了解不足;在婚姻观念上显得更加开放和包容而对婚姻的社会因素较少考虑;对道德牺牲行为表示尊重和赞赏而较少投入需要更大道德牺牲的行为等,在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道德相对主义、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思想倾向,这些与我们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存在着较大差距,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应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提升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内涵,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和社会教育,为青少年道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 道德观念 教育
道德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奇葩,康德曾把内心的道德世界与浩瀚的宇宙相提并论,他感叹到:“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作为个体内心世界的法则,在思想道德观念体系中属于一种特殊的思想观念,尽管这种思想观念受到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法律和纪律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所有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都需要通过个体的自我调节产生作用。因而道德观念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通过自律或通过个体内心的道德法则来发挥作用。个体内心的道德观念既受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与社会道德观念具有一致性的一面,同时个体道德观念与社会道德观念也存在着差异性,个体道德观念与社会道德观念并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体道德观念和社会道德观念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其道德观念作用指向不同,个体道德观念指向个体品德发展,而社会道德观念指向社会道德建设。个体道德观念的探讨侧重于探究个体已经存在的道德观念现状,而社会道德观念的研究更偏重于探讨社会道德观念在青少年中的反应。这里我们把道德观念看成是青少年内心存在的道德观念或道德准则,也就是从个体道德发展现状的角度探讨青少年道德观念现状,并从社会道德观念在青少年身上的反应来探讨青少年道德发展水平。我们主要从青少年对道德观念的认识与评价,青少年对自身道德状况的认识与评价,青少年道德评价标准,青少年基础文明道德素质,青少年对传统道德、网络道德、婚姻道德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环境和教育因素等方面,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发展状况及问题进行系统评价。我们把青少年界定为进入到青春期发展阶段,但又没有达到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由于成熟这个概念的多重内涵,我们把青少年年龄上限作了弹性处理,采取“守一望多”的策略,即以11-18岁青少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青少年的多元理解作为补充,对青少年这个概念进行操作定义。
调查样本以课题组在武汉市①和湖北省②两次调查为参照,选取北京、上海、重庆、黑龙江、甘肃、山东、安徽、广东、湖北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初高中生和大学生一年级新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4000份,有效问卷3758份,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全国青少年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当代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状况总体处于积极稳定状态,尽管青少年在婚恋道德选择上日益趋向理性和自然,与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存在着日益增加的距离,但是在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诸多领域,当代青少年依然在主流上保持着与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多数青少年积极认可道德的作用和功能,对社会肯定和支持的道德行为持积极赞同和力求践行的态度,但在当代青少年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道德相对主义倾向,在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对一些需要作出道德牺牲的行为,青少年践行的比例偏低,并且在婚恋道德观念上也存在着过多的自然主义的倾向。
(一)认可道德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作用,重视道德的协调功能,但道德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相对主义倾向
调查表明,多数青少年认可道德发展的约束作用,追求有道德约束的生活,并且多数青少年对道德的作用和功能定位是积极正向的,他们较为充分肯定道德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把道德看成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求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手段。在道德功能选择上,与20世纪80年代青少年相比,当代青少年更偏重于道德的协调性功能,即把道德看成是个体内在的修养和对个体的约束和协调,但对道德的进取性功能重视不够,也就是把道德看成是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手段,积极拓展道德的社会功用。这样在青少年发展中多了一些自律和自我控制的成分,但少了一种向社会积极发展的心态。在当代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还应关注的一点是,在青少年中道德相对主义观念较为明显,而道德相对主义容易使青少年在面临重大道德是非面前迷失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反映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缺失,从调查的情况看,有20%的青少年在道德观念上具有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
(二)对社会道德和自身道德总体评价积极,对丑恶社会现象深恶痛绝,但对自身道德状况评价不高
调查表明,青少年对社会道德状况和自我道德状况总体评价是积极的,2/3左右的青少年虽然承认当前道德建设存在问题,但认为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对道德状况好转有信心。但也有1/4左右青少年对目前道德状况表示不满,认为道德状况呈现出滑坡现象,甚至认为出现道德崩溃。另外还有近10%的青少年对当前道德现状说不清。说明青少年虽然肯定社会道德状况,但认为当前社会道德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青少年对一些丑恶社会现象表示了强烈不满,特别是对贪污腐败现象表示了极度的不满。除此以外,青少年深恶痛绝的丑恶社会现象依次为“贩毒吸毒”、“卖淫嫖娼”、“拐卖人口”、“黑恶势力”、“抢劫盗窃”、“假冒伪劣”等。 调查显示,尽管青少年对自我道德的评价积极多于消极,但总体评价并不高,选择“一般”的比例近50%,并且还有15%左右的青少年选择“较差”和“很差”,这一方面反应了青少年对自我道德发展状况的不满意和不满足,但也折射出一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状况,必须高度重视。
(三)道德标准依然是评价青少年的主要标准,能力标准得到程度重视,对身体健康标准依然忽视
调查表明,青少年在对好孩子标准的评价来看,近85%的青少年把道德标准作为评价好孩子的主要标准,10%左右的青少年把成绩好作为好孩子的标准,而只有5%的青少年把身体健康作为好孩子的标准。在青少年评价好孩子的标准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道德标准依然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能力标准和身体健康标准却受到忽视。当代青少年并没有改变中国传统思维中片面追求道德人格的总体状况,其中,青少年对身体健康的忽视应引起高度关注,并给予适当观念引导。进一步分析青少年道德标准中的结构发现:在青少年道德标准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这个标准较重视个体对外在道德标准的服从性,而排在第二位的是良好行为习惯,这个标准更重视个体内在的标准和实际行为表现;从两者的排列来看,当代青少年更表现出对道德标准的遵从性的一面。不过,随着学历的提升,青少年越来越开始高的比例选择良好行为习惯,越来越开始重视内在的道德准则和实际行为表现(如表2)。
