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明旋,孟 宇,田 博,张守伟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争论的思考
费明旋,孟 宇,田 博,张守伟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周期训练理论负荷和理念方面的质疑进行思考与剖析,以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近年来国内外对周期理论的争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依据周期训练理论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认为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依然适用,应在依据周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周期训练的发展和赛制的变革,灵活运用周期性原则,为取得良好成绩打下基础。
周期训练;发展;质疑观点
Abstract: In this paper raise doubts on training load and training content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periodic training theory were talked about. Proceeding from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see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o analyses and summarize controvers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on the periodic theory, and do research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of the periodic training theory, it is still applicable. So we should make a flexible use of cyclical principle, and lay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good results.
Key words: Periodic training; Development; Doubts
CLC number: G808.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8-2808(2010)06-0080-03
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及各大体育赛事的开展,人类的运动竞技水平越来越高,比赛的竞争程度也越来越激烈。为了最大限度挖掘运动员潜能,从而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各国家充分重视对运动训练理论的深入研究,并在训练过程中采用科学化的训练手段和监控措施。周期训练理论就是随着运动训练理论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对运动员运动训练过程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然而,随着竞技体育受商业化和职业化影响程度加深,很多项目已不受季节、气候、场地条件的限制,每年比赛次数较以往成倍地增加,这对由运动员和教练员等人参与的整个训练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训练周期缩短,比赛日程增多的情况下,一些教练员和体育学者对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提出了质疑,与此同时,在训练理论研究界中有人提出,周期训练理论对这些项目不能“一般性适用”(张洪潭,1999);也有人撰文指出,实践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训练竞赛周期理论,“赛练结合”、“以赛促练”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厉丽玉,1995;武旎,1999);有的研究还认为,进入90年代,训练周期观念已全部更新(石瑜,1997)[1]。这两方面的质疑引起了针对分期训练理论科学性的广泛讨论。文章力图在客观认识周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对当下关于质疑分期训练理论的文章进行整理概括,通过比较、分析、判断,从而对分期训练理论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引发更深刻的思考,使得周期训练理论得到更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进而对现当代运动训练更具其科学性的指导意义。
自70年代末期3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日益凸显,许多项目已经不再受季节、气候、场地条件的限制,比赛数量成倍的增加,这种高密度的比赛对运动员提出新的要求,训练负荷逐渐加大,专项训练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比重在训练中日益增加,这些原因导致了人们对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提出质疑和争论。
多国的学者以及教练员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周期训练负荷提出了质疑,主要集中在现代高水平运动不同时期的负荷安排是否应继续遵循周期训练的负荷安排,强调应保持高强度的负荷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并对周期训练是否适合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提出否定。
从多个角度总结训练周期理念“弊端”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俄罗斯运动训练理论家维尔霍山斯基,认为训练周期理论对于运动训练活动的实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技艺、教练员的职业技能的认识不深刻;方法原理缺少客观基础过于简单,训练方法原则缺少实践的支持;缺乏生物科学知识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对于运动训练实践的新的科学研究和成果不重视,认为周期训练理论已经完全适合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需求。
(1)马特维耶夫训练理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的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免会遇到一些制约。对于现在周期理论讨论的主要集中点就在于:各训练时期和阶段负荷量、强度的配合安排;一般和专项训练的内容比重;各时期划分的时间长短等问题。对此马特维耶夫本人在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科学大会作了专题报告中指出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不可分割性。随着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训练时期和阶段的不同,其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之间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并认为二者同样是必需的,虽然在培养运动员的功能上各有各的作用,但不可能从运动训练的内容中排除任何一项。并且强调运动员的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是相对的,许多练习都是具有混合性的,既包括一般训练,也包括专项训练,而且很多早期的专项训练会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可能成为一般准备性练习。强调在训练周期中训练负荷演变规律性趋势是负荷参数的适应性平衡,并依然坚持周期理论的适用性[2]。
