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依赖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2010-12-08 08:47孙云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依赖症负性个体

孙云霞,钱 强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运动依赖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孙云霞,钱 强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运动依赖是近年来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议题。从运动依赖的概念界定、症状表现、形成机制、应对策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出发,对国外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推动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对运动依赖现象的研究发展。

运动依赖;症状;机制

自从英国学者De Coverley Veale于1987年首次提出“运动依赖”(Exercise Dependence)的概念以来,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领域对运动依赖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运动依赖已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议题。国外学者对运动依赖的概念界定、类型、症状表现、形成机制以及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国内有关运动依赖的相关研究很少,实证性研究几乎没有。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运动成瘾作为一种类似文明病的社会现象已逐渐出现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本研究通过对国外运动依赖的研究及成果的综述,力图为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更好地开展运动依赖研究提供积极的借鉴,并科学有效地预防运动依赖现象的出现。

1 运动依赖的概念界定及类型

Veale认为运动依赖是用来描述个体所从事的运动变成的一种强迫性行为,具有运动依赖倾向或症状的个体会将运动计划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若是阻碍了运动计划,将会引发个体的焦虑、不安或沮丧,使个体逐渐忽略了人际社会互动,忽略了家庭责任[1]。后来,他还指出运动依赖有两种类型,即初级型和中级型。初级型运动依赖是以体育活动本身为结果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运动动机本来就是指向运动本身的。相反,中级型运动依赖常常在饮食失调的人群中比较明显,这些人的本意并不是想要运动,而是想控制和改变他们的身材和体形[2]。

Hausenblas和Symons对运动依赖的概念进行了如下界定:运动依赖是一种参与业余体育活动的渴望,并导致无法控制的过度的锻炼行为,并伴随出现一定的生理(如忍受/断瘾)或心理(如焦虑和沮丧)症状[3]。还有些学者也对运动依赖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运动依赖指对运动活动的一种强迫性冲动或一种运动成瘾[4]。还有学者用类似于诊断物质性和行为性成瘾的标准来界定运动依赖,常常采用传统生物医学的成瘾标准(例如忍受和断瘾症状),以及心理社会学因素,比如与其他生活领域发生的冲突来描述运动依赖[5]。

综上所述,虽然运动依赖这个术语已被广泛使用,但目前人们对于它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科学而准确的界定,这可能与运动依赖形成的生理、神经及心理、社会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有密切关系。

2 运动依赖的症状表现

国外学者对运动依赖的症状表现进行了广泛研究,有的甚至把运动依赖的表现特征上升成为判别标准。如Morgan研究认为,过度依赖健身运动会造成日常生活的失调,如果中断健身运动会产生诸如肚子不舒服、便秘、失眠、焦躁、沮丧、坐立不安、疲劳、食欲降低及精神无法集中等生理或心理症状[6]。Sachs认为运动依赖者的特征主要有三点:①为了内在的满足感运动;②把运动视为生活中最主要的一部分;③当不能运动会有强烈的剥夺感[7]。Veale认为运动依赖主要具有以下8个特征:①活动单一,导致每日运动的刻板模式和固定时间表;②个体为保证运动,日益把体育活动放在优先于其他活动的突出地位;③日益表现出对大运动量承受能力的增加;④规律性的运动一旦停止,表现出心境状态紊乱的信号;⑤一旦恢复运动,紊乱现象减轻或消失;⑥主观意识到自己非要运动不行;⑦不顾医务人员、家人、朋友、同事的告诫;运动会引起、加重或拖延身体的不良状况而继续从事体育活动;⑧为提高运动成绩而减体重,并以节食的方式进行[1]。为了描述和诊断这类行为,Veale提出了7个准则和2个相关特征。7个准则为:①每天进行一到多次相同形态的运动;②个体把运动视为第一优先,超过其他任何活动;③由于持续多年从事该运动,对运动逐年增加忍耐性;④中止运动计划后会出现情绪失常等退缩症状;⑤恢复运动后症状随之减轻或解除;⑥个体有主观的知觉去强迫自己运动;⑦在戒断时期之后会迅速恢复之前的运动形态。2个相关特征分别为:①尽管知道是由健康专家所建议的这样的运动会引起、加重或延长严重的身体失常,个体还是继续坚持运动,或是与其配偶、家庭、朋友等有过争吵或争论;②为改善表现而刻意节食以减轻体重[1]。

