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太极拳的弓步马步

2010-11-17 02:34老庄
少林与太极 2010年9期
关键词:拳种弓步太极

文/老庄

我看太极拳的弓步马步

文/老庄

在流行的武术界里,大家已经习惯了用弓步、马步、虚步、仆步、丁字步等步形来命名和规范武术套路中的动作,但是在散打和实战中却难见到这些标准的步形,在原始的武术中亦难见到。当藏诸名山大川的古老太极拳进入都市与流行武术接轨的时候,太极拳自己的步形因为没有专有的名词,故而借用了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拳种中的名称,用弓步、马步、虚步、丁字步这些名称来命名和规范太极拳中的步形,久而久之太极拳自身的步形名称便消失了。其实太极拳的步形与这些弓步、马步、虚步、仆步、丁字步完全是两码事,正如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佛经中的“波若”因为中文里没有与之相同的词汇,故而只有用相似的词“智慧”代替,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波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波若”,其实两者根本不同。又如中文里的“太极”译为英文,因英文中没有与之相同的词汇,于是便直译为“taiji”,久而久之在英文中“太极”便成了“taiji”,而不是“太极”了。可见,当两种文化碰撞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误区、盲点,使得相对弱势、相对不流行的东西去附庸风雅,从而失去自己本身的特点、特色,久而久之被同化了,已经不是原本那个东西了、变质了。太极拳在普及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弓步、马步、虚步、丁字步、仆步这些东西不好,而是各拳种中不同的步形是为不同的目的服务的。有的是为了稳定拳架的结构,有的是为了美观大方,有的是为了力量,有的是为了速度,有的是为了堵住气血练肌肉,有的是为了松开肌肉练气血的周流。太极拳是利用神意形体的虚实转换导引气血运行的拳种,故而其步形就应该有利于虚实、有无、松紧的迅速转换,从而导引气血沿经络运行的方向周流全身。拳谱曰:“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其最高境界是“虚实无定变换无方”,说穿了就是“说是虚其是实,说是实其是虚”,通俗地说就是在稳和不稳之间的一种状态,“将展未展,似松非松,似紧非紧”,只有这样才能“触处成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迈步如猫行。太极拳的步形是一种含机、蓄势的非常灵动的状态,只有这种步子才能够使神意气血灵动异常,才能够“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才能够实现太极技法中的沾、连、黏、随,才能够“后发先至,以静待动”。太极拳的步形应该是在弓步、马步之间的一种既不弓亦不马的状态,而不是弓步、马步成型的标准状态。

说这么多大道,不如大家来实证一下便知。我们做一个标准的弓步或马步各保持1分钟,便会感到两腿的外侧开始酸胀,这种酸胀感是沿脚底、脚背、小腿、大腿的顺序由下向上传递的,而且伴有胸闷、气紧、头晕的征状。也就是说,此时我们的气血是在足三阳经中从脚向头逆向运行,而内侧三条足三阴经相交汇的要穴三阴交则没有酸胀感,这就意谓着足三阳经的气血没有流向足三阴。此时我们将步形在标准的弓步和马步之间前后左右调整姿势,当调到一种既不弓也不马的状态时,就会感到刚才那种酸胀感的传递顺序与此时正好相反,是从头至足沿足三阳经而下,而且传到足内侧的三阴交而且三阴交开始发酸、发胀,此时还会伴有头脑清爽、胸怀宽阔的快感。这时的步形简直就是“四不像”,而这种步形才正是传统的原传太极拳所需要的步形,这和规范了的标准竞赛太极拳的步形完全是两码事,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正如书法艺术和美术字的关系一样,一个是阴阳、虚实、动静的,具有无限生命力,具有灵动、灵性的一种气势。一个是四平八稳的死板、僵硬的一种格式、定式、模式、样式。书法不易克隆,临王羲之的字临出了柳体、颜体、欧体、赵体、褚体等等;美术字则易克隆,千篇一律。书法不易推广,书法家难以成就;美术字易推广,练美术字的匠人容易成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形而上的一种气势,而不是形而下的一种格式,故而传统太极拳称拳为“势”,如“太极十三势”,而现代太极拳称拳为“式”,如“二十四式太极拳”。

为什么现代太极拳竞赛表演中诸多选手的膝关节大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病?这正是因为长期训练弓步、马步的标准姿势,最终以形拘气,使得正常的气血运行受阻、逆行而造成这一部位的气滞血淤。膝关节的病痛是中老年人因气血不足无法畅通而形成的一种常见疾病,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养生拳种,不应该会练出这种病。

以胃经和脾经的运行而论弓步和马步的弊病,透过练功裤,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许多练太极拳的人在胃经的伏兔、阴市、梁关一带隆起一大堆的赘肉,一运动则见这一大堆赘肉由梁关向阴市、伏兔方向而去,如果拍打、按摩、搓柔这一部分则酸痛难忍,如用火罐一拔、刮莎板一刮则紫黑一团。这说明胃经的气血受阻、逆行而淤集于此形成病灶。气血本该由胃经而降至脾经、心经供给我们生命活动的能量,而这种运动方式则正好相反。这类人常常因胃经逆行至大肠经、肺经、肝经、胆经而出现胸腹痞满、横气填胸、面部红涨、太阳穴肿胀、颈项粗短、秃顶等情况,伴随的征状是膝盖痛疼、臀部肥大、血压升高、胆肝区胀痛、睡眠不好、饮食不佳、性情古怪、身型发胖、面部浮肿。胃为百脉之海,胃降则百脉皆降,脾升则百脉皆升。胃降脾升不易之理也,对于生命活动关系重大。练功者不可不察。

许多练功、演拳者不明究理,为取悦观众、评委还特意将弓步、马步夸张、放大、蹲矮,以显示功夫深厚。然不知其已背太极健身、养生之理,不是在松通下肢的三阴三阳经,而是去练下肢的肌肉。如果要练肌肉何若天天去盘拳架、练拳耍拳浪费生命,还不如扛了杠铃升降跳跃、穿了铅绑腿去翻山越岭。在太极拳圈里有一怪现象,练高架子、小架子的人中瘦者偏多,练大架、低架子的人中胖子偏多。这是何故呢?前者松开肌肉通经络行气血,后者堵住气血练肌肉。

下面做一个实验便知分晓。将下肢的肌肉紧了又紧,十个脚趾抓地抓了又抓,当紧到不能再紧时,突然将下肢和十趾松开,你会觉察到下肢紧张时一股压力沿足三阳向上而去,接着胸闷、气紧、头晕、挑肩架肘、脚下发飘。这正是高血压形成的病理。当下肢十趾松开时,一股压力由头向脚而去,同时感到头脑清爽,胸怀宽广,沉肩坠肘,如释重负。这正是治好高血压的医理。拳理必同于医理,否则练拳何用?古圣曰:“习异拳如饮鸩酒。”然也!

猜你喜欢
拳种弓步太极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以“模件”思想解读中国武术拳种与流派规模化产生的机制
强迫症
技术还是技艺:应该如何看待武术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太极马扎(三)
以钹对枪法
金刚霸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