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鱓家世与交游补证
——《兴化李氏族谱》资料的发掘利用

2010-10-28 07:00武维春
关键词:东园家世氏族谱

武维春

(扬州日报社, 江苏 扬州 225009)

李鱓家世与交游补证
——《兴化李氏族谱》资料的发掘利用

武维春

(扬州日报社, 江苏 扬州 225009)

李鱓为扬州八怪之一,但对他的身世人们了解很少。本文根据《兴化李氏族谱》对其家世情况作了详尽的考察,并根据《扬州东园题咏》对李鱓与盐商的交游作了稽考,使读者便于知人论事。

李鱓;家世;交游;李氏族谱

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绘画名气很大,但人们对他的身世了解不多。《李鱓年谱》为我们提供了他的出生地是江苏兴化,乃明代首辅李春芳的后代,其他家世情况则不甚明了。《画仙春秋·李鱓传》则说李鱓“是李驎的嫡亲侄儿”,并说载有李鱓交游的《扬州东园题咏》“没有能留传下来,因而我们现在已不可能看到李鱓的诗作”[1]。本文根据《兴化李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和乾隆本《扬州东园题咏》以及相关地方志史料对李鱓的家世和交游进行稽考,以增加读者对李鱓的了解。

一、李鱓的祖先因生活贫困从句容迁到兴化

《族谱》一书所记家世可追溯到宋代李赓和宰相李纲,与我们关系不大(本文所称世系,仍采用其排序方法,如李旺一不称一世祖,而称十四世),迁到兴化以后的情况,对研究李鱓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族谱》里附有李思聪写的《李氏别纪》,对我们了解李氏家族很重要,他说“自旺一公而上,其详不可考”。李思聪是李春芳之孙,李思聪的父亲是李春芳的第四子,他所撰《别记》离李春芳最近,属第一手资料。李春芳的先人李秀因生活贫困曾到宝应投靠亲友,因情况不好而迁到兴化,当时的状况是“流离困苦,茫无生计”[2]。到兴化后只是在东门的厕所旁边搭了一个棚子安身,后来李秀将亲友赠送的金环换成豆子来制作豆腐,有了一点收入后,他又扩大到酿醋,由于他们是苏南方音,当地的百姓就称呼他为“醋蛮子”。从“醋蛮子”李秀到首辅李春芳,只经过四代人,这个家族就兴旺起来。

明末清初,这个家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剧作家、书画家。据笔者统计,这一文士群大约有近40人,李鱓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里列一表,便于读者了解其身世的具体情况(见表1)。

《画仙春秋·李鱓传》称李驎是李鱓的嫡伯父,这是不准确的。李驎是李氏家族的重要文士,为李鱓的从叔,但尚未见他与李鱓直接交往的记载。这里我将李驎的家世列一简表,读者对比则情况自明(见表2)。

二、诗书画造诣精湛的李氏族人对李鱓有重要影响

人们都知道李鱓的绘画受蒋廷锡和高其佩影响。如果追溯到少年时期,我们发现李鱓自幼就生活在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家庭,从而培养了他的诗书画兴趣。

李鱓的祖父李法工书法,善诗。这对幼小的李鱓具有深刻影响,李法字子荐,号不二,又号笼鹅道人,其作品有《碧浪山房集》、《祺寿堂集》、《笼鹅道人草》。李鱓的伯父李跱也是名诗人,和孔尚任有直接交往,长于诗文和书法。笼鹅道人李法和他家族的多位诗人一样,信奉道家学说,这对研究李鱓的人生价值取向有重要参考意义。

李鱓的同族兄弟李炳旦、王媛夫妇都是画家,《高邮州志》称李炳旦“工书善画,书类赵孟頫,画平远山水,直追王维,诗则宗苏、陆,人称‘三绝’”。王媛是高邮岁贡生、名士王心湛的女儿,她自幼很聪明,通经史,工书善画,女红奇巧。据载她的发绣极为出色,“析一发为四,精细入神,宛如绘画”[3]。由于她的发绣看不出针线的痕迹,观赏的人无不赞叹她的绝技,很多名士写诗题咏。王媛精深的绘画造诣源于爱好,并不靠此谋生,因此画格是很高的。李鱓晚年在自己的作品上题过一段话,他写道:“余幼学子久山水,从震男(李炳旦号)兄之嫂学花卉……”向兄嫂学习的这段经历对他无疑是很重要的,是对他绘画造型能力的基本训练。

