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来劳动力流入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长三角地区16地级市的实证考察

2010-11-17 03:37黄国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2期
关键词:流动比率协整长三角

黄国华

(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上海201306)

城市外来劳动力流入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长三角地区16地级市的实证考察

黄国华

(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上海201306)

本文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收入差距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劳动力流动不仅受迁移地收入的实际效用变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并且根据长三角地区16地级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域内外收入差距、直接成本变动、潜在风险成本对外部劳动力流入的影响度。估计结果显示,域内外收入差距与外部劳动力流入正相关,直接成本和潜在风险成本与外部劳动力流入负相关,进一步明确了收入差距和成本变动对劳动力流入的影响程度。鉴于各因素对外部劳动力流入所起的作用,要进一步促进我国长三角地区劳动力的合理流入,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迁入地较高收入的边际效用,二是降低迁入地较高收入的成本率。

城市;外来劳动力流入;影响因素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劳动力的流动问题逐渐突显,进而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劳动力流动潮。总的说来,我国的劳动力呈现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整体趋势。东部的长三角区域城市代表我国区域城市发展的较高水平,正吸引着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及人口的流入。究其原因,利益上的差异是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跨地域流动的主要驱动力,除此之外,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劳动力流动理论和理关研究的简单回顾及评价,以长三角地区16地级市(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为依据,经过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分析,探讨了城市中外来劳动力流入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促使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若干政策启示。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的国外观点

劳动力流动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国外也曾引起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口学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的文献也很多,突出的观点是:收入差距会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流入较高收入部门。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他指出,比较利益差异的存在会促使社会劳动者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美国学者Everett s.Lee提出了著名的“推力—拉力”理论,其理论认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四种,即迁出地的因素、迁入地的因素、中间阻碍因素和个人因素,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收入差距突出地影响其迁移决策。唐纳德·博格进一步充实了“推力—拉力”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从而支持了收入差距是移民搬迁主要原因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两元经济模型”,认为先进部门即资本主义部门由于较高的收入会源源不断地吸引落后部门劳动力的流入。托达罗认为迁移决策取决于潜在的迁移者对预期收入的估计,收入差距构成了迁移动机的主要方面,就业概率是迁移的其他考虑因素。博加斯提出了自我选择模型,认为迁移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因素:潜在迁移者可观察到或不可观察到的个人能力“可转移渡”、相对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平均收入水平的比较[1]。可见,国外学者在人口迁移动力问题的研究中,重点强调了收入差距。

1.2 国内劳动力流动的有关研究

国内专家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在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的相关问题上,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1.2.1 收入差距诱引劳动力流动

1.2.2 收入差距不影响劳动力流动

王春超在理性行为分析框架下,吸取Carrington模型的分析思路,研究收入差异、就业聚集效应及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作了经验检验,得出结论:收入差异并不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在流动过程中,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呈现出大规模集聚的趋势,这种由地区就业集聚所形成的社会、信息网络对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帮扶效应则显著地影响着劳动力的转移行为[9]。陈文权认为劳动力的流动是社会总劳动在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配置,发生这种变化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劳动力的流动受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直接推动,而不是收入差距的拉动[10]。吕蕾认为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区域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劳动力的迁移能力并未增加,这种结果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城市经济发展不足导致城市就业容量不足;二是制度因素限制了劳动力流动[11]。可见,国内的研究文献中也是集中于收入差距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研究。

2 已有理论模式的评价

除上述文献外,还有专门的劳动力流动模式。研究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有刘易斯模式、拉尼斯—费模式、乔根森和哈里斯—托达罗模式,这几种模式的具体内容不再详述。需要指出的是包括刘易斯模式和拉尼斯—费模式在内的刘—费—拉模型、乔根森模型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对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的解释都存有缺陷。刘易斯模式把劳动力流动机制简单地归于两部门间的工资差异,乔根森把劳动力流动根源归结于农业剩余的规模,而哈里斯—托达罗模式把劳动力的流动动力仅归于城乡预期收益的简单比较。刘易斯模式和乔根森模式都把包括城市工作搜寻成本、城市就业教育和培训费用、劳动力流动的心理成本等在内的非农收入的成本投入率因素排除在外,纯属于无迁移成本的劳动力流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虽意识到城乡预期收入的差距是劳动力流动的驱动力,考虑到了城市就业的概率,而忽视了对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即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的考虑,纯属片面分析的劳动力流动理论。劳动力无限供给模型和片面分析模型缺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全面、正确分析。本文认为收入差距只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影响因素,收入的实际效用变动因素和从业成本的变动因素也明显地影响到劳动力流动。既考虑到名义工资差异、收入增加的实际效应因素,又考虑到转移的诸多成本变动因素,在此基础上,下文将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

