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三减:新闻节目创优之“加减道”

2010-11-16 04:39□焦
声屏世界 2010年12期
关键词:短消息独家粤港澳

□焦 桐

2009年,珠海电视台短消息《港珠澳大桥今天开工》一举摘获了全国城市新闻一等奖、广东新闻一等奖。短短1分29秒的新闻,浓缩了记者近七年对新闻事件的跟踪解读,更浓缩了港珠澳大桥项目论证、立项到动工所经历的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回顾这条短消息的采编过程,前期的“积累+机遇+激情”之加法,后期的“减新闻眼、减同期、减背景节点”之减法,可以总结为新闻节目创优之三加三减 “加减道”。

积累

积累是新闻创优必备的第一个关键因素。积累要从三方面入手:一、事件进程新闻节点积累。《港珠澳大桥今天开工》点到了三个历史关键节点:1983年第一个提出修建大桥的人——胡应湘,1997年原国家计委立项,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明确大桥年内一定动工。记者在开工现场这个点出镜,整条新闻历史脉络清晰,有了这几个关键点,新闻的分量、厚度立刻就出来了。二、事件相关人脉关系积累。记者想要拿到独家,想要第一时间抢发,想要新闻创优,就必须积累记者自己的人脉关系。三、记者业务能力积累。好的电视新闻,现场出镜、采访、组稿、编辑,哪个环节弱了都不行,这些都要靠记者在新闻实践中不断积累。打造好新闻,业务的积累也得有方向,有窍门。

出镜——要善用独家视角捕捉现场感。大桥开工当天有两个现场:一个是国家领导人宣布动工的仪式会场,另一个是海面施工现场。包括中央台、广东台、香港台在内的各大电视台记者都选择了仪式会场,因为国家领导人在场。但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在海面施工船上出镜,最终记录下了珍贵的开工第一铲历史镜头,也成为在施工现场拍摄出镜的唯一的电视媒体,拥有了富有冲击力的独家画面。

采访——要全面、扎实。这条新闻的前期采访,我们锁定了五个被采访方:国家领导人、专家、港方、澳方以及珠海的大桥设计方,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关键人物。采访内容涵盖历史背景、设计方案解读、大桥经济三方面。多年来一线实干所积累的经验使我们在创作这条消息时能够做到采访全面、扎实,使得后期编辑组稿非常从容。

组稿——要立意高远,文字简练。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粤港澳三地期盼了二十多年、争议了二十多年的项目,也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投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更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合作项目。这么多的新闻亮点,如何取舍?最终,新闻以“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重大突破”为新闻眼,同时由导语点出“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言简意赅,立意高远。

编辑——要流畅考究,特技必要而不花哨。在短短的1分29秒的新闻中,既有丰富的现场动工抓斗同期声、施工人员铿锵有力的同期声,又有重要历史见证人胡应湘及大桥总设计师的独家采访,还有1997年原国家计委伶仃洋大桥立项的资料,以及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同期声。繁杂的信息如果不处理好会给人凌乱混沌的感觉,所以我们适当地使用了双视窗(人工岛施工船和主会场国家领导人宣布)和超大字幕来平衡并补充信息,并从当时现场直播的12个机位中精剪了有较强冲击力的镜头,再加上独家出镜画面,整体编辑流畅考究。

机遇

新闻创优,机遇很重要,就是要遇上好的题材。要想新闻创优,必须练就一双新闻慧眼,从等待机遇到主动寻找机遇。

做好选题规划。珠海有些大事,比如澳门回归十周年、特区建立三十周年;两年一度的航展;港珠澳大桥等等,这些是一种类型的选题。而另一些可以围绕年度重点报道主题去挖掘,如科技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有了规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围绕重点去挖掘典型,或等待一个合适的切入时机,不会让机遇从身边溜走。

结合区域特色,利用地缘优势。有些选题具有不可替代性,占据了地利人和的优势就是一种机遇。比如这条《港珠澳大桥今天开工》的消息,实际上是和大桥开工的现场直播一起做的。珠海台作为开工仪式承接地的电视台承担了直播任务,因此有很多独家资源,这就是机遇。为保证直播质量,我们一次次在海面施工区踩点,第一次把摇臂架设在了大海上,捕捉到了李克强副总理和三地领导人巡视、开工第一铲等独家而又关键的画面。我们开列的重点人物采访名单,粤港澳三方协调小组尽可能提供帮助。

激情

新闻创优,要用激情来推动。这份激情,是一种对于新闻事业的热爱,一种对外界持久不衰的好奇心,一种质疑和探索精神。

激情会帮助记者去发现好题材,打造好题材。判断一个记者是否优秀,她(他)身上的激情指数非常重要。新闻创优和普通的采编不一样,需要记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如果记者没有激情,就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去做更为充实的采访,去撰写更为考究的文稿,去编辑精美的片子。参与这条短消息创作的三名记者,从业时间都在十年以上,但依然保有职业激情,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去面对一个个挑战,去克服一个个困难。

激情是新闻创优的原动力,它推动着记者去克服采编过程所碰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在这条短消息的创作过程中,如果没有这份对新闻事业的激情,我们不可能长达七年不间断地跟踪采访,不可能在一次次采访受阻后还绝不言弃。

创作三减法

当积累+机遇+激情之后,进入最后的成片创作时,加法就告一段落,开始用减法,要大胆,舍得下剪刀。

减法1:筛选新闻眼。一个题材,可能会有好几个新闻亮点。如果想面面俱到,往往会主次不分,不如筛出重点,减去末节,就会主题突出,让人印象深刻。这条短消息的新闻点有三个: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突破,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投资最大、难度最大的桥梁项目。权衡之后,我们选择了 “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突破”作为新闻眼来放大。这个题材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做了这个减法后,其它的新闻点我们一笔带过,这样,作品的区域特色明显、重点突出、脉络清晰。

减法2:筛选人物同期。原则一,首先,围绕新闻眼,选择相关联的人物,按照人物重要性顺序做减法。如本条短消息,我们采访了港珠澳大桥前身原伶仃洋大桥团队,香港商人胡应湘,大桥总设计师,交通经济学家,香港、澳门相关官员,还有开工现场国家领导人同期声等,人物繁多。在一条1分29秒内的短消息里,绝不可能用这么多采访同期声,我们就按照重要性原则,保留了国家领导人宣布开工的同期声,能代表大桥二十多年历史论证背景的第一人香港商人胡应湘和大桥总设计师的同期声。

原则二,选择与新闻眼相关联的采访内容,其余均减之。比如,本片中对大桥总设计师的采访,前期关于大桥方案解读的内容是重点,而谈对区域经济影响力的就几句话 (因为是直播和短消息一起制作的)。总设计师谈大桥方案这些信息往往会对后期短消息的编辑产生某种程度的干扰,难以取舍,此时,必须用减法,放弃与新闻眼无关的大段采访,直接就区域经济影响力的信息选择一两句话。

减法3:筛选历史背景节点。按照重要性顺序来筛选。在大桥开工前夕,我们从大桥三方协调小组获得了一份文字资料《港珠澳大桥大事记》,里面历数了多年来项目论证的各个关键进程,以及一次次论证会和技术难点、白海豚保护、线位走向等等。一番减法之后,我们保留了三个历史关键节点。

三加三减之中,看记者功力。善用“加减道”,是新闻创优之道。

猜你喜欢
短消息独家粤港澳
迅猛龙的独家秘闻
编读往来
试论电视新闻短消息的采写策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独家点评
独家点评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浅谈广播短消息的采写
Android手机系统中的短消息加密研究与实现