(2)现代一些项目的联赛周期较长、比赛密度较大、强度较高,这样导致一些教练员认为在运用周期训练理论安排训练有一定困难,并提出质疑,但中国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认为,对于周期训练理论,虽然争论很多,但是仔细分析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安排,还是存在着训练分期。只不过各周期的时间及所采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有所变化。要肯定的一点就是,周期训练理论对训练安排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对相当一部分运动员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3]。认真探索发现如今许多大赛开始之前都需要进行集训等训练组织形式,例如法国乒乓球队的教练员在总结世乒赛时认为影响欧洲球员成绩的主要原因是赛前太多商业比赛,无法进行有效的封闭式训练,调整好状态,因此应让更多的运动员充分利用比赛与比赛的间隔这段时间来进行有效的训练,促使运动员的成绩提高与保持。
(3)训练周期的划分的重要前提是竞技状态发展的阶段性,竞技状态的产生、保持以及暂时消退阶段都需要严格的训练阶段作为保障。1999年,乌克兰的普拉托诺夫撰文对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进行肯定。他认为不能全盘否定该理论的历史作用,现在一些不同观点的提出仅仅是对马氏理论的发展和延伸[4]。周期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前苏联的奥卓林认为:“对划分周期问题展开的讨论,仅仅是有些人对它的理解变化无常”,并坚持周期的划分,因此对于现阶段竞技赛事的多样化而言,竞技状态的起伏依然需要遵循周期训练的划分作为其不断发展的基石,显然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并未过时。
(4)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是依据形成竞技状态的客观规律性形成的理论,这其中涉及运动大、中、小周期的安排,需要理性的分析其根本问题,清楚的明白比赛是运动训练周期安排的目标而非依据。训练周期理论明确指出在准备期时一般训练的比重要取决于运动员的初始训练程度水平、专项、竞技年限以及其他原因,而并不是质疑者所误解的一般训练始终超过专项训练的比重,而因比赛频繁、赛制变化等原因来质疑周期训练理论的科学性是不可取的。
(5)马特维耶夫在《竞技运动理论》一书中提出“不管运动员仅仅在一个专项练习中参加比赛或者还参加辅助性的比赛,应当按照重要性程度和方向来区分比赛。较大部分的比赛,甚至在竞赛期中,使具有训练和监督的特点用于引导主要的、最重大的比赛。”同时团队的竞技状态与个体相比,由于系统地替换队员可以维持更长时间,而现阶段比赛数量多的依然是那些团队型的对抗比赛,至于一些耐力型的项目并未达到一周几赛的地步,因此片面的从团队这一比赛增加就否定周期训练理论是不可取的。
(1)周期训练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40年的历史,依然是运动训练界所运用的最常见的训练方法,无论是现在的阶段训练周期还是日训练周期等训练方法都是建立在马特维耶夫教授所提出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之上的,以其为指导进行针对性训练在很多项目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显而易见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依然适用。
(2)运动训练的活动的实质是发展身体素质,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现在职业联赛迅速发展的阶段,不否定比赛的繁多给训练带来改变,但是在高水平的比赛中,运动员也是需要按照正常的周期来进行训练和比赛,例如足球、NBA等赛制中出现的轮休,就以保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持,为本队取得胜利而进行的短时期快速的恢复方法和手段。
(3)人的生理规律是循序渐进的,而训练应该遵循这种规律,这样才能对运动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果背道而驰,或许在短时间内能收获很大,但对运动员的损耗也是极大的,这是不可取的,人类的文化应该是不断的进步,是在保持人本身的一切切身利益的同时,通过适合人体本身适应的周期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
(4)“就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及其质疑的研究而言,我国目前有没有开展几年甚至多年的系统研究或其他替代性研究,如果没有的话,如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质疑甚至是否地就缺乏基本的依据”[5],从我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在短时间内参加大量比赛的队员少之又少,大量的体育爱好者、初学者、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化及参加比赛较少(1年1~2次比赛)这样的群体比赛依然较少,那么周期训练理论对其仍然适用,不能以偏概全,以点概面。
(5)训练周期理论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及其重要的问题,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人们对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新的看法,但其基本的原理仍为改变,依然遵循着马特维耶夫所提出的周期性原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周期训练理论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现代周期训练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训练周期完整结构的形成,对于我国业余训练、学校课余训练依然适用,对于高水平的比赛中应根据现代周期训练的发展和赛制的变革,灵活运用周期性原则,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1]吕季东,等.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原理及研究中的若干新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5 (1) : 46-47.
[2]林卫国,等.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2) : 264.
[3]武 旎,巩 凌.对现代运动训练的特征与发展之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 (2) : 130-132.
[4]唐竞成,划分运动训练周期的理论依据:突变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8 (6) : 99.
[5]邓运龙.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进入了整体质变的转折时期[J].中国体育科技,2007, 43 (6) : 40-48.
[6]李 庆,彭立刚.现代竞技体育发展对传统训练理论的挑战和创新[J].体育科研, 2004, 25 (6) : 49.
[7]厉丽玉.若干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J].中国体育教练员, 1995, (4) : 22-23.
[8]石 瑜.现代运动与实践的新变革[J].湖北体育科技, 1997, (2) : 17-19.
[9]张洪潭.重建运动训练理论初探[J].体育与科学, 1999, (1) : 17-21.
[10]冯树勇.田径项目比赛安排——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Z].全国运动训练高级讲习班讲义汇编, 1999: 129-135.
[11]马特维耶夫.竞技运动理论[M].姚颂平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49-330.
[12]马特维耶夫列.巴.完善运动员培养系统(科学论文集)[A].莫斯科:国立中央体育科学院出版, 1974: 57-73.
[13]马特维耶夫列.巴.运动训练分期问题[A].莫斯科:体育运动出版社, 1965: 69-132.
[14]林卫国,等.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2) : 263.
Analyzing on the Argumentative Phenomenon of Cycle Theory over Sports Training
FEI Ming-xuan, MENG Yu, TIAN Bo, ZHANG Shou-w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G808.1
A
1008-2808(2010)06-0080-03
2010-10-25;
2010-12-15
费明旋(1986-),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原理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