3 新型理论模型的构建

本文通过转移就业的均衡分析法,来构建外部劳动力向域内城市迁移的新型理论模型。

假定(1):有两个域外劳动力,劳动力1和劳动力2,两者的效用分别表示为 U1和 U2。

假定(2):有两种收入,原本低收入 Ya和迁入地的高收入Yi,在原地获得低收入 Ya,在迁入城镇获得高收入Yi。

假定(3):劳动力1可以拥有 Ya1和 Yi1两种收入,劳动力2可以拥有 Ya2和 Yi2两种收入,两种收入都会带来效用,分别表示为 U1(Ya1Yi1)和 U2(Ya2Yi2)。

假定(4):获得原地低收入的成本投入率为λa,获得迁移后高收入的成本投入率为λi,劳动力1为获得原本低收入和迁移高收入付出的成本为λa1Ya1+λi1Yi1=C1,劳动力2为获得原本低收入和迁移高收入付出的成本为λa2Ya2+λi2Yi2=C2。

当劳动力1和劳动力2效用之和最大时,两种收入的分配达到最优状态,于是可得:

4 实证分析

从理论分析可知,劳动力的迁移主要受到迁移地高收入的边际效用和迁移地高收入成本率的影响,进一步地,本文将根据我国长三角地区16地级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之进行检验分析。

检验分析之前,本文对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效用进行探讨。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各种政策性收费,住宅、食物、寻找工作的信息支出成本)和非货币成本(寻找工作的时间成本、放弃原来熟悉环境所形成的心理成本);劳动力流动的效用包括货币效用(收入的提高、福利的增长)和非货币效用(更宜人的环境、个人心理的满足等)。域内外收入差可以看作劳动力流动的货币效用;域内城市的非农产业可以为流入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带来劳动者个人心理上的满足;域内物价水平直接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货币成本;域内城镇失业率影响流动人口寻找工作的时间,构成劳动力流动的非货币成本。以上指标虽不能完全囊括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效用,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又可以量化,因此,本文选用域内外平均收入差率(gap)、域内各城市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gdpr)、迁移价格成本变动(price)、各地级市城镇登记失业率(unemployment)作为劳动力流动比率(rate)的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流动比率=(本年的城镇人口-去年的城镇人口-去年的城镇人口×本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的城镇人口

利用全国和长三角地区16地级市有关年份的统计年鉴,找到1995-2006年的全国人均纯收入和长三角16地级市中各个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具体数据,求得反映域内外收入差距的平均收入差率gap;找到长三角16地级市中各个城市的消费价格指数和同期的全国平均消费价格指数的具体数据,求得反映直接迁移成本变动的消费价格指数比率price;找到长三角16地级市中各个城市每年的城镇人口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具体数值,求得反映劳动力流动的流动比率rate;找到长三角16地级市中各个城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求出反映劳动力流动就业机遇的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gdpr;找到长三角16地级市中各个城市的城镇失业率unemployment。由以上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数据组成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对非平稳序列直接回归会造成“伪回归”,因此先对各变量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变量序列进行协整关系检验。为了避免单一检验方法的缺陷,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针对变量数据生成的特点采用ADF检验法、PP检验法、LLC检验法、Hadri检验法四种方法来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的检验,并对结果进行综合比较。本实证利用EVIEWS6.0软件给出。

表1给出了外部劳动力流动分析中各变量实际数值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检验结果显示,流动比率变量、域内外收入差距变量、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变量、城镇失业率变量都没有完全通过ADF检验、PP检验、LLC检验和Hadri检验。其中,流动比率变量rate在PP检验中统计量不显著,接受了原不平稳的假设;域内外收入差距变量gap在ADF检验和PP检验中统计量都不显著,接受了原不平稳的假设,在Hadri检验中统计量显著,拒绝了原不存在单位根即平稳的假设;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变量gdpr在ADF检验中统计量不显著,接受了原不平稳的假设,在Hadri检验中统计量反而显著,拒绝了原平稳的假设;价格成本变动变量、城镇失业率变量的ADF检验、PP检验、LLC检验结果都不显著,都接受了原不平稳的假设,Hadri检验结果显著,拒绝了原平稳的假设。以上表明流动比率变量、域内外收入差距变量、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变量、价格成本变动变量、城镇失业率变量序列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平稳性。对非平稳变量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得:

