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书刊装帧的崛起

2010-11-17 03:12王四朋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7期
关键词:装帧新文化运动书刊

王四朋

1915年1月《科学》杂志创刊,同年9月《青年杂志》(自第二卷起改为《新青年》)创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二者相互支持、相互呼应,共同倡导科学、民主,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以后,民主和科学逐渐成为主流文化。“新文学之说既倡,著书多用语体而学校生徒之能读书者大增,书报之销行甚广,此其中固有他种原因,然文字艰深之隔阂既除,而学术之研究遂易,然事实昭然,不可掩矣。”①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书刊的出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书刊装帧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书刊版式从传统竖排向现代横排转变。

清末,尽管石印、铅印技术已很流行,我国书刊的形态开始出现现代的平装书和精装书,但是,这一时期的书刊版式仍没有脱离雕版的旧形式,无论是版面结构还是装订形式,仍然模仿雕版图书的传统形式。

1915年1月,《科学》杂志从创刊开始,封面和内文就率先采用横排方式并使用西式标点,这对当时书刊的版面形式产生了较大影响。创刊号上的中英文刊名及本期要目、出版时间、发行者、卷期、定价等文字全部自左向右横排,与现在的书刊形式毫无二样,这在我国装帧史上是一个创举。《科学》杂志采用横式编排和使用标点符号的排版方法,在当时被视为新奇之事,引起了世人注意,同时也遭到守旧文人的非议和责难。该刊在创刊号的“例言”中,对此有一项专门的说明:“本杂志印法,旁行上左,兼用西文句读点乙,以便插写算术及物理化学诸方程式,非故好新奇,读者谅之。”②这在当时出版的众多期刊中,目的明确,革新彻底。《科学》杂志第2卷第1期,刊发胡适的《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在编者按中写着:“胡君适有鉴乎文字符号之不容缓也,因为是文,以投本报。同人既喜其能补本报凡例之不及,且足以答海内外见难之辞。”③鲁迅先生称那时是“单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④在那种形势下,《科学》杂志义无反顾,始终如一,加上胡适从理论上为之小心考证、摇旗呐喊,终于使得横式排版和文字符号的广泛运用,成为书刊版式变革的一种导向。

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第2卷第1号的封面也开始采用自右向左的横排美术字作刊名,并用西洋图案作装饰花边,但内文仍是旧式竖排版面。1917年,《新青年》第3卷第3期上刊发了钱玄同写给陈独秀的一封公开信,提出:“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橫行较易于直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字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文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新青年》后来又多次刊发钱玄同的公开信,阐述和推行汉字“横行”的主张,以引起广泛关注。

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刊发陈望道给《新青年》的来信说:中文应该“横行加标点符号”,“诸子却仍纵书中文,使与横书西文错开;圈点与标点杂用,这是东人尾崎红叶(1867~1903,日本明治初期小说家)的遗毒,诸子却有人模仿他,而且前后互异,使浅识者莫名其妙”。⑤钱玄同回信说:“我个人的意见,以为横行必较直行为好,在嵌入西文字句的文章里,尤以改写横行为宜……独秀先生亦极以为然,原拟从本册起改为横行。只因印刷方面发生许多困难的交涉,所以一时尚改不成,将来总是要想法的。”⑤

1919年12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1号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新青年》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划一,对书刊版面由传统竖式向现代横式的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青年》从开展文学革命开始,关于横向排版和新标点符号的探讨和使用,对传统书刊的现代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科学》和《新青年》杂志倡导并实行的由传统向现代版式的转型,不仅改变了书刊版式的旧形式,而且改变了人们几千年来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阅读习惯。

