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绿色铁路客站标准的必要性探索

2010-11-27 09:05:42赵奕
铁道经济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客站铁路绿色

赵奕

(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 副主任,北京 100844)

1 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铁路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骨干地位日益突出,铁路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9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8.6万km,跃居世界第二位,复线率达到38.8%,电气化率达到41.7%,旅客发送量达15.25亿人次。预计到2012年,我国将有36条客运专线投入运营,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由现在的8万多km增加到11万km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达1.3万km,基本建成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全国快速客运网,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1~8 h交通圈,除乌鲁木齐、拉萨、海口以外,绝大部分省会城市都将纳入这个快速交通圈。

为了适应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按照《铁路“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将结合客运专线和长大干线建设,新建和改建一批铁路客运站,逐步形成适应客流特点、便于客运组织、分类经营管理的客运站体系[1]。截至2009年底,已建成北京南、天津、青岛、拉萨、延安、长沙南、武汉等铁路新客站155座。到2012年,我国将建成804座现代化铁路客站,广泛覆盖全国省会、地级和县级城市。

今天,火车站已经成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代名词,基本实现了“人便其行、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功能需求。为实现铁路客站的可持续发展,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的,必须系统审视节能环保技术在铁路客站中运用的适宜性。为此,尽快建立中国绿色铁路客站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导现代化铁路客站建设,是我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必然和需要。

2 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概况

2.1 绿色建筑概念及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情况分析

围绕推广和规范绿色建筑的目标,近年来许多国家发展了各自的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2-3](见表1)。这些标准和评估体系,基本上都是以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为目标,从场地规划与土地利用、自然和生态环境影响、节约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节约资源和资源再利用、室内外环境质量等诸方面,制定标准和相应的评分体系。这些评估体系的制定及推广应用对各个国家在城市建设中倡导“绿色”概念,引导建造者注重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1 世界各国、地区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列表

中国于2001年9月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文本。2003年8月,《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颁布,针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地规划和场馆与运动员村建设,提出了绿色奥运建筑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与程序。2006年,第二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在北京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大会上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2007.8)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开始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我国2006年出台的GB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明确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该标准主要适用范围是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宾馆建筑[4]。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理念已经从单纯的节能走向“四节一环保”、“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概念。目前学术界、政府与市场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与认识已基本达成一致,其定义和理论已经明确。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生态平衡理念,做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造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人居环境,展示人文关怀、环境友好与科技发展的和谐统一。同样,在铁路客站的全寿命周期(选址、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以及改扩建直至报废)中,存在着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设的问题,即绿色铁路客站的问题。

2.2 现有标准对于中国铁路客站的适应性分析

人们对于铁路环保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5]: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经过30多年的研究,对铁路勘测、设计、建设、运营中如何保证自然经济效益,天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保护动、植物及各种自然特性,以及保护名胜古迹和风景等都已有较完整的规范和手册;美国1965年制定了《铁路美化规定》,日本1976年制定了《铁路绿化技术基准》;法国、德国、荷兰、英国等国对铁路或公路的环境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还规定了设计原则、方法等。我国铁道部为指导既有线绿色通道建设[6],2002年制定了《铁路既有线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标准》;针对新线建设,制定了《铁路路基边坡绿色防护技术暂行规定》、《铁路绿色通道设计暂行规定》。上述标准规范形成了铁路环保事业的雏形,然而这些标准规范主要针对铁路线路环境建设,目前尚缺少系统的、完整的标准体系,用于指导绿色铁路客站的建设。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主要依据国家标准GB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绿标”),“绿标”的条款主要关注“四节一环保”,较少涉及到铁路客站的安全、快捷、高效等因素。同时,“绿标”中部分条款并不适用于指导和评价铁路客站,如第5.1.9条,第5.3.11条,第5.3.12条,第5.5.8条,第5.5.9条,第5.6.5条等。上述条款有些是不太适宜铁路客站,如5.1.9条,“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在铁路客站建设中,绿化并非其关注重点;有些条文则是直接对办公类或是宾馆类建筑提出要求,铁路客站是综合交通枢纽,包含了办公用房、生产用房、商业用房、候车厅、售票厅、换乘厅等多种使用功能的空间,这些条文明显不适合铁路客站。根据“绿标”的规定,这些条文即为不参评项,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则按同比例缩小后舍尾取整[4]。由于“绿标”本身条款数量较少,在评价铁路客站时,去除不参评项后,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将大打折扣。“绿标”既缺少一些评价铁路客站的重要指标,同时又包含了一些不适合铁路客站的指标条款,所以,在指导和评价铁路客站时不能照搬和套用“绿标”。