表1 长三角地区外部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各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Tab.1 The unit root test resultsof the variable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of the impact factorsof external labormobi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表2给出了流动比率变量、域内外收入差距变量、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变量、城镇失业率变量、价格成本变动变量差分后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检验结果显示,流动比率变量、域内外收入差距变量、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变量、城镇失业率变量、价格成本变动变量一阶差分后的ADF检验、PP检验、LLC检验的统计量都显著,都能拒绝原不平稳的假设;Hadri检验的统计量都不显著,都能接受原不存在单位根即平稳的假设。以上检验结果表明虽然流动比率变量、域内外收入差距变量、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变量、城镇失业率变量、价格成本变动变量原序列是非平稳序列,但一阶差分后的序列都是平稳序列,都符合I(1)过程,变量是同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之间的均衡关系,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是保证即使两个都是随机游走的变量进行回归而不会造成荒谬结果的有效途径。

本文采用Jo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法来展开以外部劳动力流入为基准的协整分析。协整检验变量最佳滞后阶数仍按照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准则确定,AIC值越小,则滞后阶数越佳,经检验证明各变量序列最佳滞后阶数为1,均采用具有截距项和趋势项的形式。协整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本实证结果由EVIEWS6.0给出。

迹统计量如果大于临界值,则表明拒绝原假设。在表3中,域内外收入差距gap与流动比率rate协整检验的迹统计量为15.57,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5.49,其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也是大于其临界值,即可以认为在95%的置信程度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原假设为 r=0),也就是表明域内外收入差距gap与流动比率rate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gdpr与流动比率rate协整检验的迹统计量为21.13,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20.26,其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也是大于其临界值,即认为在95%的置信程度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也就是表明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gdpr与流动比率rate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城镇失业率unemployment与流动比率rate协整检验的迹统计量为12.32,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0.81,其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也是大于其临界值,即认为在95%的置信程度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也就是表明城镇失业率unemployment与流动比率rate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价格成本变动price与流动比率rate协整检验的迹统计量为12.32,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2.2,其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也是大于其临界值,即认为在95%的置信程度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也就是表明价格成本变动price与流动比率rate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MRM);电喷雾电压(IS)5 500 V;雾化气压力(GS1)65 Psi;气帘气压力(CUR)10 Psi;辅助气压力(GS2)65 Psi; 离子源温度(TEM)550℃;定性离子对、定量离子对、碰撞气能量(CE)及去簇电压(DP)见表1。

表2 长三角地区有关变量差分后单位根检验结果Tab.2 The unit root test resultsof the differential variabl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表3 长三角地区各影响因素与外部劳动力流入的协整检验结果Tab.3 The Cointegration test resultsof external labor inflow and its effect factor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由上文的单位根检验获知外部劳动力流入影响因素中变量的原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后都是平稳序列,即符合I(1)过程;上文又对各变量序列进行了协整检验,得出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对于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以便进一步研究变量间的相互影响程度。

考虑到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内生性问题,在回归模型的设定里面需用一种叫做“动态面板”(Dynamic Panel Data)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克服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因此RATE(-1)也纳入了估计方程,以便考察劳动力流动前后两期的变动趋势。操作过程中,在数据整理上,把所有数据分为六列数据,即年份(year)、城市(city)、流动比率(rate)、价格成本比率(price)、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gdpr)、城镇失业率(unemployment)、域内外平均收入差率(gap)。

根据分析,建立回归方程:

