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 邱碧宁
[摘 要]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在制度方面面临着体制性、管理模式、制度供给等困境。我国应对体制进行改进健全,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改革资源性产品的定价,落实费税改革方案,完善成品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形成机制;制定污水和垃圾的理算方案,对污水处理费进行管理和征收,并提高对包括贵金属在内的严重污染物的缴费标准;推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方案,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督促金融、税收等部门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倡导绿色消费,大力宣传适度消费理念,以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协调,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中国绿色经济;制度困境;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F12 [文献标识码] B
一、绿色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定义
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在他的著作《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而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和推广。而对于绿色经济的定义并不统一,国内外诸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所谓的绿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其出现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幸福;为了应对全球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是将自然经济和现代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
绿色经济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因素息息相关,全球所能提供的资源量和环境对废物的容纳度这两项都是硬指标。若是这两项指标失衡,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若是超标,大自然将会以某种方式来进行惩罚,最终摧毁人们所创造的灿烂文明。这是因为:一是在绿色经济理论中,地球生态环境很大,经济系统只是其中之一。不管是经济发展的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必须保持和地球的生态系统相平衡。所以,绿色经济发展规模绝对不能超出地球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容量。二是不管是自然生态系统,还是生态环境,其容量都是有限度的,在对废物的排放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超标。这样才能让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相平衡,并相互促进。
在当代,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关系着世界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而频频发生的自然灾难破坏力越来越强,似乎是在向人类警告,人与自然的矛盾已日益明显。所以,要抛弃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经济,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皮尔斯(1989)在他的书中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书中强调,人们应该对资源环境产品和服务做出适当的估计,以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协调,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8年提出了一项“绿色经济计划”,这个计划标志着全球绿色经济进入新的时代。第二年4月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发布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的报告。这份报告的初衷是呼吁各国推行绿色新政,实施绿色经济计划。在这个基础上,美国为了重树自身的外交形象,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也变得积极起来,奥巴马政府还对新能源产业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创造就业机会,摆脱经济衰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点产业。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世界各国而言,绿色经济是应对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摆脱金融危机的重要方法。发明和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绿色经济,也会带动大规模的产业革命。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困境
(一)体制性困境
在社会管理方面经历国家化管理、行政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正在社会化管理的道路上持续推进。但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社会管理的条块儿分割体制框架结构仍未得到改变,同时由于社会权力架构缺乏完善的制衡机制,实现从传统的中央集权转变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架构就显得困难重重。这样就会大大削弱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制约力和控制力。
发展绿色经济的现实要求与条款分割、各司其职的行政管理体制格格不入。在条款分割、各司其职的行政管理体制模式下,各部门都只关心各自的局部问题,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与彼此合作的意识,对自己“一亩三分地”外的事情尽量采取回避和拖延的态度,这样就会导致“政出多门”现象的出现。在不同部门所设置的层层壁垒之下,各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战,资源不共享,这样就会极大地增加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成本,降低行政机关的管理效率。但是,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各个部门努力合作才可以完成,这些部门之间一旦出现协调上的不顺畅,就很容易导致相关责任管理的缺位。
(二)管理模式的困境
我国现在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特有的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模式,这一模式过多地强调政府的作用。这一官僚体制模式对于目前的绿色经济发展要求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发展绿色经济涉及到政府部门、公民、企业、第三部门等各个方面,如果在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多依赖政府的作用,忽视甚至漠视公民、企业以及第三部门作用的发挥,这样就不能准确反映整个社会的利益诉求,从而影响到各项政策的有效性、适用性以及可接受性。在这种情况下,绿色经济的健康有序推进就会困难重重。此外,当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到绿色经济的投资和运营中,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其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影响社会其他方面参与到绿色经济运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一旦政府运转出现问题,那么由于没有其他替代性的政策执行主体,就会导致绿色经济的正常发展遇到困难。要实现绿色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个部门的作用。特别是要引入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引入公众参与到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的单纯政府自上而下进行决策和管理的弊端。然而,虽然整个社会对增加公众参与度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同时,由于整个社会的信息公开程度相对不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权利诉求不强,这也就使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规模以及实际效果的实现都不尽如人意,这样也就很难对政府的决策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endprint
(三)制度供给困境
制度供给不足也会对绿色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我国现行的一些制度与发展绿色经济的要求格格不入,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以及财政金融体系等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然服务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制度性的规定没有从整体上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管理进行设计。同时,由于目前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设计主要体现在生产领域,而对流通、分配以及消费各领域的制度设计则相对欠缺。
目前我国在政绩考核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GDP至上的政绩理念仍然深深影响着各级政府的作为。在唯GDP的政绩考核体系下,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为了追求GDP的增长一些政府官员不惜牺牲环境与资源。此外,一些政府官员对制度采取敷衍的态度,在具体制度执行上按照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需要进行变相操作,这样就使制度执行的实际效果与预设目标相去甚远。
三、我国绿色经济前景的设计方案
对体制进行改进健全,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改革资源性产品的定价,落实费税改革方案,完善成品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形成机制;制定污水和垃圾的理算方案,对污水处理费进行管理和征收,并提高对包括贵金属在内的严重污染物的缴费标准;推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方案,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督促金融、税收等部门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
有效落实工作责任,加强指导。节能减排被当成一种约束性指标,被首次列入“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在这份纲要中,针对节能减排制定了多项目标,包括对环境和一些重大工程的保护,还对节能减排制定了较严厉的考核制度。这些实践活动证明,制定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科学全面的规划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而在这些工作中,应要求各级政府明确自己的责任,抓好节能减排,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以科技作为支撑,突出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领域,要攻克关键技术,提高能效,如污染综合治理、新能源、煤炭清洁利用、航空航天、生物、新材料等领域。要对先进成果和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对国际上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地推广利用,并消化吸收。
对一些重点工程加大资金投放,督促各级财政全力支持绿色经济,全力建设一批重要工程,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十大节能工程、大规模环保治理工程等,对高效节能产品加大推广力度,全力支持一些高新产业的发展,如水电、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全力推进清洁生产和技术改造工作,建设绿色环保的交通体系和建筑,只有这样,对绿色经济才有最有效、最直接的需求拉动。
对市场环境进行优化,完善服务体系。对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进行大力推广,并探索出多种实现模式。对一些运营方式,如BOT等进行建设。建设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的机构要实行特许经营方式,完善准入标准,打破地方保护政策,从而为企业建设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倡导绿色消费,大力宣传适度消费理念。对资源环境教育和国情教育要加强。并对环境标识制度和能效制度大力推行,以便提高人们的绿色消费力。
[参 考 文 献]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绿色发展,必由之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皮尔斯/徐少辉,等.绿色经济的蓝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方时姣.绿色经济思想的历史与现实纵深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
[4]刘思华.绿色经济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5]苏立宁,李放.“绿色经济”政策的困境与改革路径[J].环境保护,2010(10)
[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色发展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王凤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