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了的公共领域:QQ日志

2010-12-23 04:31张益旭
关键词:哈贝马斯日志领域

张益旭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

异化了的公共领域:QQ日志

张益旭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

QQ空间作为与传统的现实空间不一样的虚拟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使用。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来看,QQ空间中的日志只是异化了的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QQ日志;异化

作为互联网技术的产物,QQ从它诞生第一天起就因其便捷、快速、即时而深受用户喜爱和推崇。QQ空间作为与传统的现实空间不一样的虚拟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使用。本文对QQ空间的一部分——QQ日志进行探讨,希望有益于对网络空间的理性认知。

一、公共领域理论

公共领域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重要理论。其实“公共领域”这一术语并非哈贝马斯首先提出,但经过哈贝马斯的再次诠释而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重要话题。据哈贝马斯所言,公共领域这种理性论辩空间源于 17世纪末英国咖啡屋、法国文艺沙龙与德国学者的圆桌社团,论辩的主题包括文学、艺术、音乐、政治与经济等内容。1964年,他将“公共领域”规范地定义为:“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那时,他们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约。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1]。显然,公共领域是市民公众平等参与、公开讨论他们关心的一般问题的一个自由空间,这样的自由空间就必然要求其参与成员的平等性、讨论议题的开放性以及参与成员的广泛性,这也是公共领域的特点和要素。公共领域中的讨论是通过公共辩论形式和批判立场进行的,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并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上常态的意见表达园地,它本质上是一个对话的概念,它与一般的论坛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特点,各种观点和意见在其中相互碰撞、展开理性讨论。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而作为平等的参与者面对面地交谈的对话场所。市民们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国家只能承担公共领域的担保人角色,是保障自由的权力机关,所以公共领域无疑是处于国家和社会之间并具有独立话语权的理想空间。

后来哈贝马斯宣称,这一“理想言说情境”已经转型了,即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互相融合造成了其存在的基础——“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分离”的消失。他认为自从 1873年经济大萧条以来,国家干预主义逐渐强化,与此相应公共权限也向私人组织转移,哈贝马斯总结为“社会的国家化与国家的社会化是同步进行的,正是这一辩证关系逐渐破坏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基础,亦即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出现结构性转型的同时,公众舆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异化现象,形成了从文化批判的公众舆论到文化消费的公众舆论的转型。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已经成为许多学者考察“公共领域”是否存在以及如何重新建构的重要理论。网络上的公共领域也是众多学者非常重视的问题,那么我们要讨论的 QQ空间中的网络日志是否能够成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呢?

二、QQ日志

1994年,当一个叫做贾斯丁·霍尔 (Justin Hall)的人通过网络发布他的“网上日记”,把自己吸毒、做爱的体验赤裸裸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他绝对没有想到这个行为在吸引不少目光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种新的网络交流方式。一种在网上发布的个人日志以冲击波的方式迅速波及全球。珍藏在抽屉里的个人日记带有某种私密性,它在一开始就是独享的东西。在台湾林正盛的获奖影片《爱你爱我》中,女主人公因为母亲偷看自己的日记而毅然把它全部烧掉,这个举动正是要表达私人空间神圣不可侵犯的态度。当个人日记在网上被公开发布,它就被撕去了那一层遮蔽的面纱,大胆而坦然地迈出了私人的领域,把过去独享的东西变成与他人分享的东西了。广义上说,网络日志指在网络上写的日记(包括博客以及存在于其他版块中的日志)。狭义上而言,网络日志特指“BLOG”,即博客。QQ空间中的QQ日志相比网络日志而言,虽然形成时间较晚、存在领域较窄,但都让曾经藏于自己那片天空下的隐秘走出了狭小的沼泽地。就发展态势而言,QQ日志比网络日志包含了更多的东西:

首先,从内容来看。QQ日志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个人日记”。这种“个人日记”和传统的日记虽然是不同的(从私密的狭小个人空间走向了敞向所有人的公共空间),但它们所描写的大多还是个人生活经历以及自己的情感生活,可以说“个人日记”只是传统日记的电子版本,只不过把它们分发到每个人的手中,让大家观看而已。

第二,“经典转帖”。这是传统的日记所没有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本来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或纸质传播的幽默笑话、感人故事、人生感悟等内容都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开来,人们在迅速浏览的同时可以体验互联网带来的丰富多彩。