许多研究还发现,具有运动依赖倾向的个体往往伴有饮食失调的症状。如Iannos和Tiggemann研究发现大运动量的女性容易伴随着相当程度的饮食失调行为,而男性没有这种关联[8]。而O’Dea和 Abraham对男大学生进行了研究,也得到运动成瘾与厌食症相关联;男性大学生同样因为对身体不满意而节食,并异致超量运动的结果[9]。Davis等人发现约有80%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会有高运动量[10]。Zmijewski和Howard对大学生运动员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运动员中也存在运动依赖现象;其表现与饮食失调相似,并伴随有饮食失调的症状[11]。Szabo回顾了16篇探讨饮食失调与运动关联的研究,发现结论是模棱两可或不确定的,这可能与运动依赖一直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如模式、频率、强度、持续程度等)及与所测量运动类型的差异有关[12]。

Szabo还发现,当无法预期的事情中断了运动依赖症者的运动计划时,在24~36h后个体会出现近似物质性成瘾患者在戒除上瘾物时所出现的生理或心理戒断症状[12]。Aidman和Woollard的研究显示,经过24h的运动剥夺后,运动剥夺组情绪上出现严重的负性戒断症状,如无精打采、紧张、易怒、疲劳、困顿,安静心率显著升高[13]。Fisher和Wrisberg认为,运动依赖具有成瘾应该具备的全部症状,如高剂量或强度、耐受性、戒断症状、症状解除、冲突和复发性[14]。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运动依赖的特征基本上符合医学成瘾的标准:具有耐受性、具有戒断反应、重新接触致瘾物质后戒断反应消失等,而且,运动依赖症者常常伴有节食等饮食失调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症状是否属于运动依赖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个体对其运动或是模式产生心理或身体的强烈动机;个体需要逐渐增加强度、频率或时间才自觉达到运动效果;无法适度运动;没有理由不能运动会有身心不适,影响个体的工作及人际关系;受伤仍持续运动等。另外,竞技运动员可能很容易落入以上所提出的运动依赖标准的范围中,应与一般人分开讨论。

3 运动依赖的形成机制

国外诸多学者对运动依赖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交感神经唤醒假说、内啡肽假说、情绪调节模式和细胞因子假说四种观点。

Thompson和 Blanton[15]以交感神经唤醒假说(sympathetic arousal hypothesis)来解释运动依赖的形成机制,根据这个学说,规律运动导致休息时的交感神经唤醒水平下降,使个体感觉想睡,为了保持最佳的觉醒程度,个体需要以运动来提高唤醒水平。由于其表述的症状符合运动依赖的症状,且同样的现象已经在药物成瘾、工作满意度及饮食焦虑或考试焦虑上被验证,因此,用交感神经唤醒假说来解释运动依赖的形成机制可能比较可信。Beh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同样支持这个观点,认为运动依赖者以运动提升唤醒水平。开始运动时,中枢神经会获得一种享乐感,当运动量被适应后这种享乐感被随之消失,个体需要进行更大量的运动以让中枢神经产生先前的愉悦感[16]。另外,Thompson和Blanton还认为,规律性的活动是由运动过程中荷尔蒙的改变引起的,有规律的运动与交感神经系统对儿茶酚胺水平的依赖相关[15]。Adams和Kirkby通过实验发现,运动产生的儿茶酚胺、多巴胺等物质是造成运动依赖的原因[17]。

