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体育课部,湖北 武汉 430073)
武汉市休闲体育产业的SWOT分析
史 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体育课部,湖北 武汉 430073)
利用SWOT方法分析了武汉市休闲体育产业,指出现阶段武汉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优点是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政府的支持、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较好的体育基础设施;劣势是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缺乏、法律法规不健全;面临的机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武汉市城市圈建设、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挑战是缺乏相应的体育产业品牌、与发展中国家差距较大以及后奥运时期和金融危机条件下的低谷效应。并对武汉市休闲体育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休闲体育;SWOT分析;体育产业
Author’s address Sport Dept.,South Central Finance and Regulation Univ.,Wuhan 430073,China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提出,是把组织的优势(Strengths)、弱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分析综合在一起,构造SWOT矩阵。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结论的分析方法。
2.1 经济稳定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进入21以来武汉市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经济运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从宏观经济运行层面上看,宏观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是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2000年武汉市和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206.84亿元和99241.6亿元,截止2007年武汉市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141.9亿元和251481.2亿元,比2000年依次增长了160.34%和153.47%。可见武汉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要好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是武汉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优势,能够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必要的基础设施。
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居民财富的增长才是推动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从横向方面来看,武汉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武汉市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6760.68元和15082元,分别比全国同期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出480.79元和7224元。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全国同期水平高出481.83元和16556元。从纵向方面看,武汉市居民在进入21世纪以后,收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截止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次为14357元和3550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12.37%和135.38%。收入的提高必然伴随着消费结构的改善,这使居民对体育用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随着双休日的出现和国家对公休日的不断调整,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进一步参与、观赏体育运动,进行健身娱乐,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2 政府对体育事业的重视
2003年湖北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湖北省体育事业的目标任务,并指出要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开展具有湖北特色的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全面启动“湖北省全民健身朝阳工程”,加速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并于2004年9月24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这一系列措施都无疑会提高武汉市居民的对休闲体育的参与程度,并大大提高休闲体育的社会认知程度,进而促进休闲体育的发展。
2.3 广泛的群众基础,观念的改变
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过去,在收入不高且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也不多的情况下,武汉市居民休闲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看电视、探亲访友、逛街购物等,随着收入的提高,休闲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增多。同时,武汉市民在休闲观念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越来越注重将休闲方式与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联系在一起,年轻人还越来越重视追求休闲方式的时尚性和个性。于是,更多的人就选择了自由度高、随意性强的体育运动来作为自己的休闲方式,到保龄球馆、游泳馆、羽毛球馆、网球馆、瑜伽健美俱乐部等运动场所消费的人络绎不绝。老年人则更愿意选择在江边、公园、居民小区内唱戏、跳交谊舞、老年迪斯科、扇子舞和扭秧歌。到2005年12月,武汉市登记的大众体育协会已经有23个,主要涵盖桥牌、搏击、棋类、武术、马术、球类等多个方面。体育的广泛群众基础,市民休闲观念的转变,成为武汉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一大优势。
2.4 体育休闲资源丰富
被誉为“九省通衢”的武汉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文化实力雄厚,海陆空交通方便,旅游基础设施较好,体育休闲正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在全市各地建有大量体育旅游设施,如水上中心、保龄球馆、棋牌室、射击馆、射箭馆,以及一些旅游景区的游乐设施。以武汉市全面健身活动中心为例,占地745亩,总建筑面积达6.4万m2,建设投资规模已达7.3亿人民币。共包含足球、篮球、高尔夫等7个室外项目,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池等9个室内项目,以及试驾跑道等4个其他项目。
3.1 管理水平不高,休闲体育产业效益不佳
由于武汉市休闲体育产业起步较晚,有关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经营管理人才较少,因此,整体管理水平不够高。另外,武汉各大休闲健身场所在收费上也是参差不齐,存在很大差异,有些甚至在收费上比同类健身场所高出上百元。在收费标准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消费者难以辨清产品质量的同时,也难以对某一产品树立长远的消费信念。因此,目前武汉市各大休闲体育健身场馆的经营效益都不是很理想,个别经营单位甚至出现长期亏损的状态。
3.2 休闲体育人才匮乏,消费者需求难以满足
虽然,国内体育院校均已建立了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专业,一些综合性的大学也设立了相关专业,但由于学生毕业时间较短,专业设置的成熟与否还有待市场的检验。整体上说,目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不是专业人才。从事休闲体育运营的人才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退役的运动员或教练员或原来的体育行政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占大部分;另一种是原来从事别的行业的商人,他们往往不熟悉体育这个特殊的市场。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体育管理干部大部分是60和70年代的行政管理人员,从年龄和知识结构来看,这部分人日趋老化,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不够。
3.3 体育产业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是围绕竞技体育来设置机构、配置资源、制定制度和规则,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休闲体育产业法规,大多的有关体育产业法规都只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综合性规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制定有关实施细则。同时,由于休闲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体育产业实践的发展,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管理办法还没有细化,管理机制还未形成。
