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盐高级中学 浙江海盐 314300) (台州市第一中学 浙江台州 318000)
例说数学课堂的类比创新教学
●王鹏锋●汤香花
(海盐高级中学 浙江海盐 314300) (台州市第一中学 浙江台州 318000)
翻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首先呈现的是教材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刘绍学教授撰写的“主编寄语”.在这篇寄语中,刘先生对为什么要学数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建议:在对数学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要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数学,做到类比地学、联系地学.既要从一般概念中看到它的具体背景,不使概念“空洞”,又要在具体例子中想到它蕴含的一般概念,以使事物有“灵魂”.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该如何类比、联系一般概念与具体背景呢?
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建立不等观念、处理不等关系与处理等量问题是同样重要的.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两者是否具有相似性?学生能否利用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考的常用逻辑方法,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为此,笔者设计以下题组:
1.(1)已知x=2,y=3,求x+y与x-y的值;
(2)已知x+y=5,x-y=-1,求x与y的值.
2.(1)设实数x,y满足1≤x≤2,3≤y≤4,求x+y与x-y的取值范围;
(2)设实数x,y满足4≤x+y≤6,-3≤x-y≤-1,求x与y的取值范围.
对于这2个问题,学生的看法是:第(2)小题是第(1)小题的逆运算,问题2是由问题1类比得到的,因此不等式的解题方法可以参考等式的解题方法.但在尝试解决问题时,学生们提出疑问:在等式运算中,条件与结论可以交换,但在不等式运算中,当结论变为条件时,所得结论却与原来的条件不同,解题方法正确吗?
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正是这种内心状态驱使着学生积极地思维,不断地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
生B:类比加减消元法解方程,得到y的取值范围缩小了.
师:x与y的取值范围能继续缩小吗?
类比地学,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帮助学生重建知识结构.
生C:采用特值法.
这说明生B的解答是正确的.
因此
1≤x-y≤3,
与已知-3≤x-y≤-1矛盾,这说明生A的解答是不正确的.
利用相等关系去分析不等关系,学生容易理解,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在不等式的解题过程中,生A的每一个步骤都很合理,解答为什么是不正确的?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联系地学,从而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生D:在等式中,x与y的值是确定的,可以通过代入x的值去求y的值.而在不等式中,x与y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不等关系,当x取得最大(小)值时,y并不能同时取得最大(小)值.生A解法的问题正在于此,由于忽略了x与y的相互制约关系,所得出的取值范围比实际的范围要大.生B的解法整体上保持了x与y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而得出的范围是准确的.
笔者认为,学生要获取重要的数学知识,更要体验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方法,做到类比地学、联系地学.
3.1 问题拓展
在不等式求解过程中,必须在整体上保持x与y的相互制约关系,即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所求代数式用已知代数式表示.因此学生容易将问题拓展为:
已知4≤x+y≤6,-3≤x-y≤-1,求3x+4y的取值范围.
解法1由
3x+4y=
可得
解法2设3x+4y=m·(x+y)+n·(x-y),
则
解得
3.2 问题创新
联系等式中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学生会类比不等式的加减运算性质,尝试得到不等式的乘、除、乘方、开方的运算性质,将问题创新为:
类比加减运算的解法,学生尝试将问题化归为如何在整体上保持x与y的相互制约关系,即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所求代数式用已知代数式表示.得到如下解题过程:
因为
又
所以
学生通过体会各种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总结数学学习的经验,在课堂生成中领悟数学研究的方法.
3.3 问题延伸
例1设函数f(x)=x3+3bx2+3cx有2个极值点x1,x2,且x1∈[-1,0],x2∈[1,2].
(1)求b,c满足的约束条件,并在坐标平面内画出满足这些条件的点(b,c)的区域;
(2009年全国数学高考试题Ⅰ)
解(1)略.
(2)由题意得
又
(2)
消去b可得
因为
x2∈[1,2],且c∈[-2,0],
所以
另解由题意得
x1+x2=-2b,x1·x2=c,
因为x1∈[-1,0],x2∈[1,2],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