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慧轶, 贾飞勇, 刘仕成, 梁 东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 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视力障碍、听觉障碍。随着围产期医学的进步,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脑瘫的患病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升高趋势,我国发病率为 1.8‰~4‰[1],且每年以 3万 ~4万的速度递增,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治疗脑瘫的特效中药和西药[2],所以脑瘫患儿一旦确诊,多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3]。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小儿神经科收治的 170例脑瘫患儿,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患儿家庭经济条件,家属自愿加用或不加用施普善或神经节苷脂静脉滴注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对象 选取 2007年 5月 ~2009年 10月在我院小儿神经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70例脑瘫患儿,诊断标准均符合 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标准[4]。男 112例,女 58例,3~6个月 68例,6~12个月 62例,13个月 ~3岁 40例。
1.2 治疗分组 将 170例患者随机分为 A、B、C 3个组,A组为常规运动康复训练组 45例;B组为常规运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组 78例;C组为常规运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施普善组 47例(去除合并癫痫及脑电图有异常放电的患儿)。3个组之间在治疗前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相应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根据CP分类及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定后,对每个患儿采取综合治疗。3组患儿均常规应用神经发育疗法,即由治疗师施行 Vojta诱导法中的反射性翻身(reflex umdrehen,R-u)和反射性腹爬(reflex kriechen,R-k)以及Bobath法,每日 2次,每次 30min,同时给予中医推拿、作业疗法、高压氧、经络导平等治疗。
A组:仅采用上述常规康复疗法。B组:在采用上述常规康复疗法基础上,同时应用神经节苷脂(全名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商品名为申捷,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8120641EN)2ml(20mg)静脉滴注,每日 1次,10d为一疗程,停药 20d后进入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 6个疗程。C组:则在上述常规康复疗法基础上,加用施普善 (又称脑活素,依比威药品有限公司,批号:506687)5ml静脉滴注,10d为一疗程,停药 20d后进入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 6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 我们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测评,再根据测评结果计算患儿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DQ=平均发育月龄/实际月龄 ×100(<3岁患儿根据其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立位、手功能、反应或反射、语言 7项之和除以 7为平均发育月龄)[5]。DQ提高 >10分为显效;提高 5~9分为好转;提高 <4分为无效;显效与好转之和为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用 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3组DQ比较用方差检验,组间采用两两比较分析,疗效比较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1 3组患儿疗效之间的比较(见表 1)。
表 1 3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比较
2.2 3组脑瘫患儿治疗后 DQ评分比较 A组患儿仅采用常规康复疗法治疗后的 DQ值为 60.43±12.14;B组患儿在常规康复疗法基础上同时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后的 DQ值为 67.00±8.59;C组患儿在常规康复疗法基础上加用施普善治疗后的 DQ值为 67.02±12.56。A组分别与 B组、C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
2.3 不良反应 78例使用静脉滴注神经节苷脂脑瘫患儿和 47例使用施普善患儿均未见毒副作用。
脑瘫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尽相同,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和运动控制障碍,虽脑组织的损伤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剧,但若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有效的解决,将会严重妨碍患儿日后的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娱乐。由于儿童的运动发育是和脑发育同步的,因此,在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不仅促进脑的新陈代谢,改善脑的血液循环,而且可以补充脑发育的营养物质,对神经细胞的发育及轴突的生成都有良好的作用,特别对发育时期的脑瘫合并有智力低下的患儿,能更好地调动脑的潜在能力和代偿功能。
神经节苷脂是含唾液酸的糖神经鞘脂类物质,是人体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神经系统中含量尤其丰富,单唾液酸四乙糖神经节苷脂钠 GM-1是唯一可以透过血脑屏障的一种神经节苷脂,能在培养的神经细胞中传递与神经生长因子(NGF)相似的神经营养效应。动物试验已证实,GM-1可以非常显著地减轻缺氧引起的脑损伤,抑制缺血缺氧脑病动物模型的神经元坏死,能促进受损神经恢复重构神经网络,改善神经功能,进而减轻脑损伤后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和记忆功能障碍,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改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1)稳定细胞膜结构和功能;(2)降低兴奋性氨基酸和自由基的神经毒性;(3)抑制一氧化氮(NO)合酶,减少过量NO的生成;(4)调节 NGF,为其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可能与 NGF结合或直接作用于细胞膜,使其发挥更强的作用,促进神经再生修复及轴突和突触的生长[6]。尽管脑损伤危险因素复杂,但大多由缺氧、早产、感染等引起[7],因此,早期应用 GM-1可尽早恢复损伤神经,重建神经网络。
施普善是一种由纯净的猪脑蛋白,经现代生物酶降解技术制备的水溶液,不含蛋白、脂肪及其它抗原性物质。分子量在 10000以下,其主要成分 85%为游离氨基酸,15%为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肽,其中的含氮物质可直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增强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功能,有效地阻止和抑制自由基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神经元的线粒体免受毒性物质的损害;同时加速葡萄糖通过血脑屏障的运转速度、改善脑能量供应及神经递质传递、促进神经元增生、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8,9]以及诱导神经突触形成。有研究表明,施普善具有与天然神经生长因子相同作用,维持神经细胞存活、促进神经突触形成,提高突触兴奋性、改善记忆力、降低缺血缺氧时脑内乳酸和自由基的形成等作用[10]。目前在临床上已广泛地应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老年性痴呆、颅脑外伤后遗症、神经衰弱和婴儿轻度智力迟钝等多种疾病,并获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脑保护药物。
本研究在综合运动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加用或不加用脑细胞保护药物神经节苷脂和施普善,观察两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后,B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酯治疗,疗效达到 79.5%,高于A组即常规康复训练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施普善治疗,疗效达到85.1%,亦高于A组即常规康复训练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药组(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组与加用施普善治疗组)患儿与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儿 DQ值变化呈显著性差异(P<0.05),而加药组患儿之间 DQ值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本研究表明,加用施普善和神经节苷脂两种药物对脑性瘫痪均有良好的疗效,且疗效均优于单纯运动康复训练组。本组观察病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有资料显示,少数癫痫患者应用施普善后可促发或加重癫痫的发生[11,12],故对合并癫痫及脑电图提示有异常放电的脑瘫患儿,我们主张避免使用该药。
[1]林 庆,李 松.小儿脑性瘫痪[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62.
[2]何 竞,黄长琼,张永玲,等.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7):54-58.
[3]李燕春.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461-462.
[4]林 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5]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4-75.
[6]柯尊字,明 萌,粱 松,等.早期干预改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智力发育[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13-1115.
[7]Xiong Y,Peterson PL,Lee CP.Alteration in cerebral energy metabolism induced by traumatic brain injury[J].Neurol Res,2001,23(2):129-138.
[8]Ren J,Sietsma D,Qiu S,et al.Cerebrolysin enhances functional recovery followingfocal cerebral infarction in rats[J].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2007,25(1):25-31.
[9]韩志涛,刘 静,张炳烈,等.施普善对衰老小鼠 SOD以及 MDA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5):447-448.
[10]孙远杰,段丽萍,张庆福,等.施普善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18(4):246.
[11]刘增来,卢兰香.脑活素加重癫痫发作 10例报告[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9(3):75.
[12]马桂芳,张铭究.脑活素诱发癫痫发作 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1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