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

2010-12-11 04:49海,王芳,赵
中国体育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强国影响力国家

任 海,王 芳,赵 卓

导言

2008年,中国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并在这届奥运会的体育比赛中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第一次在金牌数量上超过美国,居于金牌榜之首。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体育在当代国际体坛中取得新的位置,在与世界体育接轨的国际化道路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新的目标是实现由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这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型,需要立足长远,全面谋划。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构建体育强国,不仅要促进中国自身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要对当代国际社会有所影响,使之朝着有利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方向发展,于是,需要将体育强国的建设置于国际社会和国际体育发展的全球视野下。而从全球视野审视我国的体育发展之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体育强国的新视角,即从国际体系的层次,从国际影响力的角度来看什么是体育强国。

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意义不仅是一个国家自身的历史纵向比较,更重要的是国际间的横向比较。如果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但鲜有外界认可的影响力,那么,尽管该国的体育兴旺发达,也难称为体育强国,如北欧诸国。因此,体育强国的建设与其国际影响力的增长是不可分割的。当今世界,一个没有国际影响力或国际影响力很弱的国家不能算是体育强国。中国之所以要建设体育强国,其核心的外部目标就是通过体育对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对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并对我国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于是,国际影响力的构建是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一个国家能否产生国际体育影响力,根本上取决于该国自身的体育实力,因此,对国际影响力的讨论无法与体育强国的自身建设相分离,但本文聚集于中国体育的外部影响,不过多地涉及到国内部分。

1 体育强国国际影响力的概念

提及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解。例如,通常人们会将“知名度”视为“影响力”。一个国家的体育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当然与其影响力有关。在国际上不为人知的国家,自然也不会有多少影响。但是,仅仅为人所知并不会自然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如当年的民主德国,一个只有1 700万人口的小国,以小击大,以弱胜强,在奥运会和多种世界大赛中击败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体育强国美国,知名度不可谓不大。然而,前民主德国在国际体坛的辉煌业绩并未产生多少国际影响,世界上也没有多少国家在效仿它。相反,国际上普遍视前民主德国为制造金牌的机器,类似例子还有古巴。知名度可以在一时之间,因某一事件或某一业绩而暴得大名,但是,要产生真正的国际影响却要困难得多。

另外,人们也常以进入国际体育组织决策圈的人数、对国际体育的商业支持及媒体的影响等作为国际影响力的标志。实际上,尽管这些内容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但仍不足以使一个国家具有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若以国际体育组织官员的人数为标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出于对大国操纵的警惕,国际体育组织的主要领导岗位多为小国担任,如美国尽管在国际体育影响巨大,但其在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的职务却与其实力远不成比例。相反,像比利时、瑞士这样的小国却常常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占据相当数量的领导岗位,而这些国家却难称之为体育强国。

体育赞助商对国际体育的影响的确不容忽视,但由于其跨国公司的性质和在全球追逐利益的基本动机,其企业认同与国家认同日趋分离,企业越来越强调的是企业自身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与其国家声望有一定的关系,但其影响主要是出自企业的考虑,而非国家的利益,因此,也难以完全将其与国家影响力等同起来。

大众传媒自然对国际体育有重要影响,但是大众传媒的中介性质,使之自身无法生成影响力,它必须借助体育实体,通过转播将体育实体的意义传递出去,并从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因此,大众传媒只是影响力的流,而非其源。今天,大众传媒由于自身商业化的利益取向及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难以克服的偏见,也难以如实反映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对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更是如此。

要了解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首先应当了解什么是国际影响力。“影响力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拉西特,斯塔尔,2001)。《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将这一定义延伸,用于国家和国际层面,指出,“国际影响力是国家运用自己国家实力去影响他国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国际影响力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实力其他组成部分的一种运用(国家实力表现的一种形式)”。该报告还认为,影响力有多种表现形式,潜在影响力难以衡量[9]。

据此,我们可以将“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界定为“一个体育强国在国际社会中运用自己,包括体育在内的国家实力去影响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意愿和行为的能力”。

