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内企业竞合效应分析

2010-12-11 08:00陈景辉赵淑惠
关键词:竞合集群竞争

陈景辉 ,赵淑惠

(1.大连民族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2.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竞争一直体现为一种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大量的企业实践已经证明,那种以消灭竞争对手为目标的低层次做法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成效,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及未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任何一个实力强大的企业都不能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在国际上叱咤风云,若要在竞争中取胜,就需要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而竞争合作的成功必须以双方或多方的受益为前提.基于这一背景,一种融合了竞争理论与合作理论于一体的竞合理论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而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所重视.从竞争走向竞合不仅是一种双赢战略思维,而且是企业战略发展的新趋势.但是从目前看,如何整合竞争与合作之间的矛盾,充分认识竞合战略的效应,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很多困难和误区.本文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竞合战略的本质问题---竞合效应,以期对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

二、企业竞合理论综述

竞争合作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1996年Brandenburger和Nalebuff出版了《竞合战略》一书,并首先提出了"竞合" (co-opetition)的概念,即企业之间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他们认为,当共同创建一个市场时,商业运作的表现是合作;而当进行市场分配时,商业运作的表现即为竞争.[1]2000年乔尔.布利克与戴维.厄恩斯特出版了《协作型竞争》一书,对竞合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对多数全球性企业来说,完全损人利己的竞争时代已经结束."[2]Hamel等研究了世界上15对战略联盟的内部运作情况.他们关注企业如何运用竞争性合作提高自身内部技能和技术,同时又能够有效防止把竞争优势转移给合作伙伴.[3]Afuah将企业的合作竞争者视为创新、组织学习、互补性产品、核心资源、学习和能力等的关键来源.[4]Luo研究了在国际合资企业中,契约关系、合作关系对绩效的影响,认为契约关系与合作关系之间并非互相替代,而是互补性的关系,契约的完善性和合作共同决定了企业的绩效.[5]Garcia和Velasco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竞合战略比单纯的竞争或合作战略更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6]作为有机融合了竞争与合作两种行为的竞合战略,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竞争战略和合作战略的优势,而且更为灵活有效.[7]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到,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已经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并产生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的研究工作对竞合效应尚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整合,而这是竞合战略的本质问题,对企业竞合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集群内企业竞合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也叫产业簇群、产业群集、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些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法人机构(如大学、产业协会等)等,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而构成的群体.[8]产业集群内部具有明显的合作竞争特性.在生产者(包括中间产品制造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为了共同的市场,生产者和需求者之间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但为了某种需要,这些单位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合作.由于集群内企业竞合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集群内企业竞合效应还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理论基础上,将集群内企业竞合效应归纳为系统共生、战略协同、战略互补.

1.系统共生

美国学者穆尔于1996年提出企业生态系统合作演化理论.20世纪末,我国学者袁纯清将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进而把对市场环境中的大中小企业集群或簇群现象纳入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9]根据穆尔的企业生态学观点,企业组织需要在与其他组织的紧密关系网络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分析自己面对的问题.两个组织之间在同一时刻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众多的组织形成的共同体与企业的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形成跨越传统产业边界的组织生态系统,而企业的生存环境即为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形成的并集.[10]在企业生态系统中,组织间的合作与竞争同等重要.集群及其成员企业、地方政府、银行等共同构成一个企业生态系统,集群中的成员企业形成共生体,企业在众多的共生体中调整和确定自己的生态位置,企业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

从企业集群角度来看,这种竞合互动的共生关系对产业链的形成起到天然的促进和稳定作用.某一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与其他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紧密相连,成员企业间相互竞争、相互依赖,从整体上维护了系统的生存发展.由生物种群的进化发展可知,种群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其生存的主要方式之一.Saxenian在对美国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软件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后也认为,硅谷地区企业之间复杂的合作竞争网络关系和适应变化的地区文化才是其地区优势的主要来源.[11]可以说,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正是以企业间独特的合争关系为基础,通过集群内企业间价值链网络的相互融合、相互链接,实现集群内的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

