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戏的本质特征再议体育游戏的正负面效应及调控措施

2010-12-08 14:29张军张波胡玉利
体育师友 2010年5期
关键词:游戏体育活动

□张军 张波 胡玉利

从游戏的本质特征再议体育游戏的正负面效应及调控措施

□张军 张波 胡玉利

采用文献查阅和逻辑分析法,以体育游戏自身的特性为基准,对其在体育教学中的正面作用与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调控措施。

体育游戏;体育教学;调控

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体育游戏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紧张激烈的竞争,互相协调的合作,喜闻乐见的形式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能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会自主选择,合理安排,融洽相处及和谐发展。因此,开展体育游戏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实施现状来看,体育游戏并未充分发挥出它的实际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旧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在不断地被突破,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并付诸实践。在这种背景下,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既能在进行游戏体验的同时,又能达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仍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与探索。

1 游戏的本质特征分析

1.1 娱乐性

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在强迫命令之下所进行的游戏已经不能叫做游戏了。对成年人来说,游戏是非日常性活动,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空闲时的游玩。游戏本身与现实社会里的利害冲突以及游戏之外的各种目的无关,它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苦闷及工作的重压中解脱出来,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与竞技运动相比,游戏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运动的强度在中等以下,没有强制与痛苦。

1.2 与现实分离性

游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一种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这种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就是游戏组织者们临时确定的时、空场所,这个临时的场所把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暂时分离出来。游戏是被限制在事先严格规定好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所进行的不确定活动。在游戏中,游戏者只能在这个范围内发挥主动性。在这个与现实分离的范围内,现实中的地位、等级差别消失了,日常生活的法律失去效力,人们只能按照游戏的规则来活动。

1.3 规则性

凡是游戏就有游戏规则,而且这种规则对每个游戏者都具有约束力。如果没有这种规则,游戏这一共同体就不存在了。然而,游戏有规则,但并不依赖规则。游戏的规则比较模糊和粗略,有时甚至临时制定,许多情况下,没有规则游戏也可以进行。

1.4 竞争性

游戏是伴有竞争的活动,有竞争性,却少功利性。游戏的竞争不同于竞技运动,通常游戏不过分计较胜负、输赢,而比较重视自我表现;游戏更注重游戏活动的过程,而不追求直接的结果。但竞技运动的过分商业性,很有消失游戏属性的可能性。

2 体育游戏的正负面效应

2.1 体育游戏的正面作用

2.1.1 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体育教学的准备阶段,从事适当的游戏活动,可有效伸展关节和提拉韧带,增强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能力,克服各种机能惰性,使机体进入工作状态,使运动能力接近教学时的要求,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1.2 有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

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体育游戏就能有效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当人体的大脑处于良性兴奋状态时,最有利于学会各种运动技能,因为任何技能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解释都是条件反射,而当大脑在良性兴奋状态时,最有利于这种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通路的形成。

2.1.3 社会角色预习功能

角色是个人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及其为身份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称[1]。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是通过角色的社会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实现的。学生作为体育游戏的主体,首先是通过社会角色的认识、学习和掌握角色的行为能力方式,能动地转化为角色,并在不断的游戏活动中,形成强化角色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通过角色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制约,能抑制和改变一些不适应角色行为的性格,如暴躁、轻狂、怪癖、固执、自我中心、虚假、嫉妒、任性、不信任感、羞怯等,对自己的动机行为做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控制,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不同的角色奠定稳固基础。

2.1.4 有助于养成优良品性

体育游戏的竞技性、公正性正符合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游戏教学,会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动地转化角色,规范自己的行为模式,判断诚实与欺骗,培养勇敢、顽强、果断的精神与集体主义观念,掌握互帮互助、配合、尊重、忍耐、服从等人际交往的心理准则与社会情感。

2.1.5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心理健康

体育游戏是在一定规则限制内的竞争,各种内容丰富的游戏,可激发学生的原始动机,使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在充分表现自我能力、意态、情绪的同时,更深刻地体验着游戏过程中随场景变化而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心理负荷能力,逐步地养成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1.6 启发思维活动,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游戏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它取决于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游戏过程中,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运动表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更加敏捷发达,认识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地得到锻炼和增强。