国际影响力是一种典型的软实力。一个体育强国能否产生国际影响力,特别是能否产生自己期望的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该国自身,这是国际影响力产生的机制造成的。所谓“影响”是指“言语、行为、事情对他人或周围的事物产生的作用”[2];“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起作用,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6]。显然,影响涉及到影响的发放者与影响的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双方是平等的,接受方可以对发出方的信息做出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回应,甚至不回应。既然影响是一种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能否产生,产生到何种程度,不仅取决于影响者的实力与愿望,更取决于被影响者接受影响的意愿,取决于他国乃至国际社会对该国的认识和价值判断。一个国家期待别国和国际社会认可的影响力,与其实际拥有的影响力常常并不一致。因此,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是该体育强国一厢情愿就可以获得的。

2 历史上的体育强国及其国际影响力

回首近代以来国际体育发展的历史,似乎存在着两种国际影响力:

其一,改革性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社会和国际体育处于转折阶段,看准趋势,把握时机,乘势而起,以新思想、新内容、新组织、新机制等方面的创新,直接对国际社会和体育发展的进程或格局产生影响,开风气之先,打出一个新局面,开创一个时代。这种国际影响力的深刻程度和持续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由于它代表了时代的潮流,世界各国无不风闻而景从,呈现出覆盖全球的广泛性。这种国际影响力多出现于历史的转折时期。这时期,旧的模式已难以应对新的挑战,历史出现改革的机遇。

其二,示范性的国际影响力。在世界体育发展的平稳期,在国际体育既有的框架内,依照既有的规则,发挥出色,或在某一方面有所创新,从而成为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榜样,然而,这种国际影响多受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影响常常难以是全球性的。此外,这类影响更迭迅速,维持时间短,就严格意义而言,其国际影响或局限于一时,或限于某些方面,难以在整体上对国际体育产生持续影响。产生这种影响的国家多为与国际主流体育文化,即西方体育文化相一致的国家。

自然,所有的国家都希望自己具有改革性的国际影响力,占据历史的制高点,开创一个新时代。然而,要拥有这种影响力不仅自身要有强大的实力,还要有可遇而不可求的历史机遇。迄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有幸得到历史的眷顾,把握住难得的机遇,针对当时国际体育发展的需要,因势利导,做出引领世界潮流的创新性改革,使世界多数国家因此而受惠,从而使自己脱颖而出,在国际体育价值观和话语权的竞争中,确定了自己的地位。当代世界体育价值的基本导向、组织体系的基本格局、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及运作的基本机制,都是在这些国家的影响下形成的。回顾历史,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强国屈指可数,它们是:

2.1 英国

英国对现代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在1700年到1850年间完成了人类社会体育由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换[10]。英国人重新释义体育的价值和功能,重新进行体育的组织设计,使体育标准化、规范化,完成了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型的质变,创造了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体育形态,从而使体育在空间范围获得空前普及。英国人还使竞技运动进入学校,使竞技运动的教育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以拉格比公学校长阿诺德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教育家就是其典范。这种以竞技运动为载体的教育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日后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的兴起。

2.2 法国

尽管英国人使体育发生了质的飞跃,创新出适于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形态,推进了世界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但是,由于英国人故有的保守及对其他国家文化盲目的轻视,使得他们未能因势利导,抓住机遇扩大其战果,将体育现代化与其必然导致出现的体育国际化结合起来,获得更大的国际话语权。英国人固步自封,以不屑于与那些后进国家为伍的态度对待刚刚跨入国际化大门的体育。这时候,更具进取精神和浪漫特点的法国人,以顾拜旦为代表的奥运先驱者们,敏感地发现英国人的不足,挺身而起,在体育国际化和国际组织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直接促成当代奥林匹克组织和国际足球联合会、国际田径联合会等重要组织的诞生,奠定了今天国际体育组织的基本框架,并开启了国际体育的民主化进程,从而确定了法国在国际体育界长达百年的优势话语权。

