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碧昌,彭 鹏,郑 锋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与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支撑。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发展更加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文化政策正是影响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文化政策决定着文化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许多国家通过文化政策指导文化的发展,并通过市场运作和社会支持等方式的协作加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模式与文化发展模式相比既具有同一性又存在特殊性。中国武术文化要在融合文化同一性的基础上发展其文化个性,使武术文化建设与中国文化发展协同共进,并由此形成武术发展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我国当前的国情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武术文化的培育更需要政府的主导。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应该纳入国家文化发展的整体政策之中,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因此,从文化政策的视角出发,联系武术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特点,探讨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应该说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纵观近年来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从政府文化政策层面探讨武术文化发展似乎还不多见。
文化政策是政府机构根据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在运用国家权力和政府资源实现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的特定目标时,以政策的形式做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对与文化发展相关的社会行为进行有选择性的约束和指引[10]。自20世纪以来,文化发展经历了由自发状态向要求国家参与的转变。政府通过文化政策对文化实行有效的监管和指导,是现代国际社会普遍的文化政治行为。
2.1 国际文化政策走向
首先从国际背景看,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墨西哥城召开“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会议明确把人文与文化发展纳入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一体化进程,并把推动文化发展当作各国政府面临新世纪所应当做出的承诺。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广义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关注与认同。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发布《联合国世界文化发展10年(1988-1997)》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对全球人类共同的人文与文化关怀,进一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融合;1998年,联合国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题为“促进发展的文化政策”(Culture Police For Development)的政府间会议,会议指出:文化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政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斯德哥尔摩会议的行动方案敦促世界各国“设计出台文化政策或更新已有的文化政策,将它们当作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行动方案也确立了文化政策所应该达到的广泛的目标,如:使文化政策成为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文化生活的创造性和参与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政策和实际行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信息社会中提高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并以此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联合国积极重申文化政策对文化发展的必要性,于2007年3月18日颁布实施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强调积极促进国际合作,加强成员国的文化政策制定。与此同时,各主要发达国家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发展战略规划都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在这个大背景下,英国率先将面向新时代的文化战略调整提到议程上来。早在1990年,英国文化委员会就接受政府委托从事英国文化发展战略的起草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于1992年完成“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讨论稿。1993年,以《创造性的未来》为题正式公布,这是英国有史以来首次以官方文件的方式颁布的国家文化政策。1994年,澳大利亚、加拿大也以“创造性”为主题推出了自己的文化政策;1998年,欧盟理事会文化指导委员会确定将建设“创造性的欧洲”作为战略目标,推出了欧盟的文化政策框架。
美国的文化政策与欧洲国家明显不同,国家对文化发展的管理和协调灵活多样,具有“无为而无不为”的特征。一方面,美国的文化与经济渗透和融合的程度非常之高,从而形成对文化产业的强力支持,促进了文化的健康多样发展,又使得其文化产品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和州立法机构对文化行为的干预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保证了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广阔空间。美国虽然没有正式的政府性文化政策,而其他一些非官方报告可以探明美国的文化政策动向。2002年,美国州立法会议出台的咨询性政策文件《文化投资:州的政策创新》就特别强调文化在地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培养人们的创造能力,加大力度扶持创造性文化产业[5]。
2.2 中国文化政策建设与发展动向
我国文化的发展正处在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期,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与国家硬实力的紧密联系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等都是现时代我们面临并将长期面临的课题。在当今的文化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转折和文化全球化时期直面文化发展的困境和阻力,把握其发展机遇,开创我国文化建设的新时代,是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是个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文化政策,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政治、经济、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有机整体,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看作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两翼,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大”明确了文化发展的地位与作用,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党的“十六大”把编制国家文化规程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该纲要还就文化建设中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专项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强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坚持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发展被提升到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构建和谐世界的国家战略发展高度,由此基本奠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文化发展的宏观战略框架。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历程看,围绕大局、与时俱进、突破瓶颈、积极探索、促进发展是推动我国文化政策创新的基本规律[19]。