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目的角度论庄子和尼采美学思想的共同点

2010-11-16 05:06:20李晨阳
电影评介 2010年15期
关键词:尼采庄子世界

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的表达出来”。[1](2)哲学是对人生的反思,以人生和与人生一切相关的知识作为思考的对象。关于具体的思考对象,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的艺术自然成为主角之一。

不同的哲学家对艺术都有不同程度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具体在艺术的价值、艺术的目的方面,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和现代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观点就不无相通之处。

一、 从庄子与尼采时代背景来看出现这种一致性的原因

庄子,战国时蒙人,曾为蒙漆园吏。战国时的古中国,诸侯混战,攻伐不止,思想道德既混乱又自由。在大动乱时代,人们被痛苦所煎熬。怎样解脱这种痛苦,就只有求助于人的内心、人的精神的自由解放了。庄子厌倦人世的生活,使他亲近自然。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对自由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

尼采哲学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以独特的方式预示了现代西方社会中深刻的精神危机。尼采生活的时代,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风行。科学与进化论的发展,使人对各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与发现。因此,人类也开始重新建立新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在以理性主导的文化思想下,传统的上帝、信仰及绝对价值也都被颠覆。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更加惨烈的战争,尼采生活的19世纪充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造成许多生命在瞬间死去,让人觉得生命卑贱、渺小。科学及机械文明所造就的工业社会,使人也像机械一般在工厂中重复更加单纯的动作,人类原本应有的生命力完全荡然无存。因此尼采想要建立起新的价值观体系,要人重视存在的意义。

庄子与尼采虽然相隔千年,但面对着相似人生的苦难,面对种种相似的人生痛苦。这些因素促使他们思考类似的问题——人怎样生活才能快乐,才有价值。

二、在庄子和尼采哲学中对美的认识,对美和艺术目的的解读

尼采常常谈到艺术的形而上学,他认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的活动”。艺术形而上学的提出,基于人生和世界缺乏形而上意义的事实。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盲目的意志,人生是这盲目意志的现象,二者均无意义。他得出了否定世界和人生的悲观结论。尼采承认世界和人生本无意义,但他不甘悲观厌世。为了肯定世界和人生,便诉诸艺术。艺术形而上学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组成。日神和酒神是作为人生的两位救世主登上尼采的美学舞台的。日神精神叫人停留在外观,不去追究世界和人生的真相。这涉及到尼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即艺术与真理对立。柏拉图早已提出过艺术与真理对立的思想,但立足点与尼采相反。他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是真理;现实世界不过是它的影子和模仿;艺术又是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所以,他用真理来反对艺术。尼采否认理念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只有一个世界 ,即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它是永恒的生成变化。这个世界对于人来对于人来说是残酷而无意义的,所以悲观主义是真理。但是,真理并非最高的价值标准,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为了生存,我们需要用艺术的谎言去掩盖某些可怕的真理。真理是丑的。我们有了艺术,有了它我们就不致毁于真理。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说的,“现在奥林匹斯魔山似乎向我们开放了,为我们显示了他的根源。希腊人知道并且感觉到了生存的恐怖和可怕,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必须在它的面前安排奥林匹斯众神的光辉梦境之诞生。” [2](12)“在希腊人身上,‘意志’要通过创造力和艺术世界的神化作用直观自身。它的造物为了颂扬自己,就必须首先觉得自己配受颂扬。所以,他们要在一个更高境界中再度关照自己,这个完美的静观世界不是作为命令或责备发生作用。这就是美的境界,他们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镜中映像——奥林匹斯众神。”[2](13)这就是美的境界,由此可见,从日神的角度看,艺术之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是在于他对生命的价值,艺术形而上学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形而上学。艺术形而上学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酒神精神。日神精神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酒神精神却要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前者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的悲剧。前者叫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叫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执着于人生,后者超脱人生。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悲剧的快感从何而来?尼采用形而上的慰籍来解释。他的办法是要我们把悲剧所显示给我们的那个本体世界艺术化,用审美的眼光来看本无意义的世界永恒生成变化的过程,赋予它一种审美的意义。尼采认为如此达到的对人生的肯定是最高的肯定,而悲剧则是肯定人生的最高艺术。尼采后来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实质上重估的标准是广义的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来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的人生态度。

