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鹏,赵江明,顾 新
(1.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2.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
姜大鹏1,赵江明2,顾 新1
(1.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2.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是知识链运行的重要机制,其运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链的成效。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造了知识整合模型,指出了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所面临的主要难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克服困难,实现知识整合创新的主要措施。
知识;知识链;知识整合
Abstract:Knowledge integration among the members of the knowledge chain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knowledge chain.The effectiveness of its operation deter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knowledge chain.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model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poins the main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faced by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among the members of the knowledge chain,and points out the measures on how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achieve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knowledge;knowledge chain;knowledge integration
知识链是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主体,以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为目的,通过组织内部的知识流动和扩散、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与扩散而形成的链式结构[1]。知识整合是知识链运作的最主要、最困难的任务之一。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是知识链运行的重要机制,其运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链的成效。研究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对于分析知识链的运行机制、有效管理知识链、提高知识链运行效率等有重要作用。
1990年,Henderson和Clark在《结构创新:既有产品知识和公司失败》一文中指出,企业产品开发需要的知识分为组分知识和结构知识,而组分知识的结构受到外部市场的需求拉动常常成为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结构知识,这个过程即知识整合[2]。这是对知识整合概念的首次完整表述。Clark和Iansiti(1994)进一步扩展了知识整合的概念,认为组织的知识整合包括在市场不确定环境下的客户知识整合和技术不确定环境下的技术知识整合,并把知识整合分为企业外部整合和内部整合[3]。
知识整合按照其整合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组织内部的知识整合和组织之间的知识整合。组织内部的知识整合主要包括个人知识的组织化和组织知识的个人化两个方面,其整合的主体是组织及其成员。本文研究的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属于组织之间的知识整合范畴。由于单个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满足其发展需要,这就需要组织之间的知识整合。在知识经济和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的21世纪,组织之间的知识整合在竞争中的作用愈加显著。Von Hippel(1988)研究发现,在一些产业(如半导体和印刷电路板)中,超过60%的创新可以追溯到用户的建议或想法,而在另外一些产业(如工业用气设备)中,超过40%的创新可以追溯到供应商。因此,他认为在用户、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建立良好的知识转移机制可以进行跨企业的“外部创新”,并给成员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的提高[4]。
组织之间的知识整合相对于组织内的知识整合有以下特点:(1)整合主体的多样化。即组织之间的知识整合的整合主体包括各个参与组织。(2)知识整合分工化。即各组织根据其特点和优势资源而专门负责知识整合某一阶段。(3)各参与组织在相互合作的同时还要做好自身核心知识的保密工作,必须处理好共享与保密之间的关系。(4)组织间的知识整合的参与组织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必须处理好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组织之间的知识整合定义为:整合主体根据其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利用各成员的优势,在各成员相互学习和知识共享的过程中通过知识在知识链中的流动和扩散对所需要的多种来源和功能的知识进行识别、筛选、提炼和重构并加以创新,最终使其适应知识链需求,并为知识链带来新的竞争力甚至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动态过程。
图1 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模型
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主要包括:明确目标、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综合、知识创新、知识应用、整合评估等七个阶段(见图1)。
(1)明确目标。知识链开始知识整合之前必须明确知识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既包括成果目标,也包括收益目标。目标的明确将为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提供明确的方向。
(2)知识获取。知识链要根据知识整合的目标和各成员的相对优势为各成员分配任务。然后各成员根据其任务收集相关的知识。知识获取就是收集知识链内部和外部的知识,然后把这些形式多样、内容庞杂的知识转化为可以复制、易于传递的知识。知识获取是知识整合的开始,也是知识整合的基础。