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武”是与“文”相对的,如汉代刘向《说苑·指武篇》云:“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代束皙的《补亡诗》也云:“文化内辑,武功外扬”。中国历代的文化政策中对“文”与“武”的抑扬有别,宋朝从建国之初就实行“崇文抑武”的文化政策。这一文化政策在此后各朝代都有体现,明朝改建北京城,将文明门改为崇文门。古代统治者对武术的明令禁止,也从反面暗示了武术在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这样的文化政策与本研究是相对立的。究其实,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民族,中国历代的英雄是那些“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经国治世之才。纵观中国历代的政治可以说是一种“君子之道”,儒家思想之所以为各朝代统治者所重视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华民族这种“崇文尚武”的民族性格可以映射成张岱年先生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民族精神表现为社会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心理上。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里,文武之道共生共济,产生了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生成的技击术与众不同的武术。武术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全息元”,全面地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有着自身的内涵和内容,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12]。武术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不偏不倚的文化支流,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厚重的文化精神,现在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称其为“文化”。
武术在中华大地上被质朴的民众所高度认同并自觉实践着,几经沧桑与积累才构筑成现在的文化样式。那么,我们现在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又是怎么样的呢?正如邱丕相教授所说,几乎人人都知道武术是一种文化瑰宝,并且常常高谈阔论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却很少能够见到触及问题实质的见解[15]。要正确地认识武术文化必须依据武术自身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从文化学上加以解释。文化人类学者们对文化的阐释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也即是“自然的人化”。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专注于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广义的文化既包括器物层面,也包括制度和观念层面,也即是现在学界普遍认可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三层次文化结构学说”。依此理论,周伟良先生把武术文化分为表现为拳种套路、器械功法等的外显层(器物层),训练传承、师门规范等的中间层(制度层),以及所反映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的内隐层(精神层)三个方面[26]。
这种划分更多地反映了武术本身内在的文化属性,但武术与中华民族其他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却显得更为隐秘。而事实上,武术文化功能的显现正是依附于与其他传统文化的相互杂糅、共生共荣。中国武术吸收了中华民族诸多的文化精华,它“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24]”。而武术真正的文化特质体现在武术在中国主流传统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文化隐喻。有学者指出,不管是主流传统文化的哪一家首先影响了中华武术的哪一个流派,儒、道、佛三家对于中华武术之终极目标的提升,作用都是不可小视的。因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是由儒、道、佛三家共同构成的,而中华武术这个大概念,也是由众多具体的武术流派共同构成的[14]。这种从整体上分析武术与主流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见解。可是,我们还可以从这个层面上更深入地进行分析。不论是说主流传统文化儒、道、佛怎么影响武术,或是武术如何主动吸取主流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都是很难定论的,但是,可以把武术和传统主流文化提到同一高度进行考察,就可发现武术和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思想的相通点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种修行,都是可以在道器层面上修身修性的行为方式。
儒家的修行实践是讲究循序渐进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要求个人达到“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境界,强调和注重的是行为主体的自觉自律,是一种对现世积极追求的价值观。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其修行方式就是“无为而治”,是一种对现实顺应、利他无求的价值观。佛家思想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因果轮回,重顿悟。佛家思想最高目的是,通过特定的修持,以求超越生死的痛苦,获得人生的解脱,实现成就正果的理想,是一种重来世的理想主义价值观。武术从本体论上来说是一种注重身体能力的修为方式。按照现代体育科学理论来说,武术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人的性格。这种修身修性的行为方式是中国主流传统文化所共同具有的,只是主流传统文化更追求“天人合一”般超然的感性。武术的“武德”、“技进乎道”、“以武参禅”都是武术与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相互融通的文化隐喻。有学者把中国文化社会关系比作一张网,而武术和中国主流文化的关系无疑也是一张特殊的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网上的各个结点就是武术与主流传统文化的关系发生点,并相互牵扯。
在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孕育下,武术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形成了自身完善的文化体系,如:武术哲学、武术伦理、武术美学等。武术的文化指向是对习武者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培育,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实践方式和价值理念。武术文化有自己广阔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空间,它与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发生关系,同时又保持着自身的个性。简而言之,武术的文化内涵是由复杂的历史构成的,是一个民族生成、积累、稳定了的经济、文化、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因素和特征的组合体,它具有强烈的历史稳定性,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文化不同于另一种文化的独立性,进而开发和利用自然力,以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这就是武术文化的实质[7]。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在经济与文化的交往中相互依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突出体现正在加速发展,使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生活在内,愈益成为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25]。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影响的研究还远不如经济全球化对民族经济影响的研究那么激烈和广泛。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分析武术文化的发展困境,以及构建发展战略成为现在武术学者们所关心和研究的热点。文化全球化时代,武术文化迷失了发展方向,武术的技击本质遭到了误读并被不断地消解,武术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和改造,使得武术身陷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22]。文化全球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任何民族文化都不能回避的历史范畴,对任何文化的发展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文化全球化是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文化全球化也即是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砥砺和激荡。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文化全球化对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影响差异很大,导致各民族对待文化全球化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有盲目乐观的,也有消极悲观的。而我们必须在文化全球化面前做出选择。武术文化的发展有相当强的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惯性。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文化如何合理扬弃传统武术中的精华和糟粕,使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能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吸取先进经验进行综合创造,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武术文化在发展道路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文化政策是政府主导文化建设进而影响文化发展方向的主要手段[8]。根据武术文化发展的需要,武术文化建设必须与文化政策结合进行。