利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域内外收入差距GAP、就业容量指标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GDPR、价格成本变动 PRICE、潜在就业风险成本城镇失业率UNEMPLOYMENT的P值都很小,t值均较大,说明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力都是很显著的。其中,域内外平均收入差率即域内外收入差距 GAP的系数为正值,说明域内外居民收入差距对外部劳动力的流入会产生刺激性的动力,长三角16地级市与域外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越大,越会吸引更多的外部劳动力流入长三角区域;就业容量指标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GDPR的系数也为正值,说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外部劳动力的流入也会产生刺激性动力,非农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大,越会吸引更多的外部劳动力流入长三角各城市;显性成本即居民消费价格成本的变动、流动就业风险成本即城镇失业率的系数都是负值,说明不管是直接的价格成本,还是潜在的就业风险成本,都阻碍着外部劳动力的流入,只有消弱这些直接价格成本和潜在风险成本,外部劳动力的流入才能具有持久性动力。

表4 回归结果Tab.4 Regression yesult

5 对策建议

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长三角区域应该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承载区和人口承载区。目前长三角区域GDP比重占全国1/5,常住人口总量占全国10.39%,与世界著名大都市圈相比,长三角区域人口规模明显偏小,大都市圈的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应当承担发挥吸引外来流动人口政策性功能的战略任务。

前文的理论及实证分析蕴含着深刻的政策意义,长三角地区要加快劳动力的合理流入,必须从提高迁入地较高收入的边际效用、降低迁入地较高收入的成本率两方面着手考虑。

5.1 提高迁入地收入边际效用的政策构想

5.1.1 完善各类人才引进机制,提高引进人才的实际收入

通过待遇、方法、激励等途径革新人才引进机制,为外来人才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地方能否吸引外来优秀人才的关键。有条件的单位完全可以高薪揽才,以增加外来人才的“迁居”效用。清华大学以每人年薪100万元聘请了28位海外一流学者担任首席教授;广东省以20万元年薪欲吸纳一批熟悉WTO规则的专家型人才。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开放的前沿,同样需要以优厚的待遇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夯实其人力资源基础。

5.1.2 健全农民工工资制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

为保障城市的基本建设和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有必要根据当地物价和生活水平,合理调整农民工工资;加强对外来劳动力集聚的服务、建筑、餐饮等行业的日常监管;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建立预警体系,对连续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给予社会公示,并尝试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完善保护劳动力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严惩压低、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5.1.3 建立并实施务工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福利

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覆盖到外来务工子女身上,保障其基本的受教育权,2008年年初,浙江省教育厅宣布免除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借读费,建议将这种同等待遇政策推广至各地级市。除此之外,学校的学杂费减免、奖学金发放、生活费补助等优惠或照顾性政策要更多地向外来子女倾斜。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险方面,有必要建立民工的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尝试同城市居民相同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渐把外来民工纳入城市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5.1.4 健全社会救助制度,补充外来就业人口的实际效用

一套完整的社会救助制度,既包括经济上的帮助又包括法律上的援助。当外来人口遭遇天灾人祸时要给予紧急救济,当个别外来农民工因生活拮据陷入困境时要给予贫困救助,当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损或遭受不公待遇时要给予提供法律援助等。把针对外来务工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纳入城镇原有的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多方面拓宽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优厚待遇充实人才引进机制,提高和保障农民工工资,可以通过收入差直接提高转移就业收入的名义效用;实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可以从降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角度,提高转移就业所得收入的实际效用,促进劳动力的转移达到合理状态。

5.2 降低迁入地收入成本率的政策构想

5.2.1 政府应注重信息引导,完善信息发布渠道,降低外来劳动力的工作搜寻成本

在劳动力市场上,流动人口获取就业信息的力量是弱小的,市场化的中介组织信息价格又较高,农民工就业信息的取得成本较大。因此地方政府应组织专门人员和机构大力开拓劳动就业市场,广泛收集各方用工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并以电视电台、报纸媒介、村委宣传栏等途径向流动人口传递各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要建立和规范劳动力中介市场,严厉打击发布虚假信息骗取农民工钱财的非法中介组织;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劳动力市场,但要严格控制信息价格,以减小流动人口的信息获取成本。

5.2.2 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减少其人力资本成本

在农民工技能培训方面,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责任并重,中央政府要划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补贴输出地政府,用以输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在农民工输入地,长三角地区要启动专门针对外来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系统,并且规范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努力实现农民工就业的稳定,只有让农民工安居乐业,针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才能够收到实效。各方政府共同努力,降低非农就业农民自身所需的投入,减少其人力资本成本。