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很小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企业,一旦通过合争策略联合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例如,印度班加罗尔地区,通过合争网络联系在一起的软件业集群,在市场竞争中不但击败了其周边地区的许多相关产业的单个大企业,甚至将孟买的大软件公司也打得落花流水.这进一步充分说明,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集群里,不但生存下来,而且由于合争机制的确立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2.战略协同

安索夫(Igor Ansoff)首次提出了协同战略的理念,他认为协同就是企业通过识别自身能力与机遇的匹配关系来成功拓展新的事业.协同战略可以像纽带一样把公司多元化的业务联结起来,即企业通过寻求合理的销售、运营、投资与管理战略安排,可以有效配置生产要素、业务单元与环境条件,实现一种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公司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优势,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12]安德鲁.坎贝尔指出:"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当从公司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可以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时候,协同效应就发生了."[13]蒂姆.欣德尔概括了坎贝尔等人关于企业协同的实现方式,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共享技能、共享有形资源、协调的战略、垂直整合、与供应商的谈判和联合力量等方式实现协同.[14]

以上这些协同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而言的,实际上,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企业共生系统,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存在战略协同.集群内企业相互协同会产生协同效应.对单个企业而言,作为集群组合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所获得的更高的赢利能力就是协同效益,即所谓的"1 +1>2"的效果,进而形成竞争优势.企业间竞合的协同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协同.所谓产业协同,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在产业发展的主要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高度的一致性或和谐性.一是建立产业标准.为保证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行业标准,而这需要行业内企业的共同努力,单靠一两家是很难完成的.二是争取政府支持.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印度班加罗尔地区的软件集群、我国苏州的电子集群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获得了超常规发展.三是改善产业形象,克服负协同.负协同包括假冒伪劣、欺诈、恶意竞争、搭便车、恶性寻租等.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负协同导致集群不是由于具有产业关联而获得竞争优势,而是由此获得竞争劣势.[15]而集群企业间的理性竞合则有助于克服负协同,共同维护和改善产业形象.四是产业创新.竞合者能够与企业分享有价值的信息、共同寻求机会、促进灵感创意形成、提供关键资源和将成果商业化等,从而为双方带来价值.

(2)市场协同.一是做大市场蛋糕.企业与其他上下游企业以及同行业者竞合互动有助于增加这个产业需求,共同做大行业市场.比如,企业与同行业者的广告投入,以及其他上下游企业的宣传促销活动,可以扩大产业影响,提高产业知名度,从而促进需求.二是协助市场开发.企业之间可以共同研发和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并分担相应的市场风险等.三是避免市场恶性竞争.企业以竞合的理念进行理性竞争,使企业关注长远利益多于关注当前利益,关注总体所得多于关注个体所得,关注协同发展多于关注一枝独秀,可以使向市场上提供的产品数量有所减少,避免产品供大于求、恶性竞争及库存过度积压的局面.

(3)品牌协同.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竞合可以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比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多年的竞合不仅提升了各自的品牌,而且使它们最终都成为世界品牌.不仅如此,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竞合可以塑造良好的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集群内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过共同努力而树立的一种具有独特性的"群体品牌",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西湖的龙井茶叶等.区域品牌是集群内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因此,区域品牌对集群企业具有一种无形的品牌价值,这些都将使企业获得营销上的优势.

美国学者乔尔.布里克等在《协作型竞争》[16]一书中指出,企业有竞争与合作两种倾向,竞争与合作行为的实际效果有4种可能(图1中用 UA=Ua与UB=Ub划分成的4个区域).①进入有利于A的竞争区:Ua增加而 Ub减少;②进入有利于B的竞争区:Ub增加而 Ua减少;③进入冲突区:Ua和 Ub都降低,这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④进入合作区:成员A和B的效用 Ua和 Ub同时提高.对社会而言,这是帕雷托改善(Pareto improvement).若成员A与B原状态为 M(Uam,Ubm),现状态为 N(Uan, Ubn),则 MN的长度表示合作收益的增幅,其方向则影响收入增量在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体现了集群企业间协同竞合的价值.

