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王 涵
山西利用数字影像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王 涵
利用数字影像技术更好的纪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保护及传承工作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一手段的应用将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及发扬。
数字影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 视频编辑软件
二十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数字化技术已日趋成熟,高精度的数字影像化技术已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得到应用。世界各国特别是信息大国与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利用数字影像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如何利用数字影像技术更好的纪录保护、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鲜活的方式进行阐释与传播中华文脉,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
1.数字影像即数字化的影像。基本上是一个二维矩阵,每个点称为像元。它有别于模拟影像可毫不费力地相互混合,同时或分别地被重复使用并使图像不受损失,可以通过光速传输上网,具有数据压缩和纠正错误的功能,能够在非常昂贵或杂音充斥的信道上准确、快速地传递信息。数字影像是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创作的视频图像。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新世纪之交的视觉技术今天已无可阻挡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它改变了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获取知识的手段,以及人们的思维与观念。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在中华文明的演进史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每当有形的物质文化受到损毁时,口头的非物质文化就会发挥它巨大的历史功能,维系、保护和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远古文明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与非物质文化具有延绵不断的强大生命力直接相关。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信念的“活史”,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然而,也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只是凭借着口传心授、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旦没有传承人,就如断线风筝,即刻消失,化为乌有。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弥足珍贵,为世人所瞩目,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国务院公布了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中,山西省有32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147项中,山西省有64项,两批共计96项,涉及保护单位102个。山西省还公布了2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3项,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7项,共计300项。此外,有市级项目593项,县级项目907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建立。
在各级项目中通过录像等手段对项目进行了丰富、有效的记录,已录制完成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片:《上党落子》、《八音会》、《心意拳》、《祁太秧歌》、《伞头秧歌》、《大同耍孩儿》、《太谷饼制作工艺》、《柳林盘子会》、《广灵剪纸》、《晋祠水母娘娘的传说》、《河曲放河灯》等。但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资金安排不区分轻重缓急,一些真正有价值并且急需保护的项目未能及时得到支持。有些地方的普查和保护工作进展迟缓,成效不明显,与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1992年,为了便于永久性地保存和最大限度地让公众公平地享有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Memoryof the World”)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
1999年,在芬兰的倡议下,欧盟国家开始启动一项多国框架性合作项目“内容创作启动计划”,在该计划中,文化遗产数字化被确定为基础性内容。
近年来山西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明显,但从总体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保护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在运用数字化影像技术之前用于拍摄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是模拟设备信号纪录的,拍摄的画面质量不是很高。(因为模拟技术是依靠电流的大小或电压的高低来表达信号含义的,只要干扰信号影响到电流的大小或电压的高低,就会引起干扰信号含义,因此模拟技术具有不可控性)。再加上传统的磁性载体有自身的劣势保存期限短,在保存的过程中会产生磁带的磁信号自然衰减,磁粉脱落等现象难以保管。其次对资料保存的房间温湿度的要求较高。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极容易产生发霉、粘连等现象,使磁粉脱落、噪声噪点加重,在保存的过程中往往要采取定期倒带的方法来减少发霉粘连现象,殊不知这样做对录音、录像信号的影响很大,使画质和音质大打折扣不利于利用。因此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纪录保存,而数字影像技术则是以优化和程序为主,它具有可控性,数字影像技术的诞生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制作方式。
新技术的发展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像保存的关键。随着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数码摄像机、光盘刻录机、音视频采集卡等设备的发展,大容量的数字化存储设备如光盘库、硬盘库的推出,为数字影像的储存奠定了物质基础。
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制节目信息进行统一的、科学的、标准化的编目索引,把无序的信息变成有序的资源。通过对影像文件的内涵进行充分揭示和进行规范的标引著录,为检索提供必要的多种检索途径和尽可能多的检索点,为研究、传播、推广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方法。采用视频编辑软件采集功能,将所拍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并将文件格式化保存,以此来保证影像的高清晰,在设备方面常用的采集和编辑软件:
Corel公司的会声会影X3(会声会影原为友立公司的产品,2006年被Corel公司收购,目前版本为X3,可采集编辑高清视频,主要为家庭使用。Canopus(康能普视)公司的Edius软件。
Adobe公司的premiere pro(目前版本为CS5)
还有专业的final cut pro,Avid media Composer以及国产大洋,索贝,新奥特等。而Mp4格式主要应用于网络媒体。凭着其主流媒体的网络在线播放的优势和灵活多变的格式,在视频格式中占据一席之地。通过网络媒体在线播放供人们观赏、学习、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光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川卜DvD与蓝光DvD已崭露头角,这两种格式的光盘将带给我们更高质量的音视频享受,与此同时也提供更大容量的存储空间。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社会、融入生产生活,引起民众关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事实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利用数字影像技术为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数字影像不仅能以全纪录的方式抢救、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传播方面,更能借助电视及互联网这一广为年轻一代所痴迷的媒介平台,启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为传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打下坚实的基础。
10.3969/j.issn.1002-6916.2010.21.044
王涵,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制作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