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 争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
美国密歇根苏必利尔湖州立大学的语言专家前不久对市场营销、媒体、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常用词语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于2009年12月31日对外公布了“第35届滥用和误用特别严重的词语”榜单。这其中包括“stimulus”(刺激,用来描述美国政府大笔花钱振兴经济词语)、“unfriended”(从好友名单中删除)、“toobigtofail”(大得倒不了,这是金融危机中出现的新词,用来形容那些要求政府重金救助的大企业)、以及“czar”(沙皇,现用来指独揽大权的人物)等15个他们认为因“误用”而应遭“禁用”的词语。
然而,榜单中最令语言学家头疼、同时也是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Obama”(奥巴马)一词了。这个词已演变并继而组合成诸多新词,例如,“Obamacize”(像奥巴马那样做事)、“Obamanomics”(奥巴马经济学)、“Obamacare”(奥巴马保健)等。对此,评选委员会的专家们不乏幽默地表达了自己的无奈:“We’ve been already Obamanough(Obama 和 enough 的组合,意为对“奥巴马”吃不消).”
那么,“Obama”一词缘何被人们信手拈来“误用”于众多新词语的构成呢?这种以“Obama”为词根的合成(或派生)词的语言生成现象背后又究竟蕴含怎样的象征意义?本文基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原则,运用“直指与涵指”的理论,对“Obama”类衍生词语进行符号学解读。
因此,新的语言符号形式是在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根本属性与言语符号“社会化”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承认有使用各自社会方言、并产生内部使用的社会话语的符号团体的存在,就有必要对一个社会中的各符号团体间及其内部的有限社会交际进行研究。
“Obama”类特殊词语的出现并非纯属偶然,而是基于语言符号系统内部因素的“合力”以及社会团体交际而共同促成的“新型”语言符号的生成。“Obama”一词的“误用”并非是人们主观意识对语言的改造行为,语言使用者所属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团体交际活动才是“Obama”类词语大行其道的真正缘由。这也是本文基于符号学及社会科学的视角对其展开分析的出发点。
为了满足社会状态不断更新状况下的交际需要,社会语言符号系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这样,原有的词语或具有了新的涵义,或通过增加新义项的方式扩大了源词的使用范围,甚至促成了新词语的发生,这也很好地解释了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及多样性的缘由。其中,网络语言符号的兴起和壮大就是语言发生该类变化的典型例子。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学家们认为,英语中每日每时新鲜语汇的产生一般都是通过包括新词生造(coinage)、根词派生(derivation)和词语复合(compounding)等10种构词方式达到的(杨永林2004)。
其中,“换称”(antonomasia)是这 10种构词方法中特指专有名词“普通化”的现象,它广泛见于各种语言当中(杨永林1986,1988)。因受语法和惯用法的限制,英语的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在与定冠词的连用、量词的修饰以及复数形式等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在顺应语用和语境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话语群体当中,某些专有名词随着其使用频率的增加而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后,就有可能转化为普通名词(appellative names)。同时,它本身所代表的意义也作为一种典型特征被运用于社会言语交际当中。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而言,这种跨类兼用的现象不但反映出一种由于熟悉程度的变化而引发的语言类属的跨类,同时也成为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杨永林2004)。可见,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是语言符号从“特指”上升到“泛指”的过程,间接反映了语言符号系统同客观社会文化之间的潜在而紧密的联系。
从构词形态上来看,“Obama”本身是一个专有名词,而“Obama”类特殊词语则是“Obama”一词在发生“换称”之后,通过“词语合成”的方式而形成的新词。杨永林(2004)在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后指出,词语派生功能的扩大分类包括前缀(prefix)、后缀(suffix)以及结合成分(combining forms)三种语言形式。“Obama”在“Obama”类词语生成当中顺理成章地充当前缀成分。因此可以说,“Obama”类词语是在特定的今日美国社会背景之下,由“Obama”这一专有名词经“换称”后,“普通化”而来的衍生词语,前缀“Obama-”则作为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符号标记而被接受。