可见,已有铁路相关标准和“绿标”均不适于指导我国绿色铁路客站建设和评价,我国乃至全球的铁路客站缺乏一个完整的从选址、规划、建设到运营管理的绿色铁路客站建设的系统研究或实践案例供我们借鉴和参考,更缺乏能够指导绿色铁路客站建设与管理的标准体系及评价方法。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铁路客站标准,以此来指导我国的铁路客站建设。

3 建立我国绿色铁路客站标准的必要性

3.1 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平稳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人口流动密度和频率与日俱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可选择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如铁路、公路、航空等,对于出行的便捷性、舒适性、高效性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铁路客站作为铁路系统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面临着不断提升品质的需求。通常情况下,提高要求和标准就意味着需要更高的能源消耗。铁路客站建设的节能减排要求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构成了矛盾主体。建立绿色铁路客站标准,实现绿色铁路客站建设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

3.2 我国铁路大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能源和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节能减排也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考核因素。一直以来,交通运输业都是能耗大户,交通运输业使用燃料释放的气体是目前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7]。研究表明,在等量运输下,铁路、公路和航空的能耗比为1∶9.3∶18.6,铁路是相对最为节能的运输方式。因此,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有轨交通的利用和发展,铁路建设更是被我国政府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基础工程,我国铁路发展也迎来了黄金时期。

铁路大发展给铁路客站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未来几年,我国平均每年都将开通运营新建铁路客站200余座,大量新型铁路客站的建成将增大能源消耗的基数。建立绿色铁路客站标准,不但可以用于指导和规范铁路客站建设,同时可以降低大量新型客站建设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是我国铁路大发展的客观要求。

3.3 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铁路客站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单一功能的车站,而是与城市其他交通运输设施一起形成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这种交通枢纽将逐步向综合化、立体化方向发展,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既充分考虑旅客出行的便利,与其他交通方式实现零距离换乘,同时作为城市的大门,创造城市的一个主题中心形象,成为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铁路客站的这些特点和属性,使其相比于其他公共建筑如商场、旅馆等,存在运营成本较高、能源消耗较大,部分设施、设备运用效率不高等特点。建立绿色铁路客站标准,降低铁路客站能耗,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是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在铁路客站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3.4 标准创新性发展的需要

国际和国内针对铁路客站都颁布了一些专业设计标准、规范,这些标准规范部分涉及绿色铁路客站的概念,但存在研究对象和专业相对单一的特点。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部完整的、系统的绿色铁路客站标准。建立我国绿色铁路客站标准,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和生态规划,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耗能围护结构、可再生能源利用、雨水和中水利用、绿色建材、绿色施工和智能控制等适宜技术和高新技术,指导全寿命周期的铁路客站建设工作,将填补这一技术空白,促进我国铁路客站的理论研究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使我国铁路建设不仅在建设规模、技术水平上,同时在标准理论研究上均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3.5 客站高效运营的需要

运营阶段是铁路客站全寿命周期中最长的一个阶段,它基本上贯穿于寿命周期的始终。铁路客站是否节能环保、是否绿色高效集中体现在运营阶段。

目前,在我国铁路客站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客站的“绿色”运营,对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桥建合一结构体系技术、大跨度钢结构技术、新型建筑材料技术、冷热电三联供技术、热泵技术、冰蓄冷技术、中水回用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自然光应用技术、大空间温湿度控制技术、照明控制技术和人性化设计技术等等。但是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体系,实际的运营效果缺乏评价的依据。建立绿色铁路客站标准,有效整合“绿色”技术,避免盲目的技术堆砌,是客站实现高效运营的有力保障。

4 结语

建造一批现代化的铁路客站是大规模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新时期铁路客站建设必须坚持 “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综合体现“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五性”原则,使铁路客站在做到能力充足、功能完善、换乘便捷的同时,充分体现生态、低碳、绿色的建设理念。

建立中国绿色铁路客站标准,可以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将从选址、规划、建设到运营管理的全寿命周期内指导和规范铁路客站建设,是铁路客站建设坚持“五性”原则的有力保障,并将为建设“优质、平安、绿色、和谐”铁路、早日实现我国铁路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郑健.我国铁路客站规划与建设[J].铁道经济研究,2007(4)

[2]秦佑国,林波荣,朱颖心.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研究[J].建筑学报,2007(3):68-71

[3]江亿,秦佑国,朱颖心.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04(5):9-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5]熊风,杨立中,罗洁,查坤.“绿色铁路”基础理论研究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生态经济,2007(6):57-60

[6]刘强,杨立中,郑韶毅.绿色铁路在中国的发展[J].铁道运营技术,2007(1):6-8

[7]赵静.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及用电分析[J].中国能源.2008,30(12)

猜你喜欢
客站铁路绿色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铁路客站候车厅光伏天窗自然采光优化设计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云南画报(2021年12期)2021-03-08 00:50:54
大型枢纽客站STP开通问题的解决方法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铁路客站设计与综合开发方式的研究
2011年国家铁路大型客站能源消耗专项调查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