第三,“新鲜新闻”。和“经典转帖”一样,“新鲜新闻”也给人们带来曾经难以了解的信息,但“新鲜新闻”关注的是人们急切盼望和令人兴奋、抓狂的东西,比如特大事件、某些明星的生活曝光以及不为人知的花边新闻。

第四,“个人原创文学”。这和传统的文学创作不同,不仅是“0”和“1”的计算机语言代替了原始的笔墨纸砚,而且还有字体的大小、颜色以及一些后现代的表达方式(比如“^_^”代替了传统的“笑”的意义表达),可以说“个人原创文学”的表达方式在各个方面都比传统的文学创作多姿多彩。

其次,从特点来看。在QQ日志上书写的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网络带来的下列优点中:

第一,广泛参与。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人们的个人观点一般只能在自己的一个小圈子里交流,空间、时间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在QQ日志上则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互联网上的用户则都可以浏览到你的观点, QQ日志已经成为个人自主表达思想的场所。

第二,平等互动性。虽然通常对于文学作品或时事,人们也可以互相交流,但一定程度上鉴于作者或者媒介发布者的权威性,普通的读者或大众根本没法平等地跟他们交流。在QQ日志上,游客与信息的发布者之间完全是平等的互相交流,游客可以通过留言与版主以及其他的游客之间产生互动的交流。

第三,超文本性。传统的日记或文学作品、媒介传播都是平面性的(无论是横式排版还是竖式排版),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只能逐页翻看,而超文本性质则打破了传统阅读按页码顺序阅读的方式,因为“如果超文本允许读者以加评注或予以补充的形式留下自己阅读的痕迹的话,那么,必然使后一位读者的阅读作品不同于前一位读者之所读”[2]。这样,相对于稳定的传统文本,超文本就是不稳定的文本,没有终极意义的文本,超文本的阅读意义就可以不断向前延伸,通过关键词的搜索能够在不同的文本间寻找相关的资源。超文本性质让互联网时代的QQ日志呈现出“天女散花”般的多姿多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QQ日志已经成了一个网友间平等对话、公开讨论的公共空间。而且声音、图片以及超链接的加入更使交流变得妙趣横生。网友们可随时随地地进入QQ空间,可以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而无须考虑其他因素。因此,许多学者乐观地指出,网络的去中心化在理论上可为民众提供讨论公共议题与相互沟通的无数渠道,促使公民参与民主。台湾学者周桂田先生在“中研院”第二届“资讯与社会研讨会”上发表的《网际网络上的公共领域——在风险社会下的建构意义》一文中指出,“这个多元而异质的社群,不但超越传统地域的性质,也同时具有民主实践的意涵……由网络行动的连结实践直接民主的理念。这个类同于当代商议民主的行动策略,正是朝向恢复古典公共领域的精神”[3]。被视为法兰克福学派传人之一的 Kellner认为,网络能拓展公民政治参与①,并创造崭新的公共领域,正如表 1所示:

表1

确实,网络时代的网络空间 (包括 QQ空间)和哈贝马斯所希望的“公共领域”对于平等自由地参与公开讨论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精神特征,那么作为网络空间中的 QQ空间的一部分——QQ日志是不是哈贝马斯所希望的理想的“公共领域”呢?

三、QQ日志:公共领域?

在一些学者对网络带来的自由平等以及去中心化等特点进行欢呼的同时,也有学者对公共领域的存在问题产生了疑问,如翟本端在《网际网络能否成为公共领域》一文中指出,“表面看来,现代人赢得前所未有的政治参与,以及在公共领域的表达,然而,随着公共领域逐渐式微,形式上的公共性无法保障民主与法制能够为人们争取更大的自由……哈贝马斯所主张的公共领域以及理想说话情境,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很快在网络空间中得到开展”[4]7。很明显,这些学者认为网络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平等只是表面现象或者说是形式上的。那么考察公共领域存在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能够构成公共领域的前提是什么?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本身,即便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5]32因而它存在的前提就是:具有一个既独立于国家也独立于社会的“公共领域”。为此,国家与社会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相分离。当国家大肆干预社会时,公共性过多,公共领域忽视并削弱甚至侵占了私人的权利,此时会出现社会的国家化的趋势。当私人性过多、公共性萎靡时,就会出现私人性侵占公共性而成为众人闲聊之地,此时会出现国家的社会化的趋势。资本主义后期国家干预主义的盛行以及“福利国家”的推行,都已经使原本分离的国家和社会又逐渐走向了融合,这样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分就十分模糊了。这两种趋势若得不到及时的控制,那么它将导致公共领域的存在基础不复存在。

