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华
干部教育的教学设计应处理好的关系
○肖小华
教学设计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遵循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而且要从干部教育的特点和学员的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因而干部教育的教学设计首先要体现党和国家对干部教育的意志,体现党和国家对领导干部素质的需求。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一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势必是一个失去方向性和全局性的设计,这样的培训也是没有意义的的培训。同时教学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学员,学员的实际需求对教学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教学设计者还须认真分析学员的培训需求和动机。由于学员的工作岗位、专业知识、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的差别,决定了干部教育需求多样性和差别化。教学设计者要善于从学员的个性需求中寻求共性,并把这种共性与党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使之渗透、融合、体现到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组织形式的等设计之中。
当前我国的干部教育主要是短期培训,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而展开。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法。因而干部教育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培训主题为中轴,围绕主题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科学的教学设计,其培训主题和课程之间应具有较强内在的逻辑关系,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如果说主题是“神”,那么课程就是“形”。二者的关系必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因此课程设计是以教学主题为枢纽,而不是简单的堆砌、拼凑和叠加课程。其次课程与课程之间也应有主次关系、层次关系、递进关系等内在的关联性。再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不管是专题培训班还是专题研讨班,其课程内容都须突出其实践性,理论性和学术性不应过浓,更不能把培训班办成一个学术研究会或论坛,因而课程设计突出其现实性。
没有宽度(广度)的教学,必然是机械、乏味的教学;没有深度(厚度)的教学,必然是平庸、表层的教学。深度和宽度的均衡分布,是最有利于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干部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其培训对象大多数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但他们的学科背景、工作经历、兴趣爱好乃至政治前途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对教学宽度和深度的要求很难达到统一,致使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很难把握其深度和宽度的关系。如果只注重教学内容的宽度,对没有相应知识背景的学员而言,听起来是通俗易懂,但对已有相应知识的学员而言,听后则不解渴,觉得深度不够;反之亦然。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一是在内容上要淡化其理论性,增加其实践性、前瞻性。二是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打破传统教育中学科和专业界限,实现多学科、跨专业的有效整合,是干部培训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条成功经验。三是在形式上要减少灌输式教学,增加研讨式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和学学相长,如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四是在教学组织上可实行小范围内的分类教学,对学科背景或个人培训需求相近的编成一个组或一个小班进行教学。
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如何把握好二者的关系?一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教学形式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依据,理性对待,切不可为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本末倒置,走到追求形式的极端。二是教学形式的设计还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有些教学形式虽然直观、生动、形象,也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但授课教师可能不适应这种教学形式,如年纪比较轻、资格嫩的教师就不宜担任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不强的教师就不宜上案例教学。三是对特定场合的教学要加强组织和管理。在一些特定场合,教学形式本身也是教学内容,如组织学员到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宣誓,向革命烈士默哀、鞠躬,这种场合的教学,其形式与内容是同等重要,二者间不可偏废。
学员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类。所谓外部环境,主要是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社会团体环境、地域文化经济环境等。所谓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培训环境(如培训的季节和时机、周边环境、校园文化、学习场景、学习组织、学习气氛、人际关系)和学员的自身环境(身体状况、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干部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其开放性程度相对更高,因此,外部环境的社会导向和规范性更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分析预测外部环境对所有培训过程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设计如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消除或避免不利的外部因素,以实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内部环境的内在逻辑性及优化问题,如什么时候学、哪些人在一起学、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怎样学。只有把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处于一个系统之中,充分体现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原则,才能使教学设计更科学化。
教学实施者如果不了解设计意图,不明白所授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及与其它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明白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与其它教学活动的关联,也不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那么培训的实施者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可能游离于教学目标,从而使培训缺乏针对性,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教学内容呈现杂乱、内在联系模糊、重点不突出,平均使用力气等现象。因此教学设计者必须把教学设计的思路、目的、目标、内容、时间分配甚至方法准确无误地告诉培训的实施者,使他们明确每门课程和每个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范围,而不是简单地发号司令。同时教学设计者要认真听取教学实施者的意见建议(如一些课程的研究前沿、授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教学目标的差距)以便对教学设计作出修改、补充、完善。
教学设计固然要预测教学中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减少或避免那些不稳定因素对教学的干扰,但由于教学设计一般在教学过程进行之前完成,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始终存在着分离的问题(即使是一份最佳的教学设计也不能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能彻底消除教学中的不稳定因素),因而教学实践与教学设计出现偏差也是一种常见的客观现象。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加强调控,使教学进程更好地朝教学设计的目标发展?一是教学设计完成后应反复推敲核对是否有偏离目标的环节,并对可能偏离教学目标的环节做好预案;二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认识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形成,教学设计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设计时对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不宜设计得太细太具体,应给予一定的自由空间。三是如果教学进程与教学目标出现偏离,必须实行教学调控,如变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调整教学顺序和时间分配、更换教学组织者或实施者等等,则调控后仍应保持教学设计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层次性。
(作者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 李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