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因素分析

2010-11-24 07:56:46徐卫涛张俊飚李树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8期
关键词:户主比例程度

徐卫涛 张俊飚 李树明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因素分析

徐卫涛 张俊飚 李树明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目前,循环农业工程正在我国很多省份试点并逐步推开,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循环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农民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从农户经济学的视角出发,以山东、山西、湖北三省循环农业试点的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行为,并运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参与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试点区大部分农民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农民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动力不足;此外,户主年龄,户主是否兼业,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农户对当地交通条件的满意程度,家庭生活废水数量,家庭农作物秸秆数量是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重要因素。所以,为提高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程度,提出了突出农户作用,提高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增强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设计循环农业项目等政策建议。

农户;循环农业;参与程度;二元逻辑回归模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循环农业建设在我国农村地区逐步推开,成效显著。同时,学术界也对循环农业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循环农业的理解。目前关于循环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①关于循环农业概念、内涵及模式的研究[1-2];②关于各省市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的研究[3-4];③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评价研究[5];④与循环农业发展相关的其他领域研究[6]。前人所做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领域,对于市场、组织、农户等微观领域研究甚少,尤其是对于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至今还未出现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分析农户经济行为的角度出发,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来源于山东、湖北、山西3省的实地调查,调查样本点选取的理由是上述3省分别代表了我国省区农业发展的三种不同水平,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

1 理论框架

1.1 研究方法

农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存在,可以大致分为3种类型:追求利润型、风险规避型和劳苦规避型,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民属于追求利润型群体[7]。循环农业工程的实施关系到农民利润的实现,农户在决定是否参加循环农业工程时,会综合考虑投入、产出等各方面因素,做出理性选择。此外,农户的家庭特征、生产经营情况、外部环境等因素也影响着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行为。为研究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因素,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及其显著性做出估计。根据前述分析,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①户主个体特征(A);②农户认知状况(B);③农户生产及生活状况(C)。计量模型可以用以下函数形式表示:

(1)式中,Pi为农户是否参与循环农业工程,取值为0或1;εi为随即扰动项,反映无法观测到的其他影响因素。本文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进行计量分析,回归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2)式中,Pi代表事件发生的概率,α为常数项,βk为回归系数,xki为解释变量。

1.2 变量说明及理论假设

本文在综合分析农户行为的基础上,提炼出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主要因素,将其归纳为户主个体特征、农户认知状况、农业家庭生产生活状况,见表1。并提出如下假说:

(1)农户是否参加循环农业工程受户主个体特征的影响,例如户主年龄、务农年限。具体地讲,青年户主的参与程度高于老年户主的参与程度,务农年限较短的户主参与程度高于务农时间较长的户主参与程度。

表1 模型解释变量说明Tab.1 Introduction on dependent variables of model

(2)农户是否参加循环农业工程受农户认知状况的影响,例如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对随意丢弃废弃物的态度、对当地水资源的满意程度、对当地交通的满意程度、对当地通讯的满意程度。具体地讲,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越高、对随意丢弃废弃物影响的认知越深刻、对当地交通的满意程度越高、对当地通讯的满意程度越高、对当地水资源的满意程度越低,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程度就越高。

(3)农户是否参加循环农业工程受其家庭生产生活状况的影响,例如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生活垃圾数量、生活废水数量、禽畜粪便数量、农作物秸秆数量。具体地讲,家庭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生活垃圾越多、生活废水越多、禽畜粪便越多、农作物秸秆越多,农户越趋向于参加循环农业工程。

(4)有些因素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影响方向不确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包括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兼业情况、家庭劳动力个数、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年支出。

2 数据说明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产业链与生态价值链整合中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的实地调查,调查地点为湖北省荆州市、荆门市、随州市,山东省济宁市、莱芜市、菏泽市、潍坊市,山西省大同市。在调查中,共向3省农户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5份,问卷有效率达93.75%。调查内容涉及样本点基础设施与环境条件、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家庭经营情况、农户生产投入产出情况、农户对循环农业的看法等,调查样本的基本统计量见表2。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男性户主比例为88.30%,女性户主比例为11.70%,男性户主比例远远高于女性,这符合我国农村基本实情。在被调查者中,30岁以下的农户占1.45%,30-45岁的农户占28.78%,45-60岁的农户占53.20%,60岁以上的农户占16.57%;劳动者为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为6.34%,小学比例为30.03%,初中比例为45.45%,高中及中专比例为17.63%,大专及以上比例为0.55%,这反映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的现实。大多数户主务农时间较长,经验丰富,户主务农年限在11年以上的比例为92.15%,在6-10年的比例为4.07%,少于5年的比例为3.78%。很多户主在农闲时节或全年从事农产品运输、加工、外出打工等兼业生产,户主兼业的比例达41.94%。总体上看,样本省份的户主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很低,“听说过”和“比较了解”循环农业的比例为33.33%;同时有61.24%的户主认为随意丢弃废弃物对农民生产和生活没有影响,对循环农业的认知不足和农民环保意识较差,严重影响着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建设。对于水资源、交通、通讯等农村“公共物品”,有28.38%的户主表示不满意,20.02%的户主认为一般,56.55%的户主表示很满意,这说明,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这为循环农业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表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Tab.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 sampled data

