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核心技术联盟知识创造过程的视角

2010-12-21 01:55黄幸婷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8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核心技术核心

黄幸婷,杨 煜

(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1189)

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核心技术联盟知识创造过程的视角

黄幸婷,杨 煜

(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1189)

核心技术联盟是后危机时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组织形式。本文研究核心技术联盟内成员企业是如何进行知识创造的。在探讨企业内部和联盟内部知识创造过程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核心技术联盟内知识创造的过程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核心技术联盟的知识创造在共同化阶段之前需经历准备阶段,即联盟企业构建信任的阶段。这也是在联盟层面应用组织知识创新(SECI模型)具备的前提条件。案例分析同样表明,核心技术联盟的知识创造模型只适用于相互信任的非核心企业。作为联盟活动的引领者,核心企业并不具体参与到知识创造活动中,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合作研发平台的创建,以及知识创造之后促进研发合作成果的产业化。通过调研访谈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生物医药科技园,详细刻画出核心技术联盟内知识创造的过程。

核心技术联盟;SECI模型;知识创造;战略性新兴产业

1 引言

后危机时代,我国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加快知识的创造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先机。在该背景下,核心技术联盟的作用显著:通过企业内外部科技资源的集中配置,促进共性技术研发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行业标准。核心技术联盟功能的发挥,与其所具有的理想结构密不可分:核心技术联盟呈现出大企业和小企业互动的结构,在大企业联盟的外围,集聚着大量的创造差异产品的小企业,获取大企业的技术外溢,大企业引领技术发展方向,小企业提供配套技术支持,由此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小企业聚集的联盟格局[1]。在联盟中,大企业充当企业群体核心,把其他小企业吸引在周围,充当联盟的非核心企业。作为联盟的引领者,大企业拥有内容广泛的技术研发活动及其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往往支持、促进和管理非核心企业间的日常活动[2]。小企业作为联盟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盟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双方的互动,能够为联盟中各成员技术能力的快速成长提供保障[3]。

技术创新的过程本质是知识创造过程,核心技术联盟内成员企业是如何进行知识的创造活动,是本文关注的问题。对此,日本学者 Nonaka和Takeuchi(1995)提出的组织知识创造(SECI模型)理论为我们对核心技术联盟的知识创造过程进行深入透彻分析提供了基本框架[4]。同时,Nonaka,Toyama和Konno(2000)提出的“ba”概念,也为理解发生在组织之间的知识创造过程提供了启示[5],但该理论侧重影响知识创造的环境,并未就联盟内部的知识创造过程详细讨论。本文将在探讨企业内部和联盟内部知识创造过程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核心技术联盟内知识创造的过程模型,选取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刻画核心技术联盟内知识创造的具体过程,从而将组织知识创造理论拓展到联盟层面。

2 理论模型:核心技术联盟内知识创造的过程

2.1 企业内部和联盟内部知识创造过程的差异

和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不同,即使两家企业属于同一个联盟,也不一定可以进行知识的创造。只有相互信任的企业间才会开展知识创造活动。因此,联盟内部的知识创造首先需经历准备阶段,非核心企业相互熟悉和了解,构建信任关系。同时,核心企业还会为非核心企业间构建合作研发的平台,政府部门也会从多方面进行扶持。这些都是为非核心企业间的知识创造培育氛围和机会,即“ba”的有效配置[5]。

企业内部和联盟内部的知识创造都要经历共同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创造的参与者都需要共享各自的独特资源。但是,在企业内部,个体间共享隐性知识不存在任何的障碍。在联盟内部,非核心企业间共享核心技术则需要签署保密协议,并且明确各自的责任。因此,非核心企业间核心技术是有条件共享的。

2.2 产生差异的原因及联盟内部知识创造的过程模型

企业和联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作为一种传统的组织模式,企业内部的个体具有唯一的目标,即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由此形成个体之间的责权关系,对个体行为具有强制力。此外,企业中的领导者根据职位的大小被赋予了相应的职权,可以决策、命令和奖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内部个体的行为。领导者可以借助职权带领企业员工实现企业目标。核心技术联盟则是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具有准一体化(准市场)的特征,是企业与其竞争对手所组成的竞争性合作组织[6]。由于合作,成员企业一方面具有共同目标,追求联盟经济利益最大化;由于竞争,成员企业还具有各自目标,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合作的表象下,成员企业间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此外,技术联盟组织是一种松散的网络型组织,内部成员可以自由进出联盟[7]。联盟组织对内部成员的行为不构成强制力。虽然核心企业可以领导联盟内部的活动,但是和企业内部的领导者不同,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的地位是平等的。联盟组织没有赋予核心企业任何带有强制性的职权,去管理非核心企业的行为。核心企业只能起到引导、支持或者促进的作用。

