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勇
(徐州工程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2010年世界杯足球决赛阶段德国队比赛进攻特点分析
管 勇
(徐州工程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德国队全部7场比赛中的进攻技战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揭示其在比赛中进攻技战术运用特点,以期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提供借鉴,为今后教学训练提供参考。
世界杯;足球;德国队;进攻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World Cup Deutschland's technical and tactical situation in all seven competitions of 2010 final match through documentation, videotap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n order to promote China football more improvement, we make great effort to captur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feature for our football team.
Key words: The world cup; Football; Germany; Attack
CLC number: G808.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8-2808(2010)06-0077-03
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已硝烟散尽。西班牙队凭借先进的技战术、华丽的脚法夺得桂冠。如果说西班牙队的技战术打法代表着当今世界的足球潮流,那么德国足球队在此界杯赛上的表现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自从在2004年欧洲杯赛上折戟沉沙后,德国队锐意改革,大胆启用新人[1]。通过克林斯曼和勒夫两位少帅的调教,得以实现其技战术打法的嬗变。假以时日,必将在世界足坛大放异彩[2]。文章通过对德国队全部7场比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德国队在比赛进攻中的技战术特点,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提供借鉴,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以2010年南非世界杯德国队全部7场比赛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此届世界杯报道文献。结合13届欧洲杯足球赛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1.2.2 录象观察法 观看此届世界杯德国队全部7场比赛,对研究相关数据进行记录,统计分析。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查阅的资料和观看比赛记录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1 阵型始终如一,注重攻守平衡
德国队在本届世界杯赛上以4-2-3-1阵型为唯一基本阵型,四个后卫平行站位,中场采用双后腰,以保证中路安全。7号施魏因斯泰格是攻防转换的枢纽。前场以8号厄齐尔为核心,同左前卫10号波多尔斯基、右前卫13号穆勒和单前锋11号克洛泽形成前场进攻群,通过灵活的跑位和漂亮的串联配合制造杀机。前场4人的攻击组合,加上来自边后卫的支援,以及适时前插的后腰,在攻击人数上可以达到恐怖的8人,而退守起来,除了固定的4后卫、双后腰共6人外,三个攻击前卫也可以退防,从而使得防守人数达到9人,形成攻守平衡。这种进攻中多点变换和防守中人数优势对于空间的挤压,使得德国队的4-2-3-1阵型体系灵活而多变,具有侵略性。据统计,德国队7场比赛共射门106次(仅次于冠军西班牙队的126次),射正球门66次(与西班牙队相同),而总进球数16个及场均进球数2.29个均踞32强之首。可见德国队中前场良好的创造力。从16个进球的场上位置分布来看,前场4人攻击组合包办球队大部分进球(8号厄齐尔1球、10号波多尔斯基2球、11号克洛泽4球、13号穆勒5球),另外这些位置上的替补球员也分别贡献2个进球。这充分说明了德国队前场强大的攻击力。
2.2 以地面进攻为主,防反是取胜之道
此届世界杯德国队一改过去长传急攻,高举高打的进攻战术,打起了以短传配合、地面渗透为主的技术流。通过全队整体的层层推进,控制比赛节奏。前场利用快速简练的配合,撕开对手的防线,创造射门机会[3-5]。由于队员的个人能力很强,禁区内配合非常巧妙,多元化的打法更加细腻,使得德国队的打法简练实用,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据统计,德国队7场比赛共传球3294次,传威胁球83次,均居32强次席。虽然场均传球次数470.6次与2008欧洲杯赛上的次数大体相当,但中前场队员之间的传球则明显增加。数据说明,德国队的技战术打法,已经逐渐向技术流风格转变。依靠娴熟、流畅的传切配合,德国队获得了许多破门机会,并取得良好的战果。
防守反击战术是德国队的一大亮点。传统意义上的防反是立足于龟缩本方半场,放弃控球权,伺机偷袭[6]。而德国队打的是攻势防反,立足于全场进行抢断,争夺控球权,并且一旦掌握控球权就立刻展开整体推进,利用队员年轻、速度快的优势,通过两三人的快速传递,实施“闪击战”,给对手致命一击。如在淘汰赛对英格兰的比赛至第67min时,德国队后场断球,快速反击,在中场形成3打3的局面,施魏因斯泰格左路内切后斜传至右路高速插上的穆勒,后者门前16码处劲射入网。从后场断球到射门入网,德国队只用了12s时间,8次触球,堪称本届杯赛入球经典。据统计,德国队所取胜的5场比赛都是率先入球,迫使对手进攻阵型前压,后防空挡加大,为德国队采用防守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对英格兰队、阿根廷队的两场关键比赛中,利用犀利的防守反击摧毁了对手的战斗意志。
2.3 进攻以边中配合推进为主,注重长传转移