2.3 前苏联

从1952年首次参加奥运会开始,前苏联在世界上开创了一个新的体育发展模式,这就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切入,充分开发体育的政治功能,以国家力量整合体育资源的举国体制的新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迅速提高了前苏联的体育实力,更重要的是深刻冲击了既有的国际体育格局,引发了国际体育的震动。前苏联模式迫使长期以来视体育为业余运动,国家不宜干涉的西方国家改变其陈腐的观念,积极介入体育领域。前苏联做法之所以能形成巨大的国际影响,与“二战”后的冷战格局密不可分。在美-苏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中,前苏联从国际政治的角度重新阐述体育的意义,并有效地将之应用于国际政治斗争,将体育的政治功能推向国际社会,迫使其同盟者和反对者都无法置身事外,从而将国际体育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前苏联体育的国际影响是以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为依托的,一旦冷战格局不复存在,前苏联体育的国际影响力也一落千丈。1989年,前苏联解体,国际体坛的一代巨无霸轰然倒下。其后,它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正如兰德公司在一项题为《评估俄罗斯衰落》的研究中所言,曾经的超级强权已经变成一个弱国,“军事、社会及经济力量不断衰落”[5],不复再有睥睨世界的底气。

2.4 美国

美国具有超强的体育实力,在国际体育的诸多领域独步一时,傲视群雄。然而,尽管美国长期在国际体坛上成绩辉煌,但是,它真正对当代国际体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在体育与市场结合方面的创新。在体育全球化需要大量经济资源而苦于观念的束缚和旧有的业余模式禁锢,而逐渐失去活力时,美国人独具慧眼,极具胆识地为体育找到自我造血的机制。美国的职业体育更是将体育文化产业的理念和运营推向极致。在美国的推动下,国际体育商业化的潮流汹涌澎湃,濒于危机的国际体育赛事起死回生,体育产业成为国际体育的支柱力量。美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掌握着国际体育的经济命脉。

2.5 德国

近代以来,德国体育曾经两度对国际体育产生重大社会影响。一是在19世纪初,德国把握住了新兴的民族国家增强国民体质的新需要,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体操体系,有效地、大规模地促进了国民体质。该体操体系将爱国主义与身体发展结合起来,将身体训练与国民的组织纪律性结合起来,使整个世界耳目一新,各国纷纷竞相仿效,德国体操理念由此风靡世界。其后,特别是“二战”以后,德国由于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国际影响力主要表现为示范效应,德国建立起独特的融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大体育形态为一体的组织体制而称雄世界。

2.6 日本

与上述产生世界性影响的国家相比,日本有所不同,日本体育的国际影响主要局限于亚洲地区。近代以来,日本一方面积极“脱亚入欧”,成为西方体育的积极参与者;另一方面,又成功地将西方体育与自己的本土文化嫁接在一起,积极举办奥运会、世界杯并卓有成效地将柔道等本土项目推向世界,成为当代体育文化杂交与融合的典范,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诸国提供了仿效的榜样。

3 历史上体育强国的启示

3.1 体育强国为什么具有国际影响力

从上述体育强国的作为中,可以看到,体育强国之所以拥有深远的国际影响力,是需要如下条件的:

3.1.1 历史机遇5

国际体育是一个不间断的发展过程,呈现出由量变到质变,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国际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便遇到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障碍。体育强国总是出现在这些历史关节点,引导国际体育突破障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于这些瓶颈障碍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特征,对解决这些问题发挥关键作用的国家也就自然拥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国际体育的时势为它们提供了机遇。

3.1.2 观念创新

各体育强国都提出过具有变革意义的新观念,这些观念具有明确的问题针对性和目标指向性,反映出它们对国际体育走向有着超越同时代其他国家的深刻认识。思想决定行动,这是其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它们的创新观念,实际上就是为解决国际体育的时代问题,突破体育发展的瓶颈障碍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新的思路。此外,这些体育强国都积极推广自己的理念,有明显的观念输出特征。