面对QQ日志这一新时代的产物,我们要问:其成为公共领域的基础、前提是否存在?下面我们就QQ日志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公众平等参与的缺失。

有的QQ用户的QQ空间是要有密码或者密码提示才能进入的,即不知道密码我们是根本进不了他的QQ空间的。那么这样的QQ空间中的QQ日志还是用于平等交流、公开讨论的公共领域吗?设置这样的“准入原则”把绝大多数人排除在外了,所以只能是几个圈中好友私下交流的狭小空间罢了。这样的QQ空间就完全失去了“对所有公众开放”的基本原则,何谈理性批判呢?

第二,私人性、公开性的极端走向。

极端的私人性。如果QQ空间没有设置进入密码,那么这样是否能成为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是脱离于私人领域并仍属于私人领域的与公共权力机关相对的公共话语空间,而QQ日志要么是个人生活的曲曲折折的感伤怀旧,要么是各种花边新闻的津津乐道,“人们对公共问题的讨论只占少数,点击量和跟帖量(人气)反映出人们对此类问题的热情并不高。从分析来看,论坛中谈论更多的是感情和娱乐问题”[6]。很多时候 QQ日志就是传统日记的加长加宽版,只不过电脑打字代替了笔墨纸砚,多种花样的图片、声音以及各种后现代的表现手法代替了纯文字的书写罢了。公共领域的灵魂——公共性消失了,网友们关心的仅仅是自己的意见。私人领域无限扩大的后果就是公共领域的萎靡。没有了公共性这一原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公共领域,而只能是各自为战的“名利场”罢了,所以说这样的QQ日志还停留在家庭内的私人领域内,而不是脱离于私人领域的公共领域。

极端的“公开化”。各种经过为大众消费而设计的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充斥着整个网络,各种流行音乐、惊人视频以及身体的自拍,更有甚者把自己的隐私堂而皇之地发布到QQ日志上。公共领域的过度公开化,只会令私人性萎靡,那么没有隐私的时代是不是理想的公共领域?事实上,因为过度公开暴露而产生的网络偷窥、网络讹诈等事件已经数不胜数。没有了私人性的公开宣传已经背离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真正精神实质,公共领域永远都是存在于私人领域内的,只有私人性,才会有脱离于其的公共领域。

所以无论是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领域,一旦走向了极端,都会导致公共领域的消失。这样看来,QQ日志的私人化或公开化的无限扩大已经把公共领域存在的前提——具有一个既独立于国家也独立于社会的“公共领域”慢慢消解了。

第三,批判性的逐渐消亡。“最终不是围绕众所周知的衣着规矩,而是围绕价格和税收……由于社会是作为国家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一方面明确划定一片私人领域不受公共权力管辖,另一方面在生活过程中又跨越个人家庭的局限,关注公共事务,因此,那个永远受契约支配的领域将成为一个‘批判’领域,这也就是说它要求公众对它进行合理批判。”[5]23大众时代人们谈论的恰恰是衣服的流行色、搭配等问题,而没有形成绅士们组成的“批判”领域。网络虽然有“去中心化”特点,但“去中心化”的另一个可怕的一面就是批判功能的虚无,因为没有了权威的压制,于是就有了肆无忌惮地大放厥词,而不是去关注参与公共性话题的讨论。互联网催生下的QQ日志中充斥的也是我们无需深思的“杂七杂八”之类的信息堆积,而网游于其中的已经不是公众了,而是大众甚至是人人(当然与哈贝马斯所特定的“人人”——绅士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在QQ日志里畅所欲言,无论是多么媚俗、龌龊的内容都可以尽情地暴露。大众已经被大众文化指导下的各种风格的模仿(就像阿多诺所说的“各种电影的风格形成的固定范式”)牢牢地抓住并禁锢了,而没有了绅士时代的反抗与批判。大众的反抗能力已经被这些风格扼杀了,那么漫游于虚拟世界中的大众也只能接受不同的风格范式。自由主义时代精英绅士到后现代主义时代的知识平民,积极的批判姿态变成了被动的消费激情,QQ日志恰恰成了哈贝马斯所惧怕的转了型的公共领域,而不是沙龙时代的“理想言说情境”了。

