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伟娜
纪实类电视节目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初探
□ 闫伟娜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纪实节目人物的创作模式就是单一的“解说加画面”,这种创作模式往往不考虑镜头时间序列的连续和空间序列的统一,呈现的人物形象具有浓重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说教性。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创作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手法被运用到纪实类电视节目的人物创作中来,它们的出现令我们的创作耳目一新,使纪实人物更真实、更鲜活、更感人。
“以事立人”是指用发生在人物身上的真实事件来表现人物。
首先,用纪实手法记录共时事件中的真实人物。纪实手法的拍摄很简单,即早开机,晚开机,中间不停机。话虽直白,但要求却很严格,那就是在拍摄时尽量保持人物和事件的原生态,少干预、多记录,这是让人物鲜活起来的根本保证。尽管如此,对于人物的记录却不能面面俱到,事件的选取也不是没有章法,要选择最能突出人物特色又不失趣味的事件进行表现。同时,要注意事件与人物一贯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以及精神本质的高度一致。如此选择的事件才能真实代表人物形象,才能与观众产生心灵的碰撞,激发情感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在具体创作时,可以全篇用一个事件贯穿其中表现一个个体或群体,如《农民潘根大》通过潘根大复垦被砖瓦厂毁掉的两百多亩良田的真实故事,来展现一个复垦者的生命历程和崇高人格。也可以用多个事件从不同侧面来表现一个个体,如《芝麻酱还得慢慢调》中,用讨好琴师、和老谢唱戏、到电台做嘉宾等一件件小事,成功塑造了一位普通老人的形象。
其次,用人物讲述、写意、扮演等手法追忆人物往事。对于发生在人物身上的真实往事或者已经过世的人,往往采用讲述、写意和适当扮演的手法。《百年小平》中的人物讲述随处可见情感的火花,平和的语气、低沉的话语有时看起来并不连贯,但其中蕴藏着深沉的力量。106位讲述人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在著名记者法拉奇的讲述中,话语完成了历史框架的搭建,邓小平身边工作人员的讲述展现出一位伟人日理万机的身影,而小平家人的讲述则把话语引向伟人的情感世界。
所谓视角,即是指创作者观察、反映人和事物的总视点,站在什么位置,选择什么方向去观察人和事物。纪实类电视节目中常用的表现人物的视角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观视角。主观视角是指以创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直接观察和表现生活,以主人公的口吻讲述故事和抒发情感。它通常采取自述体的风格或主观式的叙述方式,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犹如文学创作中的“第一人称”。
客观视角。客观视角以旁观者的立场,依据事物的本来面貌展现人物或社会生活的视角。它不是主人公主观感受的直接显露和抒发,而是站在客观真实的观察点上表现人物,犹如文学创作中的“第三人称”表述方式。
主客观交叉视角。这种视角是主观和客观有机结合的特殊视角,具体表现为:在客观视角中插入主观表现,在主观视角中插入客观叙述,从而使其兼有客观真实性和主观抒情性的双重特征。
多视角表现。这种视角是指站在创作者或作品中诸多人物的不同角度上,共同阐明同一对象的本质特征。由于每个人物的观察视角不同,因而形成了对同一对象的多侧面描述,从而有利于对人物的完整刻画。
在纪实节目创作中有一种说法是“永不关机”。“永不关机的意思是,开机后什么都拍,不要等到正襟危坐,准备要深刻回忆、追溯、反省、总结时才拍,之前就已经开始,包括寻找人物的过程、见到后开玩笑、说某人的段子、中间出什么差错……”其实,“永不关机”的目的既是为了保证过程记录的完整,也是为了捕捉到更多更好的细节。好的细节来源于编导对日常生活的有心发现与职业敏感。
其一,揭示人物性格。如《女特警雷敏》中通过雷敏的闭眼杀猪、训练中的大花脸、用衣领擦汗、怕找不到老公等一系列细节,将一个开朗活泼、泼辣率真又稚气未脱的女特警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其二,表达人物的情感。如日本纪录片《望儿五岁》中“训子”一段有这样一个镜头:哭喊着的望儿在街上追上妈妈之后,双目失明的妈妈抱起女儿,娴熟地为女儿拉上掉下的袜子。这一细节,通过摄像机放大,占据了整个画面,母爱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三,展现人物的心灵。如在《最后的山神》中,孟金福捕鱼从来不用小眼渔网,而是用大眼渔网,目的是让小鱼逃出去;他打猎从来不用新式猎枪,用几乎找不到同型号子弹的老式猎枪,为的是让小兽能跑出去。桦皮船破了,他爬上高高的桦树,小心地用刀尖慢慢地划,深怕伤着树干……这些微小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这位老人善良、纯朴的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心。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血液,一旦失去它,艺术作品就会干枯、苍白,失去生机。优秀的纪实类电视节目创作者始终相信: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所以,他们在表现人物时,总是善于捕捉人物的“真情流露”和“情不自禁”,并十分注重人物形象的情感性表现。