核心技术联盟的上述组织特性会造成内部成员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比如当联盟涉及的合作范围较小的时候,对于联盟成员来说,个人目标可能比共同目标更重要。为了在合作方之前先实现个人目标,双方会展开以先获得对方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学习竞赛,而当有一方赢得学习竞赛后,会离开联盟以实现个人目标[8]。这直接导致了成员企业不分享知识、不充分分享知识、或者分享虚假知识,知识创造活动也就不可能发生[9]。

因此,成员企业间要进行知识创造活动,必须有效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吴贵生(2006)等学者认为良好的关系资本可以减少合作各方之间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10]。在关系资本概念中最重要的是合作方之间的“信任”。当联盟成员对其他成员意愿的高度理解和认同,逐渐清楚为了维系彼此的合作信任应该主动采取些什么行为时,将形成联盟信任的最佳状态,即认同型信任。成员企业间存在认同型信任,就可以最大化地避免机会主义行为,企业间才可能共享各自的核心技术,知识创造才会发生。

核心技术联盟特殊的组织特性造成了联盟内部和企业内部知识创造活动的差异。成员企业选择相互信任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其实质是为了消除联盟组织的特性所带来的影响。

以上对联盟企业行为的描述,可以得出联盟内知识创造的过程模型(见图1),在图1中,上、中两部分体现了其核心过程。但这并非本文理论探讨的结束,因为在联盟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存在知识创造后的再利用过程,这一阶段不仅是下一阶段新知识再创造的基础,更是构建联盟以创造知识的意义所在,所以,我们补充了知识创造完成后的工作,主要是针对核心企业而言,此类企业将担负合作研发成果产业化的任务。这主要是考虑到核心企业在技术积累、融资条件和市场把握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能够在与非核心企业联盟中,率先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图1 联盟内部知识创造的过程模型

3 案例讨论: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园

选取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生物医药科技园为研究样本,结合理论模型,讨论核心技术联盟的知识创造过程。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后危机时代的长三角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试验区 (长三角尤其是江苏省属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达地区,生物医药是“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中三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跨越行动之一,而江苏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12%),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和合作并存,上海张江、杭州余杭,以及江苏无锡、苏州、南京、泰州、连云港等一大批生物医药研发基地涌现,如何结合各地已有基础,依靠优势条件,率先突破发展,也成为各地的重点。因此,本案例不仅满足理论解释需求,对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1 调研背景

南京生物医药科技园于2001年成立,由于周边有众多大中型制药公司和基础研发型研究机构,具备较强的生物基础研究能力;南京的医药研发成本和其它相关费用比上海、北京等地要低。因此,南京高新区管委会认定了生物医药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并将生物工程与医药作为园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我们集中在2009年3月间实地调查了园区内四家企业间合作研发的情况,调查对象企业由高新区留学生创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推荐所获得 (因为园区有70余家企业,我们在信息和能力方面有所局限,通过园区主管部门直接推荐的企业或许更具代表性)。对于其中的三家企业:DY公司、JL公司和CB公司,主要采用直接自然观察和一对一深度访谈的方法。受访人员为企业的总经理或者技术部门的核心人员,他们都是亲自参与了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对于相关情况比较熟悉。为了核实相关信息,部分访谈还通过电话跟进。对于AS公司,主要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间接访谈。受访人员为企业的总经理,对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同样非常熟悉。

调研中发现,园内很多中小型企业常常进行资源的整合与互补,共同研发新技术或者产品。此外还存在若干大型企业,不一定参与到技术研发活动中,但却引领技术发展方向,为广大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合作研发平台。因此,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园是由核心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联盟网络,符合核心技术联盟的一般特征,可视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核心技术联盟。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核心技术联盟更为紧密的加强合作,合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因此,以高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园的核心技术联盟为案例,符合本文研究背景和目的。

核心企业:DY公司是提供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多方面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科技部火炬计划的生物医药公共平台。该企业全力打造国际生物和医药高科技企业研发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产业的重要基地,承担园区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任务,为科技园内广大的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平台,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研发行为。因此,DY公司具备核心企业的一般特征,可以被视为核心技术联盟中的核心企业。

非核心企业:JL公司、CB公司和AS公司。与DY公司存在显著区别的是,这三家公司都专注于某个较小领域,例如JL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以研发药物标准品和生产同位素标记药物为主的高科技医药企业;CB公司是一家专业化的磷酸化抗体生产商,有73种国际上首次开发成功的抗体产品;AS公司则主要为国外制药公司的新药研发项目提供化学合成外包服务。这些企业和DY公司在产业领域的广度上相距甚远,在临床前毒理中心等平台等方面,对DY这类大型公司具有较高的依赖性。这些企业符合非核心企业的一般特征,可以被视为核心技术联盟中的非核心企业。