5.2.3 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平等就业权与生命健康权,降低其流动收入成本

输入地必须坚决取消对外来人口就业的各种政策限制与地域歧视,让外来人口获得合理的工资报酬。把外来人口的工作时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切实保障其休息权。健全劳动保护、劳动监察、安全监管机制,确保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命与健康权益不受损害。坚决消除工资克扣、拖欠现象,对恶意拖欠情节严重的用人单位,可以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或责令停业整顿,或降低、取消资质,或吊销营业执照,直至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增强威慑力,减少外来人口的流动收入成本。

5.2.4 赋予外来务工人员民主权利,让外来人员融入当地软环境,消减其心理负担成本

为避免外来农民工的受当地人歧视和排挤的阴影心理,有必要改进现行的选举制度,完善人民团体制度,赋予农民工有序参与当地政治事务的民主权利。城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妇联等组织和团体中,应当明确规定有农民工代表、委员,为农民工提供合适的参与当地政治事务的途径,让农民工实现有序参与当地政治决策的民主权利。消除影响外来人员与当地居民关系的潜在隔阂,城市社区应将农民工视为社区成员平等对待,各种公共服务网络应当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享,尽力消除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隔阂,减轻和消除外来人员迁入的心理负担。

以上四项措施可以降低外部劳动力向域内流入、在域内城镇就业的成本代价,减小成本率,促进劳动力的流入达到最优状态。

References)

[1]费景汉,拉尼斯.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71-85.[Celanese Fei.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maining Labor[M].Beijing:Huaxia Press,1989.71-85.]

[3]赖晓东.东西部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5):12-15.[Lai Xiaodong.The Stud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Income Gap Between East and West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J].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05,(5):12-15.]

[4]严盈芳.赣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4):90-92.[Yan Yingfang.The Performance,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2rural Income Gap in JiangXi Province[J].Chinese Private Technology and Economic,2006,(4):90-92.]

[5]李仙娥,杨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关系

分析—以陕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6,(12):28-30.[Li Xian’e,Yang Yong.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Migration and Urban2rural Income Gap2for Example in Shanxi Province[J].Productivity Study,2006,(12):28-30.]

[6]杜瑞珍.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比较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1):22-25.[Du Ruizhen.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Rural Labor Flow and SurplusLabor Force Transfer[J].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6,(11):22-25.]

[7]刘小翠.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2007,(4):70-74.[Liu Xiaocui.Th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Labor Mobility and Urban2Rural Income Gap[J].Wenzhou University,2007,(4):70-74.]

[8]贺文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原因及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5):2057-2059.[He Wenhua.The Characteristics,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J].Agricultural Science of Anhui,2008,(5):2057-2059.]

[9]王春超.收入差异、流动性与地区就业集聚—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5,(1):10-17.[Wang Chunchao.Income Differentials,Iiquidity and Regional Employment Concentration2based on Empirical Studie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J].China Rural Survey,2005,(1):10-17.]

[10]陈文权.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与借鉴[J].重庆行政,2008,(1):83-86.[Chen Wenquan.The Practice and Learning of Foreign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J].Chongqing Administration,2008,(1):83-86.]

[11]吕蕾,彭荣胜.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7):3003-3005.[Lv Lei,Peng Ronesheng.The Impact About the Level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Henan Province[J].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2008,(7):3003-3005.]

[1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 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99-143.[Yi Danhui.The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Eviews[M].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2.99-143.]

Impact Factors Analysis about External Labor Inflow Based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UANG Guo2hua
(College of Art and Sciences,ShanghaiMarine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isting literature about labormigration,the article breaks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way of single income gap affecting labormobility.The article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notonly the income gap affects labormigration,but also the cost affects labormigration.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16 prefecture2level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during 1995 to 2006,the article employs unit root test,cointegration test aswell as regression model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the income gap and the cost on external labor inflow.Estimates show that the income gap promotes the labormobility,and the costobstructs the labormobility,thus clarifies the impact degree of income gap and cost changes.In view of the rolesabout all the factorson external labor inflow,the labormobi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an bemade from two aspects:increase themarginal utility of higher income and reduce the cost of higher income.

urban;external labor inflow;impact factors

F241;C912.81

A

1002-2104(2010)02-0144-07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25

2009-06-23

黄国华,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分配。

(编辑:于 杰)

猜你喜欢
流动比率协整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研究
中医院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流动比率
基于协整的统计套利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