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慧, 卿贵华, 钟 川
(1.西昌学院园艺系,西昌 615013; 2.西昌学院农学系,西昌 615013;3.四川凉山州农业局多经站,西昌 615000)
石榴(Punica granatum Linn.)为石榴科(Punicaceae)石榴属(Punica L.)落叶果树,其果汁、果皮、籽、叶片中,都含有丰富的天然活性物质,特别是抗氧化活性物质,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了其延缓衰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缓癌变进程的作用优于绿茶、红酒以及几乎所有水果[1],因此石榴具有很高开发利用价值。
在石榴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病害的危害,如:麻皮病(Sphaceloma punicae)、干腐病(Coniella granati)、褐斑病(Cercospora punicae)、“太阳果”病(Alternaria alternata)、枯萎病(Ceratocystis f imbriata)等[1-3],这些病害不仅严重影响石榴的产量,同时也使石榴果实的商品性下降。在石榴生长后期,褐斑病一直被认为是造成石榴提早落叶的主要病害,作者自2004年以来,对引起石榴提早落叶的病害进行了研究,发现症状与以往报道的褐斑病有较大差异,因此,对该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
2004-2008年分别从四川西昌市礼州田坝村、西昌学院石榴园采集病叶,并随即进行病菌分离。
参照方中达的方法用PDA培养基进行组织分离[4],在22℃恒温箱培养4~5 d后,待产生大量的卵圆形、椭圆形、近圆形的分生孢子后在水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单孢分离纯化。
1.3.1 离体叶片接种
将纯培养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制成分生孢子悬浮液,用针刺法接种于经表面消毒的健康离体石榴叶片上,石榴叶放入直径20 cm的消毒培养皿内,接种叶片下垫经无菌水湿润的灭菌滤纸,放入28℃恒温箱内培养4 d,设无菌水对照。
1.3.2 果园接种
本试验在西昌学院石榴园中进行。将纯培养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制成分生孢子悬浮液,用针刺法接种于经表面消毒的西昌学院石榴园健康石榴叶片上,接种后的石榴枝条套上塑料袋进行保湿,设无菌水对照。
该病一般发生在石榴生长的后期,通常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逐渐向下扩展,形成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图1a),略带油渍状,病健交界不明显,后期叶背面密生橄榄绿色霉层。
图1 石榴叶霉病的症状
病原菌分生孢子梗簇生,屈膝状,表面平滑,褐色。分生孢子链生,卵圆形、椭圆形、近圆形、黄褐色,双层壁,有隔膜0~2个,孢子大小(3.88~25.9)(12.3)μm×(2.88~4.8)(3.92)μm(图2)。鉴定为极细枝孢(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图2 极细枝孢(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果园接种及离体叶片接种7 d后叶上出现与田间相同的症状,针刺部位病斑扩大并形成褐色病斑,叶背密生橄榄绿色霉层,再分离成功(图1b)。
石榴叶霉病主要发生在石榴生长的后期,是引起石榴提早落叶的主要病害之一。通过显微观察,对病原菌进行形态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结果参考张中义主编的《中国真菌志》第14卷进行分类鉴定,其病原菌为极细枝孢(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Cooke)。
在石榴生长后期,叶片上发生的病害主要是石榴叶霉病和由Cercospora punicae引起的褐斑病,在病害的诊断上有时容易混淆,其实两者从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到田间症状均有显著的区别。石榴褐斑病在石榴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既危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圆形、近圆形,褐色或黑褐色小而密集的病斑,后期在病部可见呈同心轮状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子座。同时还危害果实,在果实上形成很多黑色或黑褐色不规则微凹病斑,对石榴的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很大的影响,是石榴的主要病害。而石榴叶霉病发生在石榴生长后期,一般只危害叶片,所形成的病斑比褐斑病大,但病斑数量没有褐斑病的多,同时,在病斑上可见密生的橄榄绿色霉层,对石榴造成的影响远没有褐斑病大。
在张中义主编的《中国真菌志》第14卷中报道了目前我国胡萝卜、梧桐、黄花落叶松、美人蕉、月季花、千里光、石榴等18种植物上由C.tenuissimum引起的病害[5],但并未对C.tenuissimum引起的石榴病害进行描述,其标本的采集地为云南蒙自和昆明,因此,不能确定是否就是作者研究的石榴叶霉病。近年来国内研究报道了由极细枝孢引起的新林木病害雪松针叶枯斑病[6],国外报道了由极细枝孢引起的黄瓜果实畸形病害[7]以及芒果花穗病害[8],但一直未见有极细枝孢危害石榴引起叶霉病的系统报道。对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的研究,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
[1] 郑晓慧,易言郁,徐彪,等.石榴“麻皮"病病原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9(4):498-499.
[2] 郑晓慧,徐彪.石榴“太阳果”病病原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2005(2):387-389.
[3] 刘云龙,何永宏,王新志.国内一种果树新病害——石榴枯萎病[J].植物检疫,2003,19(4):206-208.
[4]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第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 张中义.中国真菌志(第十四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66-168.
[6] 雷桂林,刘云龙,刘雪峰,等.雪松针叶枯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4):453-458.
[7] Batta Y A.Clad osporium tenuissimum Cook e(Deuteromycotina:Hyphomycetes)as a causal organism of new disease on cucumber fruits[J].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4,110(10):1003-1009.
[8] Dagoberto G S,Maria J YM,Daniel T O,et al.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Cladosp or ium tenuissimum(Deuteromycotina:Hyphomycetes)on mango tree panicles:symptom,pathogenicity and severity of the fungus[J].Fruits,2007,62:36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