德国队的边路进攻是根据球员自身特点所决定的。由于缺乏速度型边路球员,不能进行快速突破,只有通过与中路队员的配合,打开空挡,向前推进[7-9]。这样既不会耽误进攻速度,又能保持无球队员的跑位和接应。边路进攻可以避开中路的密集防守,再传中时又可以发挥本队前锋的头球优势,因此成为德国队战术进攻的法宝。根据传球统计,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出德国队的主要进攻线路。右后卫拉姆360次传球,有效传球310次,成功率86%;后腰施魏因斯泰格516次传球,有效传球445次,成功率86%;后腰赫迪拉339次传球,有效传球291次,成功率86%;前腰厄齐尔310次传球,有效传球260次,成功率84%。可见,德国队的进攻主要由以上几人组织完成。主力右后卫拉姆是全队进攻的主要策源点之一。由于拉姆的插上助攻,使得德国队的边路进攻极为活跃。西班牙队之所以能战胜德国队,相当程度上是拉姆这个点被抑制。
长传转移是德国队惯用的战术打法。这符合德国队队员身材普遍高大、制空能力强的特点。在此届杯赛上,德国队是通过后腰施魏因斯泰格来体现这一战术打法的。数据显示,德国队7场比赛的长传球338次,成功215次,成功率64%。而施魏因斯泰格长传球83次,成功71次,成功率高达86%,踞长传效率榜首位。正是由于施魏因斯泰格精准的长传,为前场进攻输送源源不断的炮弹。
2.4 前场传切配合射门,肋部进攻成关键
德国队的技战术打法之所以被许多专家归于技术流的范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德国队前场多点的传切配合细腻而流畅。前锋克洛泽的牵制扯动、边前波多尔斯基和穆勒的穿插跑动、后卫拉姆的助攻、中场厄齐尔和施魏因斯泰格的精准传球,形成前场以传切配合为主的进攻集群。通过在不同区域的局部配合、转移球和无球队员的穿插跑位,搅乱对手的防守阵型,从而获得大量的射门机会。据统计,德国队前场传球共计2 000次(仅次于冠军西班牙队的2759次),其中施魏因斯泰格337次,厄齐尔284次,担起组织进攻的重任;16粒入球有14粒来自助攻,其中上述队员完成助攻12次。充分显示了德国队的前场传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德国队在对手禁区前沿的进攻思路,就是通过前场4人组合积极的跑动和交叉换位来制造空挡,利用空挡打对手身后球,获得射门机会。由于德国队边路并不擅长下底传中,相较于对手弧顶区域的密集防守,对手中后卫与边后卫之间的肋部空挡就成为攻击的要点。以前场厄齐尔为首的进攻组合,凭借娴熟的技术、灵活的跑位、默契的配合和及时迅速的一脚出球,出色地将这一进攻思路贯彻到位。如首场对澳大利亚的比赛进行到第8min时,厄齐尔右路拿球至肋部直塞防守队员身后,穆勒反越位成功,斜插到球门区右侧,并迅速将球传至处于左路禁区前沿的波多尔斯基脚下,后者劲射破网。据录象观察统计,德国队7场比赛通过传切配合,造成肋部突破,形成射门高达13次,进球6粒。证明德国队对于这一进攻战术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
2.5 进攻手段灵活多样,突显整体进攻能力
由于队员具有很强的战术执行力、较高的战术素养,使德国队凭借整体进攻,打出了丰富多样的战术进攻。据统计,德国队7场比赛16粒进球,其中传球配合攻入9粒,占总进球数的56.25%;任意球助攻进2粒,边路传中攻入2粒, 各占12.5%;远射攻入1粒,门前补射1粒,门前混战攻入1粒,各占6.25%。由此可见德国队的进攻手段的多样化。
一个球队在比赛中通过传球配合,形成射门的多少,可以体现出这个球队的整体进攻能力。虽然德国队缺少大牌球员,没有绝对核心,但是以施魏因斯泰格、厄齐尔等为首的核心进攻群则更具活力。全队围绕这些球员组织战术打法,避免了由于某个核心球员状态不佳带来的不良影响,使整体进攻更具灵活性,威力更大。据录像观察统计,德国队前场通过传球配合,对对方球门造成威胁的次数高达86次,平均每场12.3次,最后形成射门的达44次,平均每场6.3次。充分说明德国队整体进攻能力强,进攻效率高。
(1)在2010世界杯赛上,德国队以4-2-3-1阵型为基本战术阵型,讲究攻守平衡。以地面进攻为主,防反犀利。虽不注重控球率,但比赛节奏控制好,进攻效率高。符合现代足球进攻战术发展的趋势。
(2)在进攻中,以边、中结合层层推进为主,配合流畅,进攻手段灵活多样,肋部突破成攻击要点。体现了现代足球战术演变的趋势。
(3)崇尚整体进攻,充分发挥核心进攻群的能力,围绕核心进攻群组织战术打法,使全队的整体进攻效果达到最佳。
[1]吕中凡,李少卿.第17、18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特征的量化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8 (1) : 13-16.
[2]董 坤.我国U-19足球运动员比赛后前卫、后卫队员机体生化指标变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6) : 526-528.
[3]赵一刚.中国足球运动文化的表现形式、特征和价值[J].体育与科学, 2008, 29 (3) : 72-77.
[4]周成林,刘微娜.竞技比赛过程中认知优势现象的诠释与思考[J].体育科学, 2010, 30 (10) : 13-22.
[5]郑 萌.中国足球发展改革与举国体制创新思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5) : 420-423.
[6]杨改生,周 珂,史友宽.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优势转移现象研究[J].体育科学, 2009, 29 (9) : 24-35.
[7]刘 浩.欧洲国家足球队进攻战术方法手段运用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33 (3) : 108-111.
[8] 姒刚彦,蒋小波.极限负荷下心理承受力训练的基础原理[J].体育科学, 2009, 29 (12) : 74-79.
[9] 何 强.进一步深化足球职业化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6) : 472-475.
Research on the Attack Feature of the World Cup Deutschland in 2010 Final Match
GUAN Yong
(PE Intitute in Xuzhou Engineer Institute, Xuzhou 221008, Jiangsu China)
G808.2
A
1008-2808(2010)06-0077-03
2010-07-21;
2010-09-13
管 勇(1967-),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足球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