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脚起源与传承研究综述

2010-12-01 04:02张胜久
武术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拳种中国武术流派

张胜久 马 剑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6)

戳脚起源与传承研究综述

张胜久 马 剑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与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有关戳脚起源与传承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得出目前关于戳脚源流传承的问题尚未获得较为统一的说法,需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考证力度,为戳脚能够申请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员打好基础,从而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戳脚 起源 传承

戳脚,是最早流传于河北饶阳、蠡县一带的著名传统武术拳种,被誉为“腿功之杰”。它经历近一百五十年的传播与发展,现已成为一个传承稳定、流派众多的优秀拳种。随着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施[1],“少林功夫”、“沧州武术”、“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等都相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当中,一场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正在全力开展起来。而作为“北腿代言”的戳脚,也有意申请成为名录中的一员,但这就要求该拳种必须符合相关规定才能申请成功。综观戳脚的诸多文献资料,对于其起源与传承问题可谓百家争鸣、各有说词,终究没能达成较为一致的共鸣。为了戳脚今后的普及与发展,必须对其起源与传承进行更为细致的调查研究,以便清晰地掌握与了解其源流传承情况。

1 戳脚诠释

目前关于戳脚的定义与介绍有很多,观点上不尽相同。究其原因:(1)该拳种流派分支众多,如河北戳脚、北京戳脚、东北戳脚或戳脚翻子、地宫戳脚、地行戳脚等,且每个流派都各成体系,因此对戳脚的诠释也各说其词;(2)每位流派传人对戳脚的定义都持有不同看法,导致在理解上难免会有偏差;(3)该拳种科研现状有待完善,只有少数科研组织与部分相关文章和专著问世,故在文字解释上也有待考证。综上所述,如对戳脚做一明确定义并非易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戳脚是一门以腿功和脚功见长,发源于我国北部的传统武术拳种。如刘景山曾这样阐述:“戳脚是一种拳脚并重、腿法突出、内容丰富、技击性强、攻防结合严密的传统拳术[2]。”而刘学勃也提到“戳脚拳手脚并重,突出腿法,动作舒展,架势较大,攻防方法明显,硬攻直进,放远击长”等风格特点[3]。且康戈武也对戳脚做了简明的解释:“戳脚是一种以腿法为主的拳术[4]。”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戳脚:它是我国北派优秀武术拳种之一;有拳脚并用、注重腿法、风格突出、内容丰富等特点;被武术界尊称为“北腿之王”;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传统武术拳种。

2 戳脚起源与传承相关文献的分析

2.1 戳脚的起源存在争议

综观一些优秀武术拳种,无不各自具有与之相应的起源历史和资料,根据这些史料可以有序地分析其历史传承情况。因此,掌握一门拳种的起源问题意义重大,对于戳脚也不例外。以往戳脚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对其技击风格、特点等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对该拳种起源情况的研究,但明确戳脚的起源又有助于对戳脚源流问题的解决,因此应该首先探讨它的起源问题。关于戳脚的渊源远可追溯到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5],即在该书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将门神”中写到戳脚的代表技术“玉环步、鸳鸯脚”,因此它的历史可至少追溯到元末明初。但也有文献表明自宋代中国武术就分立门户,而戳脚拳属温家流派,称枝子门,属少林宗法,是十大拳种之一,自宋朝已形成,盛行于清代。还有文献也谈到了不同观点:戳脚的起源不详,然首见于史料的是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记载“……腿可腾飞,而其妙也:颠翻倒插,而其猛也……”,另有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一段写到“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时的真才实学”,从史料上看,玉环步、鸳鸯脚及颠翻倒插都是戳脚中的技法,不难说明戳脚早在宋代就广为流传[6]。且在《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对戳脚的起源也模糊提到“相传起源于宋代”,但是却重点阐述了《太平天国野史》中记述太平军石达开对敌时,“俟敌踵至,疾踢其腹脐下,如敌劲,则数转环踢之”,亦似玉环步、鸳鸯脚的打法。综合上述文献可以分析:(1)戳脚的起源在宋代与明代之间,但具体时间未能明确;(2)武松此人是否为虚构?如不是虚构,可以看出戳脚在宋代已经很有名气;(3)如武松此人乃施耐庵所虚构,可以推断戳脚的起源应该在明代前后,而因当时戳脚的巨大影响才得此构思。总之,在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之前,关于戳脚的起源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2.2 戳脚创始人有待考证