2.2 体育游戏的负面影响

2.2.1 与体育游戏结果有关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体育游戏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其具有很强的竞赛性。这就要求每个参加者在游戏的过程中都要尽其体能和智慧,通过自己的身体活动去争取胜利。然而,由于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在群体中发展得不均衡,而且在游戏中夺冠,往往具有严格的排他性,这样就会使大部分体育游戏的参加者以失败而告终。这种结果必然会给少年儿童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挫折。挫折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不足为怪,问题是如何去应付它。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尚欠完善,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低,再加上体育游戏一般又与通常的竞技项目具有形式上的联系。因此,在体育游戏中经常遭到失败的结果,往往可能通过暗示替代作用,使他们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观念。如:“我缺乏运动天赋”,“和他们比我太笨了”等。这种运动能力自我否定的极端发展,甚至可能影响到个体整个自信心的正常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在今后从事体育活动,乃至所有具有竞赛性质的活动时积极性大幅度下降。

2.2.2 与游戏的结构、组织有关的负面影响

在大多数的文化中,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索其体能环境、学习运动协调以及了解自身的体力限度[2]。这点似乎对于体育游戏来说表现得更为突出。然而在体育游戏中,学生自我激发的探究行为明显地并不仅限于此,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也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体育游戏的结构与组织方式,往往蕴含着、暗示着某种社会行为准则及规范[3]。少年儿童在游戏中要对自己所处的社会交往地位进行判断,要通过明确何种行为会受到奖励,哪些行为要受到惩罚,来习得一定的行为准则及社会规范。然而他们所掌握的这些准则和规范,是否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主要与在游戏中处于指导地位的体育教师有关。因为教师是在游戏中唯一具有分配奖惩权力的“合法执行人”。他对游戏中发生事件所持的态度,以及其依仗自身的社会指导地位所做出的组织调控决定,对每个参加游戏的儿童来说都暗示着某种奖惩的含义。甚至他们对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非社会行为不予理睬的态度,以及默认、姑息的行为表现,都向学生暗示着: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通过游戏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对儿童施加的暗示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3 体育游戏的调控

体育教学中游戏活动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主体是学生,因此经常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虽然在课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依然会出现与预先设计不一样的情况。为了保证体育游戏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地完成体育游戏教学各方面的任务,教师有必要依据课上的各种反馈信息,对游戏过程进行调控。

2.3.1 调控“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应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调整好学生强弱的关系。除了在分组、规则制订方面给予一定考虑外,教师对弱生应给予更多的观察和帮助,给他们安排适当的角色,做能力之内的事。但是能力强的学生有时会对简单重复的游戏产生厌倦,教师要及时发现调整增加游戏的难度,让他们充当游戏的引导人。教师要及时在游戏中发现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行动,并给予鼓励与表扬。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游戏的主体。

2.3.2 调控时间和运动量

游戏教学中只有既能使学生进行游戏体验,又能使学生不至于过度疲劳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游戏时间长短或运动量大小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基准。活动量过大,时间过长,就会使学生产生疲劳,而活动量过小,时间过短,则大大降低了游戏的效能。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时间和运动量。

在游戏活动过程中,随时观察判断学生的表现,是否出现注意力分散,精神不集中,对游戏的兴趣不浓或效果不佳,动作变形,迟缓不协调,情绪低沉或急躁,纪律松懈,犯规次数增多,学生脸色苍白,流汗过多,气喘呼呼,不爱听讲,反应迟钝等。如出现这些症状,教师应立即结束游戏活动,让学生休息片刻,或改变活动内容规则要求,调整适宜的时间和运动量。

2.3.3 调控突发事件

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突发事件,如接力跑游戏中某一人不慎掉了接力棒,其他队友会埋怨,这时教师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方面纠正错误的持棒动作,一方面强调集体协作的精神,相互团结鼓励,对别人的过失给予谅解和帮助。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在现场巡视,指导学生领会游戏内容规则和运用方法,若发现存在普遍的问题,要及时中止游戏,纠正错误。若发现个别问题,可进行单独指导。

[1]孟刚.浅谈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教法.湖北体育科技[J],1999.(1):91.

[2]辛继湘.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4):18-21.

[3]周建平.游戏教学观论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56-59.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基础部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

猜你喜欢
游戏体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我们的“体育梦”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