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 郑 军 张 磊
试论好莱坞视野下的种族主义思潮
东北师范大学 郑 军 张 磊
作为美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以好莱坞电影为主的文化产业不断地对外扩张,这其中的思想糟粕潜移默化地毒害着整个世界。而电影本身可以被视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个最佳装置,一个可以不断地对意识形态进行复制、再生产的有效装置。[1]
好莱坞电影 种族歧视 历史 文化
种 族 歧 视(racial discrimination)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白人至上的思想,自古已有,但其现代形式是从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至今在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程度上仍存在种族歧视。这是由极右统治阶级采取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鼓吹和散布种族优越和种族仇恨学说等造成的。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居民,欧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数民族、亚洲的“部落民”等,都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
电影作为集体的梦幻,必定要反映社会价值甚至偏见,因而包含高度的排他性和歧视性。由好莱坞电影引发的种族争议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30年代。当时,很多著名白人演员经常把脸涂黑后去演黑人角色,这种方式被称为“漂白”。在种族隔离时代,制片人在筹拍时都会考虑种族问题。今年年中上映的《波斯王子》,其片中的主角居然是由杰克•格伦哈尔扮演,而他是瑞典和犹太血统的美国白人演员。独立制片人杰汉泽布•达尔说:“这个角色应该由波斯人扮演。这不但侮辱了波斯人,也侮辱了白人。这就好像在说,白人欣赏不了主角不是白人的电影。”白人至上——这种极为偏执自恋的思潮在欧美尤其是美国很有市场。这种影响我们可以从美国人热衷的漫画改编电影里找到,由漫画改编的电影使很多看似是在表达拯救世界、维护和平主题,其实里面充斥着种族主义的意味。比如说这种漫画改编电影中主角绝大多数是白人:《超人》、《蝙蝠侠》、《蜘蛛侠》以及最近两年的《钢铁侠》系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美国人心目中完美的英雄都是什么样形象:“超人”是一位健硕、英俊、有神力的白人男性。而能真正给超人带来威胁的对手卢克斯莱塞也是相貌出众的白人,他是《超人》中被赋予最多智慧的人。像《蝙蝠侠》中的布鲁斯•韦恩,是一位帅气、极富男性魅力的百万富翁,白人;《蜘蛛侠》中的皮特帕克,虽然一开始只是个在学校总被欺负的高中生,但他被赋予了超能力,以拯救市民,重要的是,他是白人;《钢铁侠》中托尼•斯塔克身体强健,洒脱不羁,智慧过人,在恐怖分子的胁迫下毫不畏惧,自己秘密造出钢铁战衣得以脱身,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也是一位白人男性。同样是今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最后的气宗》,这部影片是根据一部具有极富亚洲色彩的功夫动画片改变而来,借用的是中国五行的概念。但派拉蒙电影公司在把这部充满浓厚东方色彩的动画片搬上银幕时却选择白人演员出演主角,在选择配角和反面人物时则专门挑选亚裔演员。而这只是好莱坞长期对有色演员歧视的冰山一角,这就是好莱坞新的、现代版的系统性种族歧视。
好莱坞有一整套的人才引入机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去好莱坞发展并得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名利。应当承认,这种人才的引入机制,不论对于好莱坞全球化市场战略,还是勇闯好莱坞追逐理想与荣耀的各国电影人,甚至电影人国家的文化以及国家形象的宣传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并不能掩饰镁光灯闪烁下好莱坞电影体制对于外来电影人的歧视。在这里,我们将对中国电影人在好莱坞遇到的尴尬做一下探讨。李小龙是闯荡好莱坞的中国电影人中影响力最为巨大的。而在他主演的最为成功的作品《青蜂侠》也似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际上这个片子在荧屏上只播映了一季就被撤下,片中李小龙戴着黑色面具,好莱坞似乎并不打算让这个黄种人在影片里露脸——上个世纪五、六时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异常严重,中国人开餐馆,印度人开旅店是下层社会的经典形象。在闯荡好莱坞的早期,李小龙接的也大多是跑龙套角色,类似抢劫犯、地痞流氓等,而且常常要按照导演的编排被一顿暴打,即使抵抗,也不过是三拳两脚就被打倒。从早期李小龙的创业史来看,好莱坞存在着泛滥的种族歧视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成龙在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声名鹊起后,曾接受著名电视节目《今日秀》的邀请,去参加一个访问。谁知进行彩排时,就被主持人要求在台上耍弄一下拳脚,然后闭嘴下台;1996年参加奥斯卡典礼,则被安排与一个篮球运动员同时登台,以两米多和一米七并排而立彰显谐趣效果……成龙初涉好莱坞时的痛苦罄竹难书,即使是成龙最为成功的作品《尖峰时刻》系列,他也不过是美国黑人笑星克里斯塔克身边的中国人搭档,负责提供动作奇观而已。在这个系列里面,英语代表文明和智慧,中国功夫则沦为愚昧和野蛮力量的象征。有着不凡身手的成龙并没有把克里斯塔克比下去,相反,靠他连珠炮发式的俏皮话和一口道地的美式英语,克氏赚足了人气。美国人坚持认为英语语言是艺术,而中国功夫不过是提供视觉奇观的杂耍而已,这是成龙在好莱坞拍的《尖峰时刻》系列的真正“潜文本”。而另外一个勇闯好莱坞的重要人物李连杰,也同样面临着和成龙一样甚至更为尴尬的局面:其在05年出演的《不死狗》,竟要戴着狗项圈来演。