3.1.3 效用明显

各体育强国在提出了创新的观念后,并不止步于此,而是积极地采取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贯彻和落实这些观念,从而在技术、体制、组织、制度等实践层次上推动世界体育的变革,将无形的观念演化为有形的社会实践,产生实际效果,而实践变革的具体成果又巩固了其创新的观念,于是,理论与实践形成互动之势。

3.1.4 共享多赢

国际社会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各不相同的国家(地区)组成的,具有鲜明的异质性。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针对的不是哪一类国家,而是整个国际社会。由于其国际影响的指向符合人类体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符合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其影响也带来广泛的利益共享,形成共赢的局面。既便是前苏联咄咄逼人的挑战模式,也最终导致了整个世界对体育的重新诠释,大大加快了国际体育组织化的进程。

3.2 中国应当寻求什么样的国际影响力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大国。应当看到,我们的体育大国是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着意与国际接轨,在既有的国际体育秩序中建立起来的;也应当看到,在既有的国际体育秩序中,由于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差异,我国难以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主流社会中产生示范性的国际影响力,这在北京奥运会中就有所体现。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十分成功,获得罗格“无与伦比”的赞誉,然而,举办这届奥运会的“北京模式”并未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重视及借鉴。中国构建的体育强国只能是开创风气之先的创新型强国,其国际影响力,只能是具有强烈改革意义的国际影响力,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既有国际体育格局中榜样性的类型,主要原因如下:

·就中国自身而言,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使得中国的做法是其他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难以仿效的;中国体育的成功,在国际社会中常常被曲解,或被解释为不可重复的特例。

·就当前国际体育的组织结构而言,既有的国际体育格局没有留下多少空间让中国在决策中有更大的影响力。

·就文化传统而言,既有国际体育模式是西方主导的单一体育文化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与中国既有的文化传统多有冲突,中国丰富的文化积累难以为之所用。

·就国际体育的主体竞技运动而言,当前的框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无法容纳迅速膨胀的全球体育需求和体育资源,中国的优势项目发展空间已经趋于饱和,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一家独大,从而失去影响力。我们要竞争的项目则由于人数名额的限制原因,无法发挥我们人力资源优势。此外,我们擅长的一些非奥运项目则徘徊在国际主流体育视野之外。

所幸的是,正当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化之际,恰遇国际体育又一次处于转折的关键阶段,国际体育正在努力突破新的瓶颈,寻求与全球化时代相匹配的发展前景。这种发展趋势为中国推动世界体育新秩序的改革提供了可遇而不可及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成为对世界体育有历史贡献的体育强国。

4 世界体育发展的多样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根基所在

历史上体育强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时代需要变革的时候,能否及时提出具有变革意义的新理念并积极推行这些新理念,是这些体育强国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今天,国际体育格局正在孕育新的变革,面临新的变局。依据世界体育发展的新趋势,提出具有清晰针对性和指向性的新理念,是中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不容回避的历史使命。据此,中国有必要提出“世界体育发展的多样性”的新理念,并以此为切入点,积极倡导并推动国际体育向着多元、共享、民主、平等的格局发展。这种格局既符合国际体育发展的整体利益,也符合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促成这一格局的实现,不仅是中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当中国的体育强国之路与国际体育秩序的变革交织在一起,我们才能真正对世界体育产生全面而深刻的积极影响,也才能在这一波澜壮阔的互动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我。当代国际体育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似乎都在说明,这种变革的条件正在成熟。

4.1 世界体育的多样性是当代国际体育发展的需要

4.1.1 国际社会多元发展的趋势

美籍印度学者扎卡利亚指出,在过去500年世界范围发生了3次权力转移,每次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第1次是15世纪至18世纪末西方世界的崛起,创造了我们所熟知的现代化——科学和技术、商业和资本主义、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同时,也创造了西方国家长盛不衰的政治主导地位;第2次是美国的崛起,发生在19世纪行将结束之际。美国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主导着全球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目前,世界正经历第3次权力大转移,是“他者的崛起”。在过去几十年,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经济都在快速增长,最明显的增长发生在亚洲。在2006—2007年,世界上有124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以上,包括非洲的30多个国家,占非洲国家总数的2/3[8]。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世界是划分为一个统一的西方和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非西方”。“他者的崛起”就是非西方的崛起,代表着国际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潮流,这种潮流要求国际体育迅速跟进,服务并促进国际社会走向多元、平等而充满活力的新格局,而既有的国际体育秩序无法满足这一新的时代要求。