3 估计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结果

运用Eviews 5.0软件对375个有效农户样本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得到了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影响因素估计结果。LR统计量值在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说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总体样本数据,而且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较强。根据模型的估计结果,将各种因素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影响情况归纳如下,见表3。

3.2 结果分析

(1)户主年龄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有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户主年龄越大,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动机越弱,参与程度越低;而户主年龄越小,越会积极参加循环农业工程。一般来看,户主年龄由青年向老年变化时,其身体素质、智力、事业心都趋于下降,并且大多数老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年限较长,习惯于延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更多是满足吃、穿等基本生理要求,维持生活现状;而青年农民的体力和智力等各方面都优于老年农民,青年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除了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外,还有发家致富目标的实现。所以青年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会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循环利用[8-9],以节约生产成本,取得更高的生产效益。

表3 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Tab.3 Estimated results on econometrics model

(2)户主是否兼业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户主兼业程度越高,其家庭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程度就越低。调查数据显示,户主兼业的家庭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仅为33.77%,而非兼业家庭的参加比例为40.12%。在农闲时节或全年兼业的户主,其家庭收入来源更加广泛,往往兼业收入高于农业收入,“资源配置理论”决定着户主会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兼业生产中,而减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很多常年外出打工的户主,家庭中仅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缺乏强壮的劳动力,对于有些劳动密集型的循环农业工程,有心参加,但却无力实施。

(3)受访者对循环农业的认知对其参与循环农业工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二元回归模型显示,对循环农业的认知,是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重要因素,对循环农业认知度较高的家庭,其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远远高于认知度较低的家庭。在对循环农业认知程度的实地测评中发现,回答“比较了解”的家庭,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为46.97%,回答“基本不了解”的家庭,其参加比例仅为33.46%。对循环农业认知度较高的家庭,户主往往具备文化程度较高,对国家大事比较关心,在农村公共事务中表现比较活跃,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等特征。

(4)受访者对当地交通条件的满意程度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当地交通条件的满意度越高,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也越高。农户对当地交通条件满意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交通条件较好,距离公路较近,到达附近集镇或市场比较方便等特征。调查中发现,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家庭中,对当地交通条件“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4.51%,“比较不满意”的比例为9.01%,“一般”的比例为22.52%,“比较满意”的比例为40.54%,“非常满意”的比例为23.42%。便捷的交通使得农户更容易接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比较方便,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建设。

(5)家庭生活废水数量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结果显示,家庭日常生活产生的废水量越多,农户越趋向于参与循环农业工程。实地调查发现,生活废水多的农户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为43.59%,而生活废水少的农户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仅为39.88%,这说明当前我国农民的环境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很多农民的环保关注点集中在自身周围的生活环境上,而对生活环境影响不大的固体垃圾处理却没有引起农民足够的重视。

(6)家庭农作物秸秆数量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农作物秸秆数量较多的农户更倾向于参加循环农业工程,而农作物秸秆量较少的农户,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相对较低。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农作物秸秆数量多的家庭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为43.52%,秸秆数量少的家庭参加比例为36.81%,这说明样本省份的农民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有明显改进,在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推动了循环农业发展。

4 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户主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越高、农户对当地交通条件越满意、农户生活废水数量越多、家庭农作物秸秆数量越多,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程度就越强;而户主年龄越大、户主的兼业程度越高,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程度就越弱。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揭示如下政策含义:

(1)提高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认知影响态度,态度形成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要提高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必须要提高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媒体多渠道宣传循环农业知识,并通过实地技术指导、参观示范工程等方式使循环农业思想深入人心。基于农户“有限理性人”的经济假设,在向农户传播循环农业知识时,除突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外,更要强调发展循环农业对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农民收入等经济方面的作用,以吸引和鼓励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建设。

(2)增强和引导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当前我国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以前有所提高,在样本省份已有很多农户开始关注生活废水的处理,但对于生活固体垃圾的处理却没有引起农民足够的重视。对此,相关部门和媒体要积极宣传和引导,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强调无论是生产垃圾还是生活垃圾,无论是生活废水还是生活固体垃圾的任意排放都会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只是有些影响是可见的,而有些影响是无形的。农民的环保观念增强后,可以增强其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动机。