其出演的要么是超能力的怪胎,而又与传统的《超人》、《蜘蛛侠》等美国式截然不同,要么就是莫名其妙的如禽兽一样的角色,总是与常态、人性等经典好莱坞形象无缘,李连杰能够吸引观众入场是他因为作为一个他者的“非我性”,而不是其自身不凡的身手,这正是投身国际影坛的李连杰的悲哀和困境。在他最新的好莱坞大片《盗墓迷城3》中,李连杰再次穿上铁甲古装,扮演以暴君秦始皇为蓝本的龙帝。故事讲述凶残的龙帝身怀长生不死的特异功能,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复活。这套电影贩卖的当然是由计算机特技建构而成的视觉奇观,但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隐喻——沉睡千年之后复活作恶的兵马俑大军就是积弱百年之后终于崛起、扰乱世界秩序和权力均衡的中国。就李连杰的情况而言,他作为一个演员没有在好莱坞得到充分的自我展示。这不仅是李连杰个人的悲剧,也反映了好莱坞作为文化大熔炉在创造力、包容性和多元性各方面的严重不足。
美国是一个种族成份复杂的移民国家。从历史根源和文化形成上来说本不应该形成种族歧视的社会问题,但自北美殖民地建立至今,种族歧视问题就一直存在着。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殖民入侵者打乱了亚非拉世界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掠夺这些地区的财富,在非洲掠夺人口进行黑奴贸易甚至泛滥。黑人在整个这个过程中都被看作“会说话的工具”!亚裔移民也面临着同样的种族歧视,1924年,内华达州甚至颁布法令“中国人和蒙古人不允许进入本州”。而作为原著居民的印第安人,从一开始就遭受着欧洲入侵者残忍杀戮,人口从2000万骤降到300万左右,在后来的西进运动,更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从文化层面来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移民创建并繁荣、发展、壮大着美国,本最应该坚持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但从历史进程来看,1620年英国清教徒创建马萨诸塞海湾的殖民地开始,英国便开始了持续的移民潮,奠定了日后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主体基调。移民群体的构成由于非洲黑人的贩运、亚裔迁徙又扩大了,但由于他们作为奴隶身份的特殊性,其代表的文化处于被压制的或者只能作为低级的街头文化的状态。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投射到电影领域的关于种族歧视的反思:作为最负盛名的美国黑人导演,斯派克•李是一个不可越过的名字,生长在纽约布鲁克林黑人区的他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上有别于好莱坞,就连视听形象也与之相去甚远。他认为“我因为有机会表达黑人兄弟的观点而受到大家的称赞,否则黑人兄弟就没有渠道向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我必须利用这一优势继续我的使命,趁有人还愿意给我投资拍片的时候”。[2]《爵士风情》、《丛林热》、《马尔科姆X》等影片成功,使斯派克•李成为非洲裔黑人在通俗文化领域最重要的代言人之一。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好莱坞大制片厂和大牌导演也相继拍摄了很多涉及种族歧视的影片,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就拍摄过《紫色》和《断锁怒潮》两部受到观众欢迎的的作品。1989年,描写黑人司机和白人主人之间温馨关系的《为戴西小姐开车》一举夺得奥斯卡大奖,“但这些影片倾向于对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采取文过饰非的态度,很少涉及真正的社会政治问题;此外这些影片基本上仍然是从白人的视角来看待种族问题,很难体会和表达黑人心中的痛苦和愤懑”。[3]但这其中也不乏一些能够深入心灵深处的杰作:保罗哈吉斯导演的《撞车》,以及由诺曼•杰威森导演的《炎热的夏夜》、《大兵的故事》等一系列的电影对于美国的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的抨击和剖析,更为难得的是,作为白人导演其视角和立场颇值得赞赏,他们并没有落入俗套的单纯抨击白人对黑人的歧视,而是试图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并非所有的白人都有种族偏见,白人和黑人之间应当对话而不是对立,并且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情节和演员鲜活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其人物情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足可以情动人,唤起人们对于种族歧视进行理性的思考。
距离1963年11月20日,《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的发表已经近半个世纪,但这种狭隘的思想却在文明高度发达当今世界随处可见,而作为文化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电影中的种族歧视更应当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抵制。
[1] 戴锦华 《电影理论与批评》 第22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 蔡卫 游飞 《美国电影研究》 第413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3] 蔡卫 游飞《美国电影研究》 第411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10.3969/j.issn.1002-6916.2010.21.005
郑军,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张磊,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