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焜 莫 南
青少年,何处觅乐园
■刘 焜 莫 南
一座城市的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活动空间?他们又能找到多少属于自己的活动场所?近日,记者对杭城的青少年活动场所进行了调查。
周末,杭州市城东京惠花园某幢公寓。刚要出门办事的魏阿姨,回头叮嘱她读初中的儿子:“我出去了,你别一直上网啊。”
儿子不耐烦地点点头:“知道了,知道了。少年宫人太多,网吧你又不让我去,不在家上网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啊?”
魏阿姨的儿子今年刚满14岁,鼻子上架着一副厚重的眼镜。对于孩子的反问,魏阿姨一时语塞,她真的回答不上来,因为她也不知道不上学的日子,除了让孩子待在家里,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
据了解,按照现行的教育模式,青少年在校外的时间约有180天。这校外的半年,孩子去哪里成了包括魏阿姨在内的很多家长纠结的难题。
最受欢迎的当属青少年活动中心。但事实上,对全杭州地区100万中小学生而言,能挤进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兴趣活动的学生比例连10%都没有。
不上课的日子,孩子们该去哪里?什么时候,家门口就有孩子们游乐的天地?记者对杭城青少年活动场所的现状,进行了一番深入调查。
“五一”劳动节前的一个周六,晚上7点32分,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后门附近,道路两边停满了私家车。
“孩子每个周末都来这上课,这里不光可以参加培训,还有一些游乐设施、兴趣班什么的。”陈先生家住滨江区,孩子读初中。滨江是个适合居住的好地方,但是缺乏大型的活动场所。
“家附近没有什么给孩子玩的地方,我们只好白天把孩子送到这里来,晚上再接回去。说实话,弄到这么个培训名额还真是不容易,是电脑摇号才摇出来的。有些人还排不上,只能等着下一期。”可以说,近50年来,西湖边的这个“少年宫”已成为一代代杭城青少年快乐成长的乐园。
与陈先生一样,绝大多数停在路边的车子都是来接孩子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好行情”让等在门外的家长为车位伤透了脑筋:一旦离开,车位被占,回来接孩子就麻烦了。因此,大多数家长只能选择坐在车里,原地等待。
家长们说,基本上每个周末或者假期,青少年活动中心附近的车位都是这样紧俏。事实上,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火爆,并不是一两年的事。
几年前,西湖边的这家青少年活动中心,由于培训班(兴趣班)火爆,录取比例与报名比例严重不协调,不少家长为了能拿到一个名额,漏夜排队。正因为如此,后来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改用电脑摇号的方式,算是解决了排队这个问题。然而,供不应求的矛盾,依然没法解决。青少年活动中心火爆异常的背后,正是杭州青少年活动场所的缺乏。
在杭城,孩子们活动的地方真的那么少吗?
据调查,杭州市本级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包括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即位于钱江新城的“阳光天地”),这两个场所建筑面积分别达到2.7万平方米和4.12万平方米。此外,各区(市、县)还有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滨江区除外),面积从几千平方米到上万平方米不等。
杭州近年来陆续公布了两批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场馆名单,共计80余处,但这里面,许多场馆也同时对社会开放,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等。其中,第二批公布的16家单位中,“目标人群”比较明确,如位于西溪路的杭州青少年素质拓展中心、位于萧山区的中小学劳技教育基地等。
这么多,还不够?
华东地区校外教育协会副会长、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黄建明的回答是:“分布不均,总量不够。”
在黄建明办公桌后面的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杭州地图。地图上面,很多地方用黑笔圈了起来。他告诉记者,这些就是目前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布点,从区域来看,大多集中在市中心,根本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
以培训班(兴趣班)为例,2009年,杭州地区(含各县市区)的青少年宫系统三期共接纳了22万人次参加兴趣培训活动,其中,市本级的2家青少年活动中心占了一半,平均每期人次不足3.6万,何况大部分来的学生参加的不止一个项目。
也就是说,就兴趣活动而言,同时可以满足参与的学生不到2万人。而主城区的中小学生(含幼儿园)有多少?30万!这意味着,即使在杭州市区,通过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可以满足参加兴趣活动的学生数连10%都没有。而对全杭州地区100万中小学生而言,这个比例显然更低。
既然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么挤,为什么不去其他地方?