图1 企业竞争与合作效果

3.战略互补

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并不是互相冲突、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彼此作用、互相补充,共同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作用.

(1)资源互补.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拥有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资源的专用性使得企业能够通过合作行为以比单干更小的代价来获取更多利益,因此合作可以看做是共享资源的有效形式之一.企业成长的内在要求与现实资源的稀缺总是成为纠缠在一起的矛盾,而为了克服资源不足的缺陷,企业间进行合作便成为理性的选择.

(2)竞合互补.竞合战略谋求竞争与合作的平衡,从而发挥互补作用.竞合战略中的合作,能够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使行业陷入过度竞争,确保行业内企业的利润和企业的成长,能够促进行业内的知识、信息和技能的交流,使参与企业受益.而竞合战略中的竞争,则有利于保持行业内企业的活力,有利于汰弱留强,提高行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17]竞合战略则汲取了竞争与合作的优点,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寻租和发展、经济和市场份额的提高以及技术进步.

借助于微观分析法,集群内企业的竞合互补价值可具体分析如下.假设某一集群内有众多企业,企业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集群企业较群外企业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则有:①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集群内企业的利润为零;②在集群企业存在一定合作条件下,如图2所示,需求曲线由D1移动到 D2,在原来价格上总需求增加了 BC;③在集群企业存在一定合作同时理性竞争的条件下,如图3所示,需求曲线由 D1移动到 D2,竞争使成本曲线由 MC1下降到 MC2,整个集群的利润则增加了面积BCDG,这就是竞合效应所在.由此也可得出结论,集群内企业博弈的结果是:竞争收益<合作收益<竞合收益.

图2 企业间合作效应

图3 企业间竞合效应

四、结 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产业竞争、国家竞争更多地表现为集群化竞争,以竞合的思维处理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平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集群内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集群内企业竞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显著效应,具体表现为系统共生、战略协同和互补等,竞合战略远比单纯的竞争或合作战略更有利于企业.由现代企业发展的实践可知,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博弈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非零和博弈,双赢或多赢的局面是完全可能的,传统的你死我活的竞争正在被双赢的竞合所取代,从竞争走向竞合是必然趋势,竞争的最高境界是竞合.这就要求企业更加重视竞合战略在实践中的运用.相信作为企业竞争、合作战略外的第三种战略选择,竞合战略将在以后指导集群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BRANDENBURGER A M,NALEBUFF B J.Co-opetition:a revolutionary mindset that combines and co-operation:the game theory strategy that's changing the game of business[M].New York:Doubleday,1996.

[2]乔尔.布利克,戴维.厄恩斯特.协作型竞争[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6.

[3]HAMEL G,DOZ YL,PRAHALAD C K.Collaborate with your competitors and w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9,67(1):133-139.

[4]AFUAH A.How much do your co-opetitors:capabilities matter in the fa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387-404.

[5]LUO Y D.Contract,cooper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23(10):903-919.

[6]GARCIA C Q,VELASCO B.Co-opetition and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European biotechnology industry [EB/OL].[2009-05-24].http://89.249.21.76/data/ 196/660/1219/co-opetitio-performance.pdf.

[7]任新建.企业竞合行为选择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8]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77-90.

[9]袁纯清.共生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0]詹姆斯.穆尔.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1]SAXENIAN A L.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2]ANSOFF H I.Corporate strategy,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M].New York: Mcgraw Hill,1965.

[13]安德鲁.坎贝尔.战略协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12.

[14]蒂姆.欣德尔.管理思想[M].徐 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15]胡大立.产业关联、产业协同与集群竞争优势的关联机理[J].管理学报,2006(6):709-713.

[16]乔尔.布利克,戴维.厄恩斯特.协作型竞争[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7]TEECE D J.Competition,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for regimes of rapi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2,18(1):1-25.

猜你喜欢
竞合集群竞争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辟大资管竞合之道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不作为的过失竞合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感谢竞争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竞合之道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