Christie和Chesher认为,运动依赖的形成机制可由内啡肽(endorphin)假说来解释,其主要观点是运动会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β-内啡肽(是一种由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具有使人减少身心疼痛、心情愉快的功效),产生众所周知的“运动高潮”般的兴奋感受或对痛觉有更高的忍耐力[18]。Smith等人的动物实验表明,长期运动可以降低身体对阿片类物质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因此要不断地增加运动来满足身体的需要[19]。有研究者以老鼠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组老鼠每隔2h被迫放在温水中游泳3min,进行为期2天的实验;控制组老鼠则被注射一定剂量的吗啡,结果发现,实验后两组老鼠都表现出药物戒除后的退缩戒断症状,推断这是因为从事运动或注射吗啡后内啡肽浓度升高的结果。Pierce等人以8名高强度有氧舞蹈者做为研究对象,在高强度有氧运动前后抽取血液样本,并在结束后以负性成瘾量表(Negative Addiction Scale)施测,结果发现运动后血液样本中的β-内啡肽有显著上升,但与负性成瘾之间则无显著相关[20]。之后,Pierce等人又以10名经常从事重量练习的运动健身者以及10名女性篮球运动爱好者为受试对象,采用同样的运动内容,检测实验前后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运动后血液中的β-内啡肽浓度低于运动前的浓度[21]。人体与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不相一致,抑或不同运动项目人群之间的研究结果也不相一致。因此,β-内啡肽假说常常受到质疑,推说运动依赖可能改变的不是生理状态而是心理状态。同样,在精神病药物学上也不完全认同这一解释,主要是β-内啡肽的增减与运动之间的相关性与实际效应仍有许多值得证实的地方,而人体的实证研究又相当困难。

Hamer等人借用Tomkins 1968年提出的用于探讨抽烟行为的情绪调节模式来解释运动依赖的行为。这个模式认为运动依赖者把运动作为避免或减少负性情绪的方法,因此以运动来宣泄负性情绪。但时间久了以后,原先要借运动宣泄的负性情绪,反而变成了害怕不运动将产生的负性后果,因此对运动的强烈需求有可能会转变为运动依赖[22]。某些运动者通过不断的运动以逃避他们的心理问题,这类案例虽然较少,但却不能否认有个体采用运动的方式作为应对或是逃避严重烦恼的手段,就像药物或是酒精成瘾者滥用药物和酒精一样。但该解释也具有较大的争议。Cockerill和Riddington认为,运动依赖者可能会过度运动而产生明显的成瘾行为,因为运动比起酒精或药物,需要足够的身体活动量,并且需要强烈的自我决定与自我原则,而且其应对机制不可能像药物或酒精成瘾那样简单[23]。

另外,Hamer等人于2007年提出了细胞因子假说[24]。该假说认为,急性或长期运动可以使生理物质(儿茶酚胺、内啡呔等)或心理状态(自信心、自尊心、社会支持等)、运动环境等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使身体的一些负面不适感减少;但会引起白介素-6的过多表达及引起细胞因子介导的不适感增加。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对于运动依赖的形成机制还不是很明了,存在多种解释。交感神经唤醒假说、β-内啡呔假说是较早被提出来的有关运动依赖形成机制的理论假说,但现有实证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情绪调节模式则是从情绪角度对运动依赖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解释的。以上三种假说由于对运动依赖形成机制的解释存在片面性,均未得到广泛认同。而最近提出的细胞因子假说虽然从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出发,来探讨运动依赖形成的可能机制,但目前还缺乏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

4 运动依赖的相关研究

由于运动依赖对个体会产生比较严重的负性影响,学者们很重视对运动依赖相关因素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动机、人格特质、自尊、情绪、活动类型、运动强度等因素与运动依赖之间的关系进行的。

Hamer等人应用自我决定理论来解释运动依赖,推论动机因素可能是运动依赖的一个前置变项。他们认为情绪调节模式描述的是不具有自我决定的行为,运动依赖的个体运动是为了避免负性情绪,因而推论自我决定程度越低的动机越能预测运动依赖。以自我决定理论中的外在调节来做解释,认为外在调节是为了外在筹赏或是避免负性结果,推论外在调节可能是运动依赖的最强预测因子,其次为内化调节和认同调节,整合调节与运动依赖的关系可能很弱或没有关系,但研究结果并不显著,外在调节对运动依赖的预测力只大于内在动机,内在调节与认同调节对运动依赖具有较强的预测力[22]。Hausenblas和Downs研究指出,可以通过检验目标取向来了解运动依赖者运动动机的前置变项与结果[25]。台湾陈建伟探讨了具有运动依赖倾向网球爱好者的目标取向、参与动机,研究结果显示目标取向与动机因素都是运动依赖很重要的影响因子,运动依赖与自我取向、内在调节有显著正相关、与外在调节有部分正相关,工作取向、内在动机与运动依赖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26]。