4.1.2 世界体育发展面临新的突破

今天国际体育的基本格局源于工业革命时期,是19世纪以来以西方主导的工业文明的产物。用托夫勒的话说,是第二次浪潮的时代产物。直到今天,国际体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齐一化,均质化,是西方现代体育向非西方地区传播和各国体育向西方现代体育看齐的过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这种传播成绩斐然,随着现代体育在全球的普及,形成了国际体育今天的格局。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展开,这种格局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

1.体育文化的单一化:既有的国际体育格局有效地普及了西方现代体育,但同时在排斥和削弱发展中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及西方内部原住民的体育,抑制了这些体育形态的发展,使之边缘化。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取决于它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它获得的文化资源越丰富,发展就越迅速,越健康。当代国际体育已经进入全球化阶段,它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的社会文化运动,就必须获得大量新资源。因此,保持一个多元而平衡的体育文化生态对21世纪国际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现有的国际体育依然在抱残守缺,少有改革的亮色。当所有的传统体育形态消失时,西方现代体育自身也难有任何前途。

2.国际参与的不平等:尽管国际体育领导者倡导体育的民主,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主张体育是所有人的权利,力图以自己的行为为国际社会树立一个榜样,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理想国”。但是,在现实中,不平等现象得不到根本的纠正,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男性与女性、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不平等根深蒂固。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体育的参与长期徘徊在低水平,如悉尼奥运会有10 651人参赛,其中一半(49.6%)来自欧洲,有71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的运动员不足5人,英属维尔京群岛仅1人。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决策机构中,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如妇女,也难以有实质性参与。世界上有205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但国际奥委会的委员只有115人,有的国家有2~3名委员,而大多数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没有自己的委员,也就缺少了针对国际体育的话语权。英国体育社会学家Joseph Maguire在分析全球体育(global sport)时指出,随着全球体育的兴起与传播,出现了7个结构性的变化,其中的两大变化是,西方国家内部原住民及非西方国家的民族体育的长期衰落;全球体育精英权力的兴起,强化了西方内部及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不平等[11]。

3.以人为本阻力重重:当前主流的国际体育越来越以追求成绩为基本目标,日益为商业等外部力量所左右,出现一系列难以遏制的异化,不仅一些体育明星背离了体育的伦理原则,如琼斯、伍兹、菲尔普斯等人不同程度卷入各种丑闻,就是在国际体育组织中身居要位的决策者也难以洁身自好,盐湖城冬奥会申办丑闻几乎使国际奥委会陷入灭顶之灾。顾拜旦曾经期待体育明星们可以成为青少年的榜样,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榜样却越来越稀如凤毛麟角。这种体育形态是否继续吸引青少年,是否还能坚持其培养人、教育人的方向,人们不禁提出质疑。在北欧一些国家,如丹麦已出现青少年厌倦竞技运动的现象。国际奥委会自己也颇感困惑,其推出的青年奥运会,就是旨在扭转这一颓势的举措。

4.自身运作困难多多:体育赛事是现代国际体育发展的基本手段。但是,在商业利益和政治动因的驱使下,国际赛事向大型化、豪华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不仅导致规模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使之远远超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承担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国和富国的游戏。