在家长们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明摆在那里。他们无奈地一笑,反问道:“你说,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
家住杭州市机场路的符女士的儿子今年15岁,正是有点懵懂的年龄,如果不好好引导,整个人生轨迹可能就变了。可现状是,她和丈夫根本没空管。“平时我们都忙,双休日经常要加班,即使我们有时间,除了这里(青少年活动中心),除了偶尔郊游,我们也想不出带孩子去哪。”
符女士知道,江干区也有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不过,“那个地方规模相对小一点,兴趣培训、游玩的场地也没有西湖边的这个大”。除此之外,她实在找不出还有哪里可以放心地让孩子待上一天。她倒是希望家门口附近有便利的青少年活动场所,但小区里除了一些健身设施或简陋的图书阅览室之外,确实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孩子待的。
“平时也经常收到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发来的短信,诸如校外老师‘一对一’辅导培训等等,这种说到底也是给孩子补课。孩子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够多了,我更希望有能够让孩子发展兴趣特长的地方,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等等。”符女士说,孩子没地方可去的问题,到了寒暑假,更让人头疼。
家长的问题,孩子们也一样纠结。初一学生蒋恬欣家住杭州城西世纪新城。这个女孩说起话来有些老成:“女孩子去外面,家长都不放心,我一般双休日都待在家,实在是没地方去。市区那个青少年活动中心远了点,区里那个里面除了培训,玩的东西不多。”
六年级学生裘哲涛的家离杭州市下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很近,他说一到放假,他就会到那里去,除了可以结识新朋友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妈妈只让他来这里”,因为“这是个让人放心的地方”。
其实,对于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国家向来比较重视。如,建设部、民政部于2004年12月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该意见规定,今后地级以上城市的旧区改建或新区开发建设中,必须配套建设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未配套规划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开发建设项目,将不得批准建设。
200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捐助各种活动设施及经费。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
“的确,当前青少年最需要的,首先是保障安全、内容健康的一个校外社会化生活空间。”黄建明告诉记者,杭州市政府也一直非常努力地做好这件事。据了解,除了已经建成的市、区两级场所外,2010年,杭州市还将在余杭区的闲林建成一个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占地62亩的青少年活动场所,里面将设有大规模的户外活动场地。同时,萧山和下沙也将重建和新建青少年活动场所,市有关部门近日也将推出第三批“第二课堂”的活动场馆名单,让青少年多一些可去的地方。
“这样一来,市区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覆盖面会更广,青少年接受场所的服务也将更加便捷。”
不过,如同接受采访的家长和孩子所说的一样,其实,他们并非一定要参加什么培训班和兴趣班,而是希望有这么一个地方,能够让孩子待在里面,或学习,或娱乐,“地方不需要大,但最好是在家门口,来去方便”。
家长们的想法与省人大代表贾建平不谋而合。在2010年1月召开的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贾建平就联合其他10位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增设社区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的建议》。
贾建平说,青少年能否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是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然而,她在日常生活中却发现,如今少年儿童轻松愉快的文体活动场所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家庭的居住环境下,邻里之间互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情,孩子们也缺少一个集交流沟通、相互交往,同时又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集体活动场所。所以,孩子们放学以后只能返回自己家中。然而,这个时间段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又尚未下班,他们只能孤独地待在自己寂静的房间里,没有童年的伙伴嬉戏,没有知心的朋友交谈,没有同学一起做作业时那种热烈的讨论场面。长此以往,孩子们那份天真烂漫、轻松活泼的健康心理将渐渐被吞噬殆尽。
为此,贾建平等代表建议,增设“社区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使之成为学生放学后和节假日期间学习、交流的活动场所。
代表们还提出,应在住宅区开发建设审批时就将社区少儿活动中心纳入规划设计方案,属审批必审项目。为防止社区少儿活动中心成为创收性营业单位,中心的建设还应由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由街道办事处承担社区少儿活动中心的活动经费,纳入年度预算。
“社区还可聘请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专家、老教授担任社区少儿活动中心的辅导员。”贾建平说。
记者从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与选举任免工作委员会了解到,贾建平等代表的建议现正交由共青团浙江省委主办,省建设厅和省民政厅承办。
一个可喜的消息是,2010年,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将联合街道社区建30个以上的社区青少年俱乐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家门口的活动中心或将成为现实。
摄影 蔡荣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