综上所述,“Obama”类衍生词语出现并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在于“Obama”一词因其符号属性被赋予的丰富的社会意义及文化内涵。下文将借助符号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阐释“Obama”类词语的产生过程及象征意义。
索绪尔(1980)认为,语言符号是由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é)这两个要素构成的。而意指(signification)则可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一种把能指和所指结合成一体的行为,这个行为的结果就是记号(巴尔特2009)。关于这个“符号化过程”,巴尔特给出了详尽的说明,即一切意指系统都包含一个表达平面(E)和一个内容平面(C),意指作用则相当于两个平面之间的关系(R)。这样一个意指系统可以表示为:
词语和指称事物分别代表能指和所指,而意义就是该体系中的意指作用,这是第一系统。巴尔特(2009)假定,这样一个“ERC”系统本身也可变成另一系统中的单一成分而形成第二系统,它是第一系统的延伸。这样我们就面对着两个密切相连、但又彼此“脱离”的意指系统。此第二系统的生成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第二系统的生成过程
从图1中不难看出,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是相辅相成却又彼此独立的存在关系,即第一系统构成了直指平面,第二系统构成了涵指平面,或者可以说,第一系统充当了第二系统的外延,继而促成了第二系统的内涵。在巴尔特看来,内涵代表外延的“换挡加速”:当那个从先前的能指/所指关系中产生的符号成为下一个关系能指时,内涵便产生了(李彬2003)。
顺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在质量,层次以及种类上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发挥绍兴政府在外语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大外语人才优惠政策的力度,包括外语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环节,逐渐使外语人才管理培养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营造出一个宽松的外语人才发展环境。另外,政府要积极鼓励国内外优秀外语培训机构和教育机构在绍兴成立分支机构,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进行外语培训,为广大绍兴市民的外语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按照以上理论模型,在深层挖掘“Obama”类词汇“误用”的外延和内涵之前,首先要对姓名符号“Obama”的符号化过程进行探讨。这一过程可用图2表示:
图2 “Obama”的符号化过程
如图2所示,首先,在Obama既定的人的属性与身份性质的基础之上,姓名符号能指(Obama)与所指(美国公民)构成一个意指系统,即第一意指系统。该意指系统所构成的外延层面又形成一个新的能指。新的能指(Obama)与姓名所指(美国总统)构成第二意指系统——内涵层面。因此,“Obama”这一姓名符号更直接的意指就是“美国总统”。也就是说,Obama显然已超越美国公民的身份,以美国总统的身份而直观地存在。
但是,专有名词Obama之所以能够被“普通化”,并以前缀“Obama-”的形式而出现在语言符号系统当中,还要归因于“Obama”所处社会背景之下的“Obama”现象。 所谓“Obama”现象,是指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初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掀起的政治旋风①。这股旋风在席卷美国总统大选的同时,也谱写了美国政史的新篇章。“Obama”现象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Obama高举“希望”、“改变”和“信心”的竞选口号,迎合了选民求新、求变的心理。近年来,美国国内经济滑坡,人民生活大受影响;对外战事不断,国际影响日渐衰退。面对内忧外患的困窘局面,美国民众迫切需要一个能够为美国社会带来根本性变革的新领导人。Obama“改变”的主题贯穿整个大选,引起了美国人民心底的共鸣。因此,Obama代表着“创新”。其次,美国即将面临一个“后婴儿潮”时代,美国社会需要一个能够带领广大“后婴儿潮人”的领导者。众所周知,Obama是以“平民总统”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他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拥有年轻的活力面孔以及简单干净的政治履历。他不仅代表着“后婴儿潮”一代人,更以亲民的形象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获得了公众心理上的信赖与支持。因此,Obama代表着美国“大众”。更重要的是,自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以后,越来越多的黑人精英涉足美国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得到缓解。这意味着美国人民不论肤色、阶级与信仰,只要团结一心就能走出逆境。因此,Obama代表着“团结”。