不仅如此,既有的赛事体系已趋于饱和,难以容纳新生的运动项目,形成发展瓶颈。

显然,自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市场运作机制的引入,大众传媒的发达和现代科技的全面介入,国际体育的经济效益剧增,演进过程大大加快,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发展期,迅速成为全球规模大,影响力广,引人瞩目的文化活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矛盾、冲突,甚至危机。这说明,任何单一的发展模式,都会束缚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最终走向僵化。世界体育只有形成多样性的发展格局,才有可能再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基于上述原因,与多元化发展的国际社会趋势相适应,国际体育也出现了多元发展趋势。1999年,为国际奥委会改革承担设计任务的2000委员会在其提交的改革报告中,表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对普遍性的推崇绝不意味着标准化、现代化,或文化的单一化,更非欧洲化或西方化,适宜的奥林匹克教育寻求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开发和庆贺文化的多元性。”

4.2 世界体育的多样性也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4.2.1 中国崛起需要多元而和谐的外部环境

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引人瞩目的现象就是中国的崛起。国外学者认为,30年来,中国经济在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是有史以来主要经济体的最快增长速度,中国现有规模如此庞大,它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跻身于世界舞台上。大国就像歌剧中的首席女主角,在国际舞台上进进出出都惊天动地[8]。的确,中国的崛起“是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历史上人口和劳动力规模最大的崛起,也是世界上经济、贸易和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崛起,还是世界上资源消耗总量最大的崛起,这是前所未有的崛起。它既可以为世界和各国产生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可以为世界和各国形成诸多的发展挑战”。[3]

于是,随着中国崛起,走上复兴之路,遇到的国际冲突也日趋频繁。2003年,尽管我们将“崛起”改为“和平发展”,西方国家依然疑虑重重。于是,自冷战结束后,“中国威胁论”就开始不断在国际上泛起:

·1990年,日本防务大学学者村井友秀发表《论中国这个潜在的敌人》;

·1992年,美国费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芒罗发表《正在觉醒的巨龙: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

·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称,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和自我伸张的中国可能构成对美国的威胁。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发展,这可能是21世纪初美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惟一最严峻的安全问题[1];

·1997年2月,《时代》周刊记者伯恩斯坦和芒罗出版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

·1998—1999年间,美国前中央情报局中国问题专家特里普利特和前共和党国会对外政策顾问爱德华·廷珀莱克合写《鼠年》(1998年)和《红龙跃起》(1999年),明确声称“中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4];

·2009年11月,美国有线广播CNN罗列15大理由,再次渲染“中国威胁论”。

美国商务部前副部长夏皮罗指出,“在地缘政治领域,中国是惟一有能力、有意向使自己最终成为让人言听计从的国家[5]”。

耸人听闻的中国威胁论之所以在国际上有市场,有多种因素,如“意识形态不同、文明之间差异、地缘争夺态势、发展进程矛盾等[7]”。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西方单一的思维方式。前苏联和东欧集团瓦解之后,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意识形态的演进和政府形式的演进都已经终结,西方模式是惟一正确的,并即将成为“全人类的制度”。然而,中国却向这一观点提出挑战,在过去的30年走出了一条非西方设计的发展道路,倡导世界体育的多样性,有助于破除西方单一而武断的思维,促进国际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鼓励各国按照自己的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会为我国的和平发展营造更为宽松和包容的国际环境。实际上,对中国的创新,国际上已经有了不同的声音,如美国著名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指出,“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7]”。

4.2.2 中国体育的发展需要多样性国际体育格局

中国曾经以其辉煌的古代文明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自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社会背景,使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最为迫切的使命,使赶超世界强国成为中国核心的国家目标。回顾中国体育走过的道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赶超,即在西方主流社会设定的国际体育框架内,在西方擅长的运动项目中,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尽管我国的赶超尚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足球、篮球等影响巨大的职业运动和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上仍处于落后状态,但是,2008年奥运会的辉煌成绩足以说明,中国已稳稳跻身于世界体育的大国俱乐部。发展中国家的出身背景,使中国对现有的国际体育框架的不足和局限有切身体会。国际社会,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也期望中国有所作为。