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不仅仅单纯地指我国人均收入的提高,还意味着我国人民在消费结构上发生巨大的变化。据武汉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27%,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这一系数还将继续较低,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将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生活的休闲性。这无疑为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4.2 武汉市“1+8”城市圈建设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和成都与重庆之后成为第4个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它的获批,势必将武汉市视为主体,发挥其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同时增强武汉城市圈内“1+8”城市在文化、科技、教育、体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的关联度,通过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这无疑会给武汉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大众休闲体育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4.3 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机遇
自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武汉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群众的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群众体育社会化、普及化和大众化。
国家体育总局于2006年3月20日的通知中再次提到:为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决定“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组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届时举国上下必将掀起一股健身的热潮,与这股热潮相对应的相关设施及体育用品的需求则会有明显增加,这对武汉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必将是一个绝好的机遇。
5.1 缺乏知名的休闲体育品牌
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休闲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休闲是经济发达和人们日渐富裕的产物,休闲己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而在武汉市2007年的体育文化卫生总产值仅为36.12亿元,仅占武汉市GDP的1.15%,还远不能说已成为武汉市的支柱产业。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武汉市休闲体育产业缺少相应的品牌。到目前为止,除了极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生产,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发展缺少可持续性活力,市场竞争力不强。体育相关产业开发不够,体育健身器材、体育食品、以及球迷用品等的生产经营规模小,档次底,价格偏高,没有形成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以运动品牌为例,广东省有在全国体育市场占有举足轻重位置的“健力宝”体育饮料系列,“李宁”体育运动服装系列等大型企业,福建省有安踏、特步、361、匹克、贵人鸟、德尔惠等品牌,青岛市有双星等品牌,而武汉市以及整个湖北省却没有国内知名运动品牌。
5.2 加入WTO带来的挑战,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存在差距
我国的体育产业化虽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还未充分显示其巨大的拉动效应。与国外体育产业相比,在整体规模上、商业化运作水平、产品结构、吸纳就业能力、体育法律法规等许多方面差距很大。加入WTO后,外国体育企业势必利用他们的资本、管理技术的优势占据中国体育市场的大量份额,我国体育政策法律滞后,不能与国际接轨,同外国企业相比,我国体育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与国外同行差距较大。随着市场的扩大,国内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尤其是那些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5.3 后奥运时期的低谷效应和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
随着残奥会圣火的熄灭,中国开始步入后奥运时期。从1964年以来先后举办奥运会的7个国家的案例看,这些国家在奥运会举办当年 GDP增速平均提高0.85个百分点,奥运会次年 GDP增速平均降低2.4个百分点。为预防后奥运时期体育产业走向低谷,我们应在体育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做出必要的准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武汉市城市圈建设、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契机,居民收入的提高、政府的支持、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但是,体育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缺乏、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体育产业品牌、与发展中国家差距较大以及后奥运时期和金融危机条件下的低谷效应等问题。因此,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应充分利用国内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加强政府规制的保障力度,适当对休闲体育产业倾斜,针对体育产业法规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制定体育项目经营市场准入标准体系,消除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并着手为后奥运时期和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体育产业发展做出全面的规划;利用武汉市高校聚集的优势,以武汉市高校为依托,培养一批经营休闲体育产业的专业人才,了解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特征,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消费,规范休闲产业市场,减少盲目性,引领休闲体育产业向着快速、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根据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开发设计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品,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的同时,采用有效的营销策略将产品推销出去,进而建立相应的休闲体育品牌。
[1]刘华平.21世纪初的中国休闲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3):15-16.
[2]金宗强.天津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SWOT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7):44-46.
[3]胡笑寒.基于钻石模型的中澳休闲体育产业现状[J].体育科研,2009,30(1):53-56.
(2010-04-11收稿)
SWOTanalysis of recreational sports industry in Wuhan//
SHI Zhe
Using the method of SWOT analysis,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creational sports industry in Wuha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increasing income of the Wuhan people,support form the government,mass sports basis and good sports infrastructur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creational sport but there are problems of unsatisfactory management, insufficient talents and incomplete regulations.There are opportunities of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city circle and sports fitness project while there are challenges of lack of sports brands,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financial crisis.The paper also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recreational sports development in Wuhan.
recreational sport;SWOT analysis;sports industry
G80-05
A
1672-268X(2010)04-0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