表1 李鱓家世简明表

表2 李驎家世简表

注:两表均根据民国十七年(1928)刻本《兴化李氏族谱》编排

李长琨是李鱓的叔曾祖辈,以能书著称。李长琨,字越石,地方志对他的记载很简略,只说他“能诗善书,狂草尤妙”。现在我们已无缘看到李长琨的墨迹,所幸的是郑板桥写有一首贺新郎词,我们尚可遥想其书法的风采,郑词云:“前辈风流尽,递年来断纨零楮,化为灰烬。何幸故人藏妙墨,满幅龙蛇囷蠢。恰又是飞花糁径,未敢披图容易看,拨云烟直上吴山顶,展玩处,青天近……[4]”从“妙墨”、“龙蛇囷蠢”,我们可以体会出郑板桥当时欣赏墨迹时的激动心情。

与李鱓同族的李培源也是书法篆刻高手,他的书法和李鱓一样,是以颜(真卿)体为基本构架的,李培源写字极认真,《族谱》记述其言曰“作字须读书数日,方可落笔”,郑板桥很欣赏他的书法,认为是“邑中三百年楷书第一”[2]。

三、李鱓离开宫廷与“耿介”个性有关

李鱓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是他“献诗行在,钦取入南书房行走”[2]。这是康熙五十二年的事,当时李鱓仅28岁,可谓少年得志,但时隔五年后,李鱓就离开了宫廷,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隐衷?人们很难知道其详。《族谱》仅说:“供奉内庭数载,恩赍稠叠,乞归后选山东临淄知县……”康熙五十七年李鱓离开宫廷,这前后他一定是经过复杂的考虑的,但我们看《李鱓年谱》,康熙五十六年是空白,康熙五十七年也极为简略,这使我们对此段情况全不明了。有论者认为他离开宫廷是因为不能适应宫内一成不变的画风,而追求怪异,这是没有根据的。笔者根据《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稽查李鱓这段时间的绘画题跋,发现他离开宫廷与他“耿介”的个性有直接关系。

康熙五十六年,即离宫前几个月,李鱓在一幅画上题了“奈此秋宵不肯明,披衣起坐斗星横”,他的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应该看作心情痛苦所致。离开宫廷后,他在画上题了“菊花开好亦嫌迟,索性无光黑煞时”。所题“无光黑煞”应该看作他心情的写照。另一幅上他则题了“不特萱草可以忘忧,此花亦能销恨”[5]。最可注意的是天津历史博物馆所藏李鱓一幅画,画面是小鸟占枝,画所占比例很小,题字为主体,全诗近160字。同样的作品李鱓作了两幅,除天津所藏外,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了一幅。画中李鱓以小鸟自喻,大声呼道:“锦禽耿介不可留,鹦鹉多言罹不测。”这里所说的“耿介”和“多言罹不测”可说是夫子自道,“耿介”的个性造成他“多言罹不测”,这是他离宫的主要原因。由于记载的缺乏,我们今天很难对“多言”的内容作详细考订,但仍可以作某种推究:李鱓在进宫后的康熙五十三年曾为叔祖画过一幅画,他离宫近20年后的雍正十一年,李鱓的从兄弟李光国在画上作跋,他意味深长地写道:“画之工拙固不必论,且余所望于复堂者,亦本不愿以画显。”李光国还引用了阎立本诫子说的“汝宜深戒勿习此末伎。由是观之,画虽工弗贵也”。李光国和李鱓交往密切,他的说法很能代表李鱓的想法。李鱓后来也一再表示过“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的见解。由是观之,李鱓当初进入南书房,并不是想以绘画作为一辈子的职业,他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但皇帝无意于在政治上重用他,将他交给蒋廷锡学画就算完事了,李鱓为此感到痛苦。他的“多言”不会是在艺术方面,而可能涉及政治的内容。但这是他出宫的难言之隐,因此他从未正面谈及此事。