4.1 基于武术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的分析
文化安全是世界各国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文化安全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却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4]。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的发展备受瞩目,文化的作用被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和综合实力的战略高度。全球化促进了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也加剧了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历史上,因文化冲突导致的种族战争层出不穷,当今世界因文化冲突导致的地区冲突还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国家安全。在不同文化的摩擦、碰撞中,国家文化安全可能会受到削弱或破坏,从而使国家政治安全也会受到削弱或破坏[3]。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中把文化看成是使民族间表现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13]。在某种意义上说,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不变的,它表现出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抗拒,也就是说,文化与传统有关,表现过去对现在如影随形的影响。文化安全凸显为意识问题,源于对文化独特性、稳定性、完整性、传承性和创造性的维护。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强势挤压下已经出现了文化危机。作为现代武术主流的竞技武术,不仅失去了武术的技击本质,也使得与传统武术产生了文化断裂,陷入了“婆家不喜,娘家不爱”的困境[18]。加强文化安全不仅要反对强势文化的霸权使得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保持平等的地位,做到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共同发展,也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努力提高本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把武术作为一个具体的传统文化事项放到文化安全视野中加以审视,不仅对武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在扬弃基础上激发出的创新与历史文化命脉保持一致,同时,也使有关武术的战略发展研究获得了全新的学术意义[26]。武术文化如何抵挡霸权文化的强势挤压,提高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构筑国家的文化安全,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国家的文化政策。
4.2 基于武术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武术是一种由人来继承的技艺,是一种世代相传的,并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鲜活的文化现象,各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莫不如此[17]。武术不是考古挖掘的古董,而是由人传承的鲜活的、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优秀的武术拳种随着传人的作古而不复存在。竞技武术虽是国家体育部门主导下的主要运动项目,但它只是中国武术现代发展出来的一种武术运动形式,其他众多门派武术才是武术文化的主体。竞技武术的参与者都是一些优秀的运动员,他们只是现代竞技体育的那一小部分“精英”,而武术的真正基础在民间。在中国现代的市场经济大潮下,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经商打工,给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扬造成了严重影响。把武术仅作为一种体育运动方式,很难满足武术现代发展的需求。中国武术门派林立,拳术风格各异。武术本身作为一个集体名词,我们常说的武术很难准确地包含所有中国武术,竞技武术就是从其中脱颖而出的一小部分武术。要保全武术文化的全貌,还是一个艰难的系统工程。因此,仅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合作还不可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念[23]。把武术收入保护名录有利于从文化层面对武术的挖掘、继承和发展,这样才能使得保存武术文化的多样性、完整性成为可能。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发展更多要依赖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保护。
4.3 基于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析
在国内、外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影响下,武术也开始向产业化的方面进行尝试。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关于“武术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武术更是文化意义上的武术,与现代有关武术产业的研究者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不同。现在武术学者对武术产业的理解主要是武术运动竞赛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这反映了对武术文化资源的文化经济意义认识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经济认识的深入,文化产业正在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形态,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创新和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地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战略目标提了出来,并且把发展文化产业正式列为党的政治决议。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文化政策是在分析和把握全球化发展进入新的时期所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在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中提出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基于体育产业的认识,我们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武术产业,但是从文化产业的视野来看,武术文化的产业化其意义不仅是经济意义,也是增强武术文化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武术文化产业化也必须在文化产业政策的指导和规范下才能更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4.4 基于武术文化发展与国际化传播的分析
当代武术文化的发展不仅要起到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还要肩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武术在欧风美雨的侵袭下步入了新的历史纪元。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武术从一开始就被人们争议,并在质疑声中走向了自知自信。武术的发展不能只是“躲在小楼成一统”,更需要有走出去的勇气。武术文化的传播就是要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对话,向世界传达和谐的中国文化思想。武术各大国际赛事的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的尝试都是武术文化国际化的一个方面。而要全面地推进武术文化的国际化发展与传播,我们必须要积极开展武术文化国际化教育,向各国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加强武术与现代教育的有机整合和学术交流,提高武术理论研究[11]。我国武术要想快速走向世界,加速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就必须走现代化道路,而其中关键是首先实施信息化[1]。信息化的实现就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就必须要整合各种有利的社会科技和经济资源,这不是几个人或组织能够实现的。因此,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需要有国家的文化政策引导和支持。