表2 不同学历青少年对好孩子标准的评价
(四)青少年在基础文明素质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素养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距离
调查表明,青少年在一些基本的文明素质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素养,对于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拾金不昧等体现个体文明素质的观念和行为,青少年表现出很高的观念认同和行为选择;对于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比如考试舞弊等现象,多数青少年敢于同这些不良行为作斗争,但也有部分青少年尽管对不良道德行为表现出强烈不满,但在行为选择方面并没有采取相应行为来制止;而对于一些危险性较高的道德行为,比如见义勇为,大多数青少年虽然观念上认同并且由衷地表示钦佩,但在实际行为中更多地选择了明哲保身的态度。在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五)认同传统观念的现代价值,但对传统道德的核心和实质缺乏系统了解
与上世纪80年代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相比,当代青少年对中国传统道德及文化表现出较大程度的认同和喜爱。绝大多数青少年肯定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持基本否定和完全否定的青少年比例仅占2%;大多数青少年对中国传统道德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评价“很大”和“较大”,还有30%的青少年评价“有一定作用”,只有不到5%的青少年选择作用“较小”和“没有”。关于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现代价值,绝大多数青少年表现出较高的认同,青少年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现代价值的认同既高于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也高于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表明当代青少年更多从文化身份角度来认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寻求中国文化的自我认同,这一方面表现出当代青少年越来越多地从文化本位角度来确立个体身份,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意识形态标记的淡化。当代青少年不仅在观念上认同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而且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多对中国传统道德的遵从,比如当代青少年在与父母关系方面,多数青少年能够记得父母生日,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表现出一定的孝顺观念。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交互分析中,在道德观念与行为的诸多选项中,非独生子女的表现都要好于独生子女,而只有在一项选项上,独生子女却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即对父母生日的记忆上)。独生子女更多记得父母的生日这个指标虽然并不能说明其对父母更为孝顺,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与青少年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高度认同和对其作用的高度评价相比,青少年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了解并不充分,虽然大部分青少年阅读过中国古代儒家一些经典著作,但了解并不系统,对中国传统道德本质和具体内涵缺乏足够和充分理解。
(六)青少年在网络道德上表现出基本道德底线,但对网络“恶搞”的实质认识不足
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过上网经历和经常上网。青少年在网络道德上也表现出基本的道德底线,对于网络“恶搞”现象,大多数青少年表示不支持和不赞同,并且还有1/3左右的青少年对网络“恶搞”现象表现出厌恶,认为应予以谴责。而对于涉及到政治性很强红色经典著作的网络“恶搞”现象,青少年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谴责和厌恶,85%的青少年都选择了不宜提倡、应该谴责和应该依法追究责任,只有15%的青少年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一般的行为甚至认作有创意的行为。表明当代青少年对一般的网络“恶搞”和对政治性很强的网络“恶搞”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分的,存在着明显的道德底线。但是,从27%和16%左右的青少年对网络“恶搞”、甚至对红色经典“恶搞”的赞同和欣赏态度来看,对网络“恶搞”现象的实质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恶搞”的实质及其危害性教育。
(七)在婚恋道德方面采取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注重对婚恋道德主体的尊重,但较少考虑婚恋问题的社会影响
青少年对于婚姻恋爱的态度显得较为开明和包容,对于中学生谈恋爱,尽管多数青少年并不支持在中学期间谈恋爱,但采取绝对反对和排斥态度的比例非常小,尽管青少年本人不赞同谈恋爱,但对于其他人谈恋爱则采取了宽容态度;青少年认为在中学期间谈恋爱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寻求终身伴侣,而是寻求友谊、支持帮助和对自我的证明,而这种选择恰好比较好地印证了埃里克森把青少年的恋爱现象看成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一种尝试的观点。青少年在对待婚姻道德方面,越来越多地把婚姻看成是个人的活动,尽管多数青少年对多角恋爱、婚前性行为直到同性恋行为持不赞同和不支持的态度,但对于这些不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青少年身心有伤害的婚恋观念,青少年并没有足够比例表示强烈反对,而是对其他人的这种行为以尊重个人选择为由给予理解和包容。对于同性恋这种行为,青少年中随着学历的增长,持理解和支持态度的比例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见表3)。把婚姻道德越来越多地看成是个人活动,尊重个人在婚姻恋爱方面的选择,这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个人权利和要求的尊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但婚恋道德问题除了有其个体性的一面以外,也存在着社会性的一面,青少年仅仅从个人道德层面,并且以自然主义的方式来对待婚姻道德,也存在着对婚恋道德的社会性的忽视,应引起注意。
表3 不同学历青少年对同性恋的态度的列联表
(八)网络环境已经构成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调查表明,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影响较大,社会环境包括网络环境、舆论导向和影视作品等构成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次家庭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其中家庭因素的影响占23%左右,而学校因素的影响占10%左右。学校因素在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弱。在对青少年道德观念影响最大的人物中,父母依然是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的主要人物,其次同伴关系逐渐上升为第二位的影响因素,而教师的影响排在第三位,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影视人物、网络人物、文学作品人物在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学校教育中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要因素,说明专门设立的德育课程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把思想品德课程定位为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的主渠道,是符合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的定位。