在大动乱时代,怎样解脱痛苦,就只有求助于人的内心。精神得到自由解放的过程,就是庄子所谓的“体道”的过程。庄子把上述的精神解放用一个 “游”字来象征。《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即称为《逍遥游》。在《庄子•外篇•在宥第十一》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鸿蒙曰:“意!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上面的一段话,道出了 “游”的面貌特征。“游”除了当下得到的快感,自由,并没有其他的目的。所以对于鸿蒙的问题,用“吾弗知”来回答。这里的“游”,和游戏一样无功利目的,具有和游戏相一致的特征,这些也同样符合于艺术的本性。可以看出,这与席勒认为的艺术起源于游戏颇有相通之处。“庄子之所为至人、真人、神人,可以说都是能游的人。能游的人,实即艺术精神呈现出来的人,亦即是艺术化的人。不过庄子虽有取于 ‘游’,所知并非是具体的游戏,而是有取于具体游戏中所呈现出的自由活动,因此把它升华上去,以作为精神状态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3](55)。

庄子提到“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要想实现 “游”的自由、无功利的满足,应做到“心斋”、“坐忘”,也是审美观照的基础。要达到心斋、坐忘的境界,人须从现实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要消除占据内心的欲望,要摆脱是非判断的困扰,使精神自由。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心境愈自由,愈能得到审美的享受。“庄子在说心斋的地方,只说摆脱知识,在说坐忘的地方,则两者同时摆脱,精神乃得到彻底的自由”[3](63)。庄子为了求得精神上的自由,自然而然的就达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精神的领域。但庄子的这种艺术精神是我们从他的道中提炼出来的,并不是庄子为了欣赏艺术而设立的,这是他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创造出的人成就自己的方法。

三、庄子和尼采对美、对艺术目的认识的共同之处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庄子和尼采所处的时代,都是社会的转折期,旧制度即将瓦解,新制度即将来临。“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怵目惊心,从未曾有。人在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权势、野心、贪欲所统治,他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力量,主宰、支配、控制着人们的身心”。[4](168)

于是,庄子要人们不要“人为物役”,回到人的本心中去。庄子通过心斋、坐忘来达到齐生死,超利害的境界,与最高的 “道”合二为一。所以,庄子的哲学实际上就是美学,“他要求对整体的人生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不计利害、是非、功过,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从而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4](178)这个时候,由于个体的人摆脱了一切现实的束缚而获得了绝对的自由。“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上是艺术的人生”[3](41)这样,虽然身处乱世,但个体的人格独立了,人的精神自由了,人自然就快乐了。

尼采主要也是以他的美学来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尼采认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的活动”。[2](2)他认为科学与道德阻碍生活,艺术则发扬生活,肯定生活。“随诚实而来的便是厌恶和自杀。然而,我们的诚实具有一种相反的力量,帮助我们避开这样的结局,这就是艺术,即对于外观的美好意志。”“我们需要它以对付我们自己——我们需要一切恣肆、飘逸、舞蹈、嘲讽、傻气、快乐的艺术,以求不丧失我们的理想所要求与我们的那种超然物外的自由”。[2](245)

庄子和尼采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是,面对世界,面对人生,都想到了以艺术、以美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困境。虽然他们对美,对艺术有不同的认识和论述,对人生的目的有不同的思考,但他们都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由此让人摆脱痛苦,获得自由,快乐的生活。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6年版。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Common aesthetic thought of Zhuangzi and Nietzsche form the art goal

猜你喜欢
尼采庄子世界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庄子说》(二十二)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3:05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39:47
《庄子说》(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庄子说》(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庄子说》(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