戳脚为何人所创目前仍需进一步考证,虽然有些专家学者对此已得出部分结论,但靠史料来推测仍留有疑问。当前对于戳脚的师承关系主要存有两方观点:一方认为戳脚是由太平军战将赵灿益,号赵洛灿(又称老灿)为戳脚第一代祖师而依次流传;另一方认为清朝“天理教”农民义军将领冯克善(曾化名赵灿章、韩禄马、冯凯克、冯克敏等)为戳脚的开山祖师。然而,赵洛灿与冯克善是否同为一人至今无人考证,但从目前的相关文献中可以得出一些规律。如有文献谈到:“赵洛灿,为河北宁晋县人,其父为清朝官吏,为官时好从武技高强的人中学习武功,所得均传给赵洛灿[7]。”也有文章说到“戳脚,系北方拳种。据传太平军战将赵益灿隐居河北饶阳时,将此拳传留当地[8]”。还有文章叙述:“如赵洛灿,擅精多种拳械,融汇贯通,终于创编了极富特点的戳脚拳械。他曾是太平军李开芳的部将,武功盖世,英勇善战,攀城越池,如履平地……[9]”。另有《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一书在介绍戳脚时也说“太平军林凤祥部北伐失利后,战将赵灿益隐居河北饶阳一带,将‘戳脚’传给段老绪(永和)[5]”。而关于冯克善,《河北武术丛书(一)戳脚》一书前言中说到“戳脚拳术是农民起义领袖武术大师冯克善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河北饶阳、蠡县创立的一个优秀的传统拳种”,且在该书附录二中详细介绍“冯克善,河南人(生卒年月不详),是天理教农民起义领袖人物之一,精通武艺,英勇善战……冯克善在起义失败后并没有死,匿于河北饶阳段君道村段绪和处,经段联络先在饶阳桑园一带授徒……[2]”。此外,冯克善的许多别名也在该书出现,如法明、法净;赵灿章,号老灿;冯凯克,字克敏等。同时李尚英也谈到“冯克善是河南滑县人,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嘉庆十九年初(正月)(1814年)被清廷处决[10]”,以及有史料亦记载天理会起义失败后“白阳、白莲、八卦等教,传徒为首者处以绞刑[11]”,当时冯克善领导的武卦是天理教起义的主要军事力量,因此可以推算其应是当时的首领而被处以绞刑。还有《中国武术史话》一书中也写到,“据清代《蓝口外史靖逆记》记载关于冯克善的史料:‘善骑射,尤精枪法。嘉庆丁巳(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徒手搏击,数十人无敢近者’[6]”。再有《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在介绍梅花拳时也提到了冯克善:“清康熙年间,曾为京营都司的武探花杨丙(河南滑县人),即以梅花拳授滑县朱兆村齐大壮,齐传同村人唐恒乐,唐传冯克善[12]。”此书把冯克善列为了梅花拳第四代传人。

创始人是研究武术拳种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模糊不清则会出现以假乱真、扭曲拳史等问题。因此,根据上述文献可以分析:一、冯克善与赵洛灿不是同一人;二、关于赵灿洛的资料较少,且一些作者都未提及该人历史,可以看出赵洛灿为戳脚创始人的相关史料并不多见;三、关于冯克善的文献很多,但其是否为戳脚创始人也有待考证,因为根据文献可推测冯克善在嘉庆十九年初已被朝廷处决,是不可能将戳脚拳编创与流传下来的。以上这些疑点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2.3 带艺投师对戳脚传承的影响

带艺投师即一些武术拳师本身已具备一门武功,而又拜于其他流派门下学练该派武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影响,这种行为在我国古代是被杜绝的,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在挖掘和整理优秀武术拳种时解除了这样的思想束缚。此后,带艺投师的行为丰富了戳脚门的发展,对戳脚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戳脚翻子就是由戳脚拳与翻子拳二者的练习者相互交流而得以诞生;但带艺投师又对追溯戳脚的师承关系造成了一定影响。如一些优秀武术拳师与专家,精通于各门各派拳术,且在每个拳种的师承表中都留有姓名,这就对研究与分析其师承表时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拳种的传承顺序出现混乱,从而无法对“正宗”的传人进行排序。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确定带艺投师的概念,即“投师”不一定为“拜师”。如有史料记载冯克善的拳术中有梅花拳的成分,但这并不能表明冯克善就肯定属于梅花拳系传人。因为清代民间不仅有许多种拳会,如义和拳、梅花拳、红拳会等,而且它们之间经常互相渗透。即如果两人在比赛中相斗,其中一人明显超出另一人,那么败者希望立即拜胜者为师以学其高超技艺,冯克善拜唐胡子为师即如此[13]。因此一个拳师的师父往往有很多,拜谁为师并不等于参加谁的拳系,精通某一门派的拳术也未必是其嫡传弟子。如东北戳脚、翻子大师于伯谦就十分精通戳脚研究,他曾撰写的《戳脚》一文还被收录到《中华大百科全书》当中,在戳脚界可谓享有盛名。但在刘学勃《戳脚汇宗》一书的戳脚师承中并没有提到于伯谦的名字。我们不能单凭“带艺投师”、“精通此拳”等说法,就断定一个拳师是某拳种的传人。戳脚中就存有这种现象,从而影响了其源流有序的师徒传承关系。