Davis等人发现,男性的运动依赖倾向与完美主义及强迫性人格特质有关[27];Szabo指出运动依赖与自尊呈负相关,与焦虑呈正相关[12];Mathers和 Walker采用艾森克人格特质问卷对运动依赖症者和非运动依赖症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外向性与运动依赖之间没有高相关[28]。Pierce等人研究发现运动依赖与活动类型相关[20];Thornton和Scott研究发现,跑步依赖者与跑步的距离与频率相关[29]。

Rosa等人比较了长期久坐者、无运动依赖症者和有运动依赖症自愿者在一次最大强度运动测试后的情绪状态的差异,发现两个锻炼组的POMS的紧张-焦虑得分在运动后也明显下降,运动依赖症组更显著;运动依赖症自愿者在运动后的愤怒和总情绪失调得分也明显下降。这一结果提示,运动对于运动依赖症自愿者具有强烈的负性强化作用[30]。Aidman和Woollard采用 POMS、跑步者成瘾量表(Running Addiction Scale,简称RAS)和安静心率的测量,对运动依赖的俱乐部跑步者在一天的锻炼剥夺实验后的情绪和生理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有规律的锻炼者的运动上瘾可以缓和他们对短期剥夺锻炼活动所产生的情绪和生理反应[31]。

5 应对策略

既然运动依赖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负性影响,有必要探讨研究积极应对的方法和手段,但到目前为止,有关运动依赖应对策略或防治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见。Fisher、Wrisberg[32]和 Stetson、Beacham[33]从治疗和预防反复的角度对运动依赖进行研究,建议从天气、合理安排时间、防止独处、避免负性情绪和疲劳等方面来防治运动依赖症。Zaitz则提出四项自我帮助策略来调整运动习惯:①采用不同形式的运动来满足运动需求,避免一直从事同一运动。②在两次运动之间安排合理的休息期,以避免心理和身体的疲劳。③参与心理和社会的活动以减低焦虑和提升自尊。④尝试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放松、瑜珈、太极或冥想等[34]。

尽管国外学者对运动依赖的概念内涵、症状表现、形成机制以及应对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如运动依赖的形成机制尚有诸多疑问需要澄清,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套运动依赖的诊断标准或有效的测量工具。建议今后研究应在寻求方法学突破的基础上,医学、心理学、生理学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紧密合作,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系统的运动依赖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人们如何科学地参加体育运动,有效防止运动依赖现象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滋生和蔓延。

[1]Veale DMW.Exercise dependence[J].British Journal of Addiction,1987,82:221-253.

[2]Veale DMW.In J.Annett,B.Cripps,&H.Steinberg(Eds.),Exercise Addiction: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M].Leicester,UK: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5:1-5.

[3]Hausenblas HA,Symons DS.Exercise dependence:A systematic review[J].Psychology of Sport&Exercise,2002,3:89-123.

[4]Blaydon MJ,Lindner KJ.Eating Disorders and Exercise Dependence in Triathletes[J].Eating Disorders,2002,10:49-60.

[5]Ogden J,Veale DMW,Summers Z.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xercise Dependence Questionnaire[J].Addiction Research,1997,5:343-356.

[6]Morgan WP.Negative addiction in runners[J].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1979,7:57-70.

[7]Sachs DH,Mayer N,Ozato K.Hybridoma antibodies directed toward murine H-2 and Ia antigens.In H?mmerling G.J(eds.):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T Cell Hybridomas,Perspective and Technical Advances[M].Elsevier/North Holland,Amsterdam,1981.

[8]Iannos M,Tiggemann M.Personality of the excessive exerciser[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7,22:775-778.

[9]O’Dea J A,Abraham S.Eating and exercise disorders in young college men[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02,50(6):273-278.

[10]Davis C,Kaptein S,Kaplan AS,et al.Obsessionality in anorexia nervosa: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exercise[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98,60:192-197.

[11]Zmijewski CF,Howard MO.Exercise dependence and attitudes toward eating among young adults[J].Eating Behaviors,2003,4:181-195.

[12]Szabo A.Physical activity as a source of psychological dysfunction[M].In Biddle S.J.H.,Fox K.R.&Boutcher S.H.(eds),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London:Routledge,2000:130-153.

[13]Aidman EV,Woollard S.The influence of self-reported exercise addiction on acute emo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brief exercise deprivation[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3(3):225-236.

