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岗, 黄思良, 史国英, 胡春锦,孙步峰, 陈志玲, 项扶香
(1.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 530005; 2.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 530007;3.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阳 473061; 4.西乡塘区科学技术局,南宁 530012;5.长江大学农学院,荆州 434025)
香蕉叶斑病是香蕉生长期发生最为普遍、具有毁灭性的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引起蕉叶干枯,减少叶片的光合作用面积,导致植株早衰,影响果实发育。世界上每年因香蕉叶斑病导致的香蕉减产超过38%,防治该病投入的成本占到生产成本的27%[1-2]。香蕉叶斑病是一种多病原多循环病害,目前已知引起叶斑病的病原至少有20余种[2-5]。对该病的防治目前报道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化学防治方面,随着病原菌的毒性变异和抗药性增强,农药的施用剂量也相应提高,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也缩短了农药品种的淘汰时限[6-8]。
本试验通过对防治香蕉叶斑病的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的单剂和复配药剂的室内筛选和田间防效测定,以期找出防治该病的高效低毒农药品种,为生产上提供更多可以选择使用的药剂,延缓单剂化学农药的使用寿命。
室内药剂筛选试验以香蕉叶斑病主要病原香蕉褐缘灰斑病菌(Cercospora musae Zimm.)为供试菌。供试病原菌分离自广西南宁市田间感病香蕉。
供试药剂有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两大类。生物农药:1%多抗霉素水剂(北京绿色农华植保科技有限公司),1%武夷菌素水剂(中美和资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2%宁南霉素水剂(四川金珠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4%枯草芽胞杆菌水剂(陕西绿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中生菌素水剂(西安西诺农化公司),2%春雷霉素水剂(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青岛华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90%青霉素可溶性粉剂(青岛华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化学农药: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上海升联化工有限公司),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四川省广汉市利邦生化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南通德斯宜农化工有限公司),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日本曹达株式会社),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四川迪美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盐城市龙跃农药有限公司),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河北赞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5.5%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1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石家庄市三农化工有限公司),5%己唑醇悬浮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40%氟硅唑乳油(江苏建农农药化工公司),1.5%噻霉酮水剂(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2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运城绿康实业有限公司),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上海金桥化工有限责任公司),50%噻菌灵悬浮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2.5%腈菌唑乳油(沈阳化工研究院试验场),45%咪鲜胺水乳剂(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1.2.1 生物农药单剂的抑菌力测定
将供试农药加入到融化的定量PDA培养基中,制成具有相应有效浓度的含药平板(药剂浓度取生产厂家推荐使用浓度的中间值)。取直径6 mm的病原菌菌碟接种在平板中央。以病原菌接种在不加农药的PDA平板上为对照,各处理均置28℃恒温培养。每处理3次重复。待对照菌落长满培养皿时,测算抑菌率。抑菌率=[(对照菌落扩展半径-处理菌落扩展半径)/对照菌落扩展半径]×100%。
1.2.2 药剂组合的联合作用测试
采用滤纸条交叉法测试不同药剂组合的联合作用[9]。将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加入到融化的PDA培养基中,制成每mL约含1×103个孢子的含菌平板。供试药剂用无菌水配制成相应浓度的溶液(药剂浓度取生产厂家推荐使用浓度的中间值)。灭菌的滤纸条(8 mm×70 mm)放入药液中浸泡30 s。取浸有不同药液的两张滤纸条,垂直交叉放入含菌平板,每处理3次重复。28℃培养3 d后,记录结果。以含药滤纸条形成的抑菌带形状判断不同药剂组合的联合作用性质。
1.2.3 具有相加作用化学药剂组合的抑菌效果测定
为了找到抑菌力最强的药剂组合,对具有相加作用的化学药剂,进行定量测定。测试采用滤纸条交叉法(同1.2.2),药剂浓度取生产厂家推荐使用浓度中间值的0.1倍。各处理在28℃培养3 d后,测量抑菌带宽度,每处理3次重复。抑菌带宽度为培养皿内两张滤纸条的交叉点至外围菌落生长弧形的拐点之间的距离。
