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张 磊
商业时代的爱情
——议“山楂树现象”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张 磊
《山楂树之恋》横空问世,形成一股奇异的“山楂树现象”。《山楂树之恋》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热捧,主要由于它为我们塑造了理想的男性形象——老三,和理想的女性形象——静秋,触动了我们对真爱的渴望,拨响了我们怀旧的情结——初恋印记。
《山楂树之恋》 静秋 老三 爱情
从小说到电影,再到电视剧,《山楂树之恋》迅速成为海内外读者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从著名作家到文化批评家,从电影演员到导演、制片人,从相声表演艺术家再到电视节目主持人纷纷加入了“山楂”阵营,对《山楂树之恋》赞不绝口。《山楂树之恋》果然不负重望,销量一直扶摇直上,还以压倒性优势一举获得由香港《亚洲周刊》举办的“2007中文十大小说排行榜”、第四届“《当代》长篇小说年度最佳读者奖”的热门小说的榜首。[1]不仅如此,由张艺谋导演的同名影片《山楂树之恋》总票房达到8300万元,成为近十年来文艺片的最高票房。一时间,《山楂树之恋》引发无数网站、个人博客、论坛、贴吧的热议,形成一股奇异的“山楂树现象”。
何谓“山楂树现象”?用一向眼光挑剔、以莽汉著称的李亚伟的话来解释,“书中主人公的心理情况,与我们每个人的初恋非常相似。从这个角度来来看,所谓的山楂树之恋,就是超越时代的纯真初恋感情的代名词。我们这些60后的老山楂会感动,70后、80后的小山楂也会感动。无论老小,那种酸甜交错,悠然泪下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从这一角度上说,所谓的“山楂树现象”就是由《山楂树之恋》引发的关于爱情的思考和讨论。
不同时期女性理想的男性是不一致的,解放前的启蒙者和革命者,十七年中“高大全”的工农兵,都是女性心目中理想伴侣。而到了新时期,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涌入,男性走下神坛,成为饮食男女中的俗人,男性神话也开始破灭。女性惊异地发现,男人们“或者是软弱无能、没有任何主见的男性,或者是风度翩翩、放浪形骸、不负责任的花花公子。”[2]于是,女性发出“寻找男子汉”吼声。女人们寻寻觅觅,千呼万唤,不见理想的男性出现。
新世纪伊始,《山楂树之恋》横空出世,让女人们惊呼,原来理想中的男人就是老三,他“在知识和道德上接近于完美的引路人”。在老三这个人物身上,几乎挑不出什么缺点。从外形上看,老三“瘦瘦的,轮廓分明,有点白面书生的味道”①,“小臂上的肌肉鼓鼓的”,虽然“不符合无产阶级的审美观”,但绝对符合当下女性对男性想象——年轻、英俊、挺拔,而且还是肌肉男,满足女性对男性的视觉需求。另外,老三能说会道,“说起话来嘴上象抹了蜜糖一样”,经常语出惊人,“能够自由地表达对政治的见解以及对静秋的爱恋”[3],连一向警惕猜疑的静秋也被老三的“甜言蜜语”打开了心扉,这满足女性对男性的心理需求。
从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上说,老三拥有显赫的家庭背景,父亲是军区司令,是典型的官二代;另外,老三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勘探队工作,有稳定不错高收入,还能通过内部关系购买到紧俏物品,这绝对能满足女性当下的各种物质需求,让她们过上富裕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老三虽然是官二代,但没有当下官二代的蛮横骄侈,他“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能够以平等的身份与比自己年幼的人相处”,“乐于与年轻人交朋友”[4],“他总是义务帮别人修笔修表修钟,自己花钱买零件,从来不收人家一分钱”,他为了让曹大秀跳离火坑,不嫁给羊角风病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经济上接济曹三顿。这又满足了女性对男性的道德需求。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老三忠于爱情,这“是很多女性认同的,他那种无私奉献的爱、那种大气的爱、那种时时刻刻站在女方立场考虑的爱,那种像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像钢铁一样坚强的臂膀,尤其是那一颗孩子般善良和纯真的心灵都是值得女人迷恋的特质。”[5]老三善解人意,任由静秋使性,对她呵护有佳。他偷借外国名著给静秋,帮她代写教材,想方设法帮她买冰糖,赠送她一双高筒胶鞋,帮她一起打零工,甚至冒着坐牢的危险教训欺负静秋的万驼子……总之,老三是一个敢爱敢恨、能够保护自己心爱女人、能够为自己心爱女人带来幸福的真正好男人。这种好男人在当下来说可谓极品好男人,以致网络上流传一句口号,“嫁人当嫁老三”。
另一方面,女性在苛求男性的同时,男性也在寻找理想中的女性。女性评论者指责男性把女性塑造成“天使”和“妖妇”,然而在生活中男性发现“天使”只存在文学作品中,不过是想象的产物,而“妖妇”只能远观不可亲近,更不能作为终生伴侣。而纪实小说《山楂树之恋》中的静秋以完美的形式出现在所有男人面前,男人们惊呼静秋才是他们想要找的理想女性。
静秋长着男人们渴求的完美身材,虽然静秋经常为自己的身材感到苦恼,甚至自卑,但这恰是当下男性对女性外形的审美要求——魔鬼身材。为此,静秋经常受到外界的骚扰。静秋不仅外形秀美,而且多才多艺。所有的老师都喜欢她,小学时班主任让她协管调皮男生。她作文写得好,语文老师说“静秋‘才华横溢’,每次都把她的作文拿到班上念,还把她的作文推荐到市教育局,编进《K市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学校搞过两次作文竞赛,静秋都是拿第一名,在K市八中很有名气。”静秋不光帮助老师批改学生作业,还因此被抽调参加新教材编写。静秋对音乐也有很好的感觉,会拉手风琴,会唱俄语歌曲,“经常背着手风琴,跟学校宣传队的人到江心岛各个地方去宣传毛泽东思想,江心岛上的人差不多都认识她”,称其是“八中那个拉手风琴伴奏的女孩”。连学校组织汇演,静秋还能当导演,为班级编舞蹈。