在联盟中,非核心企业是联盟活动的参与者,核心企业是联盟活动的引领者。具体到合作研发活动,也不例外。

3.2 非核心企业:知识创造的参与者

联盟内部的知识创造过程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分别为准备阶段、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这在实地的案例调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准备阶段:如理论分析所揭示,在联盟内部,进行知识创造的非核心企业往往存在合作的前提条件,即企业间相互熟悉和信任。因此,联盟内的非核心企业之间在进行正式的知识创造之前,存在一个准备阶段(如图1)。在这个阶段,非核心企业通过熟悉和了解,构建相互信任的关系,产生合作创造新知识的可能性。

以JL公司和AS公司为例。这两家企业在合作研发之前就非常熟悉,双方的管理层经常在一起开会和吃饭,在此过程中,了解对方的近况,寻找合作的机会。JL公司的高层强调,“我们和AS公司彼此都很熟悉,包括公司的管理层,实验室情况,要不然我们不会合作的”。AS公司也在邮件中写到,“我们和JL公司是因为熟悉,合作就更加顺理成章”。

共同化:在达成合作意向后,非核心企业通常到对方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便于合作双方分享各自的核心技术,这类似于企业内部知识创造的共同化阶段。而企业间共享的“核心技术”,在本质上和“隐性知识”相同。核心技术也是和企业本身高度相关的资源,并和企业的技术、结构、文化、价值观等独特性质密切相关。

以JL公司、AS公司和CB公司为例。JL公司总经理在采访中提到,“如果合作伙伴有这个能力,我们就到实地考察一下。再把我们的技术转让给他们去做”。关于这一点,JL公司的合作伙伴AS公司也在电子邮件中提及。AS公司承认和JL公司在合作过程中“共享核心技术”。

表出化:在合作研发的过程中,非核心企业通过交流沟通,将各自的核心技术等资源进行互补和整合,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在企业间的知识创造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以CB公司为例。在访谈中,CB公司技术总监助理提到,“在研发中,我们如果遇到问题了,要在一起讨论,想出新思路或新方法,共同解决问题。这其实是资源互补的过程。通过交流沟通,大家可以确立目标,整合资源,建立共同研发的平台”。

联结化:非核心企业还使用信息技术来管理整个研发进程。这类似于企业内部知识创造的联结化阶段。此外,信息技术在联盟内的知识创造中还扮演着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这可能是由于合作各方是相互独立的企业,在知识创造中合理分工,互不干涉。无法像企业内部员工那样经常面对面交流。因此,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相互传递。

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上述观点得到证实。访谈对象那里有如下说法:“信息技术首先是工具。我们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了解工作的进程,实验的进程,并及时整理。此外,大家还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比如说,在合作中,他那边(实验)做的一些结果,都是通过网络传过来的。或者说我们需要哪些信息,都是通过网络交流的”。

内在化:非核心企业在合作研发中会产生新的知识,通过消化吸收和不断的实践,这些新知识内化为非核心企业新的核心技术。这类似于企业内部知识创造的内在化阶段。

以JL公司和CB公司为例。JI公司总经理举例,“客户给我们做个东西,他说了这个化合物提纯比较困难。他现在有一种新的方法来实现。那我们就会专门看看,他用了哪种方法。比如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遇到相同的问题,我们就看看能不能用用他的方法”。CB公司技术总监助理也提到类似的例子,“研发完了之后,从合作伙伴那里,我们可以知道实验流程如何更加严谨,我们由此建立了一套生产、QA、QC、产品保存和运输及销售的SOP管理体系,制定了中国首个磷酸化抗体产品的标准”。

3.3 核心企业:知识创造的引领者

作为联盟活动的引领者,核心企业主要在知识创造的准备阶段、知识创造的过程中以及知识创造完成之后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准备阶段:在知识创造的准备阶段,核心企业凭借自身的声望、地位和丰富的资源,通过创建一个合作研发的平台,支持并促进了非核心企业间的知识创造活动。

以DY公司为例。在实地调研中,公司受访人员详细阐述了研发平台的构建过程,“说到研发平台,首先是实物。包括一些场地。我们这个大楼已经有好几家企业入驻……中小企业的市场推广方面肯定实力不够。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平台为一个整体,去国际市场上接包。再以我们的名义,看哪几个企业适合做,我们再发包给他们,让他们合作完成”。

知识创造过程中:作为知识创造的引领者,核心企业并不参与知识创造的每个具体环节,而是凭借自身的核心技术,引导联盟内部知识创造的方向,促进非核心企业间合作研发的进程。