1.2.4 复配药剂对香蕉叶斑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分别于2007年6月16日和2008年6月18日在广西南宁市金陵镇开始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地为红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条件便利,管理规范。香蕉植株高约1 m,长势均匀一致。试验采取叶面喷雾法施药,共设4个药剂组合处理:A为腈菌唑+咪鲜胺,B为咪鲜胺+氟硅唑,C为戊唑醇+腈菌唑,D为中生菌素+枯草芽胞杆菌。各药剂使用的有效终浓度分别为:12.5%腈菌唑乳油125.0 mg/kg;45%咪鲜胺水乳剂333.3 mg/kg;40%氟硅唑乳油44.4 mg/kg;戊唑醇69.4 mg/kg;1%中生菌素水剂1 110 mg/kg;4%枯草芽胞杆菌水剂,910 mg/kg。对照区喷清水,每处理4次重复。每5株香蕉为一个试验小区,田间小区随机分布。每14 d施药1次,共施3次。每次施药前和第3次施药后10 d对由C.musae等各种病原菌引起的香蕉叶斑病进行发病情况调查。病情以病斑总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比分级。0级:无病;1级:5%以下;3级:5%~15%;5级:16%~25%;7级:26%~50%;9级:50%以上。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防治效果=[1-(初次调查对照区病指×本次调查处理区病指)/(初次调查处理区病指×本次调查对照区病指)]×100%。
以香蕉褐缘灰斑病菌为指示菌进行的抑菌率测定结果表明,在具生产实用意义的供试药剂浓度下,9种生物农药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抑菌力最强的3种生物农药为4%枯草芽胞杆菌水剂、1%中生菌素水剂、2%春雷霉素水剂,抑菌率分别达到72.8%、70.5%和67.1%。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的抑菌率最低,仅为3.3%(表1)。
表1 9种生物农药对香蕉褐缘灰斑病菌的抑菌效果1)
如表2所示:在具生产实用意义的供试药剂浓度下,9种生物农药两两组合混配后,共有14种农药组合表现出独立作用,仅有4%枯草芽胞杆菌水剂和1%中生菌素水剂的农药组合表现出相加作用,其余组合未表现抑菌作用。
表2 9种生物农药组合的联合作用1)
对17种化学农药两两相配形成的136种药剂组合的抑菌作用测试结果表明,38种药剂组合表现为相加作用,2种药剂组合(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5%异菌脲可湿性粉剂)表现拮抗作用,4种药剂组合未表现抑菌作用,其余组合均表现为独立作用(表3)。
为了进一步筛选防治香蕉叶斑病的高效药剂组合,对具有相加作用的38种化学药剂组合的抑菌效果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见表4。不同药剂组合对香蕉褐缘灰斑病菌的抑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抑菌能力最强的3种化学药剂组合为腈菌唑+咪鲜胺、氟硅唑+咪鲜胺和戊唑醇+腈菌唑,抑菌带宽度分别为 30.5、28.3、28.1 mm 。
2年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随施药次数的增加各复配药剂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均呈增长趋势。3种复配化学药剂施用3次后,2年的防治效果均达70%以上,显著高于复配生物药剂(中生菌素+枯草芽胞杆菌,2007年43.9%、2008年48.3%)。复配化学药剂在2007年和2008年试验中对香蕉叶斑病的最终防效分别为:腈菌唑+咪鲜胺 75.2%、75.7%;咪鲜胺+氟硅唑74.6%、72.8%;戊唑醇+腈菌唑71.6%、73.4%。3种复配化学药剂之间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效无显著差异。
表3 17种化学农药组合的联合作用1)
表4 化学药剂组合对香蕉褐缘灰斑病菌的抑菌效果1)
表5 复配药剂对香蕉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1)
通过对防治香蕉叶斑病的药剂室内筛选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具生产实用意义的供试浓度下,9种生物农药单剂中,4%枯草芽胞杆菌水剂和1%中生菌素水剂对香蕉褐缘灰斑病菌的室内抑菌率最强,分别为 72.8%、70.5%;同时,这 2种生物农药在抑菌效果的联合作用测试中表现相加作用,其余供试的生物农药组合均未表现相加作用。在17种化学农药两两相配形成的136种药剂组合中,有38种药剂组合表现为相加作用。进一步对具有相加作用的化学药剂组合抑菌效果的定量测定结果表明,抑菌能力最强的3种化学药剂组合为腈菌唑+咪鲜胺、氟硅唑+咪鲜胺和戊唑醇+腈菌唑,抑菌带宽度分别为30.5、28.3 mm和28.1 mm。这3种复配化学药剂在田间施用3次后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在2年试验中均达70%以上,值得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试验中发现,现有的能用来防治香蕉叶斑病的生物农药种类较少,防治效果偏低。筛选到的1种生物农药组合(1%中生菌素水剂+4%枯草芽胞杆菌水剂)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效2年均低于50%,直接应用于生产,尚存在困难。今后应加大香蕉叶斑病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开发新的生物农药,为香蕉产品的无害化生产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安全高效生物农药品种。
[1] Marín D H,Romero R A,Guzmán M,et al.Black Sigatoka:An increasing threat to banana cultivation[J].Plant Disease,2003,87(3):207-222.
[2] 桑利伟,郑服丛.我国香蕉的主要病害及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841-1845.
[3] 黄朝豪,李增平,马遥燕.海南岛香蕉病害记述[J].中国南方果树,2000,29(3):23-25.
[4] 王国芬,黄俊生,谢艺贤.香蕉叶斑病的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06,23(1):96-101.
[5] Huang S L,Yan B,Wei JG,et al.First report of plantain zonate leaf spot caused by Pestalotiop sis menezesiana in China[J].Australasian Plant Disease Notes,2007(2):61-62.
[6] Pérez L,Hernández A,Hernández L,et al.Effect of trifloxystrobin and azoxystrobin on the control of black Sigatok a(Mycosp haerella fijiensis Morelet)on banana and plantain[J].Crop Protection,2002,21:17-23.
[7] 黄思良,晏卫红,岑贞陆,等.烯唑醇防治香蕉叶斑病试验[J].农药,2003,42(2):33-34.
[8] 肖星,陈照,谢艺贤,等.防治香蕉叶斑病杀菌剂的应用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8,28(2):76-81.
[9] 魏岑,刘乃炽.农药混剂研制及混剂品种[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