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山
2010年1月20日,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行业联合采访活动,《解放中国》及同名百集系列节目创作联播优秀节目表彰会上,商丘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解放商丘》一片荣获一等奖。在颁奖词中,评委们对该片的原创性片尾曲给予“妙结尾”的高度评价。作为此部作品的主创人员之一,下面就《解放商丘》的“妙結尾”——片尾曲方面谈几点思考。
好的原创性片尾曲要渲染作品主题
《解放商丘》是以张公店战斗、陈官庄歼灭战为主线,用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和亲历者的讲述,向人们展示了60年前,在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生死大决战——淮海战役中,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在商丘这片黄土地上,描绘出气势恢弘的历史长卷。《解放商丘》的片尾曲《风雨忆当年》以荡气回肠的主旋律,勾起了人们对那段如烟往事的追忆和对风云岁月的解读,使得那些跨越历史场景的人们,仿佛又在我们的眼前浮现。实际上,每当欣赏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时,除了唯美的画面、精彩的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外,就是原创性片尾曲了。若干年后,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思绪就会把我们带回那段特定的画面中,这就是影视片尾曲的魅力。
笔者认为,就纪录片而言,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应该是“1+1=3”的关系,要运用音乐与画面一起创造出“第三种意境”,使观众不自觉地被带入编导设定的情感、情绪和主题中去。事实证明,《风雨忆当年》就是把观众引入了编导者设计的情绪之中后,观众完全可以在自己的思维中,为画面上那些当年战场上的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行动所感动,情绪也完全进入到半个世纪前那场大战役的场景之中。在这部纪录片中,正是成功地运用了音乐的这种渲染功能,才使那些枯燥的黑白资料画面和后人的缅怀被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以极大的魅力吸引了观众。
好的原创性片尾曲要彰显作品风格
美国“9·11”事件发生一年后,CNN专门制作了一部大型纪念性纪录片《重寻“9·11”》,当影片结尾部分,一位女记者对着镜头说“9·11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我不会再天真”时,观众耳边响起了悲凉的大提琴旋律,这一主题音乐是编导邀请好莱坞著名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曾创作《辛特勒的名单》等优秀的电影音乐)为其量身定做的。不但对纪录片做了很好的情感包装,同时也成为影片自身的品牌。
然而在我们国内当今的电视屏幕上,虽然在内容与音乐结合方面取得成功的精品节目越来越多,传达给观众美的享受,但也存在着不少粗制滥造的节目。这是因为在实际操作时,很多编导并没有注意遵循电视音乐的创作规律,以致观众经常看到一些音乐制作,只是顺着画面几乎从头到尾平铺的节目,既不明白编者的用意,也与画面段落和解说所传达的信息严重脱节。当然,我们的电视音乐制作目前处于弱势,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电视节目为“快餐”式的文化产品。每天几十个小时的播出量,几乎不可能给音乐制作留出需要的创作时间,很多本该由专业人员完成的创作,只能由节目的编排者草率完成。客观上造成了很多“快餐”作品制作者,对音乐的作用也缺乏应有的认识,因此也无从在节目中创造清晰的音乐元素。
《风雨忆当年》是创作组人员根据片子的主题专门作词、作曲并请人演唱的,尽管时间长度只有90秒,然而却是紧扣片子主题,彰显了作品风格,能够让观众在节目的片尾曲中,再次想起那一段段难忘的历史和一桩桩动人的往事。穿越时空,触动人们的心灵,给人以感悟、警示和启迪。
好的原创性片尾曲要延伸作品空间
《解放商丘》片尾曲《风雨忆当年》的歌词与镜头我们是这样编辑制作的:
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笔者认为它对整部片子起到了以下两方面的作用:其一是歌词对作品空间的延伸。已经解放了60多年的商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发展蓬勃向上。在商丘走向解放的烽火征程中,先后有数万英雄儿女把热血洒在这片黄土地上,仅陈官庄一战,华野就有1.7万人牺牲。他们的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其中最小的两位烈士只有13岁,虽然这些英烈离我们已经远去60多年了,但是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永远缅怀他们,谨记他们的革命壮举。《风雨忆当年》的歌词就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诠释。其二是画面对作品空间的延伸。当下,在一些影视作品的结尾画面处理时,通常是把片中的精彩镜头以快切的方式剪辑到一起,或者是将片中的精彩瞬间以剧照的形式加以串联,等等。我们通过烈士纪念碑、少先队员以及革命老军人等作为主体的画面,寓意先烈们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后人依然在缅怀他们,他们已经融入了绵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薪火不息。最后一个镜头,我们定格在商丘今天的新面貌上,旨在告诉今天的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结语
纪录片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听艺术,音乐是影视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运用音乐是提高纪录片水准的一个重要方面。片尾曲特别是原创性片尾曲对影视作品具有渲染主题、彰显风格和延伸作品空间的多维价值,关键在于编导是否懂得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使用片尾曲,从而获得最佳的视听效果。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