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军李 洋
(1.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2.内蒙古赤峰学院体育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蒙古拳科尔沁地区之考究
唐立军1李 洋2
(1.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2.内蒙古赤峰学院体育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蒙古拳是蒙古族特有的拳种,以滑步为核心步法,在河南镇平王氏家族传承。蒙古拳在蒙古族地区是否有传承?文章通过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蒙古族最集中地区内蒙古科尔沁地区进行研究,对蒙古族拳在蒙古族地区绝迹的原因进行归析。
蒙古拳 科尔沁 考究
少数民族或多或少都保留有独具特色的武术内容,通过查阅研究资料和历史文献可以发现,人们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相对滞后和无序,对于活跃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传统武术套路的考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蒙古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其兵器、技艺也很有特色,可以说是中国武术中一个有独特风格的技术体系。同时,受到各民族的武术文化的冲击,不断的吸收来自各民族的武术和技能。蒙古拳是一种稀有拳种,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和“长兵、劲弩”运用的征战中创造出的一种武术技能。然而,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其习练者在河南省镇平县蒙古族地区,其视频资料现存于河南省洛阳档案馆。蒙古拳源何不在蒙古族地区广泛流行,而在河南省镇平蒙古族地区,其缘由有学者给予分析。笔者怀有疑虑,选取蒙古族集中地区科尔沁,进行走访调查。深入研究蒙古拳在蒙古族集中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蒙古族善骑射、善跤术,其拉弓射箭的劲力训练方法和跤术身法及二者训练意识被后世运用到拳术训练中,从而形成了蒙古拳的独特风格。
蒙古拳的内功修练核心是“口劲”练习为主,附以神鬼大法调息、调气、调神。经常练习“口劲”会形成胸空腹实,丹田盈满,气流滚动,小腹内时常发出声音,两三米之内的人都能听到。拳谚道:“自古拳术无双传,阴阳二字紧相连,有人解开呼吸意,打遍天下是真拳。”
蒙古拳以滑步为基本步法,也是其核心步法,以滑步掌为身法和手法,借势转化成滑步掌走三角、滑步掌加七星(即头、肩、肘、手、膝、胯、足)、滑步掌走S、滑步掌加勾踢、滑步掌加挂脚、滑步掌加摆脚、滑步掌加弹踢等招势。
研究蒙古族传统武术之嬗变,科尔沁地区以地界之独特,蒙古族数量之重、游牧文化之深沉,成为学者的首选地区。科尔沁地区的蒙古族传统武术的兴衰、更替在很大程度上的映射出蒙古族传统武术之传承与发展。
关于科尔沁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东汉末年和西晋时期,中原内地人就称科尔沁地区的人为“火儿慎”,这是鲜卑语,意为“弓箭手”、“射雕的人”,到了北魏时期,“火儿慎”逐步从特指的人群转向地域的名称。一般来说,历史上的科尔沁地区是东起嫩江、伊敏河,北及蒙古高原东南部,包括大兴安岭中部山脉南北两侧,南到辽河、柳河、大凌河流域,西至西拉木伦、老哈河流域。面积大约是45万至60万平方公里。据史料记载,东胡、乌桓、鲜卑、柔然、敕勒、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先后活跃在这片土地上。13世纪以后,蒙古人彻底的控制了科尔沁地区。
经过漫长历史变迁,今天的“科尔沁”已不仅仅是人称、地域名称这么简单,它更多的融入了历史和文化的内涵。科尔沁地区已成为一个文化概念,一个区域品牌。其地理位置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通辽市及周边部分地区。蒙古族人口约140万人,占总人口的45%,约占内蒙古蒙古族人口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全国和全区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毫不夸张的说,科尔沁地区蒙古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缩影。
据史料记载,元代,蒙古人征服契丹人、女真人和汉族人等,把东胡、乌恒、鲜卑、契丹、女真的世居地(今天的科尔沁草原)变成了蒙古族的永久家园。众所周知,蒙古铁骑是蒙古人征服世界的强有力的武器。“骑射”是其要的武术技能。“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1]1975年在科尔沁地区(通辽市及周边地区)科左中旗敖包苏木西腰伯吐村发现一座古城,专家考证是元代折连怯呆儿千户所故址,在城内出土大量的遗物。其中出土大量的铜铁器,其弓箭头呈程式形式,打造的已经很精良。可见,当时科尔沁地区的射艺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另外,从科尔沁的名字由来也足以推断,当时的科尔沁草原射艺十分繁荣。而拳术在当时被称为“假势合”、“套子”,在蒙古文献记载中没有见到有此字样。
为了解蒙古拳在蒙古族最为集中的居住地科尔沁草原的传承状况,特制定问卷经专家信度和效度审核后进行发放。采用判断抽样方法,根据文献资料了解科尔沁地区各市区旗县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经济文化背景,选择该地区的库伦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扎鲁特旗、科尔沁区进行调查。考虑到个别家长文化水平和语言不通的情况下,采用学生与居民共同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以便较好的完成调查结果。调查问卷共计发放600份(居民300份,学生300份)问卷。每个地区选取一所学校,抽取一个班级随机发放50份给学生,50份给群众(学生家长),让学生带回给家长填写。回收问卷565份(居民286份,学生279份),回收率94.17%,剔除无效问卷21份,有效问卷为544份(居民277份,学生267份),有效率为90.67%(见表1)。
表1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n=600)
