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更民生 节目更互动——《新闻110》改版的一些思考

2010-11-16 04:39刘海涛
声屏世界 2010年12期
关键词:百姓听众策划

□ 刘海涛

新闻更民生 节目更互动
——《新闻110》改版的一些思考

□ 刘海涛

从今年6月开始,江西新闻广播《新闻110》节目又迎来了一次全新的改版。与以往不同,这次改版不但幅度更大而且方向更明确,将民生和互动作为节目的核心价值进行放大,突出民生新闻和帮忙的互动性,让听众成为新闻的主体和帮忙的主角,并且让策划的理念贯穿节目始终。

回首以往,《新闻110》从创立之日起,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改变,光大改就不下三次。有人会说,这样改来改去,会不会难以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难以形成持续的品牌效应?其实,我们的改一直都是在“民生”这个大框架内进行的,不管怎么改,老百姓都清楚,《新闻110》是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改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新,追求新有两层意思,一是节目理念的创新,一是节目形式内容的创新。只有不断求新求变,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从最初单纯的为民解难,到加入民生新闻要素,再到突出舆论监督和新闻的时效性、现场感。《新闻110》既做最快、最实用的民生,又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让百姓播新闻,让百姓帮百姓,并且通过节目评选百姓英雄,让听众真正成为节目的主人。

为什么这样改?首先,如今的大众传媒已经不是传统的你播我听,你刊我看。怎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积累人气,是所有媒体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对广播来说,让听众参与最好的方式就是开通各种互动的渠道,让听众推动节目进程。让听众帮听众,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听众就成了帮忙的主角,还能大大减轻节目编播人员的工作量,抽出更多的精力做节目的策划,可谓一举两得。北京台有一档节目叫《京城帮帮团》,用的就是这种模式,在京城享有盛誉,听众感觉在这样的节目中能真正当家作主,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互帮互助的理念。从新闻的互动性创新来讲,以前的新闻都是主持人播报或记者连线、录音报道,新闻完全由职业的媒体工作者操纵,听众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在,我们试图打破这种传统模式,让听众直接参与新闻的播报,生活中的感人事、突发事、急难事,只要是新鲜的、真实的,就是新闻。这样,听众的热情就能完全被调动起来,而新闻也会因听众的参与而更民生,更精彩。

其次,如今的媒体已经进入到了策划的时代,节目未动,策划先行。没有好策划,何来好节目?《新闻110》以前也做过一些成功的策划,但都是在打破原有节目架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策划的持续性。如今的创新性架构,更加适宜在日常节目中加入策划元素,策划完全可以贯穿节目始终。比如,在节目直播前,我们可以从新闻热线中选取一些有新闻价值的线索进行策划,先期和听众沟通,然后由编辑设计好流程,这样的新闻播报可听性会更强。《帮忙1+1》也是如此,该环节以三方连线为主,也就是让供求双方、投诉双方、干群双方或是诉讼双方在一个大众关注的平台上进行交流,让困难解决,使问题明朗,促进事件发展。通过策划,选题和沟通等工作在节目前完成,通过巧妙地策划将第三方甚至第四方引进节目,主持人心中有数,当事多方也了然于胸,节目更精致好听。《百姓英雄谱》是一个依托节目贯穿全年的大型策划,从每天的线索中挑选感人的、励志的、有爱心的当事人,成为电波中的百姓英雄,再到年终评选十大百姓英雄,这样的策划不仅对节目,甚至对整个广播形象都是一个较好的提升。

当然,在新闻更民生、节目更互动的创新理念引领下,节目虽然可能会更好听,但要规避的风险依然有很多,一旦把控不好,就会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比如《百姓新闻榜》,听众报新闻如何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如何确保新闻的可听性?如果有人故意捣乱,胡编乱造,混淆视听,影响社会稳定怎么办?这些还需要编辑、主持人用创新性的思维去解决。是否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审核新闻的真实性而不破坏新闻的时效?是否可以在本台和各地市台记者之外,建立一支基层的新闻播报员队伍?这支队伍可以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中产生,专门播报社区的大事小情,其中一定不乏鲜活的新闻,由编辑进行筛选,再由基层新闻播报员播报出来。这样能否保证新闻的真实和质量?等等。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

栏目责编:邵满春

猜你喜欢
百姓听众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百姓看家“风”
本期策划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