新文化运动加快了书刊封面从古籍题签形式向现代封面设计转变。

新文化运动前,书刊封面开始从线装古籍题签形式向现代书籍封面样式演变。当时出现了一些与线装书籍不同的封面样式,人们把这种封面叫做“美术封面”或“美的封面”。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玉情瑶怨馆木刻线装本《巴黎茶花女遗事》,以中国书法作为设计元素,是承前启后的书籍艺术作品。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上海中新书局出版的《女儿花》,上下两册,32开本。书中讲的是中国故事,封面画绘的却是西洋人物,設计手法处于模仿照搬阶段。学者唐强在《晦庵书话》中说:“书籍封面作画,始自清末,当时所谓洋装书籍,表纸已用彩印。”并记述了那个时期的封面“所画多月份牌式美女”的现象。⑥1914年创刊的《礼拜六》,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刊物,封面采用石印风景美女、丁悚绘封面画。这个时期的《小说时报》、《中华小说界》等刊物的封面画也多是用仕女画。这些早期的封面画与书刊的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完全是一种商业促销手段。

闻一多先生堪称我国书刊装帧史上一位开拓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闻一多大声疾呼“艺术是改造社会的急务”,并提出“艺术救国”“美育救国”的主张。1920年5月7日,他在《清华周刊》发表的《出版物底封面》,提出了书刊“封面图案底价值”,分析了当时书刊封面设计“不发达底原由”,以及补救的方法“只能在艺术上着手”。并对当时的杂志,从一般的刊物直到受到广大青年崇拜的《新青年》的封面设计,都进行了大胆的评论。“《新青年》是中国新文化的鼻祖,当然受一般人底崇拜,但它的价值决不是从它的封面图案得来的。”对《新青年》的封面和模仿抄袭《新青年》封面的几种杂志进行了批评。他认为“中国现代的出版物底封面图案艺术,笼总我可以送它两个字底批评:‘太差”。⑦并分析了封面“太差”的原因,提出了改进的办法,这对当时书刊装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四”运动后,由于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不仅书刊的品种骤增,书刊装帧从表现形式到艺术观念,都有了全新的发展,从以往偏重于制作工艺中解脱出来,开始向艺术设计领域扩展。书刊封面由单一的书名题签发展到采用美术字、装饰图案、绘画和摄影等手段,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展示书刊的内容,起到美化书刊的装饰效果。如:1920年《新青年》五四纪念号,用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劳工神圣纪念碑作为封面的主体形象,从封面的装饰到杂志的内容达到了和谐统一。1923年7月北京大学新潮社初版《桃色的云》(鲁迅译),封面是鲁迅采用石刻云纹图案设计的。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许钦文短篇小说集《故乡》,大32开毛边本,陶元庆设计封面,封面上绘着一位身着大红袍、手执宝剑的戏剧人物。人物的动态把读者的视线引导到宝剑正下方的书名和著者名上,色彩浓烈,对比鲜明。这幅构图奇妙、色彩淳朴的封面,已成为中国现代装帧史上的经典之作。

闻一多曾对这种“美的封面”进行了分析:“(甲)主体的。1.美的封面可以引起买书者的注意。2.美的封面可以使存书者因爱惜封面而加倍地保存本书。3.美的封面可以使读者心怡气平,容易消化并吸收本书底内容。(乙)客体的。1.美的封面可以辅助美育。2.美的封面可以传播美术。”⑦1928年丰子恺首次引用日本词汇“装帧”出现在上海的《新女性》杂志中,当时主要指书刊的封面设计。1928年1月,新月书店初版的徐志摩散文集《自剖》32开本,画家江小鹣绘封面画,封面绘着徐志摩的面容,一把利剑把他的面容分成两半,深刻地表达了该书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前进,“装帧”一词便成了书刊美术设计的专指名词,被广泛使用。丰子恺在《装帧画例》的《缘起》中说:“书的装帧,能象征书的内容,使人未开卷时先已准备读书的心情与态度。”⑧1929年,上海文明书局印行黎锦辉作曲的歌谱《归程》,描写游子返乡的心情,折西绘封面画,街灯足影的特写,带有电影招贴的感觉。1931年8月,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诗集《猛虎集》,闻一多做封面设计,在封面和封底上画了一张虎皮,寥寥几笔,简单而含蓄,美观至极。1933年11月创刊的《诗篇》,共出版四期,大32开横排本,封面由庞薰琹绘画。封面画具有装饰味和民间艺术风致,成功地营造了诗的意境。1936年10月,上海联华书局初版,鲁迅翻译的短篇小说集《坏孩子和别的小说八篇》,25开本,封面为鲁迅设计,选取玛修丁的一幅木刻作为装饰,红、黑两色印刷。这两本书的封面文字都是横排左起,书名字用粗宋体美术字,与现在的封面毫无差别,现在看起来仍很现代。