实事求是地说,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中国体育主要在享用其他国家的经验,尚未对当代世界体育做出具有实质意义的突出贡献。这与一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众多的体育大国是不相称的。2006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关于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的评论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她说:“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不论撒切尔夫人是否真的说过这些话,这种说法描述的现象是存在的。在同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赵启正指出,中国作为拥有5 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这就成了“硬件加工厂”。文化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有了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他提出,“只有文化大国,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

胡锦涛同志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世界体育多样性的发展格局中,中国体育会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从而对国际社会做出多方面的贡献。中国不仅有丰厚的体育文化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在性质、功能等方面与西方现代体育有很强的互补性。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体育的实力大大加强,为其在国际体育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5 提高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的策略

以往的体育强国在构建自己影响力的时候,全球化尚未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国家利益是其惟一的考虑,在无意识中做出了符合历史客观要求的举动,从而推动了世界体育的进步,惠及人类。因此,其国际影响力的建立是不自觉的,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成为体育强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合时宜的弊病,如霸权主义、民族优越感等,多为世人所诟病。中国不应该重复它们的错误,应当更理性地在国际视野中构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崛起的体育大国,其100多年的屈辱经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遏制、阻碍和困难,使中国可以促使国际体育不仅向有利于自己,而且,惠及整个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巨大的国际阻力,对于中国尤其如此。在西方看来,中国的崛起是他者的崛起,深深触动了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根深蒂固的偏见,因此,策略的思考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对既有的国际体育秩序进行诊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根据我国可利用的各种资源、渠道,采取适宜的方式,使之向目标模式演变。总体而言,我国应采取下列策略:

5.1 在包容与和谐中促进国际体育格局的更新

现在的国际体育框架和秩序是在过去近一个半世纪中逐渐形成的,有其合理性的部分,西方国家率先行动,促进了体育国际化,它们的历史功绩应当得到充分的肯定。它们是合作的伙伴,而不是革命的对象。我们倡导世界体育的多样性,并非像当年创办新兴力量运动会那样,要取代或对抗既有的国际体育秩序,砸烂现有的国际体育格局,而是对之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改造,促进国际体育多元化的发展,从而增加它的包容性,扩大它的文化资源,使之真正成为包容五大洲的体育资源,服务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全球社会文化活动。要做到这一点,国际体育改革的方向必须符合具有全球普适性的人文价值,促进世界发展的多样性所昭示的正是这种人文精神,是当今国际体育的整体利益之所在。它不仅具有广泛的号召力,而且,有强大的道德优势,是参与国际体育的各个群体无法拒绝的。尽管如此,由于当今世界是由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构成的,并不存在价值取向完全一致的统一的国际社会。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要让由各种利益构成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携手合作,不应狭隘地张扬我国民族体育文化,而是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调文化的包容性,提倡兼容并包,和谐共生,就像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所体现的那种四海一家,五洲共荣的精神。

5.1.1 继续发挥国际体育既有框架和秩序的作用

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仍然需要在既有的国际体育框架内有所作为,在有重大影响的国际赛事如奥运会上持续展示自己的竞技实力;在国际体育既有的版图有所拓展,让中国更多地出现在不同的领域,如城市国际马拉松赛事、国际体育论坛、国际体育用品展销会等。由于这里依然是国际主流媒体的焦点所在,在西方既有的价值体系和话语系统内,实力就意味着话语权。要重视商业化媒体的传播力。在消费社会里,通过商业形式扩大中国的影响力一定程度可以避免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壁垒和意识形态障碍。体育商业的核心是明星效益,优秀运动员作为一个国家和文化的形象大使,是国际社会最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其发挥的作用常常超出官方的正规宣传,如姚明给中国带来的国际影响。随着中国竞技运动的发展,运动明星的资源会越来越多,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5.1.2 因势利导推动国际体育改革

积极推动国际体育多元化的发展,推动国际体育的观念革新、组织革新和活动革新。重新认识竞技运动的人文价值本质属性,促使竞技运动的人本回归。促使国际社会重新认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育中的位置和作用,认识到非西方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世界体育的宝贵资源,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需要呵护并充分加以利用,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国际体育,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开发自己的资源,发展自己的体育,从而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推动国际体育组织民主化进程。