2.4 戳脚各分支流派对其传承的影响

当前戳脚的分支流派众多,基本都各成体系,且在科研成果上有此现状:蠡县戳脚界出版了《河北武术丛书(一)戳脚》一书;沈阳于伯谦所作《戳脚》一文被收录进《中华大百科全书》体育分册中;北京戳脚流派吴斌楼的弟子也有较多关于戳脚的著作问世,而作为发源地的饶阳戳脚界在这方面的作为却少之又少。因此,根据该现状分析其对戳脚传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由于各分支流派都较注重自身发展,把戳脚的师承关系硬往自己流派拉拢,以宣扬自己的流派是“真传”,这无疑对戳脚这门拳种的正确传承顺序造成了严重扭曲,加之该拳种相关历史记载模糊,更使一些有机可乘的拳师伪造拳谱与族谱,其严重性不可忽视。如有研究表明:中华民国时期出版的武术书籍不下千种,但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失真,其原因是写书的人都想把自己的师承和门派写得好些,为此他们不惜把不利于他们的史实抹去,夸大成绩,或者假托英雄、伟人为其门派的开山祖师,捏造传说,这类事情屡见不鲜。这种上一时代且不科学的倾向,虽然不断受到猛烈的批判并被击破,但仍有部分人至今固执此见[14],这不得不引起众人的反思。流派众多、分支广泛对于一门拳种的发展固然是一件好事,如被誉为“世界第一健身运动”的太极拳现在已萌发出很多流派,但太极拳的起源与传承并没有因为众多流派的出现而被扭曲,这就表现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如果因为流派的丰富与延伸,而破坏了一门拳种应有的源流与传承顺序,最后的结果也会得不偿失。因此,戳脚作为北派的优秀拳种之一且为“北腿”的主要代表,必须采取一些手段与措施,遏制各分支派别对其源流与传承造成的不良影响,防止扭曲历史的情况发生。

2.5 关于戳脚师徒传承表的分析

表1 戳脚师徒传承对比表

关于戳脚师徒传承顺序的详细资料目前并不多见且又缺乏系统研究,可谓是一个科研难点和空白点。但目前也有少许文献做了相关调查与研究,可以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一些相关信息:即在《戳脚汇宗》一书中未提到冯克善,而把第一代传人称为赵灿益,号赵洛灿,而其他几代传人同《河北武术丛书(一)戳脚》中近似;在河北肃宁流传的戳脚族谱以及《河北武术丛书(一)戳脚》中都谈及冯克善为创始人,但其他几代传人有不同之处;从以下三份文献中可看出每个师徒传承表里都提及河北蠡县赵锻庄刘观澜、魏洛(老)芳、刘振江、刘景山等人,可见河北蠡县的戳脚传人在戳脚师承表中占有一定地位,因此,与之相应的文献资料也就显得比较真实可靠。(见表1)

3 结语

要明确戳脚的起源与传承问题,就必须挖掘和寻找更多有力史料和经过证实的相关信息,为戳脚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到:(1)对戳脚起源地且相关文献资料较少的河北饶阳、蠡县等地区进行问卷调查或实地考察,以便能从一些曾经历过身传口授的老戳脚拳师处得到更为有力的信息;(2)加大对戳脚各分支流派的指导,使其认识到源流清晰是戳脚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先决条件,并对各分支派别进行汇总,统一制定相关政策,做到“一总多分”,以保证戳脚能够较为系统的发展;(3)重视起戳脚“申非”的相关工作,重点以我国北部一带的戳脚流派,尤其是具有最根源的河北蠡县戳脚传承支脉为主,这样会更容易被国家文化部所接受。只有戳脚被正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中,才会更有利于其今后的传播与发展。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S].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2).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刘景山.河北武术丛书(一)戳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4]刘学勃.戳脚汇宗[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6]赵国庆,张克俭,张淦昌.中国武术史话[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7]彦 博.戳脚翻子拳师承及传人[J].中华武术,2000(5).

[8]戳脚拳源流与分布[EB/OL].中华武术官方网站(名家名拳栏目).

[9]范智展.戳脚一枝花,燕赵大地群英会——蠡县戳脚翻子拳协会成立侧记[EB/OL].博武网.

[10]李尚英.试论清代前期的离卦教[J].明清论丛(第二辑),2001.

[11]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2]张耀庭,李 杰.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3]李尚英.对义和拳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学习与思考,1982(6).

[14]松田隆智.中国武术史略[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Review on the Origin and Inheritance of Chuojiao

Zhang ShengjiuMa Ji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16)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the paper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related documents about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Chuojiao,and have drawn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not an unified statement for bear and development,so the related departments should do further textual research,and lay a firm foundation for being one of the list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o that help it have a rapid and better development.

Chuojiao origin inheritance

G85

A

1004—5643(2010)01—0041—03

1.张胜久(1986~),男,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实践。2.马 剑(1973~),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

猜你喜欢
拳种中国武术流派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