分别以“你是否知道蒙古族武术?”“你是否熟悉蒙古拳?”“你是否习练过蒙古拳?”为调查内容,进行问卷调查。
图1 是否知道蒙古族武术
调查过程中,89.1%的蒙古族群众不知道蒙古族传统武术,10.8%的群众听说过而没有见过,只有10.9%的群众知道蒙古族传统武术。而在针对知道蒙古族传统武术的群体中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时,98.9%的群众不知道蒙古拳,1.1%的蒙古族群众知道蒙古拳,但不能说出具体内容。
图2 是否熟悉蒙古拳
笔者走访科尔沁地区过程中发现,除了现行国家武术管理中心推广的各式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外,许多传统拳种也活跃在科尔沁地区,并且被蒙古族及生活在该地区的各族人民所接受。具有典型代表的拳种有天津的拦手拳、沈阳的白猿通背拳、山东的螳螂拳、八卦掌、五形八法等。各类拳械或由本土或由外人传入科尔沁地区。如:八卦掌由科左后旗三中教员刘世君先生得董海川一门亲传而后带回科尔沁草原。拦手拳是北方的一种拳种,由天津知青王凤柱先生带入科尔沁地区,并执教三十余年,其操拳在当地传播最广。白猿通背拳由沈阳知青周传四传入科尔沁地区,等等。
从文献资料和针对蒙古族最为集中居住地区的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蒙古拳在科尔沁地区已经绝迹。蒙古族特有拳种——蒙古拳在河南省镇平县王氏家族传承至今,为何在蒙古族集中地带消失,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归因。
1368年,明王朝建权,蒙古族被视为敌对视力,明政权极力压制和迫害蒙古族人民。蒙古族经济极速衰退,在明王朝经济昌盛时期,而蒙古族经济却处于不景气时期。“套子”“套路”虽始于宋代,但盛于明清。经济衰退和战后的不安定导致蒙古族武事也一度衰亡。
由于明王朝的建立,蒙古皇子滞留中原,隐居于民间,数百年来繁延生息,形成了镇平、邓州支脉的蒙古族支系。《南阳民族宗教志》记载:“蒙古四皇子铁木花儿夜潜镇平晁陂镇改姓王姓隐居,单传四世,至五世王东溪生四子,其中三个儿子的后代分散在镇平、邓县(今邓州)等地。”早期的蒙族祖先墓碑上只有“王公之后”四字,只有二世祖的墓碑上文字较多,此碑立于明嘉靖十一年,清咸丰六年重刻,文词虽隐讳,但大意却明显记录着他们是元代(皇族)后裔。在王姓家族中,广为流传的祖先牌位对联的横额是“我祖是皇”。在清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加强对汉人和南人的统治,实现民族霸权,曾大力抬高蒙族的社会地位,蒙古族的僧格林沁就是握有重兵权的代表人物。捻军起义时,担任剿捻总指挥的僧王(僧格林沁)到南阳后,曾晓喻大众,访寻元代(皇族)之后。后因僧格林沁在战争中阵亡,这次访查没有再进行下去[2]。蒙古族皇氏在中原居住,为蒙古拳的传承奠定基础。蒙古帝国被灭,其族人不甘于做亡国者。隐居中原,发展武事,等待时机,其武术套路演化而来是可能的。
冷兵器时代结束,生活在北方蒙古草原上的蒙古牧民由游牧生活转向农牧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负重、运输以马为主要代步工具为拖拉机、汽车等现代化化交通工具所替代。马的使用频度大大减少,马的功能从军事作战之需要发生转变,单一的走向驯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退居到第二位。蒙古族下马成为历史的必然,长兵、劲弩也相应成为室内装饰。赛马也只能作为一种蒙古人的体育赛事举行,才能在草原上出现。在今天的科尔沁草原上已很难见到蒙古族小伙三五成群骑马放牧,纵马驰骋的场景。
农牧民定居生活后,农田便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为战事做准备不再成为生活之所需。农田耕种随季节、农时变化而变化,为获得收益,大多数农牧民不得不长时间的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悉心研习武术。
蒙古族传统武术因种种原因发展滞后,自身体系明显萎缩状态,不单单是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文化血脉。文化具有时代性,特别是在当代长期平和稳定时期,面对时尚性西方体育的冲击,有很多人认为潜心研究武术,花费大量时间,是在做无用功。然而,原有的传统的武术技术正在流失,从调查分析中,我可以得出,对技术的研究和对器械本身的认识,只局限在个别家族和个别人的手中,限制了该项运动的向外发展。[3]经过长期的发展历程,新的技术尚未生成,有减而无增,日渐衰弱。
[1]林泊源. 中国武术史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2]李 昌.神秘蒙古拳惊现镇平县[J].精武,2008(3).
[3]李 洋.武术短兵运动发展滞后原因窥析及发展构想[J].武术科学,2008(5).
The Research on Mongolia Fist in Korqin Area
Tang Lijun1Li yang2
(1.P.E.Dept.of Innev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dities,Tongliao Mongolia 028043;2.P.E.Dept.of Chifeng University,Chifeng Mongolia 024000)
The Mongolia fist is a kind of special fist coming from Mongolian nationality,the sliding is the core footwork.It is transferring and inheriting at Wang family of the town of Ping in Henan Province.Have the Mongolia fist appear in the area of Mongolia?The paper points to the situation of Mongolia fist in Korqin area with document and surveying,but can't find Mongolia fist in Korqin area,and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its disappearance.
the Mongolia fist Korqin research
G85
A
1004—5643(2010)01—0033—03
1.唐立军(195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作者简介:2.李 洋(1980~),男,助教。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