以DY公司为例。公司受访人员提到,“国家FFDA颁布规定,每个在中国报批的药物要上毒理,这个在以前是没有规定的。所以他们做完药物筛选后,必须要做毒理,而且毒理必须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LP认证的机构里做。全国现在有27家,我们这里是首批的四家之一。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完成毒理”。

毒理是DY公司的核心技术,也是研发生产新药的重要环节。DY公司凭借毒理技术,推进了生物医药科技园内新药的研发进程。

知识创造完成之后:非核心企业结束合作研发后,某些核心企业还会帮助非核心企业将合作研发出的新技术或者产品产业化。CB公司受访人员提到,“在销售环节那里我们有主导企业”。鉴于可观的经济效益,非核心企业将更加乐意继续开展合作研发。这也体现了核心企业对于联盟内部知识创造的引领作用。

3.4 案例小结

通过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园的案例讨论与分析,印证了提出的理论模型。联盟内知识创造的过程主要由五个阶段组成:准备阶段、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其中,非核心企业是知识创造的参与者,核心企业是知识创造的引领者。

与企业内部不同,联盟内部非核心企业间只有相互熟悉和信任,才会进行知识的创造,这也是联盟内部知识创造存在准备阶段的原因。核心企业也会凭借在资源、技术、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优势,为非核心企业构建共同创造新知识的平台。此外,在知识创造完成之后,核心企业还会将新技术和产品产业化,推动非核心企业下一轮的知识创造。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经典SECI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发现,核心技术联盟的知识创造在共同化阶段之前需要经历非核心企业间构建信任的准备阶段,作为联盟活动的引领者,核心企业支持并促进非核心企业间的知识创造。核心企业不仅创建合作研发的平台,促使非核心企业达成合作研发,还在知识创造之后促进研发合作成果的产业化。

本文的研究对于后危机时代促进企业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实现逆势增长,乃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均具有一定启示。对于政府部门而言,第一,在宏观层面,应在国家整体战略部署的框架下,结合所在区域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特点,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和规划。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应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第二,在联盟层面,健全创新体系,扶持一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核心技术联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培育和发展核心技术联盟方面,具有各种优势和有利条件,应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强化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高新区成为培育核心技术联盟的重要载体;第三,在联盟内企业层面,首先,通过构建合作创新平台,提升非核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尤其注重以优势企业为引领,联合非核心企业攻关核心技术;其次,加快重点领域的产业化进程,结合重点产业技术改造和重大科技专项,带动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此外,不妨加强国际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通过与国外企业构建技术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1]海加多尔·罗杰克斯.小型创业公司和公司之间具有研发网络的大公司——国际生物工艺行业[A].(美)米歇尔·A.赫特等编.战略型企业家:创建一种新的智力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364-397.

[2]Arora A.,Gambardella A.Complementarity and external linkages:the strategies of the large firms in biotechnology[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90,38(4):361-379.

[3]Doz,Y.Technology Partnership between Larger and Smaller Firms:Some Critical Issues[M].Lexington:Lexington Books,1988.

[4]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Nonaka,I.,Toyama,R.Konno N.SECI,ba and leadership: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00,33(1):5-34.

[6]Sierra M.Managing Global Alliance:Key Steps for Successful Collaboration[M].New York: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5.

[7]Gulati J.Alliance and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293-317.

[8]Tarun K.The dynamics of learning alliances:competition,cooperation,and relative scop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19(3):193-210.

[9]马亚男,李慧.知识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不足风险形成过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93-97

[10]吴贵生.战略联盟中关系资本的重要作用与培育方法[J].软科学,2006,20,(2):27-30.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Post-crisis Er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 of Core Technology Alliances

Huang Xingting,Yang Yu
(Centre for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Orgnazation,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1189,China)

In the post-crisis era,China has proposed to develop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and core technology alliance is an effective form to organize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is article studies how the member companies of the core technology alliance create knowledge.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and alliance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model of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side the core technology alliance.Prior to the assimilative stage,the knowledge creation of core technology alliance need undergo a preparation stage,which is the phase of building trust in allied enterprises.Study shows that the core technology alliance model of knowledge creation is only applicable to mutual trust,non-core enterprises.As the leaders of alliance,the core enterprises do not specifically involve in knowledge creation activities. They role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reation of cooperative R&D platform,as well as industrialization the research production.

core technology alliance;SECI model;knowledge creation;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产业集群知识系统:基于网络演进与企业行为的研究”课题资助项目(70673010)。

2010-04-18

黄幸婷(1984-),女,江苏南京人,管理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产业技术政策。

F203

A

(责任编辑 谭果林)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核心技术核心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销售有限公司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提升变电站一次检修核心技术的研究
影响规模化猪场收益的核心技术探讨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