四、李鱓与盐商贺君召交谊与诗作

《扬州画舫录》记载,李鱓“与贺无村友善”,但具体情况如何,人们了解得并不多。从《扬州东园题咏》看,乾隆九年(1744)东园落成及以后的两年内,李鱓曾多次来东园,或题诗,或撰写楹联,这些都赖之保存下来。如“甲子(即乾隆九年)五月东园落成,白莲满地,中一朵红白同耀,色香新异,昔人以并蒂为嘉瑞,未知有此否?”因之,李鱓专门为此写诗,诗云:

池塘荒废已多年,种柳栽花绿水边。

感谢先生培植意,鸳鸯幻影发嘉莲。

古人讲究祥瑞,认为红白同耀的嘉莲是一种好的征兆。诗中的“感谢先生培植”虽是客气话,但反映他们关系是不错的。

李鱓还为东园题了一副楹联,内容是“出郭此间堪歇脚,登楼一望已开怀”,联后还有一段文字为《扬州画舫录》等诸书所未载,内容是:“吴村二兄先生修葺法澥,不但殿阁维新,抑且亭台入画,一条风景,湖舟忽现,名园可赏,万树涛声,山色先从遥望开怀。乾隆十年冬腊月东园见招宴集里言题赠,复堂懊道人李鱓。”[6]这就将此联的具体写作时间说得很清楚了,即建园后的第二年。东园建成前,人们从瘦西湖水上路线游平山堂,有一段淤塞不通,自贺园建成,就形成了“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景况。

此外,李鱓还写了二首题为《东园招集同人宴会赋诗》的七律诗,由于《扬州东园题咏》流传较少,现将两首诗抄录以便读者参考。

城西萧寺久荒邱,仙佛通灵翊客修。

大抵中兴是开创,不关门户与人游。

题诗小歇登山屐,载酒堪维出郭舟。

最好排空多杰阁,真如海上望神洲。

(之一)

正是招携雪后天,打冰依岸入华筵。

满庭竹树生寒翠,三殿神香撒彩烟。

贺监心情湖外赏,米颠衫袖石头缘。

知君风雅真无极,许共欧苏万古传。

(之二)

第二首第一联后原有注“时湖舫冰合出岸冲泥”。第三联后有注“先生磨琢石印,手捻包浆,山水云树,百怪千奇,海岳并拜先生矣”。他将贺君召比为唐代诗人贺知章,称“贺监心情湖外赏”,最后他说“知君风雅真无极,许共欧苏万古传”,诗中的“欧苏”指曾在扬州做太守的欧阳修和苏轼,这些都是恭维贺氏的话。从李鱓的诗作看,贺氏其人除喜爱诗书画外,也很喜欢印章,平时乃佳印不离手,以至上面积了厚厚的包浆。这都反映了盐商贺君召风雅的一面。园林建成后,李鱓至少三次来到扬州贺氏的东园,且都有作品保存下来,这些都可以补充《李鱓年谱》记载的缺漏。

贺君召的东园后人称为贺园,以区别于扬州另外两座东园。当时各路诗人为贺园的题诗达上千首,集一时之盛。所以《扬州东园题咏》一书对我们了解当时的名士风流以及乾隆年间的文士生活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足资参考。

[1] 黄俶成.画仙春秋·李鱓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17-167.

[2] 李竹溪.兴化李氏族谱[M].刻本.民国十七年(1928).

[3] 杨宜仑,等.高邮州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据清道光廿五年刻本影印.

[4] 卞孝萱.郑板桥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5:340.

[5] 卞孝萱.扬州八怪年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6] 贺君召.扬州东园题咏[M].刻本.乾隆十一年(1746).

K820.9

A

1007-8444(2010)01-0057-04

2009-09-05

武维春(1957-),男,江苏泰州人,编辑,主要从事江南文化及扬州八怪研究。

责任编辑:仇海燕

猜你喜欢
东园家世氏族谱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王小慧
盐城香苑东园绿色建筑设计探讨
一剪梅·七十自遣
现代城市公园改建整治——以苏州东园综合整治一期项目为例
《海岳圆》作者宫敬轩家世生平考
>> 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举行清代李氏族谱捐赠仪式
客家研究第一人徐旭曾家世研究
迁琼《海氏族谱》研究
鸣晦庐主人王孝慈家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