(3)知识共享。知识链在知识获取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十分庞杂的,其中有很多知识可能是无用信息,甚至是虚假的。如果组织不加辨别就加以应用,其造成的危害绝不仅仅是时间的浪费,甚至会造成整个决策的失败。组织必须要对所获取的知识进行筛选。然后对经过筛选知识进行共享,这种知识共享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各成员将其所获得知识互通有无;其二是各成员对所获知识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加深对既得知识的理解,交流各自的见解和观点。知识共享是进行知识综合、知识创造的前提。
(4)知识综合。“知识综合是把那些经过整理的、有用的、能够共享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而形成知识体系的动态过程。”[5]知识综合是知识链成员之间知识整合的重要部分,是实现知识从个体知识和无序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和有序知识的一个桥梁。知识综合是知识链成员之间知识整合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知识创造的支撑点,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综合就不可能实现知识创造。知识综合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在进行知识综合时不仅要注重知识链成员之间的合作,也要十分重视争取外部支持。
(5)知识创造。知识综合是把各组织的知识加以结合,而知识创造是在知识共享、知识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知识。知识整合绝不仅仅是把知识简单综合在一起,这样的知识即使拥有先得优势,也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不可能获得核心竞争力,更不可能拥有长期竞争优势。只有通过知识创造,知识链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从而在与其它知识链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知识创造是知识整合的本质和核心,是知识整合的最高层次。知识创造就是在知识综合的基础上,根据知识链各成员本身的需求及内外部环境,对已经综合的知识进行重构,吸收组织成员在知识共享、交流中提出的合理意见,以此形成一种新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在精诚合作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知识,注意防止核心知识外溢。
(6)知识内化。必须将整合或整合的某阶段的知识运用到知识链和各组织的实际运行之中,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用。这就涉及到知识内化的问题,知识内化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使知识被知识链各成员及其员工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就如其固有知识一样。知识只有被内化以后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拥有这一知识。
(7)整合评估。知识链要在应用整合成果的过程中对知识整合的成果进行评估,检查知识整合是否达到了其确定的目标。没达到目标、不合格的知识整合要重新进行综合创新,达到目标、合格的知识整合则纳入知识链的知识库。
以上七个阶段完成了一个单循环的知识整合。但就现实来说,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是一个多循环的过程,随着环境和组织需要的变化,知识链将产生新的知识需求,新一轮的知识整合又要开始。此前的知识整合成果可能成为下一次知识整合的知识源。知识链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整合,实现知识整合的循环往复,才可能得到各成员的认可,才能实现建立知识链的初衷。
在实践中,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存在诸多难点,这主要集中在知识整合七个阶段中的知识共享、知识综合和创造三个阶段,这些难点也往往是知识整合的关键节点,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大都由于其未突破这些难点和关键点,反而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知识链成员能不能克服这些困难,解决在这些关键节点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决定着知识链能否实现知识创新,达到知识整合的预期。知识整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沟通不顺,交互学习氛围不强,知识共享程度低,效果差。虽然多数企业已将加强沟通能力和资源共享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思想,但现实中即使是在企业内部,沟通和资源共享也存在很多问题,至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资源共享更是困难重重。这主要表现在:①沟通机制不健全,沟通意识薄弱。企业中以及企业之间的沟通多限于正式沟通,而非正式沟通渠道太少,且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远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且无论是作为企业还是企业的员工,虽然在口头上重视沟通,但在实际中并没有注重培养自己及成员的沟通能力。②缺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现在企业都非常重视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但在知识整合时,其面对的是整个知识链,各成员都有各自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有可能造成文化冲突,给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带来很大困难。知识链成员大都倾向于技术知识的知识整合而忽视了企业文化方面的融合。③知识共享阻力重重。从知识共享的主体来说,知识的拥有者特别是独特知识的拥有者都有一种知识的私有观念,有独占知识的倾向,害怕知识共享带来核心知识外溢,竞争优势丧失的风险。这里也涉及到相互信任和利益分配的问题,下面还要做详细讨论,这里不再赘述。从知识共享的对象来说,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由于其内隐性更不便于共享。一般而言核心知识大都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更容易形成知识垄断,其拥有者也更不愿其外溢,所以隐性知识对知识共享造成很大的阻力。从知识共享的手段来说,现在我国的企业都不太重视组织间的知识交流,缺乏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交流平台,缺乏现代化知识获取手段如群件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知识共享活动自然无法顺畅进行。