5.1.3 促进非奥运项目,提高国际体育容纳度

既有的国际体育格局是以奥林匹克组织为基本框架构建起来的。这一体系高度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运作有效,但在项目吸纳方面已趋饱和。大量游离于奥运体系之外的体育项目如何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项目往往对特定的群体有特殊的吸引力和亲合力,在个性化参与日趋明显的未来社会,这些项目的价值在与日俱增,促进这些项目的国际发展,可大大丰富国际体育的内容,也会对奥林匹克体系有所补益。

5.2 在国际互动中强内固本

国际影响力是双向的,既表现为一个国家对外的作用力,也表现为国际社会对该国的作用力,国际影响是在国内外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当中国体育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时,其自身也处于国际环境的影响中。这就促使中国在国际视野中,以国际通行的标准或准则检查自己,在持续的对照和比较中反思自己,从而不断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深刻,其自身承受的反作用力也会越大。如此看来,中国的体育强国之路也是借国际社会的力量加速自我更新之路,如北京奥运会大大增强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自身体育的发展,形成内外互补的良性循环。在国内外互动的背景中,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掘、整理、扬弃和继承,对世界各种体育文化精华的学习和吸纳以及中国体育的改革和创新。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社会的今天,一个国家体育对外的影响与对内的影响常常难以区分。良好的国际影响会强化对国内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同样,国内体育各项事业的发展,如全民健身、学校体育也与中国体育的外在形象密切相关。

5.3 拓展并改善传播渠道

国际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传播力,影响借传播而发生效用。要想使我国的国际影响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精心改进我国现有的传播方式和机制。国外有学者认为,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文化的独特性,而是其影响力的普遍性[8]。如何让世界了解并理解中国,一直是我们需要解决却又未能很好解决的一道难题。不仅如此,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意味着中国社会与体育在持续变化,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外界了解中国的难度。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育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结构、功能、运作机制等诸方面既与其他国家的体育发展模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特色。中国模式对别国体育的发展有无借鉴意义?如果有,当如何借鉴?国际社会上一些人认为中国模式是不具有普遍意义的特例。其实,中国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反映的是一种务实的探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打破各种理论的束缚,一切以实践的检验为准。中国的经验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处于社会转型的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当深入研究自己的经验并“学会用世界的语言来与国际社会对话,克服文化的差异来破解难题[7]。”积极向外推广中国的经验,在推广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积极而有目的地改善自己。

6 结束语

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是在国际社会中运用自己包括体育在内的国家实力去影响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意愿和行为的能力。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化的过程,恰遇国际体育亟待突破19世纪以来形成的,西方体育主导的单一国际体育格局的历史节点。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中国建立创新型体育强国,在世界上产生改革性的国际影响提供了可能。我们应借鉴世界上诸体育强国的历史经验,及时把握当今国际体育发展的新趋势,以促进世界体育的多样化发展为目标,锐意创新并稳妥推进,使国际体育向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作为一个后发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大国,中国的体育强国之路注定是一条充满坎坷的创新之路。也正因为如此,它会给国际体育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理念,注入不同寻常的活力。

[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59.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921.

[3]胡鞍钢.中国崛起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3.

[4]李博,奚平.西方关于中国的五大失败预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0-26.

[5]罗·夏皮罗.下一轮全球趋势——决定你未来15年的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371.

[6]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12.

[7]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9.

[8]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M].赵广成,林民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9]中国现代化战略课题研究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ALLEN GU TTMAN.Spo rts,the first five millennia[M]. Univ.Massachusetts Press,2004:68.

[11]JOSEPH MAGU IRE,GRANT JARV IE,LOU ISE MANSFIELD,et al.Spo rt wo rlds—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M]. Human Kenetics,2002:9-10.

猜你喜欢
强国影响力国家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太极拳,风縻世界的影响力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天才影响力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