我国当代的文化事业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应将武术纳入到文化事业建设的大系统中,充分利用国家文化政策对社会整体文明建设的指导和支持作用,配合武术文化建设专门性的措施,加快武术文化发展。今天,面对武术发展中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感到迷茫,因为我们已经选择了“文化立国”的文化发展战略[20]。武术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就是要与国家的文化政策、教育政策和产业政策相互配合。以文化政策促进武术文化的发展,在政策制定及程序实施等方面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5.1 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程序方面
5.1.1 相关政府部门携手合作
文化政策是文化发展的后盾,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做好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文化政策也是一套政府机制,它以文化发展为目标,将各个职能部门所司的大小政策进行整合,透过这一套机制,实现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愿景的长远规划。推动武术文化发展的政策制定与执行重点在于整合各个相关管理部门,促进其协调运行。所以,政府在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构建武术文化的精神品质,并将其与中国当代民族精神的构建紧密结合。政府应该加大力度组织策划和推进武术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进程,大力推进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并不断加强武术文化学科建设。
当前,主导武术文化发展的两个主要部门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武术文化的建设发展需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文化部及与相关宣传、教育机构等部门的联手协作。应将武术价值观的培育与当今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结合起来纳入教育政策的范畴,将武术文化的“武德”和“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纳入文化、宣传政策的范畴,将武术文化的体育健身功能纳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政策的范畴,将武术的文化产业化发展纳入相关体育与文化产业政策的范畴,以此形成基于政府政策的武术文化发展创新机制。
5.1.2 实现与社会主流文化建设协调同步
在社会的文明化进程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在碰撞和交流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性,一种文化的变迁也往往会对与之相关的文化发生影响,会产生促进或者制约作用。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各种文化思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武术文化要取得长效发展,必须激发其创新意识,使之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建设协调共进。主流文化体现和引导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发展方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当然不能没有体现民族精神的主流文化。中国武术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精神,自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武术就被称为“国术”,反映了当时国人试图通过武术实现中国主流文化复兴的尝试。新世纪武术文化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回归社会主流文化[21]。
中国武术是上下延绵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优秀代表,承载着厚实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内涵。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往往成为识别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最具代表的标志性文化之一。武术在国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武术文化事业在国际上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的孔子学院也把武术作为其教学课程,这大大促进了武术文化国际传播功能。鉴于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现状,政府在制定相应文化政策时可以考虑在现阶段给予较大力度扶持和投入。但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规律,武术文化的发展要与整个社会文明建设步调一致,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相应文化政策的制定与保障必须与之配套。当前,我国的文化政策与文化发展不同步。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大量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规章制度,而针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却相对较少,且政策不够“硬”和“细”,跟不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缺乏超前性、指导性[7]。这个问题在武术文化的发展方面尤为突出,也是武术文化发展在制度保障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当代武术文化的发展要摆脱以前那种自生自灭的发展模式,必须依托国家文化政策的保障和扶持。
5.2 武术文化发展的实践方面
5.2.1 武术文化的独立品格与世界共性的兼容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最为显著的文化特征。现代武术的发展,尤其是竞技武术的异军突起,充分吸收了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式样,为中国武术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指明了方向。但是,就目前武术的竞技化发展来看,中国武术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契合度产生了问题。我们必须看到,近代武术的竞技体育道路是建立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基础上,武术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的“同一性”只反映了中国武术的局部功能和特征。当代中国竞技武术的文化既带来了成就,也产生了一些与中国传统武术不相容的问题,究其根源正是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竞技武术不可能完全代表中国武术,更没有将中国武术蕴含的深刻文化精神充分表达出来。中国武术只有坚持并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更好地被其他民族文化所接受。如果一味地向其他民族文化靠拢,而忽略了自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立文化品格,武术文化的存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文化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17]。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发展武术要极大程度地展现其与世界文化的共性,使之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接受,也易于与其他文化交流,但是,这些都是要建立在坚持武术文化独立品格的基础之上。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而不曾断裂,因为中华文化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能力,能够广泛地吸收不同文化融入本民族文化精神之中。
在中国武术文化发展政策的定位中,应该确立一种兼容并蓄的思维、积极有为地推行各项措施,不断总结经验建设具有独立品格和世界共性的武术文化。
5.2.2 倡导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结合