青少年认可道德观念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对社会和自身道德观念发展状况总体评价积极,具有较好的基础文明素质,表现出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较高认同和开放、包容和尊重个人等现代道德观念,但在青少年道德观念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相对主义、自然主义、个人主义等倾向,在道德观念上偏重于协调性而进取性功能较弱,并且道德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的社会环境也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一)加强核心价值观念教育与引导,帮助青少年形成稳定道德观念
当代青少年成长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至沓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复杂性、选择性和流动性日益明显,当今社会思想文化多样复杂的情况对青少年形成稳定正确的道德观念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为青少年道德观念的相对主义倾向提供了土壤。青少年道德相对主义倾向表明,青少年在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中,缺乏长期稳定起作用的道德观念。
传统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培养主要采取权威主义的教育模式,主要要求青少年服从于社会价值观念,强调社会价值观念的绝对性和稳定性,尽管这种绝对强制能够使青少年暂时接受外在的道德价值观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多元开放的环境下,这种权威主义条件下形成的道德观念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抵消。从权威主义道德教育模式到道德相对主义再到核心价值观念教育,反映了国内外青少年道德教育模式的总体发展趋势,国内外道德教育模式转变为我们开展青少年道德观念教育引导提供了启示,帮助青少年形成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是多元开放环境下开展青少年道德观念教育引导的基本策略。
(二)加强个体道德发展的社会内涵教育,提升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
调查表明,在青少年道德观念中存在着一种自然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来进行道德选择和判断的倾向,这种自然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倾向既有客观性和合理性的一面,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其合理性在于,它是个体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社会道德观念正是在个体道德观念的基础上逐渐提升和完善的。但是,如果把这种以自然主义和自我中心的道德观念无限夸大,就容易形成个人主义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与我们所主导的价值观念形成鲜明的反差,并且最后也会危及到社会道德。消除青少年道德观念中自然主义和自我中心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引导,让青少年了解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了解道德的实质与功能,帮助青少年从认知上摆脱由于个人人生成长局限性而形成的自然主义倾向,提升道德社会内涵的认识,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
(三)鼓励青少年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促进道德行为的发展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青少年对很多的道德现象在观念上认同度非常高,但具体的道德行为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表明青少年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弥合这种观念与行为的差距,除了在认知上提升青少年对道德社会性的认识以外,积极参与道德行为,是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据有关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其在成年以后的道德行为。③从青少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来看,当代青少年在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的提高的空间,青少年参加最多的是社会捐助活动,占 91.4%;其次是环境保护活动,占78.6%;排在第三位的是义务植树,占56.2%。而没有参加过的社会公益活动,如无偿献血的比例最高,占89.9%;其次为普法宣传,占70%;排在第三的为照顾孤寡老人活动,占68.4%;排在第四位的为志愿服务活动,占55.7%,青少年对上述几种有德性的社会活动的参与度都比较低,没有参加过的比例均超过50%。因此,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有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道德的践行能力和水平,促进青少年道德行为发展。
(四)加强社会教育,发挥家庭道德教育作用,提升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
调查表明,在各种环境因素对青少年道德观念影响中,学校教育虽然发挥着一定作用,但并不是主要作用,家庭教育的作用虽然与儿童时期相比有所淡化,但依然是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的比较重要的因素,而对青少年道德观念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道德观念影响深刻。这对我们提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社会教育模式提供了依据。在传统青少年道德建设过程中,我们比较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而对家庭教育,特别是社会教育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较为忽视,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甚至还出现把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称为“5+2<7”现象或“5+2=0”现象等,或多或少把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道德发展作为一种消极的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家庭、社会并不是外在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因素,而是形成青少年道德观念的主要因素,应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影响,加强社会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学校专门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为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注:
①佘双好.武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建设措施研究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
②佘双好等.湖北省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特点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③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05-206.
责任编辑 颜 波
C913.5
A
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