(3)突出重要农户在循环农业工程中的作用。对比农村其他户主主体,年龄较小的户主和兼业程度较低的户主更趋向于参与循环农业工程。在循环农业工程的宣传和实施中,应该将上述户主作为重点对象,并在重点对象中选出一些条件好的户主作为典型,进行大力扶持,以凸显循环农业工程的实施效果,可对周围农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户参加循环农业工程。

(4)将循环农业建设与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相联系。居住地交通条件较好的农户,更趋向于参与循环农业工程。所以,在循环农业的实施中,应进一步向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倾斜,以优化循环农业工程实施效果。对于偏僻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在推广循环农业建设时,应首先侧重于改善当地的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为循环农业工程的实施奠定基础。

(5)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实施循环农业工程。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合理设计循环农业项目,而非将其他地区的循环农业项目生搬硬套。针对于有些地区生活固体垃圾和农作物秸秆较多,而有些地区禽畜粪便和生活废水较多;有些地区交通便利,而有些地区偏僻落后;有些地区农户文化素质较高,而有些地区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实际情况,合理设计适合当地的循环农业项目,以提高循环农业工程的实施效果,推动循环农业的进一步建设。

References)

[1]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27-31.[Xuan Yanan,Ou Minghao,Qu Futian.Meaning,Economics Analysis and Policy Meaning of Circulative Agriculture[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2005,15(2):27-31.]

[2]周震峰.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1-64.[Zhou Zhenfeng.Research on Development Models of Circulative Agriculture[J].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08,29(1):61-64.]

[3]李文,马友华,夏蕾,等.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案例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568-1571.[Li Wen,Ma Y ouhua,Xia Lei,et al.Research on Typical Cases of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ve Agriculture in Anhui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08,16(6):1568-1571.]

[4]周颖,尹昌斌.我国东部地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与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4):399-403.[Zhou Y ing,Y in Changbin.Models Analysis and Paths Sel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ve Agriculture in Eastern Region in China[J].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08,29(4):399-403.]

[5]邢美华,张俊飚,黄光体.未参与循环农业农户的环保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9,(4):72-79.[Xing Meihua,Zhang Junbiao,Huang Guangti.Research on Environment Protecting Cogn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bout Farmers of Non-Involving Circular Agriculture[J].Chinese Rural Economy,2009,(4):72-79.]

[6]陈诗波,王亚静,樊丹.基于农户视角的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实践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4):62-71.[Chen Shibo,Wang Yajing,Fan Dan.Empirical Analysis to Constructionof“Village Cleaning Project”Basing on Angle of Peasants,2009,(4):62-71.]

[7]弗兰克·艾利思.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1-134.[Frank Ellis.Peasant Economics:Farm Households and Agrarian Development[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6:71-134.]

[8]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Zhang Kun.Theory and Practice of Circular Economy[M].Beijing: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2003.]

[9]孙启宏,段宁,毛玉如.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Sun Qihong,Duanning,Mao Yuru.Research on Developing Strategiesof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2006.]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Farmer Participating in Circular Agricultural Project

XU Wei-tao ZHANG Jun-biao LI Shu-ming
(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0,China)

Circular agricultural project is implemented and popularized in many provinces of China and has had remarkable achievement at present.The main role of peasants is essential for constructing circular agricul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household economics and takingfarmers of Shandong,Shanxi and Hubei province as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us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tudy farmers’behavior of participating in circular agricultural project an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The results show that farmers’cognition on circular agriculture is weak and participation power is deficient.In addition,the significant influencingfactors of farmer participating in circular agricultural project include age of householder,degree of concurrent business,cognition degree,traffic facilities satisfaction,quantity of domestic wastewater and amount of household straw.Finally,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highlighting farmers’role,raising farmers’cognitive degree,improving farmers’consciousness of protecting environment,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and reasonably designing circular agricultural projects.

farmer;circular agriculture;participation;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F062.2

A

1002-2104(2010)08-0033-05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06

2010-03-25

徐卫涛,博士生,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循环经济和农业经济理论。

张俊飚,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和农业经济理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o.07BJY043)。

(编辑:刘呈庆)

猜你喜欢
户主比例程度
人体比例知多少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意林(2021年2期)2021-02-08 08:32:47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红土地(2016年7期)2016-02-27 15:05:54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04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
断块油气田(2014年6期)2014-03-11 15:33:53
幸福的程度
环球时报(2012-03-21)2012-03-21 14:05:51
汉唐户主资格的变迁*
张小飞落网记
故事林(2010年18期)2010-05-14 17:29:40
悄悄蒙上你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