四、结语

作为一个特定时期存在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绅士们讨论、批判社会的私人空间,但令其存在的基础国家和社会的分离(亦即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严格区分)随后却遭到了破坏,而且无论是国家干预主义还是大众文化的弥漫,都已经深深地破坏其存在的前提。那段令人向往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人们在不断怀念和努力再造这样的理想情境。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看到了不同于以前的景象,特别是去中心化的绝好性质,人们可以在其中畅所欲言,于是便有人欢呼公共领域又一次来临了。殊不知,那些在网络上自由出入、随便涂鸦的平等自由只是虚拟世界的表面特征而已,并不是构成公共领域的前提。树脂镜片和玻璃都能帮助近视患者看清事物,而且看起来也都是晶莹透白,那么它们是不是就一样呢?事物的不同在于构成其的前提以及构造等。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与 QQ日志大相径庭,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相似只是表面的特征而已。QQ日志中所呈现出的众人参与、互动交流等特点确实让长期被政治压迫、思想“大一统”冷冻的人们感受到些许暖意,但它并非真正理想的“公共领域”,而恰恰因为私人性、公共性的极端演变而越走越远。QQ日志中的话语空间不仅没有走向私人、公共之间的独立空间,而且走向了两者的极端,这一点已经暗合了哈贝马斯所惧怕的“转型了的公共领域”。所以,目前的QQ日志也只能是异化了的公共领域,而非理想境地的公共领域,因为它失去了成为公共领域的基础、前提。

哈贝马斯作为老欧洲的绅士遗风的怀旧人物,虽然他的乌托邦理想被很多人怀疑,但我们今天仍能够从他的公共领域理论中的经典叙述中得到警示,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世界,构建一个独立发声的“公共领域”,以此对社会和国家进行理性批判,无疑是令人向往和追求的。面对现代社会的国家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国家化趋势,哈贝马斯的呼喊虽然微弱,但总归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所在。而我们也应作些许探讨,为世界寻找未来发展的新思路。笔者以为要想使QQ日志成为人们互动对话、平等交流的良好场所,以下两点无疑是重要的:

第一,严守私人、公共空间之间的互相分离。首先,对于私人空间而言。QQ虽是人们用于交流、互动的公共场所,但绝不是闲聊、拉家常之地。真正的公共领域是人们就共同关心的公共话题而形成的独立话语空间,所以那些私人性的隐秘 (如做爱经历等)不能作为公共话题,而这些需要信息发布者的理性控制。QQ日志虽是私人所写,但绝不是私人性膨胀的欲望之地。其次,对于公共空间而言。QQ日志虽是互相欣赏的公共场所,但绝不应成为挖掘、传播个人隐私的犯罪源。所以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至关重要,因为没有了私人性,就没有公共领域。QQ日志虽是公开交流公共话题的公共场所,但绝不是公共性膨胀的猖獗之地。

第二,理性地批判认识公共话题。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享受了信息的极大丰富,但另一方面也会走入歧路。科学能帮助我们进步,也能让我们毁灭,这就需要我们自身的理性认知。QQ日志一方面让我们享受到从未有过的多姿多彩,另一方面也因缺少限制、权威(包括技术限制和制度、政策限制)而经常成为互相谩骂、叫嚣的污秽之地。无论是 QQ日志的信息发布者还是作为游客的观看者,都应认真思考公共话题的意义,对公共话题给以批判性的认知与交流,而不能发表污言秽语。

注 释:

① Kellner,D. (1998)."ntellectuals,the new public spheres,and techno-politics",In C.Toulouse&T. Luke(Eds.)The politics of cyberspace:A new political science reader.New York;London:Routledge.

[1] 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116.

[2] 黄鸣奋.超文本探秘[J].文学评论,2000(4).

[3] 周桂田.网际网络上的公共领域:在风险社会下的意义建构[G].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第二届资讯与社会研讨会论文集,1997

[4] 翟本瑞.网际网络能否成为公共领域?[EB/OL]. (2004-02-06)[2008-12-20].http://www.xschina. org/show.php?id=128.

[5] 静恩英,杨励轩.网络公共领域的现实考察[J].新闻界,2007(1).

[6]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D0

A

1007-8444(2010)01-0120-05

2009-02-26

张益旭(1984-),男,江苏淮安人,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比较文化与西方文论研究。

责任编辑:张 超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日志领域
一名老党员的工作日志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扶贫日志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领域·对峙
游学日志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一种基于粗集和SVM的Web日志挖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