由于人的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具有抽象性,所以,发掘并体验到情感之后,创作者必须将这种情感物化,并通过适当的手段表达出来,才能为观众所接受。用以情动人的手法来表现纪实类电视节目中的人物形象有多种手段。
情节。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进行情感积累,是表现纪实人物的一种常用手段。这种手段注重情感的铺垫和积累,避免了情感高潮的突兀,在情节的慢慢推进中将人物的内在世界呈现出来,使人物形象深刻丰满、感人至深。
特写。特写是“放大”,它除了突出表现人物的局部特征之外,还可以通过“放大”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比如《搬家》中一连串教授脚的特写:或走向教室、或漫步校园、或登宿舍楼、或与人讨价还价……这些脚的特写,既是老教授一生岁月的浓缩,也是他一生艰苦奔波的映照。将这些特写并列,达到了一种情感积累的效果,令老教授的形象更加感人。
空镜头。几乎所有与表现主体密切相关的事物,我们都可以赋予它情感的因素,使人物情感得以延伸,使主题得以升华。电视专题片《方荣翔》的开篇是一个剧场舞台的空镜头,画外是方荣翔的唱腔,观众的掌声、喝彩声。这个空镜头表现了观众对方荣翔的热爱、呼唤,有着深深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将方荣翔呼之欲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颇有一种“无人胜有人,人去情依旧”的意境。
慢镜头与定格画面。有人将慢镜头与定格画面称为“时间的特写”,慢镜头将时间延长,定格画面将时间静止,二者都是通过打破物理时间来延长心理时间,从而使情感得以升华。
纪实类电视节目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是具有个性的个体化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个笼统的符号。所谓人物个性,是指每一个人所特有的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和行为品性的综合表现。纪实节目中人物的个性魅力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解说词来表现。
人物个性的呈现首推人物动作,即通过有选择地记录人物各种富于个性特征的典型动作,来表现人物的与众不同。一般来说,人的动作是人物个性的外在表现。一个急性子的人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其外部动作必然是急匆匆的,走路快,吃饭快,说话也快。通过纪录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可以突出呈现人物个性。第八届全国科技音像制品奖专题类一等奖的人物短片《大老单和他的顺口溜》,整个片子自始至终贯穿着大老单的行动,果园里、农户家、教室里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正应了群众所说的“婆婆嘴、摩托腿”,鲜明的人物个性呼之欲出。
语言是人物思想的外衣,是人物个性的直接体现。通过话语涉及的内容,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物的知识、爱好等;通过语言的表达形式,如语速快慢、声调高低等,可以看出说话人的性格。电视专题片《走出攀附》讲到一个叫关秀娟的农村妇女,60多岁了,却不顾亲友反对,毅然用23万元承包了6千亩海边防护林;不会讲普通话、广东话,却敢在竹篮里放几万块钱一个人到深圳、珠海做生意,这样一个妇女,她会说些什么?“做人不吃苦,哪得世间财?……媳妇到这林场干一天活就给她一天工资,不干就没钱给她,儿子也一样。他们说我不要种田了,我一定要种田。国有兵有胆,家有粮有胆,有了粮食,我万事都不怕……”寥寥几句话,就把一个敢做敢为的海边老农妇的个性表现了出来。
利用解说词加强人物个性描写,也可以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电视人物短片《支书冯意锦》的开头是这样的:“支书冯意锦,一个很精干的女人。见到她时,她刚从外面回来,骑着一辆很大的男式摩托,开得飞快。她告诉我们,她不喜欢骑女式摩托,男式大摩托,开多快有多快,合脾胃。”这一段解说使人领略到主人公的泼辣、能干、不让须眉的个性特征,认识了这个人,更认识了她不可复制的独特个性。节目播出后,提起冯意锦,观众都说“就是那个骑大摩托的女支书”。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
栏目责编:胡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