[14]Fisher LA,Wrisberg CA.Sport psychology&counseling:Recognizing and dealing with exercise addiction(editorial)[J].Athletic Therapy Today,2003,9(1):36-37.

[15]Thompson JK,Blanton P.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xercise dependence:A sympathetic arousal hypothesis[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1987,19:91-97.

[16]Beh HC,Mathers S,Holden J.EEG correlates of exercise depen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1996,23:121-128.

[17]Adams J,Kirkbv RJ.Exercise Dependence:A Review of its manifestation,Theory and Measurement[J].Sports Medicine,Training and Rehabilitation,1998,8(3):265-275.

[18]Christie MJ,Chesher GB.Physical dependence on physiologically released endogenous opiates[J].Life Sciences,1982,5(14):1173-1177.

[19]Smith MA,Yancey DL.Sensitivity to the Effects of Opioids in Rats with Free Access to Exercise Wheels:β-opioid Tolerance Andphysical Dependence[J].Psychopharmacol,2003,168:426-434.

[20]Pierce EF,Eastman NW,McGowan RW,et al.Plasma beta-endorphin immunoreactivity:response to resistance exercise[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1993,11(6):767-770.

[21]Pierce EF,Eastman NW,McGowan RW,et al.Resistance exercise decreases beta-endorphin immunoreactivity[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994,28(3):164-166.

[22]Hamer M,Karageorghis CI,Vlachopoulos SP.Motives for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s predictors of exercise dependence among endurance athletes[J].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Physical Fitness,2002,42(2):233-238.

[23]Cockerill IM,Riddington ME.Exercise Dependence and Associated Disorders:A Review[J].Counse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1996,9(2):119-129.

[24]Mark Hamer,Costas IKarageorghis.Psych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Exercise Dependence[J].Sports Medicine,2007,37(6):477-484.

[25]Hausenblas HA,Symons DS.How much is too much?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xercise dependence scale[J].Psychology and Health,2002,17(4):387-404.

[26]陈建伟.休闲网球运动者目标取向、运动动机与运动依赖相关研究[D].台湾国立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7.

[27]Davis C,Brewer H,Ratusny D.Behavior frequency and psychological commitment:Necessary concepts in the study of excessive exercising[J].Journal of Behavior Medicine,1993,16,611-628.

[28]Mathers S,Walker MB.Extraversion and exercise addiction[J].Journal of Psychology,1999,133(1):125-128.

[29]Thornton EW,Scott SE.Motivation in the committed runner:Correlations between self-report scales and behavior[J].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1995,10:177-184.

[30]Rosa DA,Mello D,Marco T,Negrao AB,Souza-Formigoni D,Maria LO.Mood Changes after Maximal Exercise Testing in Subjects with Symptoms of Exercise Dependence[J].Perceptual&Motor Skills,2004,99(1):341-353.

[31]Aidman EV,Woollard S.The influence of self-reported exercise addiction on acute emo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brief exercise deprivation[J].Psychology of Sport&Exercise,2003,4(3):225-236.

[32]Fisher LA,Wrisberg CA.Sport psychology&counseling:Recognizing and dealing with exercise addiction[J].Athletic Therapy Today,2003,9(1):36-37.

[33]Stetson BA,Beacham AO,Frommelt SJ,et al.Exercise slips in highrisk situations and activity patterns in long-term exercisers:An application of the relapse prevention model[J].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5,30(1):25-35.

[34]Zaitz D.Are you an exercise addict?[J].Idea Today,1989,7:44.

Advances of Researches on Exercise Dependence

SUN Yunxia,QIAN Qiang
(P.E.School,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Liaoning,China)

Exercise dependence is a topic gotten more attention in research field of sport psychology in recent years.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concept of exercise dependence,symptoms,mechanism,coping strategies and related researches,in order to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studies on exercise dependence in China.

exercise dependence(ED);symptoms;mechanism

G804.82

A

1004-0560(2010)03-0047-04

2010-04-03;

2010-05-25

孙云霞(1966-),女,讲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

责任编辑:郭长寿

猜你喜欢
依赖症负性个体
十二星座有哪些依赖症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摆脱依赖症
你有手机依赖症吗?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