文化实践的要素是继承与创新,武术文化的发展首先是要对传统的继承和延伸,同时,也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武术进行综合创造。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了武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困境,这尤其体现在传统武术上。对此,有学者认为,传统武术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有二:一是后继无人,二是创新不足。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对于传统武术,创新是生命力所在,但创新离不开传承[8]。由此,我们应该懂得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而文化创新的蓝本和灵感都来自既有文化的启发。文化的传承就是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传统性,创新就是要把握文化的时代性。忽略文化的民族性无疑将会失去武术的文化身份,忽视武术文化的传统性,将其视为过时的价值和历史陈余,而生搬硬套其他文化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是没有根基的。
武术文化作为一种身体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非物质文化。我们能看到的武术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光景,武术的技术更多的是体验式的,武术的内涵“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武术文化作为一项技艺往往随着传人的作古而“人去艺空”,不是文字和录像所能保留的,所以对武术的传承显得极为重要。传承武术文化的时候,要屏弃那些与现代社会相悖的东西,吸收其精华,并使之与世界其他先进文化进行综合创新,这应该是我们建设武术文化的基本思路。首先是继承,立足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筛选发挥中国武术文化的独特品格;其次就是创新,武术文化的创新既要有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原创精神,实现“古为今用”,也要具备动态的、长远的发展眼光,积极主动吸取其他先进文化,实现“洋为中用”。武术文化的建设应该在继承传统武术精华的基础上对武术进行综合创新。
5.2.3 优化武术文化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一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构成形态,都只有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才能获得发展。在这种文化生态环境中,各种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循环和转换,从而维持一定的平衡关系。武术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多重关联,武术文化的发展应该是动态的、人文的、绿色的理念的融合。武术文化既要主张竞争,也要倡导合作,既要守规则,也要讲道德,既要尊重传统,也要鼓励创新,实现武术文化与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环境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把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带入21世纪和21世纪的中国文化应当在怎样的环境中发展的大问题。新世纪中国武术文化发展战略所追求的目标,必须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选择。在文化政策的制定中,要对武术文化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解读,理清武术文化在其文化生态环境中的发展脉络,协调各种相关文化关系,才会有助于在现实文化实践中共同繁荣,协调推进文化的发展。因此,武术文化发展的政策构建要全面协调各个文化机构,制定出科学的决策,努力培育出适合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
在当代国际竞争中,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全球化时代,保持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传承性,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遵循文化自觉原则,主动维护自己的文化历史与传统。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武术是在西方体育文化的语境中产生了文化自觉。我们必须树立起对武术文化的自信,加强武术文化建设,夯实自己的文化基础,才能焕发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卓越创造力,参与国际文化竞争,赢得世界的普遍尊重。
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除了自己本身要有自知与自信外,还要“得势”与“借力”。中国社会的发展为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在中国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武术需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以此来推动中国武术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立足于尊重文化同一性和多样性的全球化时代。武术文化的发展还要借力于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实施,使文化发展进入国家战略视野。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应该融入社会主流文化系统的范畴,纳入国家文化政策体系。通过有针对性的、持续性的统筹建设,中国武术文化必将取得长足进步,为提升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发挥积极作用。
[1]艾泽秀.论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7):382-384.
[2]胡惠林.文化政策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3]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黄旭东.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09,(8):97-99.
[5]霍桂恒.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J].民族艺术研究,2003(5):30-33.
[6]李静华,杜建军.传统文化对武术理论与技艺发展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6-8.
[7]李河,张晓明.当代中国文化政策10年[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5(8):1-6.
[8]栗胜夫,赵红波.传统武术流失与发展的现代阐释[J].体育科学,2008,28(1):12-15.
[9]刘华.文化政策视阈下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2):113-115.
[10]马敏,傅才武.新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文化政策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1-6.
[11]马敏跃,邹国建.推进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 2004,24(8):73-75.
[12]马文国,邱丕相.文化争夺的时代:传统武术的无奈[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5-8.
[13]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M].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88-93.
[14]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7.
[15]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6]申国卿.21世纪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学分析[J].体育科学, 2007.27(5):88-91.
[17]温力.不断变化着的传统文化的文化生态和武术运动的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9-10.
[18]文善恬.竞技武术,歧路之羊?武术发展要警惕一种去竞技化倾向的回潮[J].体育科学,2008,28(11):87-92.
[19]巫志南.当前推动我国文化政策创新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1):52-55.
[20]王岗.“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5):18.
[21]王岗,田桂菊.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53-57.
[22]王林,虞定海.全球化语境下武术发展的文化版图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5):63-69.
[23]王林,虞定海.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4):86-90.
[24]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25]张森林.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0-72.
[26]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于重构[J].学术界,2007,(1):5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