可以说,正是Obama所代表的这一切,使选民对其寄予厚望,成为其成功当选美国总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由于Obama在大选中将自身人格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公众产生了巨大影响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姓名符号“Obama”不再仅仅以一个美国总统的身份存在人们的脑海当中,它所包含的意义体现在Obama作为总统独有的号召力之下,体现在Obama被笼罩的光环之中。但凡提到“Obama”,一个光辉形象随即跃然纸上。这个光辉形象的背后,象征着社会的“创新”,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象征着“自强、智慧、公正”等一系列积极品性。这些积极的象征意义又正因为Obama“大众”的平民形象而得以融入人们的日常交际当中,成为被赋予了丰富语言内涵的普通语言符号。所以,这一过程就是另一个新的能指产生的过程,可用图3表示为:
图3 “Obama”新能指的产生过程
至此,我们不难对“Obama”类词汇的出现作出符号学的解释:伴随着专有名词“Obama”的“普通化”,公众已经将“Obama”作为“像Obama那样具有优秀品质”的最佳诠释。
而类似“Obamanomics”(奥巴马经济学)等被“误用”的“Obama”类特殊词汇,也是人们对原词意义附加的结果。换句话说,人们潜意识里对原语言符号的扩展与延伸,其实是将自己脑海当中的希望与认可寄托在语言符号的象征意义里。以“Obamanomics”为例,首先,我们不难从单词构成(前缀Obama-+economics)推断出能指“Obamanomics”的所指即“奥巴马经济”——奥巴马在经济危机期间,为刺激美国经济而采取的“自下而上”的经济政策。这是它的直指平面,如图4所示:
图4 “Obamanomics”的直指系统
然而,由于姓名符号“Obama”具有的特殊的象征意义,涵指平面由此诞生。也就是说,“Obamanomics”的内涵其实是指它所蕴含的意义,是一种如“Obama”般创新的、能够帮助美国社会走出经济危机阴影的经济政策,间接反映出美国人民对这一政策拭目以待的思想特点。这就是第一系统(意指系统)构成第二系统(涵指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表示为图5:
图5 “Obamanomics”的涵指系统
不难看出,在“Obama现象”的浪潮中,通过对词语结构的衍生而造成意义的拓展,充分迎合了当下美国民众的普遍心态,恰是这种“不谋而合”为此类“Obama”词汇大行其道提供了平台。因此,此类词汇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应运而生”的。
通过对“Obama”类衍生词汇的符号学解读,我们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征使新鲜语词的出现成为可能;从构词方式上分析,“Obama”类特殊词汇是专有名词“Obama”在其所属特定的社会交际背景之下被“普通化”的结果,并以前缀“Obama-”的形式作为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符号标记而存在。
总体来说,由美国总统Obama的姓氏所引发的“Obama”现象,使“Obama”这一姓名符号被赋予了丰富内涵及象征意义,并依靠Obama“平民总统”的形象,以语言符号的形式自然而然地被大众所接受。对“Obama”的“误用”,实际是人们潜意识地将“希望”与“认可”的思想通过借用前缀“Obama-”对原词结构的衍生而进行含义的延伸。因此,“Obama”类词汇最终所表达的意义蕴含在其涵指平面当中,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并被人们“误用”于日常言语交际当中。对语言符号外延和内涵的巧妙选取与运用能够成为孕育社会语言的摇篮。
附注:
①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102963.htm?fr=ala0_1。
Barnhart,C.L.et al.1980.The Second Barnhart Dictionary of New English[M].New York:Barnhart Books.
Barnhart,C.L.&R.K.Barnhart(eds.).1981.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M].Chicago:World Book-Children International.
A·J·格雷马斯.2009.符号学与社会科学(徐伟民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980.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彬.2003.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被踢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罗兰·巴尔特.2009.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杨永林.1986.泛论英语转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4):14-20.
杨永林.1988.浅谈英语普通化专有名词的翻译[J].中国翻译(1):21-26.
杨永林.2004.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绍杰.2004.语言符号任意性研究——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