静秋不是那种弱不禁风的美,她甚至还是体育尖子,会游泳,会打排球、乒乓球,参加过各种比赛。静秋让男人们唏嘘的是从不依赖别人,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她一而再地拒绝老三金钱上的赠予,即使两人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也不轻易花费老三的工资。静秋不是那种娇小姐,她吃苦耐劳,为了能让家人生活更好一点,她利用暑假,冒着酷暑打零工,常常要做大老粗做的重活、累活。特别不可思议的是,静秋除了会做家务、女工之外,还能织毛衣,缝纫,做鞋,这绝对让当下女性汗颜。
当然,静秋为人诟病的是她多疑的性格,她在不少场合,无端地怀疑老三是“骗子”,有时还幸灾乐祸地产生“报复”的心理。这主要是由于静秋的家庭出身和母亲对她的教育有关,不过,这却从另一角度证实了静秋不是一个轻浮的人,更能看出她对待爱情的慎重,这在当前是多么难能可贵。
总而言之,静秋年轻美貌,温柔可人,是那种被誉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珍品女性,是男人们梦寐以求、可以为之疯狂的理想女性,所以,在男人们争相传颂,娶妻当娶静秋。
《山楂树之恋》争议最大是小说中描绘的老三和静秋之间的“无性之真爱”,两个相爱的人——一个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一个决定以身相许,两个人赤身裸体地躺在同一张床上,却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也未曾逾越肉体的界限,取而代之的只是皮肤的接触和手指的触摸。这让很多读者感到不可理解,有人认为“这对肉体的高度蔑视,是压抑的、扭曲的、畸形的人性”[6],有人认为“正是一个人能够控制荷尔蒙的本性,超越自己的欲望,达到超我的状态……”甚至有人因为两个人无性爱进而否定他们之间存在真爱……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禁要问,真爱是什么?我们无法对真爱作出确切的定义,但是老三“对他爱的女人的未来持有冷静的思考,唯有爱的人真正幸福才能使他在天国得到慰藉。他身上反映出的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成熟的爱。虽然两人在肉体上保持着距离,但心灵却是相通的,正如‘老三’去世前对静秋所言,‘你活着,我就在’,至此爱情的纯粹和唯美达到极致。”[7]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操!如果没有深入理解爱的真谛,怎么能做出如此行为?这可以说是真爱的最高境界。
一些人之所以否定《山楂树之恋》存在真爱,是因为他们不再相信有真爱存在。静秋与老三纯洁、凄美的故事的出现,恰从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时代文化消费心理,触动了我们每个人心中那根脆弱、敏感的心弦——对真爱的渴望和对纯情的向往。
《山楂树之恋》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对静秋初恋的描写,这部小说本来就是“以本书主人公静秋在19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基础写成的”,是主人公静秋用三十年的回忆一点一滴沉淀出来对于往事的记录,静秋以此来纪念她的初恋,纪念老三逝世三十周年。静秋的初恋拨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初恋的回忆,初恋是美好的纯真的,又是苦涩的羞涩的,它珍藏在每个人的心底,让人永远无法释怀。《山楂树之恋》的出版商便是利用人们的怀旧情结,抓住了人们的初恋印记,联动印制试读本,寄发给各界名流,引发了那些智识颇高、眼光挑剔的名流们为之动容。导演张元认为,“这个故事好就好在真实、朴素,把一个时代特殊的男女之爱表现得那么动人。我看了这个小说,仿佛回到自己的青春岁月。而我的爱人看了这个小说,感动得哭了。她说,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的今天。”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说,“在我的青春期,几乎见过书中所有的人物。”如果说这些人有类似的经历,他们生在静秋和老三那个时代,所以容易引起共鸣,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作为更年轻的演员孙俪的感受,她说,“我几乎是哭着看完看完这本小说的。我虽然不是哪个时代的人,但是我非常非常羡慕他们的爱情——那种真实纯粹,它让我感动。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扮演静秋。”
《山楂树之恋》超越了时代跨越了年龄,成了“纯真初恋的代名词”。它让“老山楂们”看到自己过去的岁月,回忆起逝去的青春,反思当下的现实的问题;它让“小山楂们”见证了父辈的爱情,思考自己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自己婚姻的质量。
我们判断一部小说的好坏,不能凭借一时的反响,一部好的小说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山楂树之恋》至少在目前来说是成功的,商家赚足了钞票,一些人也因此出了名走了红,广大山楂迷们也再一次过了一把纯真初恋的瘾。
注释
①艾米的《山楂树之恋》,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下文中一些加双引号中文字都出自《山楂树之恋》,不另行注明。
[1]闻雪. <山楂树之恋>荣登“中文十大小说”榜首. 文学教育[J].2008(3).
[2]张磊. 论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9(2).
[3][4]沈红芳.苦涩的爱情书写与女性成长的隐喻——读〈山楂树之恋〉[J].当代文学,2009(12).
[5][7]蒋珂.讴歌纯情:小说《山楂树之恋》感谈[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0(6).
[6]陈岚. 书评:警惕不开花的山楂树[EB/OL].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 chapter_43115_31707.html.
10.3969/j.issn.1002-6916.2010.21.014
张磊(1975.11— ):男,河南固始人,文学硕士,现为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