(2)知识整合意图的定位存在误区。知识整合意图即知识链各成员对自身在知识整合中要达到的目标的定位。知识链成员进行知识整合的目的是有差异的,主要有以下三类:①知识的替代,即组织参与知识整合的目的只是将知识链合作伙伴先进的知识用于自己的某些具体工作以替代自己落后的知识,而很少考虑将知识整合作为提升组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②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即组织倾向于将所获得的知识以及知识整合成果应用在新的市场、新的产品以及新的业务领域,甚至融入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模式以至组织文化中。③知识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即积极参与组织间的知识整合,相互间优势互补,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新知识,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提升整个知识链的竞争力。现实中我国的知识链成员在知识整合意图的定位上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是为自己服务的,要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甚至追求以少的、不重要的知识付出获得多的、重要的知识回报。所以我国大多数知识链成员将知识整合意图定位为知识的替代,有一小部分将知识整合意图定位为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只有少数企业将知识整合意图定位为知识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以知识替代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为知识整合意图的行为都属于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知识整合行为,虽然后者与前者相比更有利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增强,但两者都易于使知识链出现机会主义、搭便车、欺骗、盗窃核心知识等不良行为,从而不利于知识长远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增强。这种知识整合意图定位现象的出现与我国长久的闭关锁国历史、市场经济起步晚、不成熟、封建小农意识残余浓厚等不无关系。
(3)知识链各成员的相互信任程度低。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指合作各方在面向未来不确定性时,彼此间的一种承诺和相互信赖,由此而产生的各方心理上认可[6]。它是知识整合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基础,成员间相互信任程度高,彼此愿意共享更多的有益于知识整合的知识 (特别是隐形知识),知识流动的效率和效益也会提高。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整个社会的信用缺失现象严重,搭便车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盛行,合作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知识链各成员之间,甚至一个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缺乏高层次的相互信任。缺少这种彼此间的承诺和相互信赖,根本谈不上开诚布公的合作,更不可能达到卓有成效的知识整合。
(4)难以形成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链成员在评估相互之间的关系时更多的是考虑他们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否公平。特别是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的时代,知识整合不是单个组织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知识链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很多情况下合作中的核心参与者并不明显,各参与者都倾向于夸大自己在知识整合中的作用和地位,这就导致各成员对于利益分配方案各执一词。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各成员就很难就知识整合达成一致,知识整合也就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影响到知识链的稳定。
(5)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不强。这里所讨论的知识创新是狭义上的知识创新,是作为知识整合节点的知识创新,即知识综合和创造。我国企业的创新中模仿型创新居多而原创型创新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创新型人才的缺乏。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仅为24.8人,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甚至低于阿根廷、波兰等发展中国家[7]。我国在管理方面的人才也非常缺乏,高素质、大视野、勇创新的管理人才千金难寻,这使得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和创新管理两个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知识创新的困境直接阻碍了知识整合的进行,成为知识整合的最重要瓶颈。
针对知识链成员之间知识整合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知识链成员可采取以下举措促进克服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的难点,实现知识整合创新。
(1)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知识链各成员间应建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鼓励各成员的员工之间进行合理的交流。
①建立知识链共同的办事机构。这可以促进各成员间的交流,促进不同组织文化的相互融合。办事机构的代表可以实行轮换制,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知识链成员的核心知识被无意或有意泄露;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各成员员工的知识链管理与合作的经验和意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②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促进各成员之间的交流。把各个成员的知识资源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各成员通过该网络相互传递信息,针对某些问题向合作伙伴求助。
③实行适当的员工交流制度。知识链各成员可以委派员工到合作伙伴那里从事相应的工作,进行员工交流。