由于新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书刊装帧在封面设计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封面开始出现了封面画并具有了设计意识,新的表现手法不断涌现。这一时期的书刊装帧艺术逐渐从装潢制作转向装帧设计,从古典逐步走向现代。

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批走上商业化、职业化道路的优秀装帧设计艺术家。

最初,书刊装帧设计由社会上一些文学家、艺术家兼任,随着大批出版机构的创立,书刊发行品种数量的增加,对书刊形式和封面设计愈加重视,出版机构对商业美术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国内基本上还无培养此类人才的学校,商家只能采用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方式进行设计人才的培养。像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美英烟草公司以及南洋烟草公司广告部等都曾招收练习生,自行培养设计人员。中国近代著名的装帧设计家张光宇、叶浅予等均出自此类商业美术的培训。

20世纪初,“工艺美术教育就已施行。如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便开设过手工、图案课程。进入中华民国后,更有蔡元培提倡美育,黄炎培提倡职业教育”⑨。于是,各地纷纷开设新式学堂,许多美术专科学校都设立了图案系科,增设了图案课程,采用新式教学法培养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吕凤子、陈之佛、颜文樑、雷圭元、李有行等人为现代商业美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五四”运动以后,民营出版业逐渐成了中国出版的主体。出版物更加面向市场,经受市场和读者的选择,书刊的内容和形式也显得尤为重要。出版机构开始聘请美术专业人员从事设计工作,逐步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装帧设计艺术家,个体手工艺匠人逐步被职业化的装帧艺术家取代,这些从事职业装帧设计的人员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君陶、孙福熙、郑川谷、莫志恒、曹辛之等人。钱君陶靠书装出名后,招架不了蜂拥而至的约稿,自己不便出面,只好托请丰子恺、陈抱一、章锡琛、陶元庆等师友为其订立《裝帧画例》,刊于1928年《新女性》月刊第三卷第十号上,也就是润格,明码标价,并声明:“1.非关文化之书籍不画;2.指定题材者不画;3.润不先惠者不画。”开始走上商业化、职业化的路子。

当时从事装帧设计的人员中除了职业装帧艺术家外,还有作家、诗人、画家、工艺美术家、学者。具有代表性的有鲁迅、闻一多、陶元庆、丰子恺、司徒乔、陈之佛、叶灵凤、倪贻德、沈从文、胡风、巴金、艾青、卞之琳、萧红、张爱玲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书刊装帧艺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进入到现代书刊装帧设计觉醒与自觉的历史时期。由于新思潮的影响,书刊装帧艺术从形式上和艺术理论上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很多作家、画家、工艺美术家、装帧艺术家积极参与书刊设计,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书刊艺术作品,为现代书刊装帧艺术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在现代工艺美术中有着突出的成就。

注 释:

①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1页。

②《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1月。

③《科学》第2卷第1期,1916年1月。

④《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74页。

⑤《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

⑥邓中和:《书籍装帧》,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⑦《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第7页。

⑧丰子恺:《装帧画例》,《新女性》,1928年第3卷第10号。

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修订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3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装帧新文化运动书刊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2023年精品书刊订阅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多翻书刊益处大
文以载史——藏文的雕版印刷与装帧艺术
民国时期儿童读物装帧设计研究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书刊信息:环境治理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