④培育知识链文化,加强各成员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通过各组织之间的不断交流与沟通,逐渐培养各组织及其员工的共同价值理念。
(2)提高员工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形成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知识链各成员必须注重培养员工的学习意识,提升其学习能力,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明确学习目标。要以创造共同价值,增强知识链整体竞争力,提高自身核心能力为目标,而不能仅把知识链和相互学习看做资源替代的手段;②在员工培训计划中增加对员工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训比重,使员工形成相互学习的意识,知识链各个成员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彼此信赖,公开交流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能,使各方受益。③设计一种合作学习的机制,包括有利于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相互学习的合作机构、鼓励相互学习的奖励制度、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相互信赖与友好合作的情感体系等等。
(3)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合理保护自身的核心知识。保护自身的核心知识是知识链的合作规范赋予每个成员的权利,为此每一个成员都应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当然对于核心知识的保护也不应影响到各成员之间的正常交流与合作,不应该成为阻碍知识整合的理由,各成员应该寻求合作共享与竞争保护的平衡。
(4)建立知识链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各成员相互合作,建立知识链,进行知识整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组织利益。如果成员预期得不到知识整合的应有利益,他们就不会参与知识整合,知识链也会面临着解体。在制定知识链成员的利益分配机制时,应注意以下方面:①要照顾到各方的利益,使各方得到应有的回报;②要以各成员为知识整合所作的贡献为分配利益的主要依据;③承担高风险的成员应该得到适当的风险补偿;④机制的制定必须是公开的,各成员都要参加,保证机制制定的民主性;⑤各成员参与知识链成员之间知识整合所获得收益应大于单个组织进行知识整合所带来的收益。
(5)培育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机制。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其进行知识整合的基础。如果成员间缺乏相互信任,知识整合就难以取得理想成效。为加强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知识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建立防范相互欺骗和机会主义行为的机制,如可以投资持股、建立合资公司、制定失信的惩罚机制;②加强各成员间的交流,一方面要加强个体员工之间的交流,增进员工互信;另一方面加强各成员的领导层的交流,增强领导互信,提升互信的层次;③建立信任良性循环机制,即使采取守信行为的成员得到奖励,而对有不守信行为的成员进行严惩,甚至排除于知识链之外;④建立公平、可信的知识链规章制度,使知识链的运行公平公正;⑤建设知识链共有价值文化,形成各成员的价值认同。
(6)培养、吸引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组织。知识链各成员应大力招揽创新型人才,培养内部员工的创新能力,增强知识链各成员的人才储备,不仅要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优良的物质待遇,还要为其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如有利于创新的制度设计、组织设计。在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时不仅仅要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更要注重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管理者的培养和引进。因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管理者不仅更能重视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重用,还能够设计有利于创新的组织结构、制度结构,提倡形成学习型、创新型的组织文化,更加有利于知识链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知识整合的开展。
[1] 顾新.知识链管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61.
[2] Henderson R M,Clark KB.Architectural innovation:the recon 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9-30.
[3] Iansiti M,Clark K B.Integration and dynamic capability:evidence from development in automobiles and main frame computer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1994,(3):557-605.
[4] Von Hippel.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J].McKinsey Quarterly,1988,(1):72-79.
[5] 杨学勤,林凤.论企业的知识整合[J].中国科技信息,2006,(3):94.
[6] 顾新,李久平.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J].经济问题探索,2005,(2):37-40.
[7]科技部发展计划司.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分析 [EB/OL].http://www.most.gov.cn/kjtj/tjbg/201003/P020100316386691314647.pdf,2009-12-30.
(责任编辑 刘传忠)
Knowledge Integration among the Members of the Knowledge Chain
Jiang Dapeng1,Zhao Jiangming2,Gu Xin1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 China)
G302
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71069,7047106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06-0783)。
2010-03-